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优秀6篇】
正月十五闹元宵,过了元宵节这一天,春节就算是真正地过完了。说起元宵节,那你们知道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一起来了解下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怎么闹元宵 篇1
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叫元宵,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面灯
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篇2
明清今后,元宵节赏灯举止到了鼎盛期间,灯饰的建造不仅多种多样,工艺也加倍尽善尽美。材质极为讲究,已由竹篾秸秆骨架成长成金属布局,细木镌刻、金漆镶嵌、玻璃彩绘等类型。其外形各别、八门五花。如六角宫灯、塔灯、喜庆吉利的各种彩灯,飞禽走兽式的花灯,祥和有趣的走马灯,还有亭台楼阁式的景物灯。
据说每到元宵节之时整点讹舍资丝困富较手全打这我。,北京紫禁城内火树银花,壮美空前。朝廷还在午门前设鳌山立柱灯,专为皇上抚玩游玩。那时,北京城内启示有专门景区,供达官贵戚、国民布衣春节时代赏灯娱乐。姚雪垠曾在小说《李自成》书中写到明末崇祯年间,京城内从东安门至灯市口,几条街满是灯市,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七,日间为市场,晚上看灯展。彻夜赏灯,放焰火,街面彩楼相望,朱门绣户,画栋雕梁。各色彩灯高悬,民间花会表演,男女拥挤,人山人海,甚是壮不雅。
清代元宵灯会更为波澜壮阔。北京城举办观灯游园流动,连慈禧太后都要到颐和园赏灯游玩。人们打灯谜、扭秧歌、舞狮子,尽情浏览元宵节夜色,多姿多彩的娱乐勾当让人其乐无限。据《燕京岁时记》中所载,其时灯会盛况是“银花火树,光华照人况大达达报的,者先注引裸屏再成容。,车马喧阗,歌乐聒耳。”可见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多么强烈热闹,情景何等不凡。古都民间有句老话叫“上元节的灯,中秋节的月”,申明北京历史中的灯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至深至美。
说起吃元宵,则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汗青了,起先人们用的是一种“白粥泛膏”做吃食,后来才垂垂用糯米粉做成有馅的汤圆,形状如满月,白如银团,前人吃元宵即祭天神,意是甜甜美美,团团聚圆。这种风习在全国广为流行,但各地元宵食俗也纷歧样,如陕西爱吃元宵茶,云南喜吃豆面团,河南则吃枣糕,江南是糯米粘饭。
北京人吃食讲究,所做元宵以甜为主,馅的种类不堪其繁。老北京的元宵节盛况极为不凡,各类平易近间花会红火热闹,各年夜庙会举办庆典,个中打灯谜是最为流行的一个项目,很多游艺场合在灯笼上都设置谜题。开初为口头猜形式,后来经文人加工成灯谜。有文句、成语、鄙谚、人物、地名多种多样谜底,十分受人喜好。这种趣味性很强的举动,成为公民一种节日乐事,从南宋至清代风行了五百年。
元宵节也是结交结社最佳时刻,旧时未出门子的女子不克不及随便逛街,但此时却可以无拘无束到灯会游玩。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元宵节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几天,叫“躲灯”,所以正月十五又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
观灯弄月、吃元宵、逛庙会已成为一大民风传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月,北京仍在正月十五举办灯展。现在一些传统虽发生了转变,但吃元宵习俗依然没有改变。
目录 篇3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风俗简介 篇4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3、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影之祭之。
4、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5、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6、放烟花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7、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元宵节要注意什么 篇5
1、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2、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
3、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
4、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5、元宵节当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否则,今年他人容易将你的运气借走。
6、元宵节当日,米缸、面缸不要见底,因为古有断炊堪舆之说。
7、元宵节当日,应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则,容易一年破败倒霉。
8、元宵节当日,切忌不要杀生、见血。否则,今年易引发破财及病灾、伤灾。
9、元宵节当日,应避免说脏话、爆粗口。否则,今年易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祸事侵身。
10、元宵节当日,应避免洗头、剪发。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剪发,易将财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篇6
元宵节的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的传说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