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是怎么回事(3篇)
11月12日12时10分,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组合体与天舟货运飞船的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中国航天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是怎么回事(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中国航天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是怎么回事 篇1
11月12日12时10分,发射升空仅约两小时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顺利完成后向对接,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组合体与天舟货运飞船的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场持续仅约两小时的交会对接任务,还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最快交会对接纪录!该项纪录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完成在轨验证。
在此之前,世界上快速交会对接最短用时纪录是在2020年10月14日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MS-17创造的。当时这艘载人飞船耗费3小时3分钟,在绕地球飞行了两圈后便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
而中国此前的快速交会对接任务,最快也需要耗费6.5小时。据了解,与此前相比,此次创造新纪录的天舟五号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方案的调整,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交会对接的时间。首先,在此次任务中优化了交会对接的控制制导策略,将远距离导引过程中的多圈次飞行压缩为半圈,将多次变轨压缩为了两次综合机动,该部分用时由原来的约4个多小时减少到约1个小时。其次是在近距离自主控制段,减少了多个用以确认飞船状态的停泊点,这就类似于动车组减少经停车站次数一样,从而加快了抵达的速度。这个程序段的时长于是由2个多小时缩短为约40分钟。掌握2小时的快速交会对接技能,对于我国空间站的长期在轨运营有着极大地现实意义。拥有快速交会对接能力一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太空紧急救援能力,二则将大大缩短“太空货物”的运输时间,使运输特殊鲜活试验品成为可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副总指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本次任务中,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就上行了一定量的新鲜水果,这些经过保鲜处理的水果在快速到达空间站后,将能更好的满足航天员营养物质的需求。此外,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如果应用于神舟载人飞船,还将大大减少航天员飞赴空间站的飞行时间,让航天员能够尽快进入空间站。
不过,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并非天舟五号独有的新功能,此前的天舟货运飞船其实也具有这种能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介绍称,“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飞船的飞行状态要求较高,之前并没有进行在轨验证,天舟五号交会对接的圆满成功,也是完成了我国交会对接技术的一个新的挑战。”
解永春表示,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只是飞船交会对接GNC系统的一个选项,飞船的GNC系统是可以根据火箭入轨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时长的交会对接模式,其中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基本是最快速的模式,此外还可以选择3小时、5小时和6.5小时的对接方案。天舟五号快速交会对接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自主定轨技术精度更高,姿态轨道控制精度更高,综合制导技术水平更高,飞控流程更加优化,也标志着交会对接模式更多、功能更加多样化、适应能力更强,综上所述,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更趋成熟。
除了创造新纪录,天舟五号还充分利用货运飞船上行的运力资源,搭载了3项试验载荷,支持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对一些前沿的航天关键技术进行验证。这三项实验载荷分别为“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氢氧燃料电池和高能粒子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其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自主研发的氢氧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载荷,计划开展我国首次燃料电池空间在轨试验。
据了解,此次次搭载任务,将验证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等空间环境下的运行特性规律,掌握微重力等条件对燃料电池运行条件下的参数特性影响规律,从而为后续宇航燃料电池应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推动宇航燃料电池工程应用发展,为我国载人探月任务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天舟五号上还上行了一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站舱内外科学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及样品、支持类设备、备品备件等应用物资。这当中就包括空间冷原子干涉仪、变重力沸腾实验装置、变重力颗粒振动实验装置、细胞实验单元上行生保支持装置以及舱外材料暴露试验装置。这些装置将服务于诸多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研究。
中国航天巨大成就 篇2
1、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3、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4、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国航天创造了哪些奇迹? 篇3
近几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系统等诸多工程领域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反映出中国航天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从世界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行列。
卫星导航系统方面,2020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最终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重要领域,代表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探月工程方面,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我国已经取得连续执行5次探月任务、6次发射成功的佳绩,不仅次数多,而且成功率100%。2020年11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顺利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这些成就奠定了本世纪前20年我国在无人月球探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方面,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2011年至2016年间,中国通过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验证了空间站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从2020年始,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了飞船与核心舱的对接和在轨测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舟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飞船任务相继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时代即将来临。
火星与深空探测方面,2020年7月,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最大挑战在于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同时实施,以及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堪称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人类探测火星的新纪录。
运载系统方面,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了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34次发射。2015年9月,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2019年6月,长征十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序幕。此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增强了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执行能力,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性能卫星方面,2013年4月,中国首颗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此后,又成功发射高分二号至高分十四号、资源三号卫星等,构成了中国自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能力。2015年12月,我国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升空。该卫星具有能量分辨率高、测量能量范围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强等优势,将中国的暗物质探测提升至新的水平。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6月、8月,墨子号卫星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2018年2月,中国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2019年12月,中国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旨在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2020年7月,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2021年5月,中国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和此前发射的海洋二号B、C星组网,标志着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