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还需要害怕新冠吗优秀2篇
新冠防控二十条发布后的这个当下我们还需要害怕新冠吗?家庭新冠常备药品准备啥?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当下我们还需要害怕新冠吗优秀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新冠后综合征到底有多普遍? 篇1
很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新冠后综合征到底有多普遍。新冠后遗症最早引起公众关注,就是因为很多康复者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虽然检测呈阴性了但却感觉病没好的情况。这类信息有着各种偏差因素——比如,我们不确定是否有持续症状的人更倾向于诉说情况,也没有一个对应的感染者基数,因此从这些网络信息中很难推断出新冠后综合征的实际比例。
学术界最早关注的新冠后综合征更局限于住院患者,相当于是对出院的康复者做一个长期随访。从这些研究的结果来看,很多新冠住院患者在康复出院后仍然受到健康问题困扰[3]。
比如美国一个研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随访了488名康复出院的新冠患者,其中32.6%的人有至少一个持续存在的症状,呼吸困难(如上下楼梯时气喘)最为常见,22.9%的康复者报告有此问题,13.1%的人有嗅味觉失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住院患者的新冠后综合征发生比例及严重程度,是与患者病情相关的,不同研究中患者病情的差异会很大,也会影响新冠后综合征的报告比例。像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跟踪的143名康复者中有12.6%的人进过ICU,4.9%还使用过呼吸机治疗,结果在这些康复者中,有87.4%的人在出院两个月内有持续的健康问题 [3]。从症状上来看,53.1%的人报告有疲劳,43.4%的人反映存在呼吸困难。
我国也有研究最早触及新冠后综合征。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博士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组,就一直在跟踪曾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他们跟踪了1733名患者半年的一项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发表在《柳叶刀》上,是当时人数最多的新冠后综合征队列研究 [4]。该研究中,76%的康复者在感染6个月后仍然有至少一个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了疲劳、肌肉无力与睡眠障碍。23%的患者报告有焦虑或抑郁的心理问题。这些发现与国外的研究也有相似性,可以说是互相印证。
从国内外的这些研究来看,“后遗症” 似乎很普遍——如曹彬团队发现76%的康复者在半年后仍有症状。可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研究,会发现里面的患者很多都是接受过住院治疗的,且病情相对较重。此类人群里观察到的新冠后综合征发生率,对于占了新冠感染绝大多数的轻症感染并不适用。
在金银潭的研究中,住院期间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在出院跟踪时期也有更严重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当我们讨论新冠 “后遗症” 有多普遍以及严重程度有多高时必须考虑新冠感染时期的疾病严重程度。
不过,新冠后综合征在轻症患者中也是存在的。新冠后遗症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也是因为,一些研究显示轻症患者也有不小的比例在急性感染期后仍有症状 [5]。针对轻症或不需要住院的感染者的新冠后综合征调查研究中,20-30%的发病率是比较普遍的观察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轻症患者的新冠后综合征发病率低于重症,但由于大量的新冠患者都是轻症,最终大部分新冠后综合征的受害者反而是轻症患者。比如,美国一项基于商业保险档案的研究发现在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底,75%的新冠后综合征患者是非住院的新冠患者。
此外,新冠后综合征的发病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症状也并不是伴随终身的。随着时间推移,患有新冠后综合征的比例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逐渐彻底康复,不再受 “后遗症” 困扰。
这种随着时间推移,新冠后综合征减少的趋势在重症患者中也是一致的。2021年8月时,曹彬研究组在《柳叶刀》上更新了武汉金银潭出院患者的数据,跟踪时间从半年增加到了一年。在这项研究中,1276名患者出院后,在半年时68%的患者还有至少一个症状,但到一年时,比例下降到了48%[7]。
新冠后综合征里不同的症状也有不同的波动趋势,像法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调查的53个新冠后综合征症状中27个随时间发生率不断下降,有18个相对稳定,另外有8个有上升[8]。这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反映了不同症状背后不同的疾病机理。
新冠后综合征涉及的病症极为广泛,有的如心理疾病等也会与外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比如英国一项跟踪超60万人的研究显示,在研究早期(2020年9月-2020年2月),37.7%的康复者在感染12周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符合英国的新冠后综合征定义。可在2021年5月,感染12周后仍有症状的比例下降到了21.6% [9]。出现如此大的降幅,主要是报告有疲劳感的人减少了约一半。一个原因可能是2021年5月的调查中更多人是感染时间较早,随着更多人彻底康复,在回忆上有偏差。此外,在该研究早期阶段,英国尚处于较严格的封锁状态,而2021年5月则是当地逐渐开放,社会恢复正常,此类环境差异也可能影响到新冠后综合征的评估。
家庭常备药品准备啥?
处方药:辉瑞的Paxlovid、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吉利德的Remdesivir、礼来的Bebtelovimab。其中,国家药监局批准的Paxlovid有效率很高,但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复阳现象。
非处方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和愈创甘油醚。可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此外,蜂蜜淡盐水可有效缓解新冠症状。
蜂蜜可有效缓解(1岁以上)儿童急性咳嗽,效果甚至不亚于右美沙芬。其止咳原理在于,蜂蜜的成分中有一大半都是糖,高浓度的糖水可以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道粘液分泌,提高气道的感觉阈值,从而减缓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再比如不同国家的老百姓生病时也有些常用做法,像用淡盐水或者稀释的苹果醋漱口来缓解喉咙痛。这些做法并没有很严格的对照研究证实其效果,但是对有些人确实有效,并且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因此是可以尝试的。
最后,任何时候都应尽可能避免感染。戴口罩、勤洗手、注意通风以及避免人员聚集,这些物理防护手段始终有效。另外,接种疫苗(加强针)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症的风险,建议尚未接种加强针的朋友尽快接种,尤其是老年人。
当下我们还需要害怕新冠吗? 篇2
当我们讨论新冠疫情的影响时,后遗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网上时不时会出现新冠导致大脑萎缩,后遗症让三分之一的患者无法工作等非常让人惶恐的说法。感染新冠后到底有没有后遗症?如果有,后遗症到底是什么样的?后遗症是否意味着终身会受其困扰?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或许也是我们逐渐走出疫情的必经之路。
新冠后遗症尚缺乏统一标准
讨论新冠后遗症的起点应该是它的定义,但当我们去查找它的科学定义时,会一无所获。“新冠后遗症” 或许是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民众在脸书、推特、抖音等社交媒体掀起讨论引发全社会关注后再进入科研人员视野的病症。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些新冠患者在康复后一段时间仍有疾病症状持续的这一现象,但具体而言,康复后多久还有症状,有哪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都没有明确的限定,因此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新冠后遗症的英文说法是 “long covid” 或者是 “covid long hauler”,字面意思是 “长期新冠”,像是在说有些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也广为民众接受,但在科学性上却大有问题。
这是因为,目前,各种证据都指向新冠感染是一个急性的病毒感染,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生存时间是有限的。除了少数严重免疫抑制的案例,感染者体内能分离出活病毒的时间也就是两周。“长期新冠” 一词对这样一个急性传染病来说,是有误导性的。而中文里的 “后遗症” 一词,也容易让人误解为是终身受影响,也不符合描述急性感染期后症状仍有延续的本意。
现在,科学界更倾向使用 “post covid syndrome”,也就是 “新冠后综合征” 一类的名词来描述大众口中的新冠后遗症。不过,即使是在学术界,新冠后综合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常见的还有“post covid conditions”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和“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等。这类术语想表达的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发生在新冠急性感染期之后的;二是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病症。
在这两条大框架之外,新冠后综合征的具体定义在不同地方却有不小的差别。比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采用的定义是在新冠感染后4周后仍然持续有症状或健康问题[1],而英国则采用了12周的时间标准 [2]。
可无论是哪一种标准,新冠后综合征实际涵盖的症状都是极为广泛的,不仅包括生理上的症状,也有心理疾病表现。像美国CDC给新冠后综合征里的情况分了几个类别。
第一类是全身的症状。包括长期感到疲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体力或脑力劳动后比以往感觉更疲惫、发烧。
第二类是心肺系统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咳嗽、胸闷、心跳加速。
第三类是神经系统的症状。其中包括一个引起很大关注的新冠后综合征,即不少人说的 “脑雾”(brain fog),指没法集中精力思考,是新冠在欧美流行后最早被康复者们反应的问题。这属于神经系统的症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联系在一起非常意外,因此也成了 “经典” 的 “新冠后遗症”。此外,新冠感染者中不少人有嗅味觉失常的症状,而很多康复者仍然受其困扰,这也成了广为人知的 “新冠后遗症”。其它神经系统症状还包括头痛、失眠、头晕等。
神经系统症状中还有一类可以单列为心理问题,如抑郁与焦虑。这类心理问题不仅是康复者,在疫情下即使普通人群也是比较普遍的。
第四类是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除了以上几大类外,新冠后综合征还可能是肌肉疼痛、皮疹等。
如此多杂的症状,可能一方面反映了新冠作为疾病对人体身体影响的广泛,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冠后综合征概念宽松、研究还在初步阶段,因此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