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全诗意思【精选6篇】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1
2004年9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鹳雀楼、大观楼中国六大名楼“楼主”齐聚岳阳,正式结成战略同盟。建立“联盟”将结束六大名楼各自为战的状态,实行资源共享、宣传互惠、客源互流,打造强势品牌,促进共同的旅游发展。
六大名楼将推出“中华名楼游”精品线路,打通名楼旅游“绿色通道”,并筹划出台通票“中国名楼护照”,方便游客。同时,凭“护照”还将享受六大名楼门票特别优惠。各楼管理方希望籍此次联盟活动推出“名楼”品牌。
文化联盟与地域联盟
对于蜂拥而起的种种联盟,各方反应不一,有人击掌叫好,有人报以疑问,也有人嗤之为炒作。但是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态度,联盟本身是大大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从品牌营销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成功之举。正如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酒好也怕巷子深”,成功的产品不仅要自身的质量过硬,更要有成功的宣传让产品为人所知,树立起叫得响的品牌。旅游产品亦是如此。
虽然品牌的名词来源于现代营销,但是事实上品牌的概念早已有之,尤其是成组类似事物联盟的称谓更是为中国人所喜好。搜寻我们记忆的仓库,雅如“四大名著”、“唐宋家”,艳如“四大美女”,再如“扬州八怪”、“四大发明”、“竹林七贤”、“初唐四杰”、“亚洲四小龙”……尽管联盟之下的个体也各具光彩,但却是总的称谓令它们更加夺目。
六大名楼联盟和五岳联盟便大体属于这一种:通过统一的形象宣传,打造一个统一的强势品牌。这样自然比各家单打独斗要容易得多,名头也更响亮的多。从六大名楼的地理位置上来说,六楼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山西、云南六个省份。尽管提出了“中华名楼游”精品线路,但是组织线路上的联合,让游客从一个楼飞到另一个楼游览,可操作性不大。六楼联合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品牌的联合,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盟。实行资源共享、宣传互惠、客源互流,打造强势品牌,促进共同的旅游发展。这一点与不久之前的“五岳联盟”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岳尽管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五岳各方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在旅游收入上甚至不敌张家界、九寨沟等后来兴起的景点。联盟实为重振“五岳”的声名。在地域上五岳同样分属各地,联盟的意义显然不是为了线路联合,而在于打响“五岳”这块牌子。
如果说五岳的联盟是“打响品牌”的话,六楼的联盟则是“推出品牌”。虽然历史上曾有“四大名楼”和“江南三大名楼”之说,但是将这六大名楼统一推出还是首次。而且各楼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很多在历史上屡遭战火,几经兴废,有些是在解放后才得以复原重建。比起五岳名山来说,历史文化名楼更需要加大宣传,树立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使得人们建立起登楼怀古,赏风景、品文化、体味诗风赋韵的旅游概念。此次六大名楼的联盟,即在加强内部合作之外,利用联盟的活动制造了对外宣传的亮点。另外,六楼筹划出台通票“中国名楼护照”,除了具有方便游客、门票优惠的实际意义之外,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六大名楼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产物,“护照”有可能在将来别具文化、收藏价值。这无疑将为六楼品牌锦上添花。
与六楼、五岳的品牌联盟相比,“大香格里拉”、“大三峡”等的联合是基于地域上的邻近。这些景点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不同的地区,但是自然景观近似,人文风俗近似,在文化形象上,在旅游中的实际操作上是血脉相连的一体。过去对于品牌的争夺对各个景区的发展十分不利。作为统一的品牌联合,不但在对外宣传上力度更大,避免了纷争和资源的浪费,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原先各自为政的矛盾,对景区的管理建设、交通的改善等方面集中力量,降低了旅游成本,增大了效益。可以说是以品牌的联合带动了产业的联合,继而带动了旅游的发展。
专家看点
“对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打个比方,旅游联合体中各成员单位与联合体关系有点像钵与盆的关系,开始可能是钵满盆满,今后则会出现盆满钵满。这样一个比喻可能会让那些强势成员单位看到未来远景,同时也很好的诠释旅游联合体成立的必要性。”
―――许瑞营销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品牌专家
“概念营销就像其他任何营销形式一样,适当的炒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单纯的炒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概念营销自然要有概念炒作,但仅有炒作是远远不够的。那种把概念营销等同于概念炒作的观念和做法,与概念营销的实质是背道而驰的,其结果只能是毁了概念营销,砸了已有的品牌。”
―――刘汉洪中国十大杰出策划人、湖南省旅游局办公室主任、“五岳联盟”策划人之一
结盟旗下,各有千秋
―――六大名楼岳阳联盟大会上各楼代表的发言
岳阳楼
“岳阳楼,是岳阳市的标志、岳阳的城徽、岳阳的名片。”
岳阳楼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关爱岳阳楼的人都很关注。这个事情不可靠行政命令,不可凭掌权人头脑发热,更不可为了开发多建几个岳阳楼。前些年许多热心人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比如拆除沿湖破棚旧屋,开拓沿湖绿色长廊,岳阳楼修建历史陈列馆,建岳阳楼历代诗词碑林,雕造岳阳楼传说、三国故事人物等塑像等等。只要决策者们重视了岳阳楼的地位、作用、意义,把岳阳楼的建设作为岳阳城建的重中之重,作为岳阳市旅游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岳阳市形象工程的重中之重,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岳阳楼必定会建设得更好更大更美更丰富!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岳阳,三国鲁肃所建,三层四角,高54.3米,纯木结构,楼顶拱而复翘。登楼四望,八百里洞庭奔来眼底,《岳阳楼记》如展画而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黄鹤楼
“更新信息观念、引入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为文化名楼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今天,我们已经成立了名楼协会,合作的基础已经稳固,如果拥有信息平台的支持,我们将能更方便的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为此我们建议:完善名楼间的网上链接,建立定期联络访问机制;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及时上传各楼的工作简报,互通黄金周收入等重要经济数据;加强市场营销合作,共享客户资源,对在任一楼阁签约的旅行社提供无差别的优惠待遇;开展网上商务互助,提供预订票务、住宿、餐饮、导游、演出、商品等多样化服务。
黄鹤楼耸立于武昌蛇山,飞檐五层,高51.4米,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相传有人在此乘黄鹤飞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 崔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相关链接
五岳联盟出江湖
2003年9月27日,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正式成立“五岳联盟”。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任荣誉盟主。“五岳联盟”将以整体形象参与国际和国内旅游交易会;轮流举办中华五岳旅游节暨五岳年会;联合举办五岳论坛;联合中华五岳旅游发展年度报告;联合举办中华五岳旅游宣传月活动等等。
川、滇、藏三省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
2004年秋,川、滇、藏三省区政府联合发表宣言,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世界旅游品牌。“大香格里拉”大致划定为川西南、滇西北和藏东南的9个地市州82个县区。三省区决定用6年时间投资43.4亿余元改善交通,并准备允许旅行社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保障导游人员的跨境流动工作和带团服务,保障三省区旅游车辆无障碍通行等,共同构建一个统一的“川滇藏香格里拉无障碍旅游区”。
“三峡游”从纷争走向联合
2004年9月,湖北省与重庆市签订了《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两地按“大三峡”宣传主题,共塑三峡品牌形象;允许旅游团队直接进入对方地界运行;加强游船、码头和停靠景点的统一调度监管、规划和定价;协商推出跨省旅游联票制;联手打造6条精品线;联办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力求打造一个品牌统一的“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
滕王阁
“名阁的兴废,正是中国历朝盛衰的真实写照。”
正所谓“乱世则废,盛世则兴”。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才有文化的繁荣。而一座建筑,其建筑的规模、材质的精良、施工的水平以及维护修缮的程度,无不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是财力国力的综合体现。自然风化,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修缮延缓其衰败的进程,若任其荒芜,即便坚固如金字塔亦有毁圮的一天。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才是名阁兴废的根本原因。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始建于宋代,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共九层,高57.5 米。暮秋登楼望鄱阳湖万只候鸟飞临,落霞秋水,美不胜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唐 王勃
蓬莱阁
“营销是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最有效的途径。”
蓬莱阁品牌战略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整合旅游资源作为基本点,全方位突出品牌特色;把创建投融资体系和营销体系作为突破点,全方面包装品牌特色;把服务质量和景区管理作为着力点,全方位经营品牌特色。
景区管理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完善规章制度;二是规范管理程序;三是优化景区环境;四是规范市场秩序,纳入法制化轨道;五是畅通投诉渠道,做好旅游监督。
蓬莱阁建于宋,高踞在山东蓬莱丹崖上,双层木结构。其下断崖峭壁,惊涛拍岸,云烟浮动。这便是“蓬莱十大景”中的“仙阁凌空”。
“东方海市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海市》宋 苏轼
鹳雀楼
“最关键的是要增强意识,保护好我们的品牌。”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景区企业会由价格战转向品牌战,届时品牌争夺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因此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品牌效应,最关键的是要增强意识,保护好我们的品牌,已是必然趋势。这次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协会的成立,为我们共同促进名楼发展,打造名楼品牌,提供了一个契机,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再铸名楼辉煌。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位于山西永济市,建于北周,是六名楼中惟一位于北方,而且位于黄河之滨的楼。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楼体雄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大观楼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名楼历史文化瑰宝的珍贵价值。”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已经世界闻名。而昆明大观楼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较短,知名度不大,还有待我们广泛宣传,使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群中,能够脱颖而出。
中国名楼饱经沧桑,屡毁屡建,有多少名楼尚未恢复。保存下来的名楼,必须探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大观楼建于康熙年间,位于云南昆明市内。因悬挂着180字长联而闻名于世。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2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3
一、环视示意法。当学生刚刚进行了课间活动,还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进入教室,往往有一阵喧闹。教师这时立即站在教师门口,用慈善安祥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环视”全班,暗示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如发现个别学生仍在讲话,要用注视的目光特别“关照”他们。
二、亲临提醒法。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上课十几分钟后,常有个别学生在下面说话、弄东西、玩手机,或双手抓住课本盖着脸伏在桌面上睡觉。遇此情况,教师讲课突然停止片刻,两眼直视该生,示意他专心听课。如果这一招不灵,教师要边讲课边轻步踱到其跟前,手摸其头,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这位同学十分好学,他哪怕过于疲劳睡觉了,双手还紧紧把书抓住!”这位学生一定为老师的善意与关心动心,会慢慢地端坐起来。这样说和做,学生活跃起来,教室里天真无邪的笑声赶走了他的睡意,学生非但不会对老师的讽喻产生任何抵触,反而会更加崇拜老师,自然而然地进入你设计的教学天地里。课堂上有学生睡觉,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课堂上睡觉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讲得太乏味了,二是学生太困倦了。所以,当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教师首先要检查自身是否存在不足,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查发现,只有最无能的教师才把昏昏欲睡的学生斥责一顿,挖苦、讽刺学生。
三、停顿缝合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情,引起学生分心。例如,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课时,教室里某个物件突然掉下来。巨响、吃惊,使课堂秩序哗然,分散和转移了学生注意力,中断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教师这时可以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情绪,再提出一个与教材有关而有趣的问题,或者插一段与教材联系的小故事,等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的内容上来。等待学生情绪稳定之后,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这一问,就会引起全班学生的追忆,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原来讲课的“茬口”上来,然后再接着讲下去,便会成功地“缝合”了学生知识系统里中断了的“裂缝”,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分身变换法。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互相间矛盾激化,当堂争吵,甚至打架。遇此情况,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切勿意气用事,感情处理。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成功有40%的智力因素,60%的情感因素。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极思考对策,妥善消除或控制意外事态的发生。例如教师可分身处理此事,可叫学习委员组织读书或布置作业给学生做。教师直接插入争斗者中间,以严厉的目光,教育闹事的学生。这样,使教学既能正常进行,又能脱身暂时处理此事,使整个课堂不致顾此失彼。
五、课中休整法。学生接连上了几节课,或是下午上课,如果发现学生精神疲劳,听课走神,或无精打采,勉强听课,教师就不宜继续讲下去。应当作出适时且适当的调节,进行课中休整,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不妨组织唱个歌,讲一个故事,读一段精彩课文,讨论一个问题,或做一些伸展动作,看一段搞笑视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或统一伏台闭目养神三五分钟。经过休整调节,平衡学习过程的心境,学生精神就能集中,教学效果就会倍增。教师的劳动之所以称为创造性劳动,是因为教学虽然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因人因事,顺情缘境,审时度势,采用适当的应变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决策能力。
六、巧用错导法。俗话说,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教中有错的现象,应及时应变,加以补救。如果学生提出错教,千万不要以错压正,挫伤学生积极性。而应该是安排学生自查、辨析。学生提出错误之处,教师还必须表扬学生专心听课,能发现老师的错教并大胆指正。如果是教师自己觉察,就以出现差错为契机,实行“错导法”。如把“洌”写作“冽”。教师先引导学生辨析异同点,再总结说:“‘洌’指水或酒清,‘冽’指寒冷,意义不同,用法不一。可见一笔之差,差义千里,对此同学们务必十分留意。”这就是一种将错就错的处理办法,巧妙地将失误变成教学的机遇。
七、因势利导法。课堂教学一般都有严格的程序,教与学双向交流按一定的规律运转。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影响教学进程的信息,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程序。不要以教案为中心,不要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不要以教师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可以促进他们发展对自己创造力量的自信心。”一位教师讲解《登鹳雀楼》后,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一位学生说:“登鹳雀楼是说使人已经上了楼,而要‘欲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应该有三层,为什么插图上只画了两层?”授课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揣摩全诗,点拨说:“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一层的行为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各抒所见。有的学生说:“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有的学生回答说:“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表现诗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也有的说:“不是真的写诗^,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所以插图和诗都没有写错。”经过老师引导讨论,学生都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出现突显情况,教师应沉着冷静,急中生智,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势利导,于应变之中使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八、遇难共探法。在这个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之广的时代,学生视野开阔、遇事喜欢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在某一个问题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更有见解。这就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和广度。它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知识,认真备课,还要教师具备灵活运用、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备课不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自己也感到困惑,但有时又需要在本节课内解决此题。遇此情况,教师当即布置学生读课文,自己也抽空去思考,慢慢理清思路,再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老师追问其理、其源。如果学生发言确有道理,当即肯定,并表扬学生。如果学生不能讲清其理,自己一时尚未得出中肯的答案,则叫学生在课后去寻找答案。当然,教师也应课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准备在下一节课回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九、收放自如法。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某个问题时,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如课文的结局、问题的多种解法,等等。此类问题答案多样,如果让学生——争论下去,就会影响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遇此情况,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争论。但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巧妙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言,并要适可而止。
十、将计就计法。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时,如生字组词、新词造句、作文构思等,学生自发地在下面三三两两地议论,大有不让他们动嘴难使课堂平静之势。遇此情况,布置学生自由议论三五分钟,然后选择上、中、下水平的学生各一位发言,提出看法。这样做,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4
跟着唐诗游山西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山川秀丽,名胜古迹自然数不胜数,正因如此,唐代的文人骚客到此必然免不了一番感慨!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咏诗作赋,为壮美山河增色不少。因为所处盛世,他们眼中的风景是壮丽的、广阔的、豪情万丈的,透着勃勃生机。
五台山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幸,飞动摧霹雳。陶谢不枝梧,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翦剔?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晋祠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节选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五台山风景优美,位于五台县之东北,环周250公里,在重峦叠嶂之中,有五座山峰耸立于苍天白云之间,峰顶宽阔平坦,形如垒土之台,所以叫五台。山势高峻突兀,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的自然风光集中在五个台:东台望海峰以观日出望大海闻名;南台锦绣峰以鸟语花香著称;西台挂月峰则以见月似银盘徜徉在岩壁间而神奇;北台叶斗峰可仰视斗杓观星宿方位;翠岩峰乃四台山脉之源。五座台顶之内,地势开阔,涧泉清流,常年不息。其间山峦起伏、溪流环绕,寺庙建筑穿插其中,楼台佛阁散布其间,一派佛国景色。
古代山西由古唐国改为晋,正是因水而名。晋祠建于晋水之阳,因祭祀北魏西周晋国开国君主叔虞而建,又名唐叔虞祠。这里风景如画,林立着近百座堂厅台榭,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环境优雅舒适,被历代游人赞为“三晋第一名胜”、“山西小江南”。
李白诗中详细叙述了诗人与好友元参军的交往,写到了诗人在太原时,受到元参军父子的热情款待、相偕游览晋祠的情景,“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更点明了晋祠水的清澈。在此“浮舟弄水箫鼓鸣”,更有“美人更唱舞罗衣”,是何等的一种享受,何等的悠闲,何等的快意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是黄河流域远近闻名的古代楼阁。建于北周时期,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山西太原人王之涣,以《登鹳雀楼》最受世人推崇,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唐诗,堪称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诗因楼作,楼因诗名。
2000年9月26日,在历史云烟中消失700多年的鹳雀楼竣工剪彩,重现天下。新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气韵和时代风格,楼分六层,以壁画、陈设、展览及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亘古的黄河文明和黄土地的风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节选李白《将进酒》
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城西南25公里处,此处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极速收敛,声似雷鸣,数公里外可闻;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每夏秋之际,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如此壮美的黄河之景,也只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与这番气势相符合。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了舒卷往复的咏叹调。
宋金词里看山西
山西在两宋时期处于我国南北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要冲之地,连年征战使山西先后由烽火连天的战场变为沦陷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故而山西在爱国词人的眼中是金戈铁马的边塞景象,慷慨悲凉。词人所咏也多与战争相关,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大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苏试40岁时所写,其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云中”即指今天的大同、内蒙古一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大同,面临诸多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为抵御外敌,因而修筑长城、屯军堡、城堡、栈道等多种军事设施,这些军事设施遗留到今日便成为大同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其中白登山、德胜堡、平型关等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军事行动,而且大多已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军旅文化游别有一番韵味,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旅游者。
雁门关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
陆游《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北宋时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陆游因坚持抗金主张,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初衷,这首词即是写他在梦中仍然念念不忘抗金大业。雁门关在今代县西北,燕门山古称勾注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北依燕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燕门古塞就在峻拔的燕门山脊,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三关”。现在的雁门关是明代重修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三门峡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朝时,山西为金人所占,金词继北宋余绪,受南宋豪放词家影响,其代表人物正是忻州人元好问。元氏于金末饱经丧乱,词风慷慨雄爽,低徊顿挫,不仅为金词之冠,亦足与两宋大家媲美。词中所咏正是位于平陆县的黄河著名峡谷三门峡,河中旧有人门、鬼门、神门,水流湍急,仅人门可通船,是黄河十分险要的地段。
现今,三门峡下游的垣曲一带,修建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内形成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以及曲折蜿蜒的河湾、烟色浩淼的湖面,景观美、幽、奇、胜,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放气魄,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游人可由垣曲县古城镇乘船进入库区,饱览大好河山。
并州
对西山摇落,又匹马、过并州。
恨秋雁年年,长空淡淡,事往情留。白头。
几回南北,竟何人、谈笑得封侯。
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严城笳鼓动高秋,万灶拥貔貅。
觉全晋山河,风声习气,未减风流。
风流。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忆同游。
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元好问《木兰花慢》
词中的“并州”即指太原,全词从太原之秋写起,抒发了词人理想未酬,功名未就的感慨,但笔墨中仍掩不住一腔救国热情。虽然元人入主,但他认为全晋山河并未有衰亡之气,依然是“未减风流”,他甚至梦中都要“锦带吴钩”,为国杀敌。这正是故乡热土任侠尚义的豪气熏染所致。他的词的确为金末的山西增色不少。
听着元曲赏山西
在中国文化史长卷中,元曲是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再创耀眼的辉煌。元代是中国戏曲群星璀璨,佳作如云的黄金时代,三晋大地涌现出一批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而在“元杂剧四大家”中,山西就占了三位: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从他们的曲风中,能更进一步的领略山西的风光和文化。
普救寺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端正好》
热闹情景,记录了古晋人民的纯朴风俗,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自适心情。
尧庙在山西临汾市南4公里处。相传陶尧建都平阳,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庙内存有碑十余通,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
蒲津渡遗址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一座千年古刹,一首爱情绝唱,《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每年9月在普救寺举行中国永济“世界情侣日”活动,数十对新人在这里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具有浓郁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西厢婚典,让对对新人在西厢文化的气氛中度过自己终生难忘的时刻。
临汾尧庙
社坛烟淡散林鸦,
把酒观多稼。
霹雳弦声斗高下,
笑喧哗。
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
西山爽气,
不羡日夕佳。
王恽《小桃红・尧庙秋社》
王恽是元时平阳(今临汾)的平阳路府判官,曾跟从元好问学习,擅长小令。在这首小令中描写了秋社日(立秋后第五日)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尧庙祭神的
行路之间,
早到蒲津。
这黄河有九曲,
此正古河内之地,
你看好形势也呵!
九曲风涛何处显,
则除是此地偏。
这河带齐梁,
分秦晋,
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
天际秋云卷;
竹索缆浮桥,
水上苍龙偃。
东西溃九州,
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恰便似***乍离弦。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5
在古诗词朗读中的指导作用
古诗文可以说是一种精炼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和谐的意境。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对于低中年级来说,读好古诗中的断句是朗读古诗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都以教师的范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考察每一个学生是不是都能够读好断句,而“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就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印象,能够很好地指导低中年级学生读好断句。比如在教学京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教师为指导学生断句,设计按点:
[题干]你认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A 登/鹳雀楼 B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
通过“按按按”互动反馈系统的选择反馈作用,教师很容易找到选择错误的学生,然后让学生按照错误的断句方法自己试着读一读,再读读正确的断句,通过学生切身的朗读体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互动反馈技术对朗读的指导性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对古诗词断句的把握上,在学完全篇诗歌后,还可以将互动反馈技术与音视频相结合,通过选择不同的朗读背景音乐,使学生把握整首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比如还是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按点:
[题干]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登鹳雀楼》,选择哪一首更合适呢?
[选项]
A 音乐一(《步步高》,古筝演奏)
B 音乐二(《仙境》,钢琴演奏)
C 音乐三(《高山流水》,古筝演奏)
在学生学完整首诗歌的基础上,通过先试听音乐,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感彩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不仅是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更是指导学生把握感情基调,更好地朗读古诗的一种手段。
ρ生把握诗歌意境的指引作用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所谓意境美是指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即“诗情画意”的美,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阅读时应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通过互动反馈技术与图片素材的结合,可以将诗情和画意有机地整合起来,对于学生把握诗境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歌时,在学生初读诗歌、自学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如下按点:
[题干]老师这里有四幅图,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下列哪一幅画最符合诗的内容?
[选项]
这是对学生自学古诗情况的测查反馈,也可以说是在系统学习这首古诗之前的前测。只有学生读懂了诗句的意思才能进行准确的选择,在反馈结果后要让学生结合古诗的内容阐述自己选择的原因。以这一个题目为切入口,带领学生进入了古诗内容的学习,使古诗的教学主线清楚,不做打散诗文的琐碎教学。
在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诗眼”理解古诗意思的学习方法。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按点:
[题干]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选项]A睡着了 B睡不着
这也是在学生自学古诗后的学情反馈,通过这一选项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哪里看出张继没有睡着?张继为什么没有睡着?由此指引学生抓住诗眼“愁”字。整首诗都是在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通过“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张继为什么而愁呢?”等问题进入全诗的学习,直入主题,对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理解的突破作用
现如今的古诗文教学虽然不必要求教师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但是对于书下注释中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和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还是应该值得特殊关注的。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对于学生把握古诗的大意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较好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通过对全班学生的测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第七册《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按点:
[题干]请选择诗句中“缘”字的意思:
[选项]A 有缘,缘分
B 因为,由于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所以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而要想准确把握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必须明确这里“缘”字的意思。通过这个选项强化了学生对这个重点字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解释诗句的意思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为学生的理解认识做了铺垫,降低了对难句的理解难度。
在体会诗人情感表达中的测查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Z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学习古诗,就必须要了解作者,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将诗句中精妙的语言文字与诗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就很好地测查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情况。比如,在教学第五册语文《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古诗的最后时候,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按点:
[题干]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曲,哪一种旋律适合诗人的心情呢?
[选项]
A 哀怨而缓慢的 B 欢乐而轻快的
乐曲的旋律实际上是与诗人寻花的愉悦心情相互对照呼应的,所以学生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就很容易地结合诗人的心境选择欢乐而轻快的乐曲相配合,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诗人的心境相联系,也是将语言文字与音乐的欣赏相整合。
在积累和拓展诗词方面的强化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有一定量的积累要求,所以要想完成这个量的积累,仅靠一节课学习的三、四首诗歌是远远不够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求老师能够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给予学生古诗词积累的一定指导。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比如在教学第九册《江雪》这首古诗后,老师为学生拓展一首古诗《题秋江独钓图》,在学生阅读后出示按点:
[题干]这首诗与《江雪》相同吗?
[选项] A相同 B不同
通过这个按点引导学生找到这两首诗之间的异同。这两首诗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就不同,告诉学生在赏析古诗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资料,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中诗人的情感。实际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在拓展的同时,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江雪》中诗人情感的把握;另一方面,使古诗的积累拓展不流于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欣赏品味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篇6
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