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精选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精选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登岳阳楼其一 篇1
一段时间的舟车劳累后,终于望见了岳阳楼的冰山一角,这让在车上的我们越发按捺不住想去揭开神秘岳阳楼之面纱。于是,下了车,在导游一番嘱咐下,我们踏上了游览岳阳楼的路途。一进景区,一道颇为刺眼的阳光迎面袭来,不经意的一望去,哇!夕阳沐浴下的洞庭湖一碧万顷,远处山岛隐约,看了不大一会儿,才发觉自己早已被甩在人群之后,便不再留意,径直走去。一路上,岳阳楼各朝代的建筑结构之缩影以及各朝各代的名人墨宝纷纷看过,触摸着名家墨宝,一股岳阳楼古色古香的书韵诗韵气息便卷入鼻中,才觉前方路似乎太远,真想一步就登上那神秘的岳阳楼!
就这样,我们的步伐又加快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颇负盛名的岳阳楼下。已走到岳阳楼下岂有不上楼之道理?登上二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朝书法大师张照所书写的《岳阳楼记》,其字融入了欧阳修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集大家之所长,堪称书法一绝。许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称奇一番后,禁不住诵读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之所以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看来和范仲淹的千古之名记《岳阳楼记》不无关系。诚如《岳阳楼记》开篇所述洞庭胜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此等壮景,才是名副其实的巴陵之绝啊!站在岳阳楼之上,凭栏极目,向西从南望,洞庭湖大桥烟波浩渺,远嵌天际;向西从北望,洞庭湖大桥如长虹饮涧,坐落天边;令人产生那长江气吞山河万里之势;向西凝目,湖心君山孤岛在万顷碧波中荡漾,胜似蓬莱仙境。不知有哪位大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江汉间多琼台杰阁,而岳阳为最。”欲比滕王阁一眺西山,黄鹤楼拟一汉阳之树,而岳阳楼呢?湖天一色,一碧万顷;山岳潜形,商旅驻足;万千气象,大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荣辱偕忘”,几乎如临世外。难怪唐人李白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则看来,还不如“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说起岳阳楼,李白是脱不了干系的。话说唐乾元二年春,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途岳阳登此楼,兴奋之情溢出言表,吟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因故得名“岳阳楼”。
岳阳楼名始李白,让岳阳楼久负盛名的却是北宋两位重臣范仲淹和滕子京。家境贫如糟粕的范仲淹从小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在参加政治时事时,抨击时弊,抵御西夏,数次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的大臣滕子京,滕子京从统帅千军万马的节度使贬知岳阳,又通过重修岳阳楼震惊了朝野,而滕子京又深知文以楼名,楼以文传的道理。尽管李唐以来,以岳阳楼为题的诗赋极多,却大都“平淡无奇”因此他以时任岳阳郡守之职,亲作“求记”长书,恳请挚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大概是效仿了洪州都督重阳盛宴引出王勃《腾王阁序》之千古名篇,就这样,历史上又一骇世宏文《岳阳楼记》问世,由此岳阳楼名声大噪,千古不衰,屡毁屡修,心想着,倘若没有文人出自内心热爱赞颂江山,景再怎么秀丽,也缺乏艺术底蕴,更别再谈有什么旅游价值了。再说来,这楼中囊括诗圣遗篇,伟人笔墨,天下名楼,三者互给补足,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有如锦上添花,妙哉妙哉!
登岳阳楼其一 篇2
一进去,我就看见了一个馆,我们走了进去,就看见里一个岳阳楼的模型,这个“岳阳楼”好壮观,它有三层,里面好宽敞,就象真的一样,而且它的外表都是金色的,就是小了点儿。这时,我想;真正的岳阳楼一定比这个小的岳阳楼还要壮观一些吧?于是我们就来到了真正的岳阳楼。
登上楼台,我情不自禁的说:“这太棒了,一幢雄伟的建筑,我为这些建造岳阳楼的人骄傲。”说着说着,我们就走上去了。
到楼上后,我觉的(得)累了,便走到了休息台,伸出头来往外看,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洞庭水,水上还有很多船只,天气是阴天,远处雾蒙蒙的,水天一色。这可好了,俗话说,八百里洞庭湖,依我看哪,就不只八百里。
登岳阳楼其一 篇3
雄峙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誉满天下,古往今来,名人、文人在此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文、楹联,笔者将其中部分妙联抄录下来与读者诸君共赏。“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书于岳阳楼风景区大门上的一联,是明代魏允贞《岳阳楼》诗的前两句,用作大门迎客,有先声夺人之妙。此联大气磅礴,高度概括了岳阳楼风景区天下闻名之水、天下闻名之楼的特点。在大门上还有一联:“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 ,此联出自明人杨一清的诗句,表明作者由眼前的壮丽景色生发出效法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理想抱负,可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岳阳楼主楼一楼上有一副长联,系清同治年间窦所作:“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此联上下各有十一个短句,五十字,但对得极工、极巧、极妙,故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文采超群,百读不厌。上联列举杜少陵(杜甫)《登岳阳楼》诗,范希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名言,滕子京政绩,吕纯阳(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神话传说,继而发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浩叹。下联化用范文,列举巴陵胜状,接着情不自禁地自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一句,引起读者深思,“真意”是什么?当然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清嘉庆巴陵知县陈大纲“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写得明白如话,言简意赅,抒发了这位父母官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在主楼二楼,清末翰林郑家溉所撰一联,看似消极,实为悲愤:“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据资料介绍,此联作于1933年,当时日寇大举侵华,国乱当头,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作者面对眼前洞庭湖,想起祖国山河被日寇蹂躏,自己苟活乱世,只有一切不闻不问,像吕洞宾长醉不醒。但现实又是逃避不了的,希望有范仲淹这样的贤相来重整山河,挽救危亡,但昔人(范仲淹)已经一去不返了,登楼一望,却是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其爱国之情,悲愤之状跃然纸上。在1944年,日寇进犯长沙时,作者拒不当汉奸,骂贼而死。这说明作者确实是一位言行一致、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人品、文品皆值得称道。在主楼三楼有一副楹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手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寥寥八个字就将洞庭湖万千气象概括无遗。仅从此联即可窥见诗仙的豪放风格。在三楼还有清人黄道的“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此联妙在将洞庭湖、岳阳楼的自然风光及杜诗《登岳阳楼》、范文《岳阳楼记》的人文景观融于一体,自然流畅,便于传诵。但窃以为若能将“高”字换成“传”字就更工整了。也许是作者另有其意吧。在岳阳楼牌楼上有一联是清乾隆年间尚书张照所撰:“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 此联虽只在范文中的两句后面各加了三个字,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三醉亭(取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神话传说)上有清人方功浚所题一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好超脱!好逍遥!读之觉有仙气从字里行间飘飘而出。在怀甫亭上的一联是当代书法家吴文蜀所撰书:“舟系洞庭,满目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换了人间已无诗” 此联悬于斯亭,让游人缅怀诗圣时,发思古之幽情,是再恰当不过。从岳阳楼的大多数楹联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取意于范文和杜诗,都是从范文和杜诗中得到启迪而创作出来的,足见范文及杜诗真是千古诗文,千古绝唱,这既是范、杜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