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描写的作用【优秀2篇】

发布时间: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浅谈环境描写的作用【优秀2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略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但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只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感兴趣,而忽视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点实际上是不可取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文艺作品“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告诉我们,小说不仅要塑造典型人物,而且要创设典型环境,因为人物都是生存、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的,环境就是为人物的存活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并且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使人物形成其独其的性格特点。因此,弄清小说中的环境捕写,这对于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正确分析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般说来,环境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一、交代时代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常会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如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开头写道:“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其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因此法国的土地上才有“普鲁上兵正在操练”。

二、烘托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像大理石桌面的大海上向前驶去”,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另一处是“不远处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仿佛从海里钻了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紫色的阴影”则烘托了人物心情的忧郁,表明于勒的再次出现已经成了菲利普夫妇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对于勒由热切的盼望成为心里的阴霾噩梦,有力地表现非利普夫妇嫌贫爱富、唯钱是亲的势力嘴脸。

三、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铺垫、埋伏笔。如小说《最后一课》中前后两次写到普鲁土兵的军号声,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情节完整。如果没有前面的“酱鲁士兵正在操练”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普鲁士兵的军号声响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的高潮的到来,

四、渲染故事气氛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故事气氛,营造一定的氛围。如小说《故乡》中开头的景物描写便给我们渲染一种悲凉凄切的气氛,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写作此义时心情的凝重。

五、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也能突出小说主题,点明作品的意旨。仍如小说《最后一课》中描写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所见的景象,正反映他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山小说爱国主义的主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并非以上五个方面。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注意引导,分析其作用,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浅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2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王国维老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好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具体的例子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背景,为下铺垫,以景衬人

黄飞在《甜甜的泥土》中开头这样写道: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此处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母亲凄苦的心情,为写离异家庭母子那种难见难舍之情埋下了伏笔,为下文小亮埋奶糖打下伏笔,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

再如《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二、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每晚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满满地坐喝。 ”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描写:“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儿歌《上学歌》中“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里渲染了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风拂面这样一种惬意的氛围,写出了小书童背起书包欢快上学的快乐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写景片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段写景较多,但主要内容却是写情,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渲染悲凉气氛从而自然导出此景所生之情去国还乡、忧谗畏讥的悲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最后写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五、写景为了写人,写景以突出主题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样写:“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写出了祥子这样一个贫苦的人力车夫为了生计雨后悲惨的一幕,也写出了老舍先生对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无尽同情。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写景是为了写人,写景是为了表达主题,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文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太阳之“烈”、风之“狂”、雨之“暴”,而这一系列对自然景观、天气现象的描摹,都是为了表现人、人的感受与命运。因为自然愈恶劣,那么在其中挣扎度日时所受的苦、遭的难就愈多愈厉害,就愈能表现劳动人民在这社会中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从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题。因此,文中对自然现象的大量描写都始终与人物、与主题关连着,否则对景物(自然现象)的描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高平市北诗中学04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