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优秀5篇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有很多。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运动历史意义 篇1
1、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3、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一二九运动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对当前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4、红军长征和一二九运动的密切关系。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了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抗战的发动,帮助了中华民族,增进了全民族的利益。
5、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纪念一二九运动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运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篇2
一二九运动中的这些青年学生们在斗争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所选择的革命道路,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一二·九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是一二·九青年运动的精神指导,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二·九运动扬起了新世纪爱国主义的风帆,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当代青年,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帮助我们如何确立理想,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二·九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勇于实践都是我们民族追求的精神。正是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无数青年为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高声呐喊,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正是本着对祖国领土的眷恋和对悠久文化的热爱,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完整而英勇不屈,才有今天的灿烂文明和繁荣。胡锦涛同志曾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代青年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一二·九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一二·九运动所展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当代青年乃至我们民族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榜样。
二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播马克思主义,自觉承担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足迹踏入了悠久文明的东方古国,北平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反抗,时光飞逝,距离当年的那次不屈的斗争已经过去了82年,现在的中国已经踏上了民主和平的未来之路,而一二·九青年的精神却没有消失。他们执着、热情、充满勇气,他们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和平独立,不怕牺牲,最重要的是他们受到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指引,知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代青年有属于自己的责任,近代中国面临着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当年那些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统一,抛头颅洒热血;而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作为当代青年,既要有爱国热情,也要有理想信念,相信真理,热爱党并坚持党的领导,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青年应当思考如何发扬和传承革命先辈的进步思想,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牢牢的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青春时代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壮丽诗篇。
三是要发扬英勇斗争、坚定不屈的精神,将融入时代发展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建设出力。弘扬一二·九精神,是我们培养当代青年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二·九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斗争精神。作为一个合格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年,更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正是一二·九青年的这种坚持到底、不屈不挠、拼搏斗争的精神,我们才得以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当时的青年学生,他们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了解了世界各地最前沿的思想,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结合国家的情况,带领人民,寻求中国的发展之路,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我们当代青年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传承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扬一二·九民族精神,不断努力,奋勇拼搏,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当今的祖国发展中去,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其民族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青年要发挥这种拼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奋斗。青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学好知识,锻炼好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了重要的准备,而且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肩负起民族的责任。一二·九运动虽已作为历史载入史册,但是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却应该在每个青年心中传承和发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理论和本领,要牢记屈辱历史,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起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崇高理想,发愤图强,创新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艰苦奋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二·九运动青年精神 篇3
一二·九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是一二·九青年运动的精神指导,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二·九运动扬起了新世纪爱国主义的风帆,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当代青年,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帮助我们如何确立理想,选择人生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运动的经过 篇4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这天,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北平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警察当局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各校临时推举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何应钦却避而不见。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游行队伍被打散。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的爱国抗日救亡运动并推动了全民抗战。这场运动给国民党政府的国策带来压力。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篇5
意义
一二•九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一二•九运动,指出这场运动与1919年五四运动一样,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具体而言,这场运动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从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1901年积极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在中国的领土上与俄国交战,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我国东北、图谋华北,这些战争无一不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日本觊觎我中华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铁的事实不容否认。中华民族被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共领导之下,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二)推动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转型
1931年至1935年间,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政策,使其自身形象受到巨大的损失。它被人民视为一个卖国的、无能的政府,学生、知识分子、各政治党派、实业界强烈反对对日妥协政策,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强烈要求抗击日本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充分证明了国民政府对内对外政策不得人心,为维护其统治,巩固其社会基础,国民政府逐渐调整了对日政策,对日态度日趋强硬。
(三)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西安“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高度关注事态的发展,了解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后,张学良深受感动,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坚决主张抗日,打回老家去,亲手收复丢失掉的东北。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地
下组织,通过“西北抗日救国会”和“东北民众救亡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到临潼华清池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闻讯令张学良强力制止学生“胡闹”,甚至提出要“格杀勿论”。张学良劝阻过程中,被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打动,表示以实际行动,答复广大请愿学生。三天之后,西安事变爆发,前所未有的抗日救国运动高潮由此形成。一二•九运动催生了西安事变,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不到两年时间内,面对日寇入侵,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举国上下一致对日的态势。
影响
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白色恐怖统治,推动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早日到来。同时,为广大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青年学生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