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阅读答案参考最新5篇
阅读短文《月光曲》,回答后面练习题。
月光曲阅读答案 篇1
一、加强朗读指导
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二、读活课文
“活”的朗读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时是这样设计的: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大娘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我们哀求的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
三、“读”为主,以“讲”为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通过精心指导,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去读。通过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词,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月光曲》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是从读中去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在引导学生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读出 《月光曲》的内容?”“谁能读出曲子的特点?”“谁又能读出曲子的美?”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试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月光曲的美。
四、入情入境地读
月光曲阅读答案 篇2
诗歌语言的鉴赏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必考内容,《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总体规定如下: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纵观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绝大部分诗歌鉴赏试题或间接涉及到语言方面的考查,题型大致如下:
1 鉴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炼字、诗眼),如2006年湖北卷;
2 分析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如2006年天津卷;
3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如2007年浙江卷。
[技法点拨]
解答诗歌语言鉴赏题,可结合以下七个方面,寻求答题突破口:
1 结合背景和人物
古代诗歌所吟咏的常常是诗人自身,因此诗歌关涉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思想、身世经历,往往是答案之所在,诗中的重点字词句常常是诗人感情凝聚的地方。例如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夔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鉴赏,解答此题,必须关注注释所提供的背景资料,结合苏轼坎坷的仕途经历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才能赏析出“铿然”一词的深层含义,参考答案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 结合艺术手法
诗歌语言的表达常常和手法紧密关联,手法是表达的手段,通过分析手法,能够达到鉴赏语言的目的。例如2006年广东卷第13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品析语言的能力。对“带”字的分析,首先要结合修辞手法的应用,从诗文中能够看出是拟人;其次才是诗意、表达效果的表述。参考答案为:“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3 结合语言的语法功能
双声词、叠韵词和重叠词是汉语言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在语言表达中有着奇妙的语法功能,古典诗歌中使用这些词,能增强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强化表达效果。例如2007年天津卷第16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
此题涉及到叠音词的考查,解答时要考虑到叠音词的独特的语法功能(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为: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4 结合诗歌语境
字词句的表达有一定的语境,理解字词句要结合其所处的语境,关注前后文。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炼字,对诗歌关键字词的提炼首先要考虑动词和形容词,故很容易判断出是“明”和“出”;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要结合语境,首先要考虑“新晴”这一天气背景,其次是河水、群山这些物象在雨后阳光下所呈现的景象。结合诗中这些环境因素,参考答案为: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5 结合诗歌的主旨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诗歌的统帅,字词句的分析理解必须在诗歌的主题思想的涵盖下进行。例如2006年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本曲的主题是:作者由历史的兴衰、朝代的更替而生发出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感慨,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思想。“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厌倦,由此产生出归隐山林,诗酒自娱的想法,结合这一主题,参考答案为:“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6 结合情感态度
古典诗歌中一些关键字词往往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之所在,鉴赏这样的词语,就是品味其深藏的隋感、蕴含的观点态度以及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既要紧扣诗歌本身,从文本出发;又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思想经历及时代背景。参考答案为: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诗是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7 结合作家作品风格
一个成名的作家其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激昂豪放,清照的凄婉缠绵等等。诗歌因内容也有婉约、豪放,平淡、绚丽,通俗、含蓄等之分。在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诗人、作品固有的语言风格,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月光曲阅读答案 篇3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通观近年来的此类考场真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有两种基本的形式:选择题(大多为5选2的格式)和简答题。如果是选择题,则要求选出分析概括正确的项或错误的项;如果是简答题,大多会用“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概括……特点”、“……几种……”等等提问方式。凡是见到“哪些”、“几种”之类的提问字眼,我们马上要明白,回答的时候,决不能只回答一点,一定是多点(至少是两点,一般是三点或四点居多)。“筛选并整合信息”题,大多出现在文学类的文本阅读题中,当然,社科类、论述类、应用类文本阅读题中也会出现“筛选并整合信息”题。以上都是我们必须知晓的考情。
【考纲点击】
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现代文阅读要能够进行“分析综合”。具体要求是:
1.能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能够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3.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能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也就是说,以上五个方面都是“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的内容,都是考查的内容,都是要求掌握的方面。
【解题方法】
为了避免空洞、抽象,我们还是用结合高考真题的方式来例谈“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解题方法比较实际。从概览2011年高考真题的情况来看,以下数法值得我们参考。
一是通览全文,总体把握。要求我们概括的信息,一般都是散落在原文各个角落的,要把这些分散在全文各个地方的信息概括出来,就必须通览全文,总体把握。如:
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2011・广东卷第18题)
广东卷的测试文本是陈秉汗的散文《严冬海猎》。通读原文,我们才知道,海龙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四个: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重压;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这四个原因,可以说贯穿了整篇文章,不通读全文,是无法全都概括到的。
二是紧扣提问,检索原文相应区间。命题者设题,无不是从原文出发的,其设计的某个具体问题,一定是依据某个具体区间文意的,所以,我们答题时,一定要再次返回到问题所涉及的原文的具体区域进行比对、分析、推敲,最后才能确定答案。如: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011・福建卷第13题)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福建卷的测试文本节选的是学群的散文《走进腾格里》。本题用选择方式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概括和综合的能力。从文章最后一段“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等句子可以看出A项所言的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而“一切多余的东西”则指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故A选项是错误的。同理,推敲文章的最后两段文意,C选项所言也显然是曲解了文意。作者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暗示的是月亮能积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而非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三是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把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了,还要自己组织语言去进行概括,因为原文中很少有现成的概括信息的文字,绝大多数信息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概括,才能把信息清晰地表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整合信息”。另外,组织答案的时候,最好分点回答。如: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北京卷第18题)
月光曲阅读答案 篇4
1.细观标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时先细观标题“思远人”。便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然后,联系全词加以验证。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客的深切思念之情。
2.借助注释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注释说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由此可知作者借对大自然风雨摧残鲜花的不满,曲折地表_自己有心报国却生不逢时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上阙“道是天公不惜花”是扬。下阙“道是天公果惜花”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鲜花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3.联系作者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但宋神宗去世变法就结束了。此词作于词人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之时。所以,联系词人人生际遇,可知这里表达的不仅有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而且有壮志难酬之忧。
参考答案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4.捕捉“词眼”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只要抓住了“词眼”,就抓住了解读诗歌感情的钥匙。范词的词眼是“愁”,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之情:秦词的关键词是“久长”,重点强调的是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参考答案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就不在乎朝暮厮守。
5.分析意象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思路点拨尽管在诗词中“杨柳”“飞絮”的内涵一般是固定的,即“留别”“飘忽”,但考生也要依据词作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从词作内容与其中“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流不尽,许多愁”等句子,可见本词“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还有对春光易逝的留恋、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对暮春的感伤之情及愁情别恨。
6.关注典故
例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蓣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词的结尾借用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翻出新意,以此句作结。表现他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7.忠于原词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相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
月光曲阅读答案 篇5
关键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其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悉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感染力强,不仅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所以,它十分有利于辅助阅读训练,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趣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可以说,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揭开了兴趣的源泉。
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往往能使学生感到“惊讶”、“诧异”,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北京是一座美丽、年轻、现代的城市,那里不仅白天景色优美,夜晚更加迷人。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起来了,接着我便用多媒体演示了北京夜晚的美丽画面。流动的画面,让学生“惊讶”、“诧异”,从而引领着孩子们开始了一次兴趣盎然的北京之旅。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我就出示了关于课文内容的许多画面,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的美景,一边认识他们不熟悉的景物,如:朝霞、夕阳、霜等,在色彩明丽的图画中,配以优美的音乐,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就这样利用多媒体以直观、新颖的方式开始了新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效果的优化。
二、再现形象,促进理解
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生活情境或自然景观的,儿童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弱,单凭阅读和听讲很难想象出课文描述的情境或景观,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或再现课方描述的情境或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表象,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例如在教《月光曲》一课中“皮鞋的联想”一段时,老师首先播放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并用多媒体播放大海由平静到波涛汹涌的景象,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观看图画并听老师朗读课文,这样就常常地感染了学生,他们凝神倾听着、沉思着,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1、皮鞋匠倾听音乐时联想出几幅画面?2、皮鞋匠为什么会联想两幅不同的画面?3、乐曲的曲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的感染作用和乐曲的变化,又由乐曲的变化想象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准确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段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丰富形式,提高技能
培养学生听和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录音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材料,既可以让他们学习仿效,又可以使学生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对照检查,从而改进自己的朗读。这种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听、读能力具有其它方式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一边多媒体放映,一边配乐朗读,小壁虎、小鱼、老黄牛、小燕子的语言都以不同的语调来表现,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些不同特点的形象。我还经常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放给他们自己听,然后进行评议和改正,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化了听、读能力的训练。
复述是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录音、多媒体播放、录像再现等电教手段辅助复述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入境动情,情由境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文中的关键词、精妙句,使学生进一步从中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