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栖霞山导游词(精选16篇)

发布时间: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精选16篇)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xx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他们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认可,也顺应了世俗百姓的习惯与爱好,所以就成为佛教中的守门神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 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平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权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六朝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时规模宏大,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寺寺内建筑

步入山门过草坪登石阶,一派褚红的高墙迎面壁立,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八个字,黄金的字面被深兰色的底衬托出来,格外庄重耀眼,从此便把你引进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了。走进山门即弥勒殿,迎面坐着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纵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龛两侧写着的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语警游人,使人大增游兴,弥勒像后站立着威武的韦陀天将,据说他是全寺的保卫者,两侧为天王殿。

穿过弥勒殿是一方形宽敞的天井,两厢为客堂、斋堂及补助堂,向正中步上台阶,即宏伟的毗卢宝殿,金碧辉煌,佛象庄严,神台上端座毗卢遮那佛,象高近五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光泽耀眼,显示出一派肃穆的佛国景象。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其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足下海涛澎湃,头上彩云飞舞,她的背后是众多的大小菩萨,此为观音三十二应化身。观音殿内再现瀛洲三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侧原来供文殊,普贤座像处是两座金光灿烂精工细雕的大型佛龛,到处是神龙飞舞的画面,一般民间寺庙是不曾见过如此豪华的建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从中南海运来的皇家之物。

对门即方丈室,门额上书“方丈”两字,这两块匾额出自近代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书,大门两侧一副篆书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是指文殊,普贤两菩萨普救众生的事迹。方丈中门进入藏经楼,藏经楼是全寺的最高处,藏经楼的正中佛龛的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颇异,这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为藏经之处,有佛教的经、律、论书籍,其中最名贵的是贝叶经,采用多罗树叶烙印着梵文,但很少有人认识他。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__,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3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风景名胜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象征全家红红火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栖霞丹枫堪称金陵一绝,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山上郁郁葱葱,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树十种红叶树种,有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宛如堆锦散绮,又如火染血涌,殷红夺目,历来便有“秋栖霞”之誉,有诗曰“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深秋时节,枫红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红胜地。最佳旅游时间栖霞山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平均气温介于13~16℃,春秋两季较适宜旅游。秋天看枫叶,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叶胜地之一。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小_,大家可以叫我_导。欢迎大家来南京做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著名的栖霞山。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尽情的游玩吧!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5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20xx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6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但是他的女婿占着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强,当众否定王勃的文章为原创!在阎都督女婿确定此序文没有诗文的情况下,王勃提笔写下了七言诗: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二山门)在二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是佛祖释迦弁尼的外将,又称四大金刚。手持琵琶者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剑者是南方增长天王,手缠蛟龙者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宝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四员护法神将,威风凛凛,恪尽职守。请大家仔细瞧瞧,值得称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宝,琵琶无弦,宝剑无鞘,蛟龙无鳞,宝伞无骨,是什么原因呢?按照佛经解释,琵琶上弦会地动山摇,宝剑入鞘会盗贼四起,蛟龙有鳞会兴风作浪,宝伞上骨会天昏地暗。反之,则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种说法是宝剑有锋、琵琶有调、伞能遮雨、龙蛇有鳞,隐喻“风调雨调”,国泰民安。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哈尔滨极乐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民国十二年()。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占地面积5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现任主持是静波法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哈尔滨极乐寺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7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8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_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9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01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平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习王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0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__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__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xx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他们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认可,也顺应了世俗百姓的习惯与爱好,所以就成为佛教中的守门神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 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平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权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六朝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时规模宏大,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寺寺内建筑

步入山门过草坪登石阶,一派褚红的高墙迎面壁立,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八个字,黄金的字面被深兰色的底衬托出来,格外庄重耀眼,从此便把你引进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了。走进山门即弥勒殿,迎面坐着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纵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龛两侧写着的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语警游人,使人大增游兴,弥勒像后站立着威武的韦陀天将,据说他是全寺的保卫者,两侧为天王殿。

穿过弥勒殿是一方形宽敞的天井,两厢为客堂、斋堂及补助堂,向正中步上台阶,即宏伟的毗卢宝殿,金碧辉煌,佛象庄严,神台上端座毗卢遮那佛,象高近五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光泽耀眼,显示出一派肃穆的佛国景象。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其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足下海涛澎湃,头上彩云飞舞,她的背后是众多的大小菩萨,此为观音三十二应化身。观音殿内再现瀛洲三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侧原来供文殊,普贤座像处是两座金光灿烂精工细雕的大型佛龛,到处是神龙飞舞的画面,一般民间寺庙是不曾见过如此豪华的建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从中南海运来的皇家之物。

对门即方丈室,门额上书“方丈”两字,这两块匾额出自近代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书,大门两侧一副篆书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是指文殊,普贤两菩萨普救众生的事迹。方丈中门进入藏经楼,藏经楼是全寺的最高处,藏经楼的正中佛龛的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颇异,这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为藏经之处,有佛教的经、律、论书籍,其中最名贵的是贝叶经,采用多罗树叶烙印着梵文,但很少有人认识他。

栖霞山标志性建筑——舍利塔

栖霞寺东南方方门之外,千佛岩前广场之上耸立着一座石塔,这就是有着一个千年历史的舍利塔,所谓舍利是梵语,意思是和尚修行成佛(死)后,其身体在火化时化为结晶,即成“舍利”。栖霞寺舍利塔相传初建于隋文帝时,据说隋文帝杨坚在当上皇帝之前曾遇见一异尼,其预言杨坚日后必然显贵,位尊,佛教也将重兴,并赠予舍利一袋。杨坚即位后,深信是佛保佑了自己,于是大力兴佛,仁寿元年(620xx年)甚至下令各地建造塔,而栖霞山的舍利塔就是其中的一座,为南京市内四座宝塔中最负盛名的一座。

现存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重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根据塔身为五层密檐形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下有塔基和须弥座,以为是五层宝塔,但也有人加上塔座和塔基一共为七层(七级)。塔周围栏杆皆由白石建成,仿木结构,塔基两层,在第一级有释迦牟尼八相图的浮雕构成八幅连环画,每幅图画的构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态,刻画逼真,虽是雕刻,却表达了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舍利塔对于研究佛教建筑史、佛教史和石雕艺术都是极好的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绵千佛岩

紧邻舍利塔旁即千佛岩,又名千佛岭,雕凿始于大佛阁,据说栖霞精舍的开创者明僧绍曾与友人法度研习无量寿经。某日夜半,摄山西岩石壁上突然放光,光环中辉映显出无量寿佛和佛阁宝殿的景象,明绍僧等人即试图在此石壁上凿石为像,却未能实施,明僧绍逝世后,其子仲璋变卖家产和法度一起在西岩雕凿佛像,这时正值齐武帝永明年间,他们一共雕凿成三尊巨型佛像,即无量殿或称大佛洞,又是三圣殿,是所有洞龛中之最大者。殿内正中是无量寿佛象,两侧为观音,势至两菩萨,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遗迹,20xx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的千佛岩石窟造像,仅较大同云岗推迟31年,即开创于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国另一处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阳龙门,比之栖霞山千佛岩要迟20xx年。

整个千佛岩大小佛龛总共为三百四十九个,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为五百一十五尊,凿像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遥望之如鸽房峰舍,故有千佛岩之称。这些佛像艺术品长时间的暴露于天下,极易剥落风化,所以经历了千百年以后已经凋敝不堪,尤其是头部五官手指等纤细的部分最易破坏,无法观看眉宇间的神气,甚至有不少头部和手臂都断缺了。

在诸多的佛龛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并且长期为人称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无量殿左侧角落中,龛洞高仅2米龛中雕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锤的石匠,关于石匠殿有种种推测和传说,较为普遍的说是一位石匠真身所变,据说这位能工巧匠是在 造千佛岩石窟石佛时,迫于期限将至连夜开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将破晓却还剩最后一座佛像来不及雕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龛化身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xx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但是他的女婿占着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强,当众否定王勃的文章为原创!在阎都督女婿确定此序文没有诗文的情况下,王勃提笔写下了七言诗: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xx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xx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20xx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二山门)在二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是佛祖释迦弁尼的外将,又称四大金刚。手持琵琶者是东方持国天王,持剑者是南方增长天王,手缠蛟龙者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宝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四员护法神将,威风凛凛,恪尽职守。请大家仔细瞧瞧,值得称奇的是四大天王的法宝,琵琶无弦,宝剑无鞘,蛟龙无鳞,宝伞无骨,是什么原因呢?按照佛经解释,琵琶上弦会地动山摇,宝剑入鞘会盗贼四起,蛟龙有鳞会兴风作浪,宝伞上骨会天昏地暗。反之,则可安享太平盛世。又有一种说法是宝剑有锋、琵琶有调、伞能遮雨、龙蛇有鳞,隐喻“风调雨调”,国泰民安。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哈尔滨极乐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民国十二年()。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占地面积5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现任主持是静波法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哈尔滨极乐寺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20xx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平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3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xx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他们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认可,也顺应了世俗百姓的习惯与爱好,所以就成为佛教中的守门神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 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平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权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六朝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时规模宏大,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寺寺内建筑

步入山门过草坪登石阶,一派褚红的高墙迎面壁立,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八个字,黄金的字面被深兰色的底衬托出来,格外庄重耀眼,从此便把你引进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了。走进山门即弥勒殿,迎面坐着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纵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龛两侧写着的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语警游人,使人大增游兴,弥勒像后站立着威武的韦陀天将,据说他是全寺的保卫者,两侧为天王殿。

穿过弥勒殿是一方形宽敞的天井,两厢为客堂、斋堂及补助堂,向正中步上台阶,即宏伟的毗卢宝殿,金碧辉煌,佛象庄严,神台上端座毗卢遮那佛,象高近五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光泽耀眼,显示出一派肃穆的佛国景象。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其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足下海涛澎湃,头上彩云飞舞,她的背后是众多的大小菩萨,此为观音三十二应化身。观音殿内再现瀛洲三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侧原来供文殊,普贤座像处是两座金光灿烂精工细雕的大型佛龛,到处是神龙飞舞的画面,一般民间寺庙是不曾见过如此豪华的建造,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从中南海运来的皇家之物。

对门即方丈室,门额上书“方丈”两字,这两块匾额出自近代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书,大门两侧一副篆书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是指文殊,普贤两菩萨普救众生的事迹。方丈中门进入藏经楼,藏经楼是全寺的最高处,藏经楼的正中佛龛的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颇异,这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为藏经之处,有佛教的经、律、论书籍,其中最名贵的是贝叶经,采用多罗树叶烙印着梵文,但很少有人认识他。

栖霞山标志性建筑——舍利塔

栖霞寺东南方方门之外,千佛岩前广场之上耸立着一座石塔,这就是有着一个千年历史的舍利塔,所谓舍利是梵语,意思是和尚修行成佛(死)后,其身体在火化时化为结晶,即成“舍利”。栖霞寺舍利塔相传初建于隋文帝时,据说隋文帝杨坚在当上皇帝之前曾遇见一异尼,其预言杨坚日后必然显贵,位尊,佛教也将重兴,并赠予舍利一袋。杨坚即位后,深信是佛保佑了自己,于是大力兴佛,仁寿元年(620xx年)甚至下令各地建造塔,而栖霞山的舍利塔就是其中的一座,为南京市内四座宝塔中最负盛名的一座。

现存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重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根据塔身为五层密檐形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下有塔基和须弥座,以为是五层宝塔,但也有人加上塔座和塔基一共为七层(七级)。塔周围栏杆皆由白石建成,仿木结构,塔基两层,在第一级有释迦牟尼八相图的浮雕构成八幅连环画,每幅图画的构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态,刻画逼真,虽是雕刻,却表达了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舍利塔对于研究佛教建筑史、佛教史和石雕艺术都是极好的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绵千佛岩

紧邻舍利塔旁即千佛岩,又名千佛岭,雕凿始于大佛阁,据说栖霞精舍的开创者明僧绍曾与友人法度研习无量寿经。某日夜半,摄山西岩石壁上突然放光,光环中辉映显出无量寿佛和佛阁宝殿的景象,明绍僧等人即试图在此石壁上凿石为像,却未能实施,明僧绍逝世后,其子仲璋变卖家产和法度一起在西岩雕凿佛像,这时正值齐武帝永明年间,他们一共雕凿成三尊巨型佛像,即无量殿或称大佛洞,又是三圣殿,是所有洞龛中之最大者。殿内正中是无量寿佛象,两侧为观音,势至两菩萨,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遗迹,20xx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的千佛岩石窟造像,仅较大同云岗推迟31年,即开创于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国另一处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阳龙门,比之栖霞山千佛岩要迟20xx年。

整个千佛岩大小佛龛总共为三百四十九个,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为五百一十五尊,凿像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遥望之如鸽房峰舍,故有千佛岩之称。这些佛像艺术品长时间的暴露于天下,极易剥落风化,所以经历了千百年以后已经凋敝不堪,尤其是头部五官手指等纤细的部分最易破坏,无法观看眉宇间的神气,甚至有不少头部和手臂都断缺了。

在诸多的佛龛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并且长期为人称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无量殿左侧角落中,龛洞高仅2米龛中雕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锤的石匠,关于石匠殿有种种推测和传说,较为普遍的说是一位石匠真身所变,据说这位能工巧匠是在 造千佛岩石窟石佛时,迫于期限将至连夜开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将破晓却还剩最后一座佛像来不及雕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龛化身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飞天】: 20xx年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栖霞飞天”壁画,这幅壁画位于千佛岩“中102号”洞龛,“飞天”长80厘米,宽约40厘米,其不托云彩,仅凭一根彩带便可凌空回舞,挥手撒花,天衣飞扬,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飞天是佛国里的“天乐神”,在极乐国里弹琴歌唱,娱乐于佛。“栖霞飞天”的面世,不仅丰富乐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更是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敦煌文化和以栖霞为代表的南方文化的渊源。这幅“栖霞飞天”是至目前为止,栖霞山千岩众多东龛中发现的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完整的壁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品外泉与飞来石

过舍利塔,顺山径信步上山只见千佛岩附近有一潭明镜紧偎于陡立的石壁下,周围有松石环抱,盛暑至此顿感寒泉清澈,凉意逼人,此乃品外泉,又名白云泉,据史载唐代茶圣茶经的作者陆羽(公元737~820xx年)嗜茶,喜评天下佳泉,将当时的名山泉水定其次第,唯独栖霞山此泉泉味甚佳,不为陆羽所品(所知),

品外泉与白乳泉、珍珠泉在明代并列为栖霞山三大名泉,名列金陵二十四泉,当年的品外泉是以石砌就为栖霞寺僧侣的生命之泉,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煮茗烹茶的范畴。今日的品外泉紧依陡壁之下,泉水流自石壁之中,由于地下开矿地质结构变化,平日干涸见底,枯叶汇聚,无复昔日旧观。

在品外泉的陡壁之上立有一块状若人形的巨石,无根而立,势若天外飞来,称为飞来石,又称飞来峰、飞来佛。

纱帽峰前明月台

在千佛岩之巅有一方形巨石,这就是纱帽峰,据明朝盛时秦《栖霞小志》记载:山势自中峰而下,乱石林立,其色苍黑,人称为叠浪岩,岩尽处一小方龛四面皆可上,上复有一有小洞,内凿以佛,远望之如纱帽,纱帽峰一名由此而来。清乾隆皇帝游历至此,嫌其名称鄙俚,改名为“玉冠峰”。但今天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纱帽峰。纱帽峰旁岩龛中,明朝时曾有一道人,默坐修行,时人殷迈怜其露处野外,乃捐资建造一屋,何迁题名为“默坐轩,供其居住,道人离去后,这里成为僧人海舟的居所,现已荡然无存。纱帽峰前有一平台,面积约10平方米,称为明月台(又称待月台),清风明月之夜,于此眺江,烟波浩渺江光山色,其情其景令人心驰神荡,在纱帽峰明月台上,筑有六角形水泥亭一座,名“待月亭”,系今人明子(章炳文)题,红楹黑瓦,供游人休息,这待月亭难道与“待月西厢”有意相通吗?黄昏至此,可助诗兴。若兴致所至,不妨攀石而上至畅观亭,则别有一番妙趣。待月亭的对面,罗列如峰房燕窝般的佛龛中有不少题名刻字,尤其以南唐“二徐”徐铉的字最为著名。此外“二徐”题刻在千佛岩邻近舍利塔处的佛龛壁上还有,虽然已经一千多年风雨侵蚀,但螺篆笔迹尚可辩认, “二徐”是指徐铉、徐锴两兄弟,两人既是南唐的学术界名流,又是政治界的达官显贵。

春雨桥和白鹿泉

离开千佛岩石窟,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见右侧山涧(中峰涧)之上横架一座单孔石桥——春雨桥,春雨桥顾名思义,以春雨而名,桥下山涧之中乱石嵯峨,此处亦林深谷幽,时闻山鸟啼鸣,颇有空谷传音之妙,游人驻足桥头恍若仙境,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咏《春雨桥》写到:“桥下三春雨,年年落翠微,淡流花影去,寒咽馨声稀,履自行来湿,僧从何处归,烟丝吹未尽,散作野云飞”。度过春雨桥不远,眼前山径豁然开朗,一片平畴跃然眼前,崖壁立一小石碑,白鹿泉故址便座落在这片平地左侧的紫盆峰岩壁下。白鹿泉一名颇有来历,相传从前山中水竭,村民追逐白鹿至此,发现一泓清泉,所以以白鹿名泉。岩壁上原有“白鹿泉”三个隶体大字,系明朝盱眙人李言恭(侍卫)的手笔,今已无存,但他在千佛岩题写的《栖霞寺》诗两首,至今犹存,明朝时,白鹿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汇入中峰涧,注入品外泉,此后,文人雅士流连吟咏,白鹿泉名声日著。

青锋剑石传佳话

从白鹿泉遗址缘山径而上,可见不远处的左侧道旁侧立一块灰色的石灰岩山石,其上有一斜长的黑色燧石条纹,长1.2米,宽0.06米,宛如一把利剑镶嵌在上面,这块石头因剑得名,称为青锋剑,又称剑石,关于青锋剑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相传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期间,一日漫游山中,闲赏山景,行至此处,微觉倦怠,便解下随身佩带的青锋剑,信手挂在岩壁上,闭目小息,那知醒来后,青锋剑不翼而飞,而岩石上却留下了与原剑大小相同的剑影,乾隆皇帝转嗔为喜,遂赐名该石为“青锋剑”。

试茶亭与白乳泉

历青锋剑,上行十余步,在苍黛斑驳的山岩上赫然可见,竖书的六个隶体大字:“试茶亭白乳泉”,相传乃唐人所书,古朴拙劲,陆羽曾试茶于此。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陆羽,专程至栖霞山啜茶品泉,忘情地融入栖霞山的怀抱之中,采绿芽、品新茗,汲清泉,试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陆羽试茶处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纪念,明代嘉靖年间,秣陵名士盛时泰偕挚友黎职芳游栖霞山时,曾在山僧的帮助下,将此‘白乳泉,试茶亭’六字拓片收藏,睹景思古,感慨万千,摩崖虽在,亭泉荡然。清初,僧人复于摩崖石刻畔建,笠亭,以供登山赏枫游人歇息。 “试茶亭、白乳泉”一度名噪江南成为栖霞一景。有关白乳泉之得名,颇有一段趣闻:古时候,有一头白鹿(母鹿)在此水边哺乳小鹿,人们发现水边留下乳汁,故以此名之。此泉之成因与上述清泉有所不同,系出自侏罗纪砂岩二叠纪石灰岩间的不整合面上,故泉量较大,曾被列入“金陵二十四泉”之一。

小营盘遗址简介

过“试茶亭白乳泉”沿山路上行数步即到小营盘遗址,小营盘遗址坐落于栖霞山凤翔峰下方右侧,海拔约135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约83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区共清理发现围墙、道路、房址、院落、挡土墙等多处遗迹。在清理小营盘遗址过程中,出土了陶瓷器、观赏石、铁器、缸片等遗物数百件。通过对小营盘遗址初步清理并结合本地传说,此处为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栖霞行宫时,负责保卫乾隆皇帝安全的御林军所在地。

景区为了保护遗址区域的历史原貌,又为了能将栖霞山的各类文化更完整的展现给各位游客,在不破坏遗址区域的基础上,在遗址旁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展览馆——半馆,“半馆”这个名称是经过深思熟虑,从各类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的,“半馆”的由来首先是栖霞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称。其次“半馆”所展示的文物资料远不能代表栖霞山众多的历史文化,因此称为“半馆”较为合理。再次,“半馆”地理位置刚好位于栖霞山的半山腰处,也可称为“半馆”。4、“半馆”所展示内容在室内,受空间影响,展示内容远不如小营盘遗址众多,可理解为一半展馆展示,一半是小营盘的露天展示,甚至可以说整个景区就是一个天然的露天历史文化展馆。5、“半馆”诞生的更深远的目的也是抛砖引玉,为了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有识之士对栖霞文化能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发掘栖霞山文化资源。

“半馆”依据展示内容现设有三个展厅,依次是历史篇、自然篇、发展篇。

1、历史篇展厅内主要展示了小营盘遗址出土的大小不一清代瓷片数百件,建筑构件数十件,古钱币数十枚,还有一部分清代的生活器具,通过专家的考证,初步认为小营盘应该就是乾隆御林军的驻扎地,并且根据遗址区域内的发掘,证明在此之前也是一处建筑群,通过现有的一些历史痕迹反映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另外还展示了栖霞山现有所能发现的古碑及其拓片,还包括一些新旧图片的展示。可以说展示较多。从一定程度上能大致反映栖霞山历史的沿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栖霞山历史变革的场所。

2、自然篇展厅主要展示了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植物类由栖霞红叶及中药植物的构成,通过一百多种植物标本及大量精美图片及文字进行展示。“栖霞丹枫”列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而且自古就有秋栖霞之美誉,每到深秋,层林尽然,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栖霞山为中国四大赏枫基地之一。展馆通过详细的文字及图片将这些更深层的红叶文化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既能身临其境,又能融入其中。栖霞山中药资源展示主要是因为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滋养摄生,自古葛洪、葛炫、李时珍曾多次到栖霞山采集草药,通过展示让游客了解到栖霞山更为全面的红叶文化及中草药文化。地质类反映了栖霞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还包括非常著名的栖霞组的地质说明,通过图形、文字、实物多方面的进行阐述,里面有精美的矿石展示,三维立体彩图,游客在这里可以更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到栖霞山著名的地质文化。

3、发展篇展示的主要是栖霞山近年来的建设成果,还包括国家领导人的在栖霞山的图片和名人墨迹。应该说栖霞山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关心以及景区自身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包括一些新旧景点的恢复、修建,使景区更趋成熟完善。以及栖霞山的九届秋栖霞红枫节圆满打造,已经成为南京的一项重要节庆活动。还有大面积的林相改造的建设成果,使现在的栖霞红叶一年比一年红,包括四季的观赏性更趋平衡。发展篇展厅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将这些建设成果做了完整的描述,一方面是对已有成果的回顾,激励栖霞人朝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共同的关心栖霞、爱护栖霞、发展栖霞。

岁月的沧桑是无情的,如今栖霞人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洗净铅华,将栖霞山更美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不辜负栖霞山厚重文化积淀的重托。

陆羽茶庄

过了小营盘沿大路向前即到陆羽茶庄,唐代茶圣陆羽(公元737—820xx年)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陆羽专程至栖霞山 拭茶品泉,他无心浏览枫丹露白,宛如仙境的栖霞美景,忘情地容入了栖霞山的怀抱之中,采绿芽,品新茗,汲清泉,试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陆羽试茶处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纪念。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宋代茶废泉枯,亭仅余荒基,仅存“白乳泉、试茶亭”六个隶书大字。

如今陆羽茶庄整个建筑为仿唐风格,四层,登顶了望长江、紫金山、南京城,栖霞山的美景一览无余,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又一名胜地。

山水兼容桃花涧

位于栖霞山西峰的桃花涧,就是一处兼容山水的胜迹。据《栖霞新志》载:“桃花涧,源出自最高峰与西峰之间,凡中峰北麓,西峰南麓之水悉归之,逶迤而下。使游人到此颇似《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洞外的景色,又有如武陵人氏般的感受。

虎山凌云栈道

寺庙旁的桃花涧入口就是虎山凌云栈道,“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虎山凌云栈道”因建于虎山,取意于乾隆行宫内“有凌云意”匾额,故名。整个栈道依山势而建,从栖霞古寺始,至虎山碧云亭止,中间一“亭”二“台”相连,全长近800米,共有台阶1046级。栈道蜿蜒曲折,迂回纵深,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将虎山南坡的著名景点:叠浪岩、德云亭、碧云亭、读枫阁很好的串联起来。拾阶而上,叠浪岩“波涛起伏”,移步换景,“虎”、“叠浪岩”、“福”、“佛”题刻于山体岩壁间,还有“虎山”、“有凌云意”、“劝君得意,静观福寿”石刻以及在栈道扶手展示的41首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乾隆诗词、栖霞山特有的51种中草药资源、乾隆时期的“栖霞十景”图等,赋予了栈道浓重的文化气息。栈道中段观景平台是俯视栖霞古寺最佳场所,最顶端的观景平台,临碧云亭,视野开阔,美景如画,南京的“山(紫金山)、水(扬子江)、城(南京城)、桥(长江二桥、四桥)”一览无遗。行走于栈道,抬头苍峰屏峙,低首怪石嶙峋,在此沐风、游憩、赏枫、观景,寻找山林野趣,深感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雕琢完美地融为一体,无不叹为巧夺天工,是名副其实的景观栈道、生态栈道、文化栈道。

画圣高奇峰墓

紧邻栈道旁即到画圣高齐峰墓地。高奇峰,广东番禺人。早年学画于兄,后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运动。绘画技法融合中外,自成面目,国际各大都市博物馆多藏其作品,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因功高画精,卒后被国葬于栖霞,墓碑“画圣高齐峰先生之墓”由国民党主席林森先生亲题。为自古以来画家国葬第一人。现墓旁立高齐峰铜像一尊,四角有徐悲鸿、蔡元培、陈树人等原迹题刻,是栖霞山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续行数步则见扇形的桃花扇亭翼然立于山路西侧。孔尚任在《桃花扇》这一传奇中叙述,此地乃明末秦淮名妓(秦淮八艳)李香君随卞玉京出家为尼之葆贞庵,传说出家后的李香君情恨尽绝,独守此庵,青灯古佛,聊度日月,不离此涧,死后亦葬涧畔丛林之中,诚所谓故事始于桃花扇,传奇终之桃花涧。那“桃花扇”故事耐人寻味,传说葆贞观旧址就建在这桃花涧附近,李香君死后,也就埋葬在这一带,而近来有人考证,这座桃花扇亭的所在地,或许就是当年葆贞庵的遗址,而李香君的墓穴也就在此向南约50米的丛林中。有几十条条石杂乱堆放在一起的地方。为了栖霞山更加美妙,现栖霞山管理处正及时抢救,经十数年努力,沿涧补植了150亩桃园,尽力恢复古貌,每当清明前后,万株桃花开放,灿若云霞,若阳春三月,莺***长,结伴来此置身翠微,赏桃怀古,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德云亭与叠浪岩

德云亭位于栖霞山西峰之麓,其址即古德云庵。据《摄山志》载:“德云庵临桃花涧,奇石玲珑,万窍穿溜,雨后涧水悬瀑而下,屈曲环流于庵外”,清响泠泠,自成丝竹之音,确实是西麓之胜处。叠浪岩,在德云亭上行数十米处,据陈邦贤《栖霞新志》载:“叠浪岩在西峰之侧,桃花涧中,涧水自岩上泻下,叠浪层层,岩山受水的侵触,也露出许多的浪迹来,乱石错落,高低起伏,如大海潮汐,波澜万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行宫,尤喜德云庵之竹篱松涛,更爱叠浪岩之有形无声。

般若台旁涌珍珠

珍珠泉亦名真珠泉,座落在栖霞寺北桃花涧旁,开凿于明朝。据史载,当年住在般若庵中的僧人苦于汲水不便,在庵外凿地得泉,其吐如珠(珍珠),号珍珠泉。不管是居住在栖霞山的隐士高僧,还是远方到来的香客行人,路过此地,“人多汲之”。在珍珠泉之上,还建有一座亭子,供人休息驻足,游人小息亭中,一边观赏烂漫山花,倾听山涧鸣溅,一边品尝甘冽的泉水,顿觉心驰神荡,物我两忘。相传游人拍手呼笑,有白珠点点上浮,莹洁可玩,所以叫作珍珠泉。

般若台遗址位于珍珠泉东南不远处,有一条小径可通,般若台原名般若堂,是明朝初年智旷禅师所建,因年久废弃,明朝万历年间,新安僧人慧光来到栖霞山,喜爱白鹿泉之胜,结茅而居,慧光的好友王寅前来投宿后,倡议众人捐资复建般若堂,堂中筑说经台,台广若干寻,高若干尺,慧光又求遗精善本,谒诸名士,书各一章,勒石四面,共刻有《四十二章经》、《金刚经》、《遗教经》三种经文。般若台在明代曾名噪一时,但今日的般若台已面目全非,僧去台空,但旧基若隐若现,仍不失为一处探幽觅古的佳境。

桃花湖

沿桃花涧向上行走,眼前突然映出一片湖光山色美景,这即是我们于20xx年全力打造的一新景点——桃花湖,它位于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中段,东起天开岩景区,北至虎山,南领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故居遗址,西临桃花扇亭。该景区以桃花扇亭为核心,包括:卧云亭、香君故居、天开岩、乾隆御花园遗址等景点,意在挖掘资源,体现文化内涵,再现桃花涧青山绿水之秀丽景观,使“桃文化、秦淮香君文化”得到提炼、升华。

乾隆御花园

过桃花湖即可见乾隆御花园,《南巡盛典》记载,御花园为明清时栖霞十景之一,康、乾二帝都曾亲临栖霞,尤以乾隆帝对栖霞山的秀丽景色最为迷恋。乾隆二十二年,在栖霞山建行宫一组。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御花园为其赏花探幽、咛诗作赋,挥毫泼墨之处。当时的御花园曾汇集天南海北之奇花异草,它们与庵、亭、阁、廊、轩组成幽静、锦簇的皇家园林。据统计,他驻跸栖霞山行宫其间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一百一十九首之多,匾联四十四幅,佛赞一篇,乾隆帝五次共在此住了四十五天,对栖霞山美景大加赞赏,赞誉栖霞山为“第一金陵名秀山”御花园位于风景区核心地带,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开岩,园内林木覆盖,春天青翠、秋季火红,地理位置绝佳,得天独厚,惜原景毁于清朝咸丰年间与太平军的战火。现在的御花园建于20xx年,仿明清建筑风格,再现了栖霞山当年的帝王文化。御花园的复建使栖霞山又增一标志性建筑群,对栖霞山生态环境的改善、景观质量的提升、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传承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力。

天开岩和一线天

离桃花扇亭,复上行百步,御花园右侧小径进去便是“话山亭”和“天开岩”景点,话山亭位于桃花涧上游,周围密林环抱,槛外流水淙淙十分幽静,亭内的匾额上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话山亭’三字,是游人谈论山容水貌的一好去处。天开岩,俗名污西凹,一名唐公岩,他位于栖霞山西峰之侧,峭壁如截,势若天开,明代,秣陵名七盛时泰与挚友沈君聘,同偕山僧法通,探奇觅古,于乱石纵横中寻得一壁,上镌‘天开岩’三字,复见另一壁镌‘醒石’二字,皆不知何人所题,继而奋力寻觅,则南唐徐铉、徐锴,北宋张稚圭、王 等题名,一一显露,四人大喜过望,逐字摹拓,满载而归。

栖霞山中的禹王碑

话山亭旁沿小路向上数步即是禹王碑,栖霞山中有一块鲜为人知的禹王碑,一名岣嵝碑。金陵栖霞山之禹王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由官任金陵的吏部左侍郎杨时乔所重刻。碑语七十七字,其实至于禹王碑之释文,自宋元至明,除杨时乔以外,还有杨慎、沈镒、郎瑛、王朝辅、杜壹等,内容各不相同,皆为各释其所释,无非多以意会,并非真能识碑字。至今没有一个千真万确的铁证,可以断定他是不错的。

栖霞山风景区管理处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原址重新修复禹王碑,碑与亭合一,只把碑原文七十七个蝌蚪文字刻出来,杨时乔的释文没有刻出来,皆因历史就对释文有争议,刻出原文还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译出禹王碑的字义。

碧云亭、太虚亭

看罢叠浪岩,越过平山头,观看过高岭土(观音土或五色土)再向上转一大圈,左侧有一条平坦的山岗,顺岗顶北行约二百米,见一座新修的亭阁翼然而立,名曰“碧云亭”又名“望江亭”,这两个亭名都很妥贴,当你仰视太空,但见碧云万里,俯视平野,不尽长江滚滚来,真可谓双绝矣!

离开白乳泉,沿上山的石径再往前攀登,紧靠路侧的枫林深处有一座颇具规模的朱色亭阁,名曰:“太虚亭”,这亭名好似把我们引到梦幻境界中来,假如深秋来此,小坐片刻,倚栏欣赏满山红叶,倒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与长沙岳麓山的“爱晚亭”相比,何曾逊色?可惜此阁亭内尚无一副切景的楹联,实属憾事,于是想起“爱晚亭”的那副,暂且借用何如:夕阳虽好近黄昏,白日依山,莫若晨曦出海;秋气从来多肃煞,丹枫如画,何如红芍飘香。

红叶谷

看罢碧云亭沿山路上行数百步即到红叶谷,红叶谷位于御花园和凤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处,由于这里常年无人涉及,加上山水冲刷,岩石裸露处尽显岩溶奇石景观,其余则为茂密的丛林和湿地。以其特有的气候环境,不仅使这里保留着古枫香、古滕等植物,还生长着栖霞山特有的山蛙、赤红石蟹和变色龙,另有甘草、当归、沙参、桔梗等多种珍贵中草药。红叶谷建于20xx年占地约50000平方米,设计理念从崇尚自然的原则出发,尽可能保持它的原景原貌,引水源以保护其生态环境,植红叶以实现林相改造与造景相结合,景区自然风貌优美,突出奇石红叶并蓄水造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区域防火能力,及山、林、石、水、亭为一体的红叶观赏区。红叶谷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曲折通幽,游客进入谷中游玩,别有洞天,谷内新栽植了各类红叶观赏树木有:红枫、鸡爪槭、榉树、黄连木、枫香、北美枫香、紫叶李等多种名贵红叶品种,与该谷类原有的红叶树种一起,红叶谷的红叶数量已达到近万株,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游客置身其中能充分感受到晚霞栖落的美景,乃栖霞山又一观赏红叶的绝佳景点。

始皇临江处

过红叶谷沿大路向上可见始皇临江处,始皇临江处位于滨江大道中段,乃观赏长江景色的绝佳之地,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亲自等临栖霞山,公元前220xx年(始皇三十七年),秦皇帝赢政第五次出巡金陵,驻跸栖霞山西北麓江乘浦,始皇帝等临栖霞山纵目四观,埋双壁祭告天地,更赦李斯篆文,立石以明示天下,皆表明此次登临,非一般意义上的巡视实际上是为了体现秦始皇一统四海,雄视千古之霸业,为示纪念。于20xx年新建“始皇临江处”,该景点为钢锯混凝土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轩以及观景平台,游人等临远眺,前为六合龙袍、玉带山川原野,西为长江二桥诸景,东为江宁句容原野和黄天荡古战场遗址,近为滚滚东去的扬子江,点点帆影,川流不息,更显一幅盛世繁荣昌盛景像,游客身临其境,容忍皆忘,心旷神怡,是否也有了当年始皇帝远眺长江、顶天立地的心情,该景点是栖霞山欣赏江景的绝佳之处。

风光无限凤翔峰

始皇临江处向上到山顶即是凤翔峰,乃栖霞山最高峰,海拨286米,据栖霞新志载:“凤翔峰,一名最高峰,因峰上有三茅宫,所以又名三茅峰”。卓然矗立,雄镇群山,自古以来凡赏枫游人,皆鼓勇登凤翔峰览胜,俯视江南,引为一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至江宁驻跸栖霞行宫,两江总督尹继善随侍登山,御驾凤翔峰,天风拂衣,信步峰顶,能不逍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再落栖霞复登最高峰追忆前游,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三上栖霞,乘马上凤翔,凭高颂千古,临风极顶。六下江南,五驻栖霞,三登凤翔,数赋其诗,眷顾深情于此可见。

当我们登上凤翔峰,俯瞰大江秀色,让视线转移到龙潭与栖霞山之间的河漫滩上,注视那芦苇水荡时,回顾遥远的八百多年前的宋代,黄天荡古战场的历史景象仿佛展现眼前。

登上凤翔峰顶,江山万里,风光无限,由此使人感到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悠久,英雄辈出。沧海桑田,耐人寻味。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4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小_,大家可以叫我_导。欢迎大家来南京做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著名的栖霞山。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尽情的游玩吧!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__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__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___,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栖霞山。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__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他们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认可,也顺应了世俗百姓的习惯与爱好,所以就成为佛教中的守门神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 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平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权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六朝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时规模宏大,与湖北玉泉、山东灵岩、浙江国清并称为我国“四大丛林”。

栖霞寺寺内建筑

步入山门过草坪登石阶,一派褚红的高墙迎面壁立,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八个字,黄金的字面被深兰色的底衬托出来,格外庄重耀眼,从此便把你引进这座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刹了。走进山门即弥勒殿,迎面坐着一尊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纵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龛两侧写着的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妙语警游人,使人大增游兴,弥勒像后站立着威武的韦陀天将,据说他是全寺的保卫者,两侧为天王殿。

穿过弥勒殿是一方形宽敞的天井,两厢为客堂、斋堂及补助堂,向正中步上台阶,即宏伟的毗卢宝殿,金碧辉煌,佛象庄严,神台上端座毗卢遮那佛,象高近五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通身贴金,庄严端重,其两侧侍立着梵天、帝释两菩萨,两边站立听经的二十诸天也是点金着彩,光泽耀眼,显示出一派肃穆的佛国景象。殿后塑立着南海观世音,她站在鳌头上,其左右为善财和龙女像,足下海涛澎湃,头上彩云飞舞,她的背后是众多的大小菩萨,此为观音三十二应化身。观音殿内再现瀛洲三山仙岛。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侧原来供文殊,普贤座像处是两座金光灿烂精工细雕的大型佛龛,到处是神龙飞舞的画面,一般民间寺庙是不曾见过如此豪华的建造,这是“文化大gemong”后从中南海运来的皇家之物。

对门即方丈室,门额上书“方丈”两字,这两块匾额出自近代著名书法家萧娴的手书,大门两侧一副篆书楹联“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意思是指文殊,普贤两菩萨普救众生的事迹。方丈中门进入藏经楼,藏经楼是全寺的最高处,藏经楼的正中佛龛的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颇异,这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室内两侧放置着整齐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为藏经之处,有佛教的经、律、论书籍,其中最名贵的是贝叶经,采用多罗树叶烙印着梵文,但很少有人认识他。

栖霞山标志性建筑——舍利塔

栖霞寺东南方方门之外,千佛岩前广场之上耸立着一座石塔,这就是有着一个千年历史的舍利塔,所谓舍利是梵语,意思是和尚修行成佛(死)后,其身体在火化时化为结晶,即成“舍利”。栖霞寺舍利塔相传初建于隋文帝时,据说隋文帝杨坚在当上皇帝之前曾遇见一异尼,其预言杨坚日后必然显贵,位尊九五,佛教也将重兴,并赠予舍利一袋。杨坚即位后,深信是佛保佑了自己,于是大力兴佛,仁寿元年(601年)甚至下令各地建造塔,而栖霞山的舍利塔就是其中的一座,为南京市内四座宝塔中最负盛名的一座。

现存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重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根据塔身为五层密檐形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下有塔基和须弥座,以为是五层宝塔,但也有人加上塔座和塔基一共为七层(七级)。塔周围栏杆皆由白石建成,仿木结构,塔基两层,在第一级有释迦牟尼八相图的浮雕构成八幅连环画,每幅图画的构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态,刻画逼真,虽是雕刻,却表达了雕刻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舍利塔对于研究佛教建筑史、佛教史和石雕艺术都是极好的实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绵千佛岩

紧邻舍利塔旁即千佛岩,又名千佛岭,雕凿始于大佛阁,据说栖霞精舍的开创者明僧绍曾与友人法度研习无量寿经。某日夜半,摄山西岩石壁上突然放光,光环中辉映显出无量寿佛和佛阁宝殿的景象,明绍僧等人即试图在此石壁上凿石为像,却未能实施,明僧绍逝世后,其子仲璋变卖家产和法度一起在西岩雕凿佛像,这时正值齐武帝永明年间,他们一共雕凿成三尊巨型佛像,即无量殿或称大佛洞,又是三圣殿,是所有洞龛中之最大者。殿内正中是无量寿佛象,两侧为观音,势至两菩萨,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遗迹,20__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的千佛岩石窟造像,仅较大同云岗推迟31年,即开创于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国另一处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阳龙门,比之栖霞山千佛岩要迟17年。

整个千佛岩大小佛龛总共为三百四十九个,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为五百一十五尊,凿像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遥望之如鸽房峰舍,故有千佛岩之称。这些佛像艺术品长时间的暴露于天下,极易剥落风化,所以经历了千百年以后已经凋敝不堪,尤其是头部五官手指等纤细的部分最易破坏,无法观看眉宇间的神气,甚至有不少头部和手臂都断缺了。

在诸多的佛龛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并且长期为人称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无量殿左侧角落中,龛洞高仅2米龛中雕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锤的石匠,关于石匠殿有种.种推测和传说,较为普遍的说是一位石匠真身所变,据说这位能工巧匠是在造千佛岩石窟石佛时,迫于期限将至连夜开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将破晓却还剩最后一座佛像来不及雕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龛化身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江苏栖霞山导游词 篇16

栖霞寺的千佛岩石窟造像,仅较大同云岗推迟31年,即开创于齐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国另一处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阳龙门,比之栖霞山千佛岩要迟20_年。

整个千佛岩大小佛龛总共为三百四十九个,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为五百一十五尊,凿像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遥望之如鸽房峰舍,故有千佛岩之称。这些佛像艺术品长时间的暴露于天下,极易剥落风化,所以经历了千百年以后已经凋敝不堪,尤其是头部五官手指等纤细的部分最易破坏,无法观看眉宇间的神气,甚至有不少头部和手臂都断缺了。

在诸多的佛龛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并且长期为人称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无量殿左侧角落中,龛洞高仅2米龛中雕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锤的石匠,关于石匠殿有种种推测和传说,较为普遍的说是一位石匠真身所变,据说这位能工巧匠是在造千佛岩石窟石佛时,迫于期限将至连夜开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将破晓却还剩最后一座佛像来不及雕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龛化身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