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合集三篇

发布时间: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精选3篇)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1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五、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 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 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6、在调查“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这一问题时,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14%的学生选择了“不希望”。

7、在调查“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这一问题时,3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的”,5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9%的学生选择了“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8、在调查“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13%“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说话”。

9、在调查“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这一问题时,7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12%的学生选择了“没太注意”。

10、在调查“别人讲话时你能认真听吗?能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 这一问题时,7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4%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1、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

2、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待口语交际课较为重视和认真,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口语交际课更为生动有趣。

3、在调查学生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发现一小半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对联系学生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

4、在调查学生“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时能”,说明自己在引导学生说话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5、《大纲》开设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服务,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好,首先自己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日常中指导联系的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联系实际这方面对学生渗透不多,从而使学生自身也不太会把口语交际课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建议自己今后在这方面要进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整理,将好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题之中。

9月份至今我积极准备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教学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多赏识儿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多让儿童体验生活,留心生活,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生活。(3)多和儿童聊聊他们喜欢的生活话题。

2、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学生在说或表演时,其它学生不屑一顾、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试问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

3、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将“口语交际”引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参加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参加校干部、班委竞选;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这些活动将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锻炼和展示,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学习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生活是大课堂,教室是主阵地,我们做教师的要处处留心,做“口语交际课”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学一招》一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近来男生喜欢玩溜溜球,女生喜欢编绳子等。于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互学本领。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本领,其次让学生说说学本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本领最高,看谁把学的过程讲得最清楚,最后鼓励本领高的学生当老师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地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口语交际。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不爱说,不敢说的孩子有了表达的信心。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为练习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迷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我带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还带两个班的思品课,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在进行研究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本学期小课题的研究时间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仅仅通过结题报告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这个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徐颖 小学语文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韩艳梅 教育评论

4、《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构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互动环境》 姜亚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 费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2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江苏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苏教版三种呈现方式下教学方式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它在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课题研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呈现方式”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的文本是在以这三种方式呈现;“学习方式”是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以这三种方式来学习教材;“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用这三种方式来教教材。

(2)“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一大鲜明特色。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界定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4.理论假设

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就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支撑性理论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关于主体教育理论

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的文献资料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的论著《发展性教学论》;施良方、崔允漷博士的论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主体教育理论的这些基本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3.关于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是:“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及实践源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因而体验式学习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觉悟并发现,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

以上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体验”的重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对苏教版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各种教学呈现方式下相应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各专题具体的人文内涵来确立,如“向青春举杯”,充满热烈的气息、青春的活力,较适合“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而“月是故乡明”,则是精选表达家园之思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对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阅读中,真正体验家、家乡、家园的精神价值,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不同人文内涵的专题、板块或文本以与之适应的学习方式呈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尽管苏教版教材因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其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对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加强对教材中这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需求,它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4.开展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方式的研究,能够为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好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指标

1.从理论分析层面上深入探讨阐述三种呈现方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研究重点是探讨论证三种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从实践操作层面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具体研讨总结三种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研究重点是通过对三种呈现方式的各种课型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探讨,总结提出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从对教与学进行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与三种呈现方式相适应的评价设计原则和评价工具。重点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即该如何评价)和应采用的评价工具(即该用什么尺度进行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由下面6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01: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式教学;

子课题02: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问题探讨”式教学;

子课题03: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子课题04: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教学;

子课题05:建立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学网站,推动苏教版语文教学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理论学习心得”,要求在观摩课、研究课之后形成“教学反思”,在听课和听专家报告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2.比较研究。既要将苏教版三种教学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比较的对象,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在三种呈现方式内部进行相互比较,总结出各自在教学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3.案例分析。分别以三种呈现方式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形成以“课题”、“课型”、“教法”、“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评议汇编”、“活动总结”为主要内容的“案例分析”资料。

4.文献研究。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八、研究过程及成果

1.《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指导下,通过对苏教版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组编写了必修部分5个模块的《模块学习纲要》,以指导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

2.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形成了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浦其伦、盛志峰、钱志惠等先后应邀至南京、徐州、泰州、淮安、宿迁、常州、无锡以及山东、浙江等地介绍苏教版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建议或课题网站建设情况。

3.课题组成员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柏俊荣、钱志惠等先后应邀在省苏教版教学研讨会上开设示范课或研究课。课题组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开设了对内对外研究课和公开课,录制了10节研究课,开展了网络评课研究活动,开设了12节公开课。夏雷震老师开设的“问题探讨”式教学公开课《雷雨》,其《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1期。

4.夏雷震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图片两组》被录制为光盘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材服务中心、江苏电子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成为新课程教学培训示范课。钱志惠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被杭州教育学院和南京市教研室录制为新课程培训光盘,唐江澎教师开设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教学实录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5.课题组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就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定向观察,开展听评课活动,共撰写课堂观察案例8个,其中曹维明教师执教、浦其伦老师等组织开展的“文本研习”课《季氏将伐颛臾》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共计2万余字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4期。

6.在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22篇,获奖论文15篇、教学设计5篇、教学案例3篇、教学实录1篇。

7.课题组网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建设取得阶段成果,截至20xx年11月,已积累新闻805篇、文章25562篇、教案4662篇、课件6536个、试卷2375套、素材1530个,拥有免费资源34053个、注册会员92531位。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在新教材使用和课题研究中,各种问题不期而至。“量大、类杂、选文不够典范、学习方式拘定又过多”,一些老师对新教材提供的三种呈现方式不能理解,“教无定法,学无定律,何以苏教版要在每个板块里规定学习方式”。这些许多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执教者遭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同样遇到了。

高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课堂阅读教学范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2、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观点

(一)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形成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二)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目的

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本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论证实验成功的可行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理念下课程培训及各项理论学习,并明确成员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2、第一阶段:年月——年月。研究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并让实验教师上好研究课。

3、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并在校、区级活动中上好研究课。

4、第三阶段:年月——年月。逐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诞生自己的模式名称,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实验、推广,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上好汇报课。

5、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最终形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写出总结性论文,并以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到今天,全国各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各地及有关专家已总结出了部分经验,并产生了可以参考的理论文献。《新课程改革列丛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课题组成员中、青年结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又都从事在教学第一线,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年月结束实验,并最终以理论总结报告、论文、观摩课、学生成果等形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