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通用31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通用31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昨晚8时,《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当选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颁奖辞中这样说道: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祖上系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名门唯亭顾氏。他的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顾诵芬少时便立志航空报国,高中毕业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攻读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学毕业后,顾诵芬毅然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此后的30多年间,在基础全无、经验空白、人力缺乏、设备掣肘的境况下,顾诵芬先后参与或主导设计研发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
多年来,顾诵芬院士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20__年5月,市科协专程拜访看望顾诵芬院士,他亲笔寄语苏州:“科技创新,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市科协、姑苏区科协等共同为远在北京的顾诵芬院士寄去了精心准备的重阳礼物。顾诵芬院士亲笔致信表示感谢:“家乡如需我做什么,我当尽力为之。”寥寥数语间,尽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
彭士禄家中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三件宝”:一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航的纪念磁盘;二是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三是任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时,炊事员送的“垦荒牛”陶瓷塑像。他的夫人说,她最喜欢第三件,因为“老彭就像一头垦荒牛”。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决定上马秦山一期核电项目。究竟走哪种技术路线?熔盐堆和压水堆两套方案成为争论的焦点。最终,在彭士禄的大力支持下,首台核电机组选择了后者,为以后中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大亚湾核电项目启动时,彭士禄又任总指挥。回首当时的建设经历,彭士禄说自己学到了三点:一是懂得了一些经济,很早就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二是验算了法国核电的主要参数;三是学到了一点管理学,这对今后中国核电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我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作为共产党员,我将为之奋斗终身!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3
彭士禄,男,汉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海丰人,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党的早期领导人、我国农民运动的先驱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时父母牺牲,8岁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投入监狱,此后颠沛流离,几经辗转到达延安,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党中央号召,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科技顾问,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__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禄同志个人成长和家庭发展,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见证党的建立、巩固、发展的__年奋斗历程。他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求实创新、敢于拍板,践行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为我国核动力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躬耕不止,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彭士禄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彭士禄同志是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党__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个人成长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彭士禄同志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协、中国核工业集团党组负责同志,广东省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以及干部群众、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仪式。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4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5
20__年8月6日进行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意大利队获得冠军,英国队第2个冲过终点线。
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吴智强组成的中国队用时37秒79完赛,仅以0.09秒的微弱差距落后加拿大队,排名第四无缘领奖台。
不过比赛结束后数日,国际检测机构便宣布,作为英国接力队成员之一的乌贾,其a瓶尿样检测结果为阳性,而相关样本是在接力决赛后收集的。
之后乌贾申请了b瓶检测,但去年9月中旬公布的结果显示,他b瓶尿样仍为阳性。两次阳性的结果,意味着乌贾的兴奋剂检测样本中含有违禁成分。
国际检测机构随即将该事件转交至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反兴奋剂部门。该机构将裁定乌贾是否构成兴奋剂违规,以及英国队的接力银牌是否会被收回。
经过约5个月的等待,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终于公布了相关结果。如外界所料,乌贾被认定兴奋剂违规,英国队的成绩也被取消。
东京奥运会上,除了参加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外,苏炳添还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排名第一进入决赛,成为我国首位进入男子100米决赛的运动员,最终排名决赛第六。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6
20__年,西藏自治区墨脱公路通车的次年,当地群众听闻县上请来一位医术高超的“门巴族老大夫”,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求诊,甚至有骑马骑驴赶来的。
这位“门巴族老大夫”就是吴天一。墨脱通车后,他赴实地开展高原病调查,还很快学会用门巴语交流,以至被群众误以为是门巴族的大夫。
了解吴天一的人,都惊叹于他的语言才华: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读书时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学修过俄语,到青海工作后自学成为“藏语通”,如今英语也不在话下。
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曾主持一场大型田野调查,历时数年,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镇牧村,收集到大量的临床资料,最终提出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学系统研究,影响深远。
田野调查时,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相比,吴天一更关注工作怎样得到藏族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过去由于文化差异,牧民们忌讳抽血化验,可吴天一有办法:穿戴上毡帽、皮袄、马靴,地道的藏语一出口,牧民就亲热地拉他坐进了帐篷。
能用娴熟的藏语沟通,得益于吴天一日积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就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设,初到高原就开始自学藏语,后又长期坚持练习。
为牧民罗松杂巴治病的事,时隔30多年,吴天一仍记忆犹新。
罗松杂巴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他,因患腿疾连帐篷门都迈不出。一番检查下来,吴天一确诊罗松杂巴患有关节炎,给他开了抗风湿药,还定下热敷、活动韧带等全套治疗方案。1个多月后,当田野调查团队再次途经此地,罗松杂巴站在帐篷外,带上儿子、孙子一同手捧哈达,等着献给“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田野调查也是大型义诊,具体惠及人数,吴天一没有特意统计过,“应该有上万名群众”。“那次,我和同事们骑马已走出很远,一回头,罗松杂巴家的大人小孩还在朝我们挥手……”回忆至此,吴天一掏出裤兜里的手帕,擦拭着湿润的眼眶。
“我们没有辜负这身白大褂,换来了藏族群众对科研的理解支持。”吴天一的论文,写在雪山草原上。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7
最近,我国“天宫”空间站为孩子们在太空进行了一场生动、趣味性十足的授课。王亚平和叶光富以及翟志刚三位航天员老师,向孩子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细胞学试验以及液体表面的张力等神奇现象。这是我国空间站首次展开授课,而未来神舟十三号乘组包括后续抵达的航天员们,也将继续在太空授课向大众科普航天知识。
而在太空授课进行时,神舟十二号的乘组人员也在返回后首次在大众和媒体前亮相,但网友却发现了他们不同之处。从刘伯明、聂海胜以及汤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装看,发现他们每人胸前都多出1颗“星”,这让广大网友十分好奇。目前聂海胜已经拥有2颗,但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却至今只有1颗,未来王亚平也有望再获1颗,这颗星到底代表什么?对航天员们来说,这代表着骄傲。
神十二乘组全部“加星”,对于自己的3颗星聂海胜表示,这代表他执行了3次航天任务,每次进入太空都会多1颗星,执行任务的次数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刘伯明已经拥有2颗,汤洪波虽然目前仍然是1颗,但未来的“星星”数量一定会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员们胸前还佩戴徽章,这是他们飞行过的任务标,有的是神舟六号,有的是神舟十号,当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号。
这些徽章不仅见证了航天员们的付出,同时也是我国太空事业的最佳见证,无论他们胸前有几枚徽章、几颗星星,都是我国航天的功勋者。而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虽然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在国人眼中他却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为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和如今的航天员们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说赌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终他成功完成任务并顺利返航,为我国开启了载人航天历史,堪称中国航天的里程碑,但后期因为身体原因加上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航天员,所以他不再执行航天任务。而在大众眼中,他永远是那个不会被忘记的航天员,即便他胸前只有1颗星,但这颗星却是中国第1颗,分量不言而喻,当然不仅是杨利伟,每位航天员都值得被铭记,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中国航天。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8
8月1日,是一个让国人热血沸腾的日子。
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个黄种人身上——苏炳添。他是我们亚洲之光,是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山人的优秀代表。
在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在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他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整个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紧盯着那张被黑色、白色皮肤人种包围着的面孔,紧盯着那双充满坚毅和信心的眼睛!虽然最终决赛没有拿到奖牌,可是,以32岁的运动员之高龄,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两次进入10秒大关,已让世界万般惊叹,国人无比沸腾。
苏炳添是广东中山人,出生在古镇,是一个地道的广府仔,从他的身上,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这个没有得到任何奖牌的运动员,却没有让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乐,反而是让我们很多人兴奋得一夜难眠。
首先,过程胜于结果,虽然喊了那么多年,但是这一次,却真切地被大家认同。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是苏炳添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攥紧拳头,往前冲刺的镜头,他那胸前的红通通的“CHINA”,他那兴奋得大吼大叫的马步和表情……整个过程,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黄种人身上的坚强与斗志,感受到了他为实现这个目标所付出的百倍艰辛与汗水,感受到了他圆梦之后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致敬中国速度!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9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0
聂海胜,湖北枣阳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7月,获颁“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聂海胜,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人。1981年,考入枣阳一中读书,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空军招飞,1983年6月,聂海胜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现空军航空大学)入伍。学习期间,其成绩优秀,在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聂海胜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__年,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指挥长费俊龙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执行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同年6月11日,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飞行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难度系数很大,被形象地称为“太空穿针”,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度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聂海胜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1月,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荣获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向其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月,聂海胜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1
“大”家就是国家,“小”家就是彭士禄的家庭。彭士禄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自己的夫人有三个:一是核动力,二是烟酒茶,三是自己的妻子马淑英。1965年,中国核潜艇工程上马时,彭士禄为了工作特地从北京迁到四川。4年后,妻子马淑英也迁到四川。马淑英当年从苏联留学回来后分配在北京化工大学教化学,她讲课讲得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她要跟随彭士禄去四川时,学生们很舍不得,很多学生都来给她送行。来到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后,马淑英便正式转行参与到基地建设工作上来。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20世纪80年代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依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对此,孙女彭瑶很有意见。彭士禄每天回来时都是深夜,孙女已经睡着了,而每天早上孙女醒来时,彭士禄却又出去了。为此,孙女跟他还签了一份合同书,大意是如果彭士禄能准时回家的话可奖励啤酒。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2
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北京8月3日随着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发令枪响起,七个人影飞速冲向终点。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黄色皮肤。
北京时间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北京时间8月1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图为苏炳添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苏炳添终于圆梦东京。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__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__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图为苏炳添在比赛中。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__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回到学校,可以给学生们讲讲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赛场的心得体会。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学步伐。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__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当地时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下亚洲纪录,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决赛,他也是首个进入奥运会决赛的中国飞人。
谈及20__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作为外人,很难把这个称呼和奥运赛场上那个追风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林艳芳曾说:“他无论去哪儿都会跟我汇报,十几年一直都这样。”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3
有人说他不爱国,把他和一系列回国为钱学森、邓稼先工作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有人说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与现任妻子吴帆54年的恋情。其实我觉得当时情况变了,未来不可预测。作为一个在世界科学界被载入史册的科学家,或许养老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他继续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另外,我们很难知道各种各样的原因。批评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杨振宁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爱国主义。他把清华大学给他的百万年薪和出售房产的资金,连同诺贝尔奖的一大部分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支持这里的研究工作。
这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为让各种难听的话难以立足。至于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别人没资格评论。他们不容乐观的婚姻,已经走过了13年。不管外界怎么猜测,他们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时至今日,这位90岁的老人依然兴高采烈,与当代年轻人探讨中国教育和未来科学。和老婆谈感情,生活总是很难笑。这种淡而无味的甜味怎么样?为什么不被祝福?正如老阳所说,在如今的思想道德冲突下,这段婚姻可能还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只要双方真心相爱,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故事。
我们是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的,恐怕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科学梦。牛顿-爱因斯坦-玛丽·居里,一个又一个顶尖科学家,人尽皆知。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国也有一位伟大的世界物理学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当代物理学家而感到骄傲,并为他的归来而感到兴奋。
少一些怀疑和无望的指责,多一些理性的评价和对科学的关注,让老阳先生得到了他应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评论,也让历史悠久的画家和神仙们少了一些“图灵”的遗憾。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4
顾诵芬对航空的兴趣始于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期。当时,哥哥顾诵诗就读于市区里的崇德中学,学校里的学生用硬一点的纸板做滑翔机,用橡皮筋弹射。哥哥把学校里做好的滑翔机拿回家里,带着弟弟顾诵芬在空旷处放飞。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顾诵芬,他以极大的兴趣与哥哥一起开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飞。入读中学后,他又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传记——《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故事》。这是苏联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自传。
“1937年七七事变,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响。1939年我们到上海,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上海(日军驻地)经受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所以我知道二战美国人之所以占优势,就是他们的空军厉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顾诵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因为抗美援朝,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面对母亲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与他同一批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飞机设计和航空技术研究部门,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机关。一心想设计飞机的顾诵芬,因此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开心。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5
20__年11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20__年,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6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最好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__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7
“首飞”神六,度过难忘“太空生日”
经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20__年,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的首飞梯队,和杨利伟、翟志刚一起等待最后的选拔结果。虽然那一次聂海胜遗憾落选,但他打心里替杨利伟高兴和自豪。聂海胜目送战友飞上太空,心中充满了对自己事业的崇敬和自豪。他说:“九天揽月,我们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务开始后,能不能入选,成为聂海胜千百次问自己的问题,而他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刻苦训练,绝不放弃!后来,他成功入选“神六”乘组。
神舟六号发射当天,一场大雪突如其来。后来聂海胜回忆道,“出征那天,我们平静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钟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时,我和俊龙的手不约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
飞上太空第2天,恰逢聂海胜41岁生日。由于工作计划安排十分紧张,前一天晚上,任务指挥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儿和他进行天地通话,妻子送上祝福,女儿为他唱了生日歌,让他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太空生日。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8
彭士禄的同事们背后喜欢亲昵地称呼他为“彭拍板”,“这个‘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1962年,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当时的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他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他来负责。”因此当时他才有了这两个外号,一个叫“彭大胆”,一个叫“彭拍板”。“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险有困难,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19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0
6月17日9时22分,他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这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
汤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听着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长大, 心里早早种下一个英雄梦。
1995年秋,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招收飞行学员。
“我要守卫祖国的蓝天。”体检、考试、政审,一路“过关斩将”后,汤洪波顺利被录取。
可入学后,汤洪波遭遇了学业上的“拦路虎”——体能成绩班里垫底。如果体能通不过,就会被淘汰。怎么办?一个字,练!汤洪波每天风雨无阻,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后,他的体能成绩从垫底“跑”到了优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争取实现更大进步。”汤洪波说。
空闲时,他总是拿着飞机模型一遍遍比划起飞降落;夜深人静时,他还在脑子里一次次“演练”操作飞行,琢磨眼手脚如何更好地协调。就这样,他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战友们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员”。
毕业时,队长跟他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选择飞直升机还是战斗机?”
“战斗机!”
“你选择留在内地但飞行次数少的地方,还是偏远但飞行次数多的大西北?”
“飞行员生来就是要飞行的。”汤洪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此时已经担任飞行大队大队长的汤洪波义无反顾报了名,并于20__年成功入选。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汤洪波说。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却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员要完成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更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
20__年12月,汤洪波梦想成真,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可模拟失重训练,一度是汤洪波“迈不过去的坎”。
“训练服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汤洪波说,“刚开始,我一穿上训练服,心里就特别烦躁,恨不得马上出来。”
那段时间,汤洪波寝食难安。“训练都完成不了,还谈什么飞天呢?”他心里暗暗自责。
起初,汤洪波不敢把这种自责和痛苦告诉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担心。后来,他请教执行过出舱任务的刘伯明,并且请工作人员把训练服的温度尽量调低,让心情冷静下来。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越过了这道难关。
“经历过这些极限考验,以后哪怕再难再苦,也都能扛过来。”汤洪波说。
对于这次飞行任务,汤洪波很有信心。他说:“首先,我一定要确保每个步骤都零失误。其次,保证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担心。”
一路走来,妻子夏宜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空照顾家庭,夏宜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参与了这次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
“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夏宜说。
妻子爱写毛笔字。这次汤洪波上太空携带的个人物品中,有妻子贴心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写满寄语。
儿子是名中学生,从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当飞行员。这次出征前,儿子郑重地对汤洪波说:“爸爸,你要安全回来。”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1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体现。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还在于是否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奥运英雄苏炳添就是这样的选手,也许他与金牌无缘,但创造的历史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铭记。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__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名将。
20__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之后苏炳添多次比赛中都成为百米大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苏炳添也着实让世界短跑名将博尔特惊讶到了,博尔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飞人,连续三届拿到奥运百米金牌。可是博尔特也被苏炳添惊到了: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小伙子居然反应这么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间让他不知所措。
博尔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枪声一响,我身边的小伙子就飞奔出去,我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就失足了。”他对于苏炳添的实力也是非常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面才会拼命追赶上去。
能进入百米决赛是每个亚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进10秒才有希望。为此,苏炳添20__年底,选择了一个比较大风险的决定:就是把起跑脚换了。为什么要换?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新的节奏,这样的话在100米才可能会有一个突破。
而做这个改变和选择太难了,改变之前问了很多的专家: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可能很难突破10秒,参考了刘翔的“八改七”,所以苏炳添最后狠下心来做出了这个改变。就像刚开始是用右手吃饭,突然间变左手,你夹都夹不到,怎么不难呢?苏炳添刚开始,连起跑怎么发力都完全不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三组对决过后,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成功入围男子100米决赛,也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而在奥运赛场上,9秒83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绩。20__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夺取金牌的成绩是9秒81,苏炳添只比博尔特仅仅慢了0.02秒。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终于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2
队员们说,吴天一在高寒地带开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曾令外国专家钦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学家携手组建“阿尼玛卿雪山联合登山队”。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位于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复杂、气温低、风力大、紫外线照射强,气候多变等特点,为高山环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备条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进登山状态下的复合反应。
在海拔5000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外方医疗队员因为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停下了脚步。而同样出现高原反应的12名中方队员,在队长吴天一的率领下却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并建立了实验站,完成了一周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结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论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引起轰动,为我国赢得一项特别贡献奖。
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吴天一不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极富语言天赋,精通英语、俄语,且与藏胞交谈不用翻译。陪同外宾访问时,他地道的英语令美国科技参赞惊诧不已。
掌握多种语言,赋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阶梯。他第一个向世人介绍高原肺水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他将险境中求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撰写成100多篇论文。其中,《我国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最佳高原适应性》一文,荣获世界高原医学界认可。《高原病命名与分型》等论文被国际低氧学术研讨会多次引用,并收录于国际科技资料数据库。
年过八旬的吴天一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崇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他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3
苏炳添其实一直是个乖宝宝。苏妈妈回忆,小时候的苏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温和,很少和别的孩子发生什么纠葛。初中进入学校田径队,苏炳添并不像别的体育生那样张扬,一直都显得安静低调。杨永强教练回忆,苏炳添在学校田径队的时候,从来不缺勤,每次训练都积极参加,而且非常自律。即便刚刚入队,还没有成为正式队员,苏炳添也从来没有把参加训练当做可有可无的随便试试,对教练布置的任务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这种自律的态度一直伴随着苏炳添成长。表哥蔡健发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省队教练也大赞苏炳添的自律能力,在省队、国家队都是统一的饮食,有严格规定,但放假回家,很多运动员都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而苏炳添回家之后也是严格按照饮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苏炳添即便拿到全国冠军也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有机会回家,会一如既往地看望家人、启蒙教练。没有时间回家,也时常会通过微信、电话和大家联系,汇报一些训练、比赛的情况。
现在,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4
1984年,青海省成立全国唯一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的才华在此充分施展。
牧民居住分散,又随季节变化游牧迁徙,有时数十公里才见一处帐篷,但吴天一告诉他的队员们,“为了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群体调研时一家也不能落,可能出问题的就在这一家。”
高原气候变化剧烈,刚才晴空万里,转眼就大雨如注。但这些从未让吴天一退却,他总说“我是塔吉克的好骑手。”高远难走的地方都是吴天一和他的乘骑冲在最前面。
数次历险,数次转危为安,吴天一的研究数据越积越多,不同海拔、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数据都在几十万份。1981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感慨道:“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国家给予我的,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
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但人体实验有风险,第一次由谁进舱?“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
进入舱内,压力逐步攀升,吴天一感受着每一阶段的身体反应。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骤然间,他头痛难耐,只听耳鼓膜“嘣”的一声,再就陷入无声。吴天一的鼓膜被击穿了!即使如此,长好了,再实验,又穿了,又长好了,前后四次,致使他的听力受损严重。
氧舱实验结果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派上大用场。吴天一提议在青藏铁路沿线建供氧站、高压氧舱,后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最佳方案,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5
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林艳芳觉得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爱慕不已。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尽管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
20__年,苏炳添26岁,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他们终于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艳芳产子,苏炳添却因为比赛,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林艳芳没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几十年的理解和坚持,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亦如苏炳添在赛场上的坚持,才使得他创造历史。
苏炳添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和持之以恒。
这是苏炳添展示给世界的,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6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xx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7
1962年2月,当时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除了五六个人是核动力专业之外,其他人都是来自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大部分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原子能研究所党委提出的“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的要求,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英语学习。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为了让全研究室人员尽快都精通核动力,彭士禄和韩铎、蒋宾森、沈俊雄等人在反应堆研究室内开始系统地讲授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反应堆控制、核动力装置等课程。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8
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指令长,这是他第三次飞天。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普通农家,在家排行老六。1987年,他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从此扎根江西11年。
1998年1月,聂海胜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5天后,聂海胜、费俊龙凯旋。
8年后,已是少将军衔的聂海胜再次出征,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圆满成功。
“8”似乎与聂海胜格外有缘,在度过了又一个8年后,20__年,57岁的聂海胜搭乘神舟十二号第三次飞天,将同另外两名航天员一起,在空间站驻留3个月。
航天员们进入太空生活后,健身锻炼成了“每日必备”。他们需要每天进行至少两小时的运动锻炼。饭后,聂海胜开始了健身“三连”——后空翻、倒立、后空翻。这些在地面上饭后禁止的动作,在太空环境中,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影响。
太空出舱是一项极为复杂、危险的工作,航天员在出舱前也要进行多项准备工作。据视频画面显示,聂海胜在汤洪波的帮助下,接受了运动肺功能检查。
据悉,这项检查是为测试航天员心肺功能,同时通过大运动量刺激和呼吸机对肺部的强化,确保航天员出舱时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体力在纯氧环境下穿着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完成复杂的舱外工作。
画面中,在汤洪波的提示下,聂海胜松开两只手在空中挥舞,好像在开心地手舞足蹈,毫无压力,显然是信心十足。
周家平曾与聂海胜在空军驻赣某部学习,两人同住一间寝室。
据周家平回忆,有一次,聂海胜在执行训练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从5000米的高空坠落,塔台指挥聂海胜保持飞机状态,实施“空中开车”。聂海胜按照程序操作,但没有成功。当时飞机飞行高度已降到20__米,塔台指挥员让聂海胜准备跳伞,但不甘心的聂海胜又试了一次,无奈再次失败。在飞机飞行高度只有500米时,他被迫选择离机跳伞。几秒钟后,飞机坠毁,而聂海胜的伞降点距飞机坠毁点仅100米,巨大的气浪把聂海胜推倒在地,所幸他毫发未伤。
“这种突发状况,全凭过硬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周家平感慨道,聂海胜在专业领域是大家的榜样。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29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__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发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发展思路,并得到采纳。20__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__年,运20列装部队。20__年,C919成功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30
彭士禄小时候为了生存他当过乞丐,发高烧导致瘫痪差点丢掉性命;当小游击战士时得过严重疟疾;在延安当护士时得过肺炎。留学期间,彭士禄从没在12点钟以前睡觉。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他因此十分努力。30年后,彭士禄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变,他患胃病20多年,总不舍得花点时间去看病。在一次现场调试的紧要关头终于支撑不住了,经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手术在工地现场紧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彭士禄开始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开发时,物资供应匮乏,生活极其艰苦。那时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有时甚至挖野菜和白菜根,反应堆研究室不到50个人,每人每月的办公费才5元钱,这还包括出差费、办公用品费。那时没有电脑,数据都是靠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算盘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士禄面对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能马虎。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进行试验等来搞清楚。在领导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对工程技术亲自计算主要技术经济数据;对工程进度能说出某年某月应办哪几件关键事;对技术攻关能亲自挂帅出征,出主意,给点子。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彭士禄事迹摘抄积累 篇31
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全网“沸”了。
6月17日,57岁的指令长聂海胜,和另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开始了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黝黑的皮肤是聂海胜一路携带的家乡印记。这个少言寡语的农村少年,用田野里生长出来的韧劲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
10多岁时,汤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当时,汤海秋承包了10多亩田,白天种水稻晚上烧砖,干活瞌睡了就吃个鸡蛋、喝几口补脑汁提神。
“双抢的时候,他跟在扮桶后面收谷子,满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两个眼珠子。”在父亲汤海秋眼中,儿子从不叫苦叫累,小时候干得最调皮的事,就是偷偷躲在田地里看小说。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烧柴火做饭,做完家务后才急急忙忙去上学。因为怕耽误上课,他就抄近路,骑得比其他孩子快。”汤海秋说。
高三那年,儿子第一次向父亲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飞入伍。汤海秋这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该出去闯闯了。不久后,村里传来好消息:飞栏村出了个飞行员!
“洪波伢子为国出力,是我们的骄傲!”,汤洪波成为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之一的消息传遍整个村子,许多村民聚集到汤洪波家。70岁的老母亲伍兰清忙着招呼邻里乡亲,家门口“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位航天员的人生经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都从小在农村长大,青年时吃了很多生活的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书,靠努力读书走出家乡;靠着过硬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意志力成为飞行员,最后成为一名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