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最新8篇

发布时间: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1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警示“粮”言,声声入耳,振聋发聩。节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发展的共同选择,惟有警钟长鸣,狠刹浪费之风,狠抓节约之举,方能践行绿色发展,助力华夏行稳致远。

立身在前,当倡导者。俭,德之公也;侈,恶之大也,家国同源,我们要学会讲“故事”,亮“嗓子”。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公民理性生活的倡导者,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到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浪费条例》,再到发起尽吃盘中餐的“光盘行动”,在这幅“绿色生活”蓝图的绘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杜绝餐饮浪费、绿色出行观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生活,节俭养德之风于民众中盛行,我们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躬身践行,为实践者。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从开始看见他人浪费食物,我们惋惜不该,到有时被动浪费,我们愧疚自责,耿耿于怀,再到习惯甚至主动浪费,部分人于情感上逐渐适应。着眼当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常怀危机意识与底线思维,清醒认识到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中长期供求仍呈紧平衡状态的实情;时刻紧绷勤俭节约之弦,不放松、不大意、不麻痹,慎始慎终,将勤俭节约干在实处、做在细处、落在深处。做到“斤斤计较”,杜绝“餐桌上的铺张”,培养“舌尖上的美德”,践行光盘行动,拒绝“剩”宴。

身教言传,做传承者。饮水当思源,事事需节俭。“饥饿感”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便是时至今日,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仍是我们需要奉行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传好、用好、管好这延续千年的“传家宝”。我们的革命先辈端起枪杆子,流血汗,拿命换,用他们的坚持和奉献换来我们今日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珍惜每一颗粮食、每一片蔬菜,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对生命延续的储备、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一箪食、一瓢饮,都当思来之不易,远离了战火,看不见硝烟,贫困和饥饿几见于书本的字里行间,以言说理、以身践行,千年的火种需要代代相传。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用“舌尖”节俭涵养“心间”美德,借“小餐桌”推动“大文化”,以质朴“粮”心砥砺“食”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治当下,更利长远。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2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古训,也是真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人都有责,人人需尽责。每一个公民都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断强化“粮食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警钟常敲。当下,做好粮食安全保卫工作,不妨在“俭、捡、检”上下功夫,念好“三字经”。

念好“俭”字经,在“克勤克俭”上下功夫。“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勤俭节约的楷模。正是我们党赓续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了一次次艰难险阻,抒写了一曲曲斗争凯歌,使我们党小到大,国家由弱到强,人民由贫到富,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都变化莫测,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作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要从每一餐做起,开展“光盘行动”,适量点餐,按需做菜;要做到理性消费,不讲排场,不搞攀比,剩菜打包,克服“面子”桎梏,体现文明素养;要做好干部带动,党员发动,家庭动员,做到以上率下,以下看上,“上下”联动,相互提醒,让勤俭之风长盛不衰,久久为功。

念好“捡”字经,在“捡落拾漏”上下功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华秋实,还需春华秋“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中小学校都有“捡荒”或者“拾荒”传统,谓之“勤工俭学”,就是在庄稼收割运送完后,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地里捡拾落下、遗漏的“稻谷”,努力做到“颗粒归仓”。如夏天麦收完成到地里拾麦穗,秋天则拾地瓜、花生、玉米、红薯干等等,交(卖)给学校统一“处理”。如今,随着农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捡荒”现象已经很少见或没有了。每当收获后的田里长出密麻的“新绿”,那都是落下的粮食成为“种子”再次发芽。“勤俭”,不忘“勤捡”。我们要继续宣传引导农民做好收获后的耕地“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粮”心教育,有条件的地方继续开展“勤工俭学”式的“捡荒”,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感受劳动的“成果”和再收获的喜悦,努力让每一粒粮食“有家可归”。

念好“检”字经,在“执法检查”上下功夫。“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为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进厉行节约,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关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责,首先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做好监督检查、执法检查,对“违例”者从严问责;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餐饮节约的宣传者、监督者,积极倡导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营造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餐桌文化。同时,要从制度层面加强立法,及早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法治化轨道,便于相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对各类餐饮行业行为进行有力的刚性监管,倒逼餐饮行业主体和消费者提高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 篇3

"成由节俭败由奢",奢侈浪费是败家败国的祸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当我们抱怨空气污染、沙尘暴频繁、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同时,何不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如果我们不重视节约,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就将是我们的食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珍惜资源,崇尚节约是我们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节假日,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高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能够充分体现节约清廉。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找回失去的节约意识,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开始,持之以恒,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将节约这个"传家宝"进一步发扬光大。全民行动,推行"光盘",身体力行,杜绝浪费!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4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但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绝不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

“上下”同步,以惩戒制度打造“高压线”。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针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强调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建设节约型机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委政府以及纪委监委部门要形成合力,疏通群众监督举报通道,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在治理公务活动中的铺张浪费、排场奢侈的同时,将危害粮食安全、有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行为纳入监管范围,打造制度“高压线”。

“内外”兼修,以勤俭意识增强“内动力”。以俭立名,以侈自败,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无论是公家的一纸一笔一度电,还是自家的一针一线一顿饭,都要时刻绷紧节约这根弦,摒除铺张浪费行为,让勤俭节约的浪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运用标示牌、横幅、电子滚动屏,并结合抖音、快手等人人可看见、人人可听见的宣传方式,营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舆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养成“不想浪费、不能浪费、不愿浪费”的消费观念,实现“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成功转变。

“点面”结合,以深度融合实现“双促进”。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打赢“舌尖上的浪费”的持久战,在于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相适应,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产业、新模式,改变了城市传统的社会格局,“浪费”不仅涉及“舌尖上的”,还有“精神上”“感情上”“心理上”……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不断下移,逐步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拒绝餐饮浪费与社会治理相融合的“点面”结构,实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与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双促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和传家宝,要想“继承”勤俭节约“传家宝”,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点到面的“三个条件”必不可少。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这种美德是每位党员干部的义务所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对于餐饮浪费现象,他用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看似小事,其实关乎个人和国家之命运。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好“头雁效应”,自觉把勤俭节约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

当好“领头雁”,在思想上树牢“勤俭节约”的观念。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毋庸讳言,一个人的品德是由思想所表现的,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大意义与重要责任,才能在工作生活中一以贯之地践行、传播。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当好勤俭节约的“领头雁”,树牢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节俭意识。反观当下,不少党员干部的思想已然蒙上“奢侈”的灰尘,盲目追求“面子消费”,处处以“攀比奢华”为荣,时时以“朴实节俭”为耻,浪费“百姓的粮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把“反对铺张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从思想上、意识上自觉抵制奢靡浪费、腐化堕落不正之风,常怀“饱时不忘饿时饥”的观念,扫去思想“尘埃”,对“奢侈”说“NO”,对“浪费”按下“终止键”。

当好“领头雁”,在行动上立牢“勤俭节约”的标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党的建设中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决有力的执行和不折不扣的落实。“光说不做假把式”,党员干部必须在行动上立牢勤俭节约的“风向标”,以上率下,由己出发。在党的历史上,党员干部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事例很多,例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打补丁73个;“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被子上42个补丁,褥子上36个补丁,衣服袜子总是缝缝补补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俭二字,擦亮了党员干部勤俭的底色。对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尤其是在餐饮、办公用品、日常购物等消费面前,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浪费之风,用实际行动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真正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当好“领头雁”,在细微处筑牢“勤俭节约”的防线。袁隆平在一次采访中曾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一粒粮食”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也是能维持无数人生存的口粮。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浪费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注重从细微处筑牢勤俭意识,下班不关电脑和空调、未改好的文件随意打印、追求吃喝精致化、住宿豪华化等等,都是浪费可耻的行为。党员干部必须警觉铺张浪费,必须清醒地记住我国还有4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困苦,我们还在众志成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我们还在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党员干部必须当好“领头雁”,厉行勤俭节约从细微处起、从经常严起,用实际行动引领“勤俭为荣”的时代新风尚。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6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让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小小餐桌,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食客已散、佳肴未动的现象仍不少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念好“烤”字诀,在“劲道”“入味”“适度”上下功夫,做好三碗“冷面”,给“舌尖”降降温。

“烤”一碗厉行节约“不下桌面”,摆正家庭教育“训诫尺”。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千锤百炼”搞好家庭教育,摆正厉行节约的“训诫尺”,形成“劲道”家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重视家风建设。陶渊明移居南村的时候写道“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就是内心纯洁朴素的人,过着安于贫、乐于道的生活,广大党员干部就应该做“素心人”,始终牢记厉行节约的生活主题,教育子女的时候,坚决纠正浪费粮食行为,不溺爱;朋友聚餐的时候,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拿出“四菜一汤”待客态度,不妥协;端起饭碗的时候,感恩粮食生产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不忘本,始终确保厉行节约不下桌面。

“烤”一碗攀比虚荣“不上台面”,紧握社会风气“手刹杆”。食物的损失和浪费主要发生在供应链前端和末端,末端即食物丢弃、浪费行为。十八大以来,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餐饮业、家庭餐桌和中小学校的食物浪费依旧不容小觑,肆意点单、“肚皮饱眼睛饿”、不懂珍惜等社会风气在舌尖上没有刹住车。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标兵,应当时刻保持舍我其谁的气魄,敢于发声、敢于向餐饮浪费行为“叫板”“亮剑”,扮演好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入味”社会风气的“催化剂”角色,使其转变为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比如,履行“双报到”义务,积极参与社区的劝导、宣传志愿活动;聚会宴席,带头打包剩余饭菜等。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扫干净门前雪”,更要“顾他人瓦上霜”,始终确保攀比虚荣的餐饮浪费行为不上台面。

“烤”一碗制止浪费“不失牌面”,绷紧立法监管“底线绳”。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就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党内条例的形式,将制止餐饮浪费具体化。“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意思是用好法律法规能使群众的行为合乎道德,加强餐饮浪费行为立法监管,正是符合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表明了党中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决心,提出了高且具体的要求,如何让群众手中的饭碗端得有规矩,确保制止餐饮浪费有法可依,“适度原则”成为关键。要绷紧立法监管的“底线绳”,既不能矫枉过正“绷断了”,更不能隔靴搔痒“没得用”,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在带头遵纪守法和踊跃献言献策上踏实践行,推动制止餐饮浪费的立法监管结合实际,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维护国家利益。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节粮模范”,常兴“节粮之风”。

保持“节粮作风”。“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党员干部的作风,关系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勤俭节约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口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有的机关食堂浪费粮食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有的党员干部对粮食安全缺乏重视。必须明白,党员干部铺张浪费绝非小事,而是根植内心的作风问题、理念问题。祸患常积于忽微,浪费之风不及时狠刹,就极有可能助长奢靡之风。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充分认识我国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国情实际,从重视粮食安全的高度践行节粮作风。要率先垂范“光盘行动”,崇尚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常思“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常念农民百姓的辛勤耕作,倍加珍惜“餐桌上的美食”。

培养“节粮家风”。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齐家而后国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绝不是家庭小事,而是长远大事。纵观腐败案例,“后院起火”的重要原因大多是党员干部对子女和配偶失管失教。节约粮食,同样要从家里做起。党员干部再忙也不能在家庭教育上缺位,如果放任子女浪费粮食,就很有可能传递允许奢靡浪费的错误信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抓早抓好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以案说教,建树“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最美家风”,为子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构建家庭理性消费观,不讲排场,不大手大脚、胡吃海喝,坚决纠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涵养“节粮清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发布,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节约粮食的行动自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加强公务活动用餐管理,严格落实接待费用、用餐标准、报批手续等规定,学会“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要推行简餐、便餐、快餐,严禁设“小金库”、出差“开小灶”等行为,严禁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要高悬督查问责之剑,对接待记录、餐饮发票、公款消费等开展抽查,严肃查处公款浪费案件,对违规违纪行为“露头就打”,涵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时代清风。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心得体会 篇8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作为言行标杆,要带头作好表率,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八字箴言刻到心头、落到行动。还要“食之有味”,从舌尖上的“酸甜苦辣”中品出其“营养成分”,在满足味蕾的同时,赋予每一餐每一食重要的意义。

食之酸,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今年全球疫情和多地汛情的发生,现有的影响和潜在的危机还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连年丰收加之全民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似乎“粒粒皆辛苦”的观念越来越淡薄,而食物浪费现象却越发突显。面对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实考验,党员干部要将其看作一种“酸味剂”,发挥其提神醒脑、促进分泌的作用,于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居安思危,心怀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私人宴请和公款接待上保持一致,不让“舌尖盛宴”变成“舌尖剩宴”。

食之甜,可感受幸福、期盼美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商业市场的竞争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我国餐饮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人们想吃的食物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外卖平台在家里就可以吃到心仪的美食,就算半夜饿了也还有商家二十四小时营业供应。餐饮行业多了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竞争,餐饮消费变得不光是享受美食,更是享受服务。在这样一个便捷、新型、多变的消费环境下,我们仍要传承好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让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优秀传统美德,还是个人行为素养,更是社会责任。

食之苦,可清心健脑、增强免疫。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里,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于中国人民而言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事。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无法解决温饱过渡到追求中华饮食文化,这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改变,人们思想上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党员干部要常常“忆苦思甜”,不盲目消费、不攀比摆阔,安排餐饮时根据需要调整数量和份量,侧重将美食的地域特色、烹饪技术、文学艺术等体现出来,除了食物果腹的属性,还要让餐桌上的社会交际、应酬活动,承载更多审美观念、社会功能、情感活动等独特的文化意蕴。

食之辣,可刺激神经、促进代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整治铺张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对党员干部而言,餐饮浪费并非个人私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3年11月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此后多地出台机关食堂、公务用餐要求相关的通知和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党员干部务必认识到遏制餐饮浪费的严肃性,切勿流于形式、以身试法,要让工作上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生活上的行为习惯,让“不能浪费”变成“不想浪费”,每个人去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从而推动全社会进入制止餐饮浪费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