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优秀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1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觉得受益匪浅。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它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里面生动的实例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
其中,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建议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各级学校师生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对立和冲突,这既不是教师的本意,更不是学生的需要,只是受制于沟通时间不充分,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而建议要求我们的教师创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做一名“愉快教师”,有了“愉快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成为“愉快的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愉快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成长,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质。
建议提醒我们,实施愉快教学,使学生喜欢上你,对你有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权威”的束缚中解决出来,脱去“威严”的外衣,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2
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特别高涨,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学生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不得不说,这位大教育家知识素养极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彻,如果自己不热爱学习,潜心钻研,何来渊博的知识,又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那么丰富、有趣的书籍呢?
三、对“学困生”的工作。
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应该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几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见惯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他建议给每一个“学困生”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教过名叫费佳的学生5年,这是一个对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一窍不通的学生。他首先亲自给这孩子精心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而是要求动脑筋思考。后来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震撼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学困生补过课。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忙于补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才明白我们补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应该让学困生阅读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我一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化、业务素养,做一个教育有心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3
刚开学,刘主任就给年轻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并介绍了一本好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而自己一直拖着没有去看的原因,并非这本教育经典没有给我冲击和收获,而是因为这本教育经典著作,我只粗略地读了三分之一,所以,不能完整地写下总结和感悟。问为什么没有看完,只能用最不成理由的理由:最近一直都在忙着考试,太忙了,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和思考了。真的惭愧,用这样的理由推卸了一本好书;更无比羞愧,作为一名教师,却没有诵读完这本被称为经典的教育著作。
从自己浅浅地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书中给教师提出的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本书记录完成的教育时代已经时隔三十几年,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准确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文紧密结合起来"、"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静静地品味著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最先给我冲击的一条建议。何谓抽象的学生?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学生吗?是的。是教师没有掌握学生的智力程度而设定的同一种阶层的学生、是被教师把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机械地运用到身上的学生……显然,这样的学生是可怜的。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可以把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学生(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老师把所有的学生想象成了同一水平的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没有差异性的。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正是我国古人早已强调的因材施教吗?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让所有学生都在前进。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我将秉承大师建议中写道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挤出时间,继续拜读这位大师的经典,吸取经验,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如果能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会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事半功倍。
这学期,我要多读书,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重点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记录下来,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也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篇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其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培养记忆力给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背诵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记忆力的考验也就越大。于是在年幼的时候,对孩子的记忆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谈到刚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获取的知识越多,于是对逻辑的认识也就越多,越深,从而他的记忆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新的知识加进来就变的容易许多。如何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呢?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再针对于此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训练。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训练需要儿童考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惊喜。也就是记忆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联系到一起,他们再背诵的时候,还要有喜悦的收获,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就会容易很多。否则,干巴巴的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在早期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的学习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记忆力的问题。因为小学之后的学习,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那么在小学时段如果进行过专门的思维和记忆力的训练,那么到了中学,个人的学习优势就会很明显。
记忆在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带她去过一个早教机构,是专门训练孩子记忆力的,他们利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和场景的链接,让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之间产生一些关联。老师的手中拿着几个卡片,然后通过出示卡片的顺序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反复三次之后,然后就让孩子复述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和顺序。只见这个三岁的孩子,很快就通过回忆故事链接到卡片中的内容,最后能够基本把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复述出来。看到这样发生在眼前的场景,不由的惊叹:原来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力是如此之强大的。
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反复在情景中出现的词汇,一旦理解了就能够跟当时的故事情节链接,再忘记就更难了。在现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后题中已经涉及到思维训练,根据给出的课文提示词语复述故事内容或根据词语讲故事。
记忆力是孩子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的,这里面主要就是讲解了关于死记硬背的害处。在儿童还处于低幼的时候,适当的采用一些方法来让他们背诵内容,也许还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难,同时他们幼稚的思维也可以直接去背诵现成的。只不过随着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再用这种方法教育了,首先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样的直接,不触发思考的背诵,最终就是把孩子的大脑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儿童就会变得过于书生气质,而不会变通。“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一类人。知识简单的背诵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大脑记忆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今后忘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没有精确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是不会有背诵的要求的。反而会在读过之后留下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一旦脑海中留下更多这些记忆,再面对需要我们记忆的教材,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候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再加入新的内容去理解,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背诵的无意识的内容,与我们有意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中间的比例是需要作为老师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们对于点燃孩子的激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目,主动的愿意再去读几遍,这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够更长久,也更容易深入到内心的深入。观察中也确实发现,成人与孩子的记忆力差距很巨大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死记硬背来解决记忆的目的,因为那样几乎就是无效的浪费。而女儿在幼儿园年龄段的时候,就可以毫无障碍的在听读数遍百之后就顺利的背诵三字经了。如何巧妙的利用好他们年少时这一段最好的时光,让他们多记忆一些美好的内容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