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优秀10篇】
《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马 说【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马说》说课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②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 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或辨形):
外见xi 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 (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反思四:马说教学反思 篇2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
一、导入环节
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马说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马 说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牢记“说”的文体知识。
3、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背景导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XX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它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和武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马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文表达的是韩愈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二)对比导入:投影1: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疏通文字:
1、 解词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然后有千里马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交流答案,教师适时对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千里”、通假字“见”“材”“食”“邪”和等加以总结
总结明确: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
古今异义
然后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一词多义
“食”“以”“虽”“其”“而”“之”“策”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装句 :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2、 释义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进行翻译,形式有三种:
(1)、给出原句,要求动笔翻译并核对答案讲解翻译要点。
(2)、给出译句,要求对照译句默写出原句。比照原文后明确字词要点。
(3)、给出原句和不严谨的译句,要求找茬评分。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记忆句中重要字词和句法。
3、 自读会意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读原文,一人说译文后互换任务。
(三)走近作者,通读文本。
1.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三岁而孤,勤奋苦学。24岁中进士后为官,官至吏部侍郎。为官的生涯中因为民说话指斥朝廷和谏唐宪宗迎佛骨而两度贬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谥“文”,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和“韩文公”。
文学上: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开启了一代文风,所以后世将他和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著名的诗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等。韩愈的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后世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2. 了解“说”的文体:
①以前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还记得“说”这种文体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但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所以,由此可见,“说”在内容上偏重于议论,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
②《爱莲说》题目的含义是“谈谈关于对莲花喜好的问题”,那么《马说》该怎样翻译呢?试着借助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
——表面意思是“谈谈关于如何发现千里马的问题”。深层含义是“谈谈关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3.通读文本
1、 正字音:骈死、槽枥
2、 明停顿
(1)、明停顿的要求:
文言文领字或领词之后有个短暂的停顿,可以用音调的延长读出停顿。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
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要稍长,文言文的词尾“也”“邪”等虚词要延长声调读。
其他根据句意稍作停顿读,不要将意思读破。
(2)、学生尝试划出文中的停顿并尝试自由朗读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确立表演点:
1.辱于奴隶人之手,重在表现“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饲之”,三辱在“鸣之”,四辱在“临之”。身体之辱,心灵之辱,能力之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3.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借助“评”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1.评出千里马的内心世界:
策无道——痛
辱 食不饱——苦 骈死
鸣不通——冤
执策临之——悲
2.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 │ 物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愤怒)┥
│ │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3.评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征意义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征义
千里马 —— 怀才不遇的人才
伯乐 —— 赏识人才的人 情感:怀才不遇的愤懑
食马者 —— 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常马 —— 庸才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音频朗读示范或教师范读
(二)比赛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强化重要字词的读音并点评停顿。
(三)自由诵读,尝试背诵。
(四)朗诵式背诵和计时背诵。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一)主旨所在:首句议论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文中洋溢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暗示出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现力所在:内容对比(千里马与常马);排比反问设问修辞;漫画描摹(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韩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延伸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 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蝜蝂(fù 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②卬(ánɡ):高举着头。③困剧:劳累非常。④踬朴(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⑥上高:往高处爬。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⑧累:负担。⑨病:疲惫。⑩艾(yì):停止,悔改。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
②人或怜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卬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马说》全面检测答案
一、自主练习
⒈pián cáo lì s” xiàn sì zhǐ ⒉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⒊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阅读延伸
(一)⒌①临(面对) ②见 (通“现”) ③遣(派,打发,派遣)④捐(丢弃,捐弃,花费,扔掉) ⒍a ⒎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②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⒏①半开放性题目,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②开放性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略。
(二)⒐①就,总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从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惫 ⒑b ⒒b ⒓①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举着头背在背上。 ②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又不知道引以为戒。 ③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可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⒔这则寓言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对比写法,用蝜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马 说 篇4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六。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 说 篇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篇6
.《马说》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4
.《马说》教学设计5
.《马说》说课稿和译文
.《马说》能力提升题
.《马说》同步练习2
.《马说》同步练习
《马说》课文分析及练习ppt课件3
《马说》课件1
《马说》课件
《马说》练习flash课件2
《马说》wav音频课文朗读
《马说》wav课文朗读,配乐,教案
《马说》ppt课件9
《马说》ppt课件8
《马说》ppt课件7
《马说》ppt课件6
《马说》ppt课件5
《马说》ppt课件4
《马说》ppt课件16
《马说》ppt课件15
《马说》ppt课件14
《马说》ppt课件12
《马说》ppt课件11
《马说》ppt课件10
《马说》flash课件1
《马说》flash在线朗读课文欣赏
《马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说课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 说 篇9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XX年(795—8XX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XX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元和XX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⑴ 朗读课文第1段。
⑵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⑶ 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
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⑷ 学生逐句读、译。
⑸ 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⑴ 朗读第2段。
⑵ 正音、析义 (或辨形):
外见xià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⑶ 逐句读、译。
⑷ 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 (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⑸ 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⑴ 朗读第3段。
⑵ 学生读、译第3段。
⑶ 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⑷ 齐读第3段。
4、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6、课堂练习:
教师领读全文。
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