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知识要点汇总【最新3篇】
这里是整理的《蜡烛》知识要点汇总【最新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篇1
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知识汇总
1、关于西蒙诺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本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 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4、本文文体介绍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5、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偷袭xí 拂晓fó xiǎo 瓦砾wǎ lì 地窖jiào
鞠躬jū gōng 颤巍巍chàn wēi 匍匐pú fú
6、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jiàn间接 ┍mái埋藏
间┥ 埋┥
┕jiān中间 ┕mán埋怨
┍zàng宝藏 ┍xiāo削皮
藏┥ 削┥
┕cáng躲藏 ┕xuē剥削
7、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通讯的六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7段),一个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
第二部分(8~31段),一位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
第三部分(32~44段),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动人事迹感染了每一位红军战士。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问题思考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小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小结:“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小结: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老妇人的行动不便,以及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2、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5、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6、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8、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9、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10、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11、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问题探究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篇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
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师:乌龟没点成花炮,我们再来看看黄鼠狼的表现吧!谁来读一读第六个自然段?
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黄鼠狼是怎样点花炮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体会“转悠”。
指导朗读。
出示词语“绕着”,读词。学习“绕”并组词、扩词。
回读课文。
(3.)师:与乌龟和黄鼠狼相比,野猪的胆子怎么样呢?
指生读第七个自然段。学生汇报“勇敢”。
(课件出示“野猪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体会“勇敢”并指导用这个词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师:那么当野猪去点花炮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大家都钻进草丛,把耳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出示“不敢睁”,并学习“睁”字。
回读课文。
师:勇敢的野猪把这个家伙点着了,它炸了吗?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它是一支红蜡烛。
(课件出示“红蜡烛”图片)什么样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目的:对比体会“柔和的亮光”)指导朗读。
出示“柔和”,读词并学习“柔”字。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快乐闯关、成功展示。 1.摘苹果。 2.找朋友。 3.一字开花。4.指导书写两个字“爬”、“胆”。
在想象引导中感梧--《开国大典》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课文插图(《开国大典》油画)。
2、看图说话:
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3、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4、根据画面,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比较引疑:
画家用他的画笔留下了历史的光辉瞬间,那么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内容?自由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2、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整体感知大典主体部分:
自由轻声朗读5~10自然段,从文章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重点体会:
板块a: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⑴ 引导学生抓住欢呼、欢跃等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⑵ 提问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朗读、理解。)
板块b: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⑴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⑵ 质疑(站),出示背景资料写话释疑。
板块c:
⑴ 抓住某一处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语句。
⑵ 引导找出另外的语句。
⑶ 以读促悟。
4、观看宣布成立电影视频,随机采访学生观后心情。
5、激qing朗读重点语段。
6、质疑。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单回顾,典礼主体部分场面描写的方法及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兵式或群众游行),交代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体会:
板块a:阅兵式: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 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 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 感情朗读。
板块b:群众游行:
⑴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⑵ 角色体验。
⑶ 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⑷ 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
简单交流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四、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五、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图片及其他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⑴ 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⑵ 会场布置的语句:
① 简笔画感知。
② 抓住重点词体会。
③ 感情朗读。
④ 重点句理解: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b、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三、回顾全文
四、片断练习
1、交流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资料。
2、观看建国五十周年录像。
3、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4、交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