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3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的观赏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重点:

了解作者的观赏顺序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文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二、导入

1、导语

在我国,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有着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2、青海湖简介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比我省洞庭湖大1.5倍还要多,环湖360多公里。据说过去骑马环湖跑一圈要十多天,现在用吉普车,环湖一圈也得花一天的时间。

青海湖,原叫青海,1929年青海省成立才加一“湖”字,以区别于省名。民间认为青海湖是“西海”,直至现在,那里的许多老年人仍称之为“西海”。

其他方面介绍可引用教参P16。

三、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带,把学生引入到文中青海湖那梦幻般的意境中。

四、自由朗读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朗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通过朗读来体验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以突破难点)

五、重点品读,探究领悟:

1、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观赏青海湖的?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草滩”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湖水”湖水

“再顺眼望去……乌云”乌云

“再往上,……晴空”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草滩……山峦”草滩与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公路

“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司机

“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牦牛

“阳光越来越明媚……三五个岛屿”岛屿(联想到传说、历史,鸟岛与湖中的鱼)

“我们沿着……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板书:

万里晴空——司机——牦牛——岛屿(联想)

山峦——草滩——我(公路,到达)——草滩——湖水——乌云

2、本文语言富于音乐感,从文中找出带有叠词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并归纳。

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油菜花,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空气,金灿灿、红艳艳的鱼儿。

读起来节奏感鲜明,富有音乐美,给人一种轻松、舒展的感觉,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3、朗读下列,体会文章语言美

(1)它蓝似海洋,……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敢,比喻得也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污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为这静谧的美所震慑,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在美中陶醉。这种间接的抒情比直抒胸臆表达的感情要更加强烈。

(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青海的美是现实的,这样神奇、美丽的地方,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感觉仿佛是在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小结: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丽,表达了对青海湖的喜爱与爱护之情。

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背诵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并造句。

2、背诵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3、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珍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心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写青海湖时还引用了哪几个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答:神话传说西海龙王的传说,文成公主的传说,二郎神的传说。

作用:渲染青海湖的神秘色彩,增添青海湖浓郁的文化历史色彩,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

2、青海湖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答:早在两三千亿万年以前……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见课文第9段)

3、题中为什么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的?

答:梦幻是神奇的、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从四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梦幻的:

(1)湖水醉人的蓝色;

(2)环境氛围的清幽;

(3)神秘的传说;

(4)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课堂练习

1、仔细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在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作简析。

答: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

2、认真阅读课文第6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视角看青海湖的?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答:先远望,再仰望、望,后俯视。从“再顺眼望去”“再往上”“而我的脚下”看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

3、青海湖如此之美,而那位年轻的司机为什么“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答:青海湖美得让人震撼,所以这位年轻的司机只能保持肃穆,生怕亵渎它;他“默默地望着”是被陶醉在梦一般的美景之中了;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因此他“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从侧面写出了青海湖的美。

4、“仅仅这些神话般的传说,就有多么迷人啊!而蓝色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又似乎在悄声叙说着青海湖遥远的历史。”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

5、作者写神奇的鸟岛,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鸟的呢?

答:数量之多、色彩之多、品种之繁、来源之广。

6、赏析下列句子。

(1)“我扑向七月的清晨”,“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两个“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热切盼望、深深陶醉的心情。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湖水柔软顺滑、透明洁净、蓝得发亮又富有动感的特点。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3)“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句中的“甜丝丝”“凉爽爽”怎样理解?

答:在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也是一种心里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感。

7、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答:本文以梦幻为情感线索,描述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课后拓展:

1、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仿句:

2、下面是某公园草地告示牌的文字,请你重新设计新的告示文字。要求语言得体、文雅。

原告示牌:严禁穿越草地,违者罚款10元!

新告示牌:走路绕一绕,小草笑一笑!

3、本文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这种观察方法叫做“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可按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等的顺序。请用定点观察法观察你家乡秋天的景色,写一段文字。要求:抓住季节景物特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300字左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掌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基本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充满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它不仅景色壮丽,而且生物资源丰富。作者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游记,根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味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用“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行教学。“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拓展延伸”。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准备相应的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应该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这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是:

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作者观赏了青海湖的哪些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赏青海湖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学生在预习中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1、青海湖哪一处景色最美?

2、如果让我们自己编排游览青海湖的行程,怎样安排最为合理?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也纳入到学生共同研讨的范畴之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把自己所找景色及观察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第三个环节:讨论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青海湖是美丽的,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导游,正带领着一个旅游团来到青海湖旅游,请你依据这篇文章,选取青海湖的一个景点,拟写一段导游词。可以灵活地选取文章中优美的句子,添加到你的导游词中。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充分研讨文本的基础上,自己写出导游词,并交由本组同学加以讨论,最后选出优秀的答案加以展示。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这环节中,我重点设计了这一道思考题:作者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青海湖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又不致于破坏青海湖的环境?

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辨。而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往往会逐渐统一起来。

学生在自己的学案中甚至还拟了一些保护青海湖的宣传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这四个环节,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充分体会到这篇游记所蕴涵的语言之美、景色之美、人文之美。

四、说教学设想

在教学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良好氛围,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湖蓝色的湖水、青青的草地、迷蒙的鸟岛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意韵之美。在第四个环节中,如果时间允许,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师为学生实现新的发展所创设的有利的教学情境,会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青海湖那神奇而壮丽的风光之中。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到黑板上自己去书写从文章中找到的青海湖的美丽的景色。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容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