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优秀15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
(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3)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2
一、学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
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07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我们成立生物联赛小组,定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物联赛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这次辅导的目的和意义。
在辅导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特别在新形式下,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对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培养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适合学生们的新的辅导和学习方法,努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有目的、的计划进行辅导。我们还将进行恰当的测试,据各地市有关联赛试题,编写题目,强化训练,并重点矫正。
六、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5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中国的地理差异8、
认识省级区域6、
认识省内区域6、
认识跨省区域4、
走向世界的中国2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复习1周
八年级上册复习1周
八年级下册复习1周
七、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复习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
⑴。是什么?围绕考纲,落实基础,解决重点难点,以学习掌握程度为评估标准。
⑵。为什么?围绕考纲,使学生明确考核要点,并以此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⑶。怎么办?以会考试题为范例,引导学生以会考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能力的获得是需要知识内化后,由学习者自我产生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桥梁,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不能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否则,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
3、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选择题要精选,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要通过讲评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强化贯彻,重在坚持。
总之,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尽量把八年级的会考任务顺利完成,争取每位同学都拿到好成绩。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3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深处内陆,水气少,云雾少,光照强,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而青藏高原除上述原因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二者共同作用,使之成为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该地区处在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年降水量多,云雾量大,造成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少。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的区域差异
地区 土地资源区域差异 自然原因
东部季风区 北方地区 集中了全国90%的耕地和林地,土地生产力高 以旱地为主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少,降水较少
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 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富
西北内陆区 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区 土地生产力较低 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土地类型 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 采取的措施
耕地 耕地面积减少 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另一方面适当开垦荒地。
林地 滥伐森林,面积减少 管理与利用不尽合理 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草地 1/3的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 划区轮牧
3.3 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及解决措施:
具有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措施 修建水库
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区分布悬殊及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南丰北缺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2、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问题的有效途径。
3、南水北调
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抵达天津、北京。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南方有海南的鹰歌海盐场等。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1. 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各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物质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
农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棉花
北方 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 旱地 小麦 花生
(黄河中下游) 甜菜
(东北平原) 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秦岭—淮河
南方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田 水稻 油菜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 甘蔗
(南部沿海)
4.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5.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6.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的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严峻挑战。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因此,防止滥伐、滥垦、超载放牧;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种草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7.工业是指采掘自然资源、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提供日用品的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8.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线、沿江、沿河、沿海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9.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0.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11.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12.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13.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4.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基本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
※15.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重要的铁路线:五纵三横(“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宝成-成昆;“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大秦线、南昆线等。
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16.我国公路交通网由国道、省道、县乡道组成,基本实现每个县城都通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17.我国航空业发展迅速,运输总周转量居世界第十位。北京、上海、广州等是重要的航空港。
18.我国的水路运输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和湖泊运输。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19.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20.我国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齐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但要注意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4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 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 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 东西走向的山脉 :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 南北向的山脉 :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 西北—东南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 福建和江西(武夷山) 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 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 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 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 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 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 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 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 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 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 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 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 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 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 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 (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 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外流区
(1) 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 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内流区
(1)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我国的主要湖泊
(1) 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 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 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 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 葛洲坝
1、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 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 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 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 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 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 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 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 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
【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
【探究o思考】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
地理位置和范围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 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课后习题
1、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
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 C.亚热带动物王国 D革命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河湖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下
4、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的有:(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②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运的中枢 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④历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篇6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 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 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 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 大陆架面积宽广。
(3) 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 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 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 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 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知道选择客运和货运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4.会根据不同需要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考虑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的不同需求后,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资料(幻灯片展示)
(一)山西省地下埋藏有上千亿吨的煤炭资源。
过去,很多煤炭开采出来运不出去。另一方面,沿海许多城市因为缺煤,工厂不能正常开工。现在,修建了专门运煤的大秦铁路,山西的大量煤炭可以运出去了。
(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几天,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师问)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生答)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幻灯片展示古代交通运输方式)
(师问)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属于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
学生们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交通运输业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二、新课教学
1.设疑导读
(1)如果你暑假计划到黄山旅游,在选择交通方式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目的地黄山的位置(到哪里去),票价(贵不贵),路途要花费的时间等。
(2)如果你是公司的业务员,要将1000台电脑从中关村发往陕西省延安市,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与去旅游有什么不同的考虑?
学生讨论:除了一样要考虑目的地陕西省延安市的位置(运到哪里去),运费(贵不贵),路途要花费的时间外,还要考虑运送的货物是电脑和运输的数量1000台。
教师总结:要想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除了明确自己的需求外,还必须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2.比较学会选择
学生阅读课本P85图4.3.
教师:这张图对比了火车、飞机、汽车和轮船在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运量的多少上的差异,请你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我们作出选择。
(1)水路运输是现代运输方式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各种运输方式中运费最低的,为什么?有哪些缺点?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成本低的原因:①线路投资少,除运河外,江河湖海为天然航道,不会损坏,基本无需修造、维修和保养。②运载量大。由于水的浮力,在相同的牵引力作用下,水运比陆运有较大的运载量。一列内河船队的载运量相当于一列普通列车载运量的3~5倍。运载量大,线路投资少,降低了水运的成本。
水运的缺点是:送达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冬季河流封冻,枯水期水位低,大风,浓雾,急流险滩)。
(2)什么样的货物适合选择水路运输?
学生:运输大宗、笨重货物的长途运输。
(3)下列情况哪些适合选择水路运输?
①10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上海。(适合)
②10万吨海盐从天津运往上海。(适合)。
③5000吨钢材从上海运到济南。(不适合,水路不能到达济南,适合铁路)
④一吨活鱼从北京郊区运到城区。(不适合,没有水路且速度慢,适合公路)
(4)铁路运输是我们经常选择的长途运输方式,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铁路的优点:①多拉(一列货运列车,一次运量可达上千吨,随着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气机车的进步,运量可以高达5000多吨)。②快跑(时速为60~100千米,高于汽车)。③省钱(铁路运输的成本是公路运输的二十分之一,是航空运输的一百二十八分之一)。④准时(受天气影响最小,一年四季,昼夜不停)。
铁路的缺点:①巨额的投资(尤其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削山头、凿隧道、架桥梁都需要巨大的土石方量)。②短途运输成本高(从北京城区到北京市大兴县,铁路成本高于公路)。
3.情境处理
教师提问:下列情况适合选择哪种运输方式?
(1)河南郑州某公司业务员小张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铁路)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铁路)
(3)乌鲁木齐某学校校长临时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到。(航空)
(4)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水路)
教师总结:和铁路相比,公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少。但是公路运输也有自己的优点。有一家公路运输公司,它的宣传广告语是:“货送海角天涯,万无一失到家”,从这条广告可以反映出公路运输的哪些优点?
学生讨论回答,公路运输的优点是:
①门到门服务--“到家”。铁路运输受固定线路的制约,只能实现“站到站”的服务,而公路运输“无孔不入”,可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一辆车一个司机可以将旅客或者货物从家门运输到家门,直接到达目的地。
②装卸量小--“万无一失”。由于铁路不能实现“门到门”,需要借助公路将货物运至火车站,在到达目的地后还需要借助公路运输才能将货物最终送达,这样的运输过程增加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装卸量。货物需要装上汽车运到火车站,卸下后装上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卸下火车,再装上汽车,才能运达用户家中,这样的装卸过程对于一些易破碎,易损耗的货物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而公路运输只需一次装和一次卸,对货物的损伤较小。
③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货送海角天涯”。铁路线的建设成本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尤其在地形复杂的地区,需要削山头、凿隧道、架桥梁,所以铁路网络远没有公路网络发达。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正在从“县县通公路”向“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迈进,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是铁路网络不能比拟的。
三、课堂延伸
运输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铁路的货运部门计划和公路货运展开竞争,请你参考公路货运公司的宣传广告语:“货送海角天涯,万无一失到家”,为铁路货运部门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以突出铁路运输的优点。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8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资源和灾害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高考试题中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了这些内容,且分数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日照图的判读及其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亮点。为了化解难点,考生应在复习时归纳整理出日照图的多种示意图,主要有: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坐标图、直观图、变式图、局部图等。这几类图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从常规到变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涵盖了日照图所能揭示的地理现象及原理。考生若分门别类地探索各类日照图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辅以典型例题帮助消化所学知识,定能较好地掌握日照图类题目的解法。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纵向比较其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这样就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再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9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10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构成;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4、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6、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7、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8、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此外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温度带: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3、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篇11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12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2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县排在中等水平,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 中国的疆域 1课时
第二周 中国的行政区划 2课时
第三周 中国的人口 1课时
中国的民族 1课时
第四周 — 第五周 中国的地形 4课时
第六周 — 第七周 中国的气候 4课时
第八周 中国的河流 2课时
第九周 自然资源概况 2课时
第十周 中国的土地资源 2课时
第十一周 中国的水资源 1课时
中国的海洋资源 1课时
第十二周 秦岭—淮河线 2课时
第十三周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课时
第十四周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2课时
第十五周 — 第二十周 复习考试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篇13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 我国的地势特征如何?(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 这样的地势有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利于夏季风的推进带来了丰沛降水,使大江大河往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产生巨大水能)
3.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 在我国复杂多样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中,哪种所占的比例最大呢?(山地)
6. 我国的四大高原以及其各自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7. 我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8. 我国的三大平原从北到南、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列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9.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 我国冬季南北的气温差异如何呢?(温差大)。原因是?(纬度因素)
2. 我国夏季南北的气温如何呢?(全国普遍高温)
3.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
4.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10. 我国从北向南分布的5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在青藏高原有一个寒冷的高原气候区,这里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海拔高)
5.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如何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 我国的干湿地区以及对应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的分布分别是?(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7.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海陆位置)
8. 受什么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
9. 冬季风发源于哪里?(西伯利亚,蒙古)。夏季风发源于哪里?(太平洋,印度洋)
10. 冬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寒冷干燥)。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温暖湿润,高温多雨)
11.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2.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什么呢?(旱涝)。主要原因是什么?(夏季风不稳定)
13.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线相一致呢?(1月0°C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 外流河与内流河哪个最终会流入海洋呢?(外流河)
2. 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属于?(外流河)
3.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东部季风区)。内流河呢?(西北非季风区)
4. 外流河的河水主要是由什么补给的呢?(大气降水)。内流河呢?(冰雪融水)
5. 外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淡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
6. 内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咸水)。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湖泊是?(青海湖)
7. 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8. 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9. 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是?(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是?(孟津)
10.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11. 由于下游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了什么?(地上河)
12.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于?(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3. 中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被称作中国第一大河流,指的是?(长江)
14. 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15.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湖口)
16. 长江主要有哪些价值呢?(灌溉,水能发电,航运)
17. 长江和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段呢?(上游)。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18. “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指的是?(长江)
19.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荆江河道“九曲回肠”)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14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 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 季节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台风 夏秋 热带气旋强烈活动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 夏 连续性降水 洪水泛滥 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 冬 强冷空气入侵 严寒、大风、霜冻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 全年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篇15
黄河与长江重点复习:
黄河的主要贡献:(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4)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幕 “忧黄河、救黄河”假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危机(险情),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
症状 治理方案上游: 荒漠化问题、凌汛 建设大型水库中游: 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黄河大堤
长江概况:⒈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⒉注入海洋:东海。⒊长度:6300多千米。⒋流经11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⒌流经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⒍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宜昌以上。中游:宜昌至湖口下游:湖口以下。教师引导] 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突出特征:上游:多峡谷、水流急,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河道蜿蜒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⒎主要支流及湖泊:北岸: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乌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二水能宝库
⒈水电站及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多修建在哪部分河段?为什么?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所以被称为“水能宝库”。长江干流航运能力强,称为“黄金水道五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⒈原因自然原因:降雨丰富,支流湖泊众多。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植被破坏严重。⒉治理措施:退耕还湖,植树造林。一、黄河: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1.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几”字形。2. 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注入——渤海3. 上游、中游分界点——河口(内蒙古) 中游、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由西往东依次经过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和豫鲁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5.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6.黄河的忧患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水污染二、长江: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
.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 V+W形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3.上游、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游、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11个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峡和葛洲坝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个沿江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5.长江有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从源头到宜宾和三峡河段。三峡自西向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6.治理川江(滩多流急)与荆江(荆江河段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 “九曲回肠”)。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和豫鲁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长江(1)源自唐古拉山,是我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注入东海。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2)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通常是与黄河比较,如两河都流经的地形区是?,出选择或填空)(3)地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水充沛(4)上游特点: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特点:地势低平,重点:“九曲回肠”下游特点:地势更低平,江面开阔,水网如织,湖泊多(5)总括特点:支流多,流量大(6)有“黄金水道”之称的原因: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7)最长的支流是汉江(8)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湖泊,它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长江
1.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
2.流经省份: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
3.中上下游分界线:中上游:宜昌;中下游:湖口
4.支流方面:上游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支流:汉江、赣江、湘江:下游没有支流
5.重点水利枢纽:两个(均在上游,二三阶梯交界处):三峡(建设中),葛洲坝(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
6.淡水湖:3个:中游:鄱阳湖、洞庭湖;下游:太湖
7.源头: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8. 游段(其他方面):上游:支流多,经一二阶梯交界处,特别是从源头到宜宾段,水流最急,落差最大,水能资源最丰富。适宜发展水电事业 中游:支流、湖泊多
中游:水流量最小,无支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