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文是爱岗的小编有缘人帮家人们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11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知道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初步利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分析世界森林分布概况,理解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的后果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森林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分布、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关于森林的作用,课文重点讲解了森林的环境作用,即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为森林的作为一般的物质作用,是人们从古到今一直在使用的、是常见的,但是作为环境资源,人们一般不容易直接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的环境作用甚至更为重要,而且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通过文章中的一组数据和两幅示意图,很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关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课文提供一张地图,结合曾经学过的自然带的概念,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针叶林分布亚洲与欧洲最多,阔叶林以热带雨林为主,还有一部分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对于森林的作用,建议用观察法和讨论法。利用森林作用的录相或VCD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中。同时提醒学生森林具有重要的环境作用。通过观察与讨论,归纳得出森林的作用。教师总结时,突出森林的环境作用,强化学生的认识。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建议用谈话法。学生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和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主要林种的分布问题,同时复习大洲的分布。
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反过来印证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经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的、提出的,所以对森林资源会更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减少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教学手段】
录像:森林资源的作用或VCD《维也纳森林》
计算机课件: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放映《维也纳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这是为什么呢?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研究。
(板书)一、森林的重要性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将各组学生代表回答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归纳
(幻灯片)森林是重要的物质资源
(讲解)森林作为一种物质资源,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就受到重视,而作为环境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有哪些环境作用呢?
(学生活动)读数据或景观图片,对照思考森林的环境作用,回答
(幻灯片)森林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承转)世界上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在何处呢?想一想学过的自然带的内容,对照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有条件应放映复合片:世界森林分布图中主要的类型可以用Flash做成动画,树标滑过即闪动,点击时出现不同林种的代表景观)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和北半球中高纬的亚寒带针叶林。
(板书)二、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提问)为什么中纬度原始森林分布较少?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人口集中,建筑物多;耕地面积广;生活用烧柴多;等等
(板书)三、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讲解)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人们往往只重视森林作为物质资源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其环境作用,使森林遭到破坏。
(提问,出示幻灯片)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文字资料、漫画"小鸟的悲哀"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使森林面积减少,森林失去调节作用;野生动物丧失了理想栖息地)
(转折)如何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呢?课文"想一想"(学生回答:第三种方式好)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幻灯片,有条件可以看录像)读《水土保持》、《防风护田》示意图,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护田作用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落到地面的雨水,透过表层的枯枝落叶层渗到地下贮存,旱季时再补充给河流;斜坡上的泥沙随水往下流动,水流不断下渗,水量减少,泥沙因流速减慢沉积,河水的含沙量减少,再经过两道或多道防护林后,到达河流的就是清水,森林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害风经过防护林时,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被枝叶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摩擦增大,风力减小,沙尘逐渐降落,到达田地后是微风,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讲解)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人们采取不同的措施,读课文"读一读",你赞成那种方式?
(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能够为保护森林资源做些什么?(学生回答)
(作业)写一份倡议书或画一幅漫画或做一个节约森林资源的计划(如可以从节约纸张、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邻居进行宣传。看那个同学想得好想得妙。
【设计思想】
由于有前面章节学习的铺垫,所以学习本节知识并不难。但是必须抓住本节的特点: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章围绕森林的环境作用展开,通过步步学习,形成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各部分已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的结论为主,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对于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了解较多,所以采用小组讨论比赛回答的方式,激发兴趣,归纳总结的结论建立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所需的资料。放映VCD,使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画伴随下进入学习的情景。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因为已有读图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难。观察后就可以很明确地回答,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1)指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都是原始林(2)温带地区大面积的原始林很少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类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关系。接着提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应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分析和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和引导即可。讲到植树造林时,对将教材中的护田林与护坡林两幅图进行调整到此处讲解,说明人工种植不同作用的森林有不同的作用,与后面资料中的三北防护林的内容呼应。(也可以将这两幅图放到森林的环境作用中讲解)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森林资源是有办法的。同时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设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得到深化。
【板书设计】
第三节森林资源
一、森林的作用
二、世界森林的分布
三、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分布
【教学难点】读图理解护田林带和护坡林带的作用;保护森林与获取木材的关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即该资源的重要性、分布、利用和保护。现在,我们也按这个思路来学习森林资源。
(提问)你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
(展示)森林的作用
(讲述)森林为我们提供了木材,使我们可以造房子、做家具、造船、造纸等等。然而森林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作用,即保护环境。
(展示)"一亩树林一天的作用",体现了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
(练习)用直线把相应的现象与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连接起来
(边讲述边演示)"水土保持护坡林带作用示意图"。一座山坡,上面长着人工培育的护坡林。此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汇聚成水流,挟带着泥沙从山坡上滚滚而来。但遇到了护坡林带的阻滞,水流的速度减弱,部分泥沙沉积在坡上,水流下渗。再经过一道护坡林,水流进一步减弱,泥沙进一步沉积,变成微量清水流入山下的河流。
(提问)
1、护坡林为什么能使地面径流减少?图中森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2、如果山坡上没有森林,从坡上到坡下径流量及其含沙量将怎样变化?这将引起什么灾害?(水土流失)
3、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失了,有什么后果?(土地干旱缺水,土层变薄,植物难以生长)
4、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里,会产生什么后果?(大量水迅速进入河流易形成洪水,泥土进入河流会淤塞河道,使排洪不畅,容易引起洪灾)
5、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发生跟哪个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系?为此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长江洪灾跟长江中上游,特别是四川的水土流失有根大关系。为此,现在四川已禁止砍伐天然林。)
(归纳)由此可见,保护森林不仅可保护树木,而且还保护了水(水资源)、保护了土(土地资源),还能防洪、防旱。自然界中的水、土、风、沙、大气成分、空气湿度都与森林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展示并提问)读"世界森林的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世界上主要有哪几个自然带是森林自然带?
2、目前世界上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的是哪两个自然带?
3、世界上哪个森林自然带已没有大片原始森林了,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温带阔叶林已被大量砍伐,目前世界上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还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但是,这两种森林也在急剧减少。特别是热带雨林,现在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如不阻止这种趋势,几十年后,地球上将没有热带雨林了。而与此同时,人们植树造林的面积却很少。
(展示)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
(展示并提问)看漫画,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破坏森林不仅使野生动物丧失栖息地,同时也是破坏我们自己的家园)
(展示)热带雨林和破坏后的热带雨林的图片
(提问)思考:现在,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有如下三种不同意见。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把10000公顷人工用材林地,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顷。砍伐以后,随即补种树苗,10年后成材。
你赞成以上哪一种方法?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你能为保护森林做哪些事情?
(第三种好。它既满足了人们获得木材的需要,又可以使森林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使森林提供木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价值都体现出来,是对森林资源最充分的利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调查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准备工具: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记录用笔、纸张
行动过程:
1、分组:2—4人为一小组,每两个小组为一大组,利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2、地点选择:每大组分为有森林和无森林、有草地和无草地分别观测
3、时间:每天早、中、晚各观测一次,连续一周的时间。
4、方法:两个小组同时调查,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观测。两个小组进行观测的两个地点不要相距太远。观测要同时开始并记录有关的数字,主要有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内容。将数字比较分析,看绿色植物(树木、草地等)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问:
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 篇4
初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1.较平坦的地形2.温带大陆性气候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学习新教材第一节: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2.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 [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4.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1.森林资源2.水力资源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7
【重点】
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难点】
经济特点
【教具】
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
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前4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第5个小标题内容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第6个小标题内容介绍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对日本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补充说明。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长的津轻海峡青函隧道,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l幅统计图表说明日本地狭人稠的人口和面积特点;8幅景观图配合课文和活动题,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2.进出口贸易
3.工业和农业
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根据教材P.66活动题,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点击。
最新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 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 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一般指铁和铁基合金。你们知道铁矿有什么作用吗?(制造钢铁)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钢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11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