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2.学习的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的编、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先学浅得
“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1.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绾结、缝合、引领、收束等作用,并且所举事例有一定说服力。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怎样避免“空想”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作者举学游泳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从正面分析,要观察,还要有行动,跳下水去实践;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结论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这就叫“从实际出发”,这样做就避免“空想”了。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段话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
怎样才能避免“死做”呢?作者用对比举例的方法作了论述。有些同学学语文“硬读课文”,学数学“硬记公式”,这种“死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些同学则“能想出”省力的办法巧学,当然事半功倍了。通过对比举例分析,证明了避免“死做”的方法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不是对上面的内容作简单的归结,而是强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的重要性。
2.本文虽是概念对举性的论证,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论证中侧重分析了“只做不想”这一现象的危害性以3、4、8、煅可看出)。作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是备受褒奖的。“埋头苦干”往往是模范人物的写照,因此它的隐性危险更大。②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的毛病,强化“多思”意识更具时代意义。“只做不想”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的负面作用更大。
3.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再如用“依葫芦画瓢”、“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
4.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①关于第7段。第7段如果是想对“想”与“做”如何联结作归纳,则应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结上段又开启下段的作用,则应将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修改为:“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想,要靠做来证明;做,要靠想来指导。”因为前段写的是如何“想”,后段写的是如何“做”。
②关于第9段。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第9段是全文的总结,而且还认为是“深化了中心论点”,教者却认为此段仅为“只做不想”部分的总结,如要总结全文,则需观照“只想不做”的现象。
③历来的资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写”议论文上,如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口头训练“对举概念”的议论等。教者认为既是阅读课,就应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读议论文、活读议论文、喜读议论文。
5.为了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活读”、“喜读”,“学长”必须“活读”在前,做到“有备”而进课堂。为此,教者在阅读中进行了以下联想:
①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我党历王明、李立三例,大跃进例,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例,亩产可达万斤例,对电脑说明书能背得滔滔不绝,上机却打不出几个字等。(注意:不能将“空想”理解为“作保证”、“表决心”等,因为这些“保证、决心”不能实现多为无毅力、无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不属于本文议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
②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胜任为本”的教师观(一篇一篇地备、讲,却不知反思、检讨教学行为,缺乏研究意识)与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
③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比尔·盖茨与微软等。
④由语文学习“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
二、先期策划
1.创设问题情境
“学长式教学”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应该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及刺激性,以发挥情境诱发问题意识的功能。教师可用“背景资料引入一问题动因诱导一悬念引而不发”生活体验展示”自我错解反思”等方法创设情境,本课拟采用“生活体验展示”来构建问题情境。
师:有两件趣事想给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区有个同学苦恼地对我说,她做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另一件是,我是教师,读说明书是毫无问题的,怎么我将电脑说明书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机呢?
从这两件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谈“问题”)有一个大哲学家胡绳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
(1)自由散读课文后,发动学生提出本节课希望探究的问题,教师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时间:5分钟)
(2)探究性课堂要启发学生发问,但并非不要教师发问,教师必须培养“敏感性…‘独特性”“发散性”创新性”等创造性发问的品质;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设计意识。因此,在发动学生发问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发问准备,本节课拟提如下问题:
①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说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认为”进行筛选。理解这些说理句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论点,即“最短的选择”。]
②除去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句段起着列举、分析社会现象,为提出论点张本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阐释论点、证明论点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时,自然落实字词。]
③既是批评两种社会现象,为何所用笔墨不—样多?
[明确本文的针对性、侧重性。]
④你发现文中哪些语词具有结构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特别欣赏?
[找出具有结构作用的词、句、段;品味严谨、生动的语言,并作朗读指导。]
⑤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长?
[提示方法:创造性的阅读应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读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联想到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见闻?]
⑥第三次合作探究:想与作者、编者对对话吗?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你特别欣赏?哪些地方你还有质疑?如果《胡绳全书》编委会向你征求意见,要让本文展现21世纪精神,你打算如何修改最后一段?
3.进行合作探究
将师生问题整合后反馈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有师生探究、小组探究、二人切磋等。
[教师既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又要宏观调节全斑讨论情况。]
4.交流解决途径
对三个较大的问题,可在小组切磋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内容可以是“成果”,也可仅为思维方向,思考途径;可就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发表一句话看法。
5.评价效能得失
由师生尤其是学生自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效能进行问题价值及得失评价,诱发学生的效能意识,鼓励学生产生成功心理,促成主体完成新一轮的意义建构。
教师要作补充式、校正式、总结式、抽象式的发言。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程,抽象出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抓说理,析事实,理结构,联体验。
6.形成拓展链接
在课堂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变维(改变维度)、变因(改变条件)思维,提出新的研究性问题,或成为拓展性问题链,或开阔视野,进行比较阅读。
本课拟布置以下拓展课题:
①课外阅读《创造宣言·叶圣陶》
②以《中学生学与思结合成效研究》为课题,继续课上的讨论、研究。
三、应对预测
1.实施过程中师生问题的整合应对策略:学生、教师提出同样的问题以学生所提为主;几个学生提的同范畴问题,整合剪接;学生尚未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补充、建议提出,或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改造后提出;学生尚未认识到的问题(如第7段问题)可不提,个别偏离本课学习要点的问题课下个别解决。
2.实施过程中的心理调节预测
预计学生会在提出问题、质疑文本、改写文本等环节有焦虑心理;在联想生活实例环节会欲罢不能,教师要把握好“度”,在参与中指导,在指导中激励。
四、实施效果
以上教案曾在武汉初中的两个班实施,如下几个情节颇有创造色彩。
△镜头一,学生提问环节:
生①:文章说想和做要结合,我觉得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就是要大胆地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不一定要先做了才能想。
生②: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③:文章强调不要死做,但在实践中我们就在苦做,这如何理解?生④:究竟是想在前,还是做在前?
生⑤:作者认为“苦干固然是好的”,说明他赞成苦干,只是不赞成“埋头”,但我认为应“乐干”,米卢不是“乐踢”吗?
生⑥:熟能生巧,我认为就是要苦干。
生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⑧: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镜头二,“筛选说理句”环节:
生①:(找出了第3段);生②:(找出了第5段);生③:(找出了第7段);生④:(找出了第9段)
全班进行缩文朗读。师:如果没有具体文字限制——学生立刻反应将以上文字进行连读;师:如果有文字限制——学生立即删次留主再进行连读;师:如果只允许一句话浓缩——几乎全班一致读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为中心论点)
△镜头三,“将课文读长”环节:
生①:“想”可以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我想到了莱特兄弟看见蜻蜒飞,想到人也可飞行,终于发明了飞机。
生②: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生③:还有“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
生④:经过“想”,人类还发明了青霉素。
生⑤:我爸爸就是空说家,他总空说作文,应该怎么怎么写,但我照他说的还是写不好。
生⑥:我还想到了微软、互联网、机器人……
生⑦:我想讲我自己的,可不可以?(师插话:当然可以!)以前我很用心听老师解释词语,还努力地背,谁知有些词语的意义总在变,我还是不能独立解释,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将这个词语用我能懂的词语替换,当然要句子说得通,很快地这个词的意思就出来了。(师:很好!你想了个很好的办法来推断词语的语境义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置换法”吧!大家的经验、体会一定还很多,是否留到课后完成研究课题呢?)
△镜头四,“与编、作者对话”环节:(节选)
生①:第9段概括不全面,总结的只是一方面,应加一句“当然,光想不做也不可取。”
生②:“从实际出发”这一词语,我总觉得很别扭。
生③:我也有同感,“从实际出发”现在说的是不要不顾实际情况,过高地定一些目标等,我理解作者在这里说的是“到实践中去”或者“亲身实践与体验”。
生④:第9段“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一句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要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生⑤:还应该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
生⑥:如果要修改可在最后加上一句:“在新世纪,要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创新加实践就是新世纪的想和做。”
生⑦:我觉得第7段句子顺序不对,因为它与上、下文内容刚好反了。(师:你可真够大胆的!向你学习!)
初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背景音乐响起)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请同学们将你们自己查找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老师明确: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背景图片闪示)
(二)正课
一、初读诗文,知情节
学生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表达感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二、品读诗文,感悟美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优美的字词、绝佳的好句、奇妙的想象。然后在四人小组间交流着读,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演绎出这种美感;我们还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 "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三、研读诗文,创造美
老师发现,这首小巧的散文诗,不仅语言清新,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堪称外国诗歌的佳作,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重新巧排诗句,使之成为一首赋予了我们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四、诵读诗文,积累美
赛读、赛背,积累新知,积累好词好句好诗篇。
五、小结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
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业
1. 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 比较阅读《纸船》。提示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入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导入语: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与它同样题材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他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过渡】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和我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范读。
二 、朗读
1 师生共读 师读1、2、3段,一位读4, 一位读5、6, 一位读7、8、9 。
【过渡】三位同学读的都很不错,接下来,我想请其他同学起来试一下,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孩子跟妈妈嬉戏的场景,选一部分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话也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你是不是能把孩子的个性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读得好,我们在座的同学就给他以掌声来表示肯定。来谁愿意试一下。
2 学生试读 (选6人)
三 、 以读带问,引出重点(母子对话)的朗读分析
1 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妈妈是怎样的人?
【过渡】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你们为什么会给予掌声?因为他们读的怎么样啊?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或者说,我们听他们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板书】孩子 天真 淘气 贪玩 孝顺 关爱 (还有没有?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可爱 善良
【过渡】那么,从同学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妈妈又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妈妈 关心 担心 无私的爱 慈祥 亲切
【过渡】慈祥、亲切,为什么呢?
(孩子变成金色花,玩了一天,妈妈也没有责怪孩子)
那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呢?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此时一见,什么心情 ?
(担心)
那么,哪个词应该强调呢?
(哪里)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假装生气 亲切)
孩子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应是什么语气?
(顽皮 撒娇 得意洋洋 淘气 天真 机灵)
初中语文教案 篇4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在写作中安排细节描写把作文写得真实 、生动 。
(二)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
2、感悟细节 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
(三)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生活中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在作文中安排恰当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评析、点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引入。 幻灯展示:留心生活, 关注细节 ,相信 自己。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 由此可见细节的 重要性。在 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 的作文增光添彩 ,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细节描写 。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几段文字 说说你喜欢哪几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屏幕显示)
问: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分类(见课件)
二、揣摩细节描写之妙
1、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的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只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的冲过了终点------
2、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
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3、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一到夏天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 在床中间摆成 “大”字 挤得我 余地翻身 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又 烤得那么热推她呢 不动;叫她呢 也不闻 。
思考:作者安排夏天睡觉细节 意图何在?
作者对“阿长”的厌恶 “挤”字表明与前文“她生得黄胖而矮”相照应此段文字又与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相吻合
教师讲解: 其貌不扬的人 作者由最初对她的种种 “憎恶”、“讨厌”阿长为 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最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怀念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 让人过目不忘
三、牛刀小试:你自己再列举一段人物细节描写的例子,并读给大家听。
1.就某一位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2.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
昨天语文测验古诗词,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鼓足勇气,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我来总结:
1、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细致观察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
巧妙运用修辞
2、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
要符合生活
新颖要有代表性
有选择的为中心服务
由此可见描写运用的好能 画龙点睛的作用 深化文章主题 生动、形象 让文章富有 力 给读者留下印象
四、写作练笔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妈妈、家里的猫咪、故乡的小河等。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初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初中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案 篇7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家喜欢图画吗?你曾经觉得一幅图画很美吗?它们为什么让人觉得美呢?其实,不仅用色彩和线条可以画画,用文字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文字画的画,看看它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
二、检查预习“预习提示”中加点字的注音
三、朗读课文
四、训练语感
用课后练习一,先让学生自由画,然后校正
总结:多读、多练
五、理解课文
提问:
1、文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脑海中能浮现出来吗?
2、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
3、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什么特点?两人关系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这幅画实际上有三个片断(镜头),看看各包括哪些段落?
六、理解关键语句
讨论:
1、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点拔
a 、“一团乌云”为什么是“偷偷地溜来”的?
b 、“可惜······”可惜什么?
c 、“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谁打谁,为什么打,从打这个动作中看出了什么? d “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笑怎么能遮住呢?这句话有毛病吗?
像这样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大家找一找,看看好在哪里?
七、课堂练习
1、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a 、小山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b 、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c 、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2、仿写句子(根据所给的例句造句)
a 、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夜晚大街上的路灯像。
b 、斗笠像个大蘑茹,是那么美。
他(她)的眼睛像,是那么。
八、总结
1、文章主要内容与特色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朗读,生字,词语积累
九、作业布置
摘录文中写风写雨的词句。(在练笔本上)
〖教学后记〗:
三、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
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
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