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习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数法

教学要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 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 新授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1、 教学例子1

(1) 出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相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 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 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 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 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 教学例子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1) 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边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2) 教学例2的(1)

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装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么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样变化的?接下去怎么样数?”

当数到一百一十九时,要注意各个数位上的变化情况。

(3) 教学例2的(2)

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提问:

“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是多少?应该怎么样拨珠?

“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向百位进一吗?“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教师还可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加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加一是多少 ?、、、、、、九百九十九加后面的数是多少 ?

3、 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教师巡视后订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分析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难点分析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文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文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2021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________?

24-20=4(个)

答:还剩4个。

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________?

6×4=24(个)

答:一共有24个皮球。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

例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问: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问:读懂题意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师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生答:第1个已知条件是:商店里有4盒皮球。第2个已知条件是:每盒6个。第3个已知条件是:卖出20个。所求问题是:还剩多少个?(同时打出相应的投影图或P7实物图)

教师问: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1)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6×4=24(个)

(2)还剩多少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教师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送给同学5张,现在有多少张画片?

(1)先读题。

(2)划出已知、求。

(3)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说解题思路:根据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根据送给同学5张,可以求出现在有多少张。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检查。注意要把相同加数写在前面。

2、改一改

问:能不能将第3个已知条件改一改,变成另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又买来4张,现在有多少张?

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

3、两步计算

84-19+6          76-(28+20)

52-4×6           81-36÷6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说说下面的应用题先算什么

(1)工厂先盖了5排房,每排9间。又盖了15间,一共盖了多少间房?

(2)同学们栽了4行果树,每行6棵。有15棵是杏树,剩下的是桃树。栽了多少棵桃树?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多少棵?

(4)商店里有9袋乒乓球,每袋5个。卖了2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乒乓球?

5、判断哪个列式正确

学校有5盒乒乓球,每盒9个,又买来1盒乒乓球,现在有多少个?

(1)9×5+1            (2)9×5+9

(3)5+1×9            (4)5×9+9×1

如果学生判断不出,可用红笔圈出1盒,如果有同学判断正确,要大力表扬,告诉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认真审题。

6、比赛

看谁算得又正确,又迅速。

(1)同学们做了40朵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2)同学们分5组做纸花,每组做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3)老师出了20道乘法算式,16道除法算式。小华算了32道,还有几道没算?

(4)老师出了4栏算式,每栏9道。小明算了34道,还有几道没算?

(5)同学们做了16只红风车,20只花风车。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6)同学们分4组做风车,每组做9只。送给幼儿园18只,还有多少只?

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思考下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