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13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如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13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 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 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 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 将以下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 15 - 3 = 8 ( ) + ( ) = ( )

(2) 42 - 30 = 12 ( ) + ( ) = ( )

2. 按课本例3练习,用竖式计算:1230-425 = 805 - 425

让两名同学板书计算过程,引导其余学生在下面列式计算。做完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中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 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 教学例4。

(1) 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 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 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应指出,如果问题没有要求进行验算,为了简便起见,也可以不另写竖式进行验算,而是可以使用原来的竖式进行验算。验算时需将差和减数相加,判断其是否等于被减数。

学生可以查看原来的竖式,由学生口述,从下往上:个位 0 加 6 得 6,十位 1 加 2 得 3,百位 9 加 8 得 17,千位进位的 1 加上 3 得 4。

板书如下:

3. 小结:可使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一起完成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中的“做一做”和第 1 至 3 题的练习。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 25 页第 5 至 7 题练习。

五、课后练习

完成教材第 25 页第 8 和 9 题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设计理念

本节实践活动课,是在课堂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再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自主探索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观察地图上标的方向位置与生活中方向位置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对东南西北认知基础上真正学会辨认实际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很有情趣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到学校操场看一看这一情景,与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活动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已标出北的大方向板一个,地图一张,深圳地图一张。在上一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画一个只标出北的方向板图,让学生参照书上的20页画出。教师事先确定所观察的学校的操场的位置,为所能观察到的学校周围的建筑物名称和一些树木的名称,专门查了植物书籍,并咨询了园艺师傅(我们学校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有很多的植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探索情趣

首先在教室将所学过的八个方向辨认、复习,在让学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时,发现学生对:东、南、西、北辨认的比较准确,但对另外四个方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辨认就较慢了,这时,出示地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地图,学生一口同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说说广东省在北京的哪面?”学生很快就确定出了“广东省在北京的南面。”“深圳在广东的哪面?”“又在广东的南面!” 接着出示深圳地图,“我们学校在深圳的什么位置?”学生这时把深圳地图围了一圈仔细寻找,找到学校位置的同学很兴奋,看到学校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就提出到学校操场去辨认八个方向,每个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一张以操场为中心观察到的学校八个方向位置的地图,学生此时很踊跃,纷纷跃跃欲试。

提出要求:带上制好的只标了北的方向板、铅笔,到操场将看到的八个方向所在的位置,以及看到的在八个方向上的实物名称填在图中。

(在实践活动的序曲: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通过观察、辨认教室里的八个方向,观察地图、深圳地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到学校操场这个实景实际观察辨认八个方向制作地图。)

二、细心观察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排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进入操场中央,并面对学校的教学楼,坐成两排,然后,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填写方向板中的八个方向。

这项活动一开始,要先确定一个方向,教师让学生面对着学校北面的教学楼坐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学生开始依次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北的对面是南,这样先确定了北和南,再按顺时针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但在确定东西方向时,有些学生不知沿什么走向来确定东西方向,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上(前)北下(后)南,左西右东,这样就很快辩认了东南西北,并标在了自己画的方向板上,学生们还把在这四个方向上看到的实物写在了图上,学生们还不时的提出各种问题。

“老师,我的身后是南面,靠近学校的围墙,有棵大树叫什么树? 还有一座楼房是什么楼?

“树的名叫小叶柳。”“楼房是学校附近的工厂工人的宿舍楼。”

还有的学生问:“我看到的东南面哪里有开着很好看红色花的是什么树?”老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深圳的市花—勒杜鹃!”

“我看到操场的西南面有个小房子写什么名称?”看来,学生平时虽然经常在操场上体育课,但没有观察 这个小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老师的心理嘀咕着 。“哪是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啊!”

“老师:我的身后,东南面也有很高的树,开着很大的红花跟南面的看到的不一样?”“哪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树!开得是木棉花。”老师解释着。

有的同学还大声叫着“我的西北方向是学校的幼儿园。”“辨认得真不错!”

老师不停的给学生解释着问题,对学生发出赞叹声。

活动中 ,还有些学生爬在操场上,很投入的认真填写自己的方向板,学生们不停的提出各种问题,小组的同学不停地讨论着发现的问题,情绪热烈,但又认真。这节实践活动课顺利的完成了。

(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在与人交流中,解决了正确辨认八个方向的问题,尝到了自制一张地图的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实践活动后的收获

从学生交上来的制作方向板的作业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实际去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辨认印象深刻,真正体验出了方向性,自己能正确的辨认出方向,还有的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辨认说己家的家具摆设方向,家长反映辨认方向学的不错!

案例评述

这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四个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到操场上辨认生活中的八个具体方向,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位置关系,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中的校园,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在现实看到的实景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获得了数学实践活动的体验,也使每个学生比较好的掌握了怎样辨认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起在教室里学习效果显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尝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