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教案优秀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
设计教学教案 1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学科教学目标]
1. 学会15个生字,能正确扩词,自主积累词语。
2. 会写8个字,做到书写工整。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想好再做的道理。
[延伸渗透目标]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城市设计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与难点]
认识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几幅漂亮的城市设计图、录音机、钢琴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
1、(显示一幅城市设计图)小朋友们,这座城市美吗?
2、小朋友,能说说美在哪里吗?
3、这幅图是浩浩小朋友设计的。。今天我们要学习21课《城市设计师》。
4、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小朋友想读课文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用铅笔划记不认识的字。
3、向同学、老师请教自己不认识的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评议。
5、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选择你最喜欢的字教给大家。
3、教师领读生字、新词。
4、开火车认读生字、扩词。
5、今天你积累了哪些词语?能用你最喜欢的词说一句话吗?
如:盛开公园里,鲜花盛开,美极啦!
6、送字宝宝回家。
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扩词。
2、猜字游戏。
3、识字挑战赛。
二、通读课文。
1、小组合作读课文,四人轮读,互相评议。
2、小组展示读。
3、齐读课文。
4、书上哪几句话写的是浩浩设计的城市,请你划出来。
5、齐读这几句话。
6、这座城市美在哪?我们生活的城市怎样?
三、我当城市设计师。
1、师:拿出画笔,把你心中的美丽城市画下来吧!
2、教师里放着舒缓的音乐,同学们在自由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才、市、台、各、式、齐、计、列)指名读,扩词。
2、小老师带读。
3、(出示田字格)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三、说话练习。
1、(出示词语卡片)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生字抄两个,组一个词。
3、在电脑上设计一幅美丽的城市图。
[设计意图]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字词教学,重视词句的训练。课文通俗易懂,不要过多地讲解,要让学生多读、多体会。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与浩浩设计的城市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环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绿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并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城市图,发展学生的环境意识。
设计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点评。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5、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教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利用“分数墙”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计算进行复习整合。 2、对相等的分数进行深入的、直观的探究。 情意目标:
2、 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完成课堂活动。
3、 学生能与小组同学交流、协作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4、 培养学生的独立的思考、创造的能力,学会“观察、发现、转化”等思考方法。
5、 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协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分数墙”是学生直观认识分数的常用直观模型,是通过“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个几分之几”对分数(包括真分数和1)进行分解而得到的直观模型。“分数墙”可以看作是分数的线型模型的推广,为学生进一步将分数进行抽象,将分数表示在数轴上做准备。通过分数墙这个直观的'模型,可以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再现相等分数、分数与分数单位间的关系,并作直观研究。教学流程设计为:观察→发现→操作→再发现。
教学重点:通过分数墙,对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和相等分数进行复习与整合。
教学难点:通过“相等的分数”和“转化思想”探索解决问题。 三、教学对象分析
对“分数墙”的学习,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展开的,加之“分数墙”的直观性,学生对相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计算更易把握;另外对1/2、1/3、1/4、1/5?与1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对相等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本节课以探索为主线,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
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情境导入。创情境导思维使学生乐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利用软件呈现有趣美丽的分数墙,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
2、直观演示法。用直观演示的方法更能使小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利用MP_lab直观展现分数墙中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3、操作法。MP_lab为学生探索搭建平台,学生自主利用MP_lab搭建分数墙,在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3、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精导、生巧学,以学论教,扶放结合。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当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懂得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媒体设计
课前,运用MP_LAB软件制作好一面简单的分数墙以供学生观察。MP_LAB制作积木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搭建分数墙的操作平台
设计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 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