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蜡烛》教案【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有趣的蜡烛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xx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抓住细节描写,感受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的精神品质

3.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细节,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和品质。

2.难点:“蜡烛”的特殊含义

三、学习准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读音和意思。

2.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读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以引导他们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并请学生进行配乐朗读相关语段。

2.探究老妇人的形象。

Ⅰ动作描写①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

②学生自己找一句或两句进行赏析③

Ⅱ心理揣摩

①幻灯片出示相关语句让学生揣摩

②全班交流。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Ⅲ环境描写

①找到相应的环境描写,理解体会作用。

②播放相关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题。

1.思考:课题可以改成“老妇人”吗?为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3.升华主题:呼唤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质疑

1.学习了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2.互动释疑

(五)推荐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读后感

《蜡烛》教案 篇4

《蜡烛》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蜡烛》教案 篇5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参照“我的词语库”自由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3、熟悉8个字的常用词语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认识14个字,8个字常用词语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老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花炮吗?。请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回答。)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段序,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自主识字词。

3.离开文中的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词吗?(出示多媒体课件,用开火车的游戏认读生字、生词,巩固识字。)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读不通的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轮流读1—8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错误,老师或同学及时纠正。

4、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问题切入。

1、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知道小猴子是在那里找到像炮竹一样的东西吗?

2、都有谁去点炮竹呢?

3、最后谁点了炮竹?

4、点着后,动物们发现是什么东西?

三、练习

1.组词。

捡( )炮()能()烟( )

爬( )胆()

2、把词语连成句子。

一样,小猴,烟花,东西,在村子,捡到,里的,野猪,点烟花,勇敢地

3、读一读,并用喜欢的词语造句

我们

勇敢动物挨近理解进步围绕退缩

四、总结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找形近字比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老师重点指导“处”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写得平而长。

五、作业

1、练习组词造句,会运用。

2、观察字形结构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练习描红。

3、学生自己练习。

六、板书

红蜡烛

捡:小心翼翼

(害怕)看:你推我搡往后退

乌龟:刚刚就

黄鼠狼:光就(胆小)

《蜡烛》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了解课文主旨。

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⑴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⑵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⑶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提问。

⑴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⑵ 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⑶ 课后练习二。

⑷ 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⑴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⑷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记叙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