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1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 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齐文华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本课,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xxx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4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实录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 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6
------------------------------------------------------------
张广祥主页中华语文网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实录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 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小猴子下山》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