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格式最新9篇

发布时间:

教师资格证是从业的证书之一,教师教案有哪些模板?下面是整理的教案格式最新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案模板 篇1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体会努力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蚂蚁的话中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在识字、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认读词语。

2、了解巨人与蚂蚁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体会“蚂蚁”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传统教学媒体:彩色粉笔、黑板。

2、现代教学媒体:电脑、电视机、课件。

设计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怎样让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呢?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留足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到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烦琐的问题,而是抓住描写通天树的高的句子,描写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的句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悟、演,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2、情境中品读。

古人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传统教学的精髓,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小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概念,而少有孩子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无论采用的方法如何,实践证明,课文是读懂的,只有让学生读出味来了,好的教学效果也就随之而来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描写通天树的高的句子,读出树的高,突出上天的难;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巨人,在表演读中感受巨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懦弱;最后默读课文8——13自然段,勾出蚂蚁说的话,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出蚂蚁的自信、坚持不懈。同时,设计了多种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个别读,轮读,男女生读,表演读,把学生从课堂带进文本,再从文本带进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加深对“努力”的理解,懂得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认知途径,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和开放性的创造空间。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的生词,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小蚂蚁说的三句话,制成幻灯片,结合教学内容来展示,能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总之,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将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充分落实学生的自主地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引导,突现文本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蚂蚁!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蚂蚁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再读词语。

(蚂蚁虽然是本课的生字,但是学生早就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它的读音,因此把重点放在渗透形声字的规律:形旁表意思,声旁表读音上,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作有益的渗透。)

2、同学们都见过蚂蚁,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什么事情呢?

()3、一只蚂蚁却要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情,它要——上天。(板书:上天)它就是上天的蚂蚁。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上天的蚂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翻到语文书69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

A:课文中的词语想跳出来考考你们,你们认识他们吗?那我们来读读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

终于 俯下 鼓励 充满 自信

仰酸了 好高哟 试一试

抬头仰望 连连告退

B:请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课件出示)身材魁伟 身强力壮

课文中的谁身材魁伟、身强力壮?(板书巨人,写大一点)再读词语,边读边想象,巨人是什么样的?男孩子们,你们来读一读,读出巨人的高大、强壮、有力。(如果学生没有读出效果:老师来读一读,身材魁伟 身强力壮,边读边做手势。)全班再齐读。

(渗透读词语想画面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把枯燥的词语想象成生动的形象,在读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C:请看第三组词语,一起读。(课件出示)很小很小。

课文中谁很小很小?(板书蚂蚁,写小一点)女同学轻轻地读,读出蚂蚁的小。再轻一点,再慢一点。

(利用课件,把描写巨人和蚂蚁的词语在同一张幻灯片上用不同的字号,不同的颜色出现,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地对比,鲜明地体现它们在身体上的差异。再通过朗读,把他们的差异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3、同桌互读课文。

调皮的词语又回到了课文中,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同桌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得好,夸夸他;读不好,教教他。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倾听习惯。)

(三)品读课文

树高,路长,困难大。

蚂蚁和巨人都想从哪里爬到天上去?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勾出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

(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A:谁找到了?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有一棵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

读得好时: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板画通天树:用绿色粉笔)同学们,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没读好:孩子们,通天树高吗?而且是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可是,这个孩子的读,让老师觉得通天树不太高。谁能读得更高一些?(评语:有点高了!更高了!好一棵插入云霄的通天树!)来,大家一起读。

B:还有那些句子?

生读:从树干往上爬,一直往上爬,就能爬到天上去。

通天树就像一架通向天上的梯子,好高哟!来,一起读,边读边想象。

C: 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

做一做“抬头仰望”的动作。

(根据词语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词语,直观、形象。)

同学们巨人多么想知道通天树到底有多高啊!他就抬起头望呀望,脖子都仰酸了,他可能望到什么,也望不到树尖?

他望到了白云,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小鸟,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他望到了大雁,也望不到——(引读)树尖。

通天树实在是——(引读) 太高了。

来,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通天树的高。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简笔画为学生直观地展示通天树的高大,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句子感受通天树的高,为后面体会蚂蚁的精神奠定基础。)

巨人的懦弱

1、这时,多么想上天的巨人怎么说?

(生读巨人的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树很高,我知道了巨人认为爬到天上去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学生说到巨人心里很害怕,及时表扬, “你真会读,读到了巨人的心里,掌声送给他。”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巨人心里的害怕,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说树很高,老师就引——树很高,巨人心里就很——害怕,所以他说,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孩子们,现在你就是这个心里十分害怕的巨人。加上动作、加上表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巨人的害怕,可以站起来读。谁来读?

——从你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谁再来读?

——从你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害怕!

——胆小的巨人们,来,一起读。

小结: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加上表情动作,读出心里的感受。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快乐地学,扎实地学,有效地学。)

2、我们读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也听出了巨人的害怕,白胡子爷爷怎样鼓励巨人?(如果学生没有读好,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想想白胡子爷爷会怎样说话)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生读第五自然段))声音再低沉一点,再慢一点。

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师读第五自然段)

巨人说——(生读第六自然段)

3、通天树下还有黄牛、山羊、小鹿、大象等等,当然,也有你和同学们。想想谁还会怎样鼓励巨人?(课件出示)—— 鼓励巨人:“试一试吧!————————”

巨人后退两步,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巨人低下头,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巨人声音越来越小,说——不行,我爬不上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抓住文章的“鼓励”进行挖掘,激发学生进行联想补白,仿说句子,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4、像巨人这样的表现,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什么?最后,巨人终于跑掉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啊?

蚂蚁的努力

1、面对同样高的通天树,蚂蚁又是怎么说的呢?默读8——1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蚂蚁说的话。

蚂蚁说的话是,谁来读——

2、课件出示句子:反复读读这三句话,勾出重点词语,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3、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板书:自信、坚定、勇敢)

4、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勇敢、自信的小蚂蚁,选你最喜欢的一句,加上动作表情,读出自信、勇敢、不放弃。

谁来读?读得好,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评价语言:就这句,谁能更自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让学生自读句子感受蚂蚁的精神,在交流中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个性化的感情朗读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

5、小蚂蚁向上爬着,通天树太高了,想想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A大风把他刮下树来摔死!

小蚂蚁的力量是多么弱小,他冒着被风刮下来摔死的危险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勇敢地说——(最后一句)

B:大雨会淋湿他,太阳会烤着他,他还是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坚定地说——(最后一句)

C:还有哪些困难?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小蚂蚁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他仍然一步一步不停地爬着,他自信地说——

6、望着一步一步不停往上爬的小蚂蚁,你会对他说什么?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设计了“小蚂蚁在爬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一问题,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落到实处。)

主题深化

1、我们相信,蚂蚁总有一天能够——(引说)爬到天上,而巨人却永远不能——(引说)爬到天上。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靠的不是——身材、体力,靠的是——勇敢、自信、努力。

2、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读课文,感受小蚂蚁的勇敢、自信。

课文中有蚂蚁、巨人、和白胡子爷爷。现在我们就分别来扮演他们读读课文。第一组读巨人的话,你们就是故事中的——巨人。第二组读白胡子爷爷的话,你们就是——白胡子爷爷。第三四组读蚂蚁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注意:边读边想象故事内容,加上动作、表情。全体起立,准备!

(教学应以读为本,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同时积累语言文字。)

3、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出示句子)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4、齐读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为下面环节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婉()凝杖魄峭

蜿()疑仗魂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

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二是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

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练习:

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

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不过是些篇作文嘛!”表示说话者认为写作文。

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

教师教案模板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创造性的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知。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赛马场上出现四匹吗,看----它们来啦!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1.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 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

教师小结:对,刚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

这首音乐听上去很欢快、奔放,表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该的动人场面。

2.再次欣赏音乐根据特定的音乐形象,创编、记忆动作顺序。教师:四匹马是如何你追我赶的?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乐曲开始,四匹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红马首次领先→黄马又次领先→白马又跑到黄马的前面→黑马又超过了白马→红马、白马两两领先→黄马、黑马又共同领先→

一起奔跑冲刺→反复一次→到达终点,拉住缰绳“吁——”(全曲结束) 3.幼儿根据音乐情节大胆表现音乐。 (1)教师示范随乐敲大节奏。

(2)幼儿根据颜色分组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 (3)幼儿听音乐,分组演奏。

看指挥演奏:一起走(敲)→红马敲→黄马敲→白马敲→黑马敲→两匹两匹轮流走(两组轮流敲奏)→一起奔向终点冲刺(四组齐奏)→拉住疆绳,乐曲结束教师:怎样使你的筷子敲得好听? (4)探讨其他乐器的匹配。

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

提问: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三、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赛马》,它是由弦乐器二胡演奏的,好听吗?下次老师再次带领你们欣赏优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实物,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

河南教师资格网,发布河南教师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一、情况分析

·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 1、集体活动:

·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

· (2)复习朗读诗歌;

·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

· (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

· (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

· 2、延伸活动:

· (1)摆图仿编

· 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2)画画仿编:

· 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3)表演组:

· 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

· 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 3、教学挂图4张;

· 4、底版与小卡片;

·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幼儿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学习用较为简洁的线条画出几种不同的面部表情。

2、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活动准备1、课件:趣味练习:观察各种表情

2、画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起兴趣

1、教师:老师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想来尝尝呀?

请一幼儿品尝香蕉,然后给小朋友说说什么味道的?

教师根据他的表情画一个笑脸

2、教师:还有好吃的呢,谁也想尝尝呢?

请一幼儿品尝杏(或其它酸的水果)

引导小朋友看看他的表情。

二、出示图片,观察表情。

1、教师: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知道,眼睛大大,嘴巴上翘。

2、你能看出这个小朋友怎么了吗?(想睡觉,困了)

教师:嗯,因为他闭着眼睛呢,是吗?

3、这个小朋友开心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呀?

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师范画,让幼儿猜表情。

1、笑脸。(高兴)

2、用三角眉表现。(生气时的表情)

3、闭着眼睛。(睡觉时的表情)

四、幼儿作画

1、启发幼儿想想还有什么表情

比如:吃辣椒是什么表情?

哭的时候是什么表情?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线条表现各种表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发情感——(7分)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告诉老师你是借助什么来理解的?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四、情读体验,深入悟情——(10分)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

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就会油然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预案: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爱子如命”的母亲、一位“关心孩子”的母亲……)

表达了她的一种怎样的感情?

(预案:把自己对儿女的爱心与关切全部融入了一针一线之中,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早日团圆;游子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而是一颗母亲的爱心……)

师述: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师述: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预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恩情不能报以万一,对母亲无限的热爱与崇敬,这是孟郊的心声。……)

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一种深情而感激的语气来。)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6分)

(1)、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同学们,现在就以您的笔,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再听刚才的音乐,进入情境后,尝试书写)

(2)、写好一段话,交流这段话。

六、评价交流,深化情感——(6)

1、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简要评价。

2、在课后可继续学习另外的一首古诗《游子吟》。

活动教案模板 篇7

(一)在主题活动背影下要不要数学活动——从《纲要》的研读中确立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

1.《纲要》将以往单列的数学学科纳入科学教育领域,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幼儿

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幼儿的数学学习从传统单一领域的知识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和整合学习。

2.《纲要》中有关数学教育的目标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强调了生活环境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纲要》中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对幼儿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

能力的培养,强调由内在经验引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与主题教育强调的活动要基于幼儿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兴趣、要与幼儿生活相融合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在主题活动背影下要不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系统性——从目标入手寻找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结合点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相对于零散、随机的活动而言,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是有优势的,因此教师要心中有“序”,明确哪些是幼儿必备的数经验,并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灵活地把它们转化为适当的教育目标。

1.用数学教育目标来平衡主题活动内容

2.力求使数学活动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相融合

(三)怎样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寻找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的结合点

1.将数学教育融入以其他领域内容为核心的主题活动

(1)组织专门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一个主题活动背景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往往很多,我们在分析这些内容之后,提炼出该主题下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最有价值的数学内容,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2)在主题环境创设中适当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除了在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组织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外,我们还根据主题目标,将适合幼儿自主操作的一些活动内容融人主题环境之中,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自主建构数学经验。

(3)在数学区投放与主题活动相吻合的操作材料。教师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既可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序列,又可追随主题活动的变化,为主题服务。

2.有意识地设计、组织以数学内容为主体的主题活动

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序”,加强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在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有机联系,那么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活动就会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教案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字,学会7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学们,《蛇肚子里的象》这篇文章是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时要注意法国人说话的特点和语气。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读课文,注意读得文通字顺。

三、结合课前的预习,汇报自学的成果。(从字词到内容)

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学们的内容请大家充分交流。

字音、字型、词义、等基础知识部分。

四、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给文章分段。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一:(1-4)“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二:(5)“我”迎合大人们的视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五、确立下堂课的学习目标。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目标:

(1)文中重点词句;

(2)作者的写作目的;

(3)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精读文章,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分别从孩子和大人的两个角度来体会他们不同的看法。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讨论书后的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三课时

一、解决书后问题。

二、开展《小王子》读书交流会。

三、积累《题西林壁》和《咏华山》。

四、作业

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课后小结:

教案 篇9

教学思路

以菊花为全文教学的点,以三次看菊花为线,以母亲让我好好儿活为思想内核,把本文置于史铁生的人生境遇中,突破以往“母爱”主题的局限,将之上升为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

设计特点

板块教学为形,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让学生走进母子的内心世界。

2、抓住“菊花”,体悟儿子因母爱而获得直面苦难的勇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引入课文

1、师生合作玩对着干游戏(课前短暂师生交流、引出史铁生不听母亲的话)

2、有这样一位儿子,21岁了,但他不停妈妈的话,还向妈妈发脾气,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一起去认识这位儿子和他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解题、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题(深情、有怀念感)

三、初读

1、师范读,学生听

2、听范读后检测:课文写的是谁怀念谁?史铁生为什么发脾气?(引出文章主人公;指导瘫痪的读写)

四、品读第一次看菊花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暴怒无常的句子(读——找——画)

2、交流暴怒无常的句子(个别读)

3、将句子浓缩成动作,体会人物内心(读中感悟人物内心的绝望)

4、引导学生读懂动作背后的作者的心情,把体会融入文字,再读暴怒无常的句子(齐读)

5、角色体验说话:假如你是作者的妹妹,你会怎样劝说哥哥呢?(情境说话练习,同时引出母亲第一次要带我看菊花)

6、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体现母爱的动作的词语(抓、扑、忍、躲),对比突出母亲的无私和对儿子的爱

7、聚焦忍字,读中感悟母亲的痛苦和对儿子的爱

8、齐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

五、品读第二次看菊花

过渡:同学们,第一次看菊花,儿子拒绝了母亲,然而母亲没有放弃,在一个菊花飘香的季节,母亲第二次提出带我去看菊花。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握好语气、感情读好对话

2、分角色朗读(一生读母亲的话,一生读儿子的话,其余同学读旁白)

3、老师向扮演角色同学提问:问“母亲”:为什么儿子在看窗外的落叶会挡住他?为什么忌讳说跑踩一类的字眼?问儿子:这次你看成菊花了吗?

4、品读重点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字字含泪、字字含情)

六、品读第三次看菊花

过渡:又是一个秋天,作者第三次看菊花了,但不是和他的母亲,是妹妹推他去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看菊花(大屏幕出示)

1、学生自由读

2、第三次作者去看了菊花,他仅仅是在看菊花吗?(怀念母亲、理解母亲叫自己看菊花的用意、从绝望中走出来)

3、在这个秋天,作者还会砸、会摔、会捶吗?用什么来代替发泄情绪的动作(坚强、自信、乐观)引导学生读第三次看菊花,读出作者的乐观心态

4、母亲离开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伟大、无私等)

七、总结

母亲虽然走啦,但她可以值得欣慰了,因为他的儿子不但活着,还活得很精彩,他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请同学们看史铁生的资料(补充材料)

史铁生,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1979年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他的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下面是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菊花

儿子 好好儿活 母亲

瘫痪 肝癌

砸 扑

摔 躲

捶 忍

乐观 伟大

自信 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