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优秀5篇】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2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学 苏文河(arsun)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 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五、课堂练习
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试着仿写几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章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景色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2、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峰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六、课堂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体会登山运动员所承受的痛苦。)
1、想像一下,登上最高峰的运动咒的心情。
2、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登上最高峰?
3、想象一下,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4、学完本课后,你有哪些感想?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幻想,只要想象合理,能自圆其说。教师作调整性解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 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材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arsun)
登上地球之巅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言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冈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撅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晶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峰珠穆朗码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 篇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官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
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5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 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 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迁移阅读
1 jì niǎo lán suì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