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译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平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习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习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近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平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近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 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平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学生读译文(略)。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一伟大的爱国词人,课后既要去读他那温柔甜美的《清平乐村居》,更要去聆听他那充满金戈铁马之声的词。

【设计意图: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必要让学生在初涉辛词的时候,对辛弃疾的精神世界及其创作风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后对其阅读探究的兴趣。】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 “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 “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

【《清平乐·村居》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 “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 “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 “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 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4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2003/03/23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通过学生与词之间的深度对话,反复朗读、感悟、品味、涵咏,通过空白处的补白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迸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设计思路〕: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揭示课题,走近村居;读出词韵,初识村居;看图品文,走进村居;回顾全文、走出村居;拓展背景,放眼村居五个版块实施教学。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统领整个课堂,创设情境,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练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意。

2.通过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感悟文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3.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翁媪为何而“醉”,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走近村居

由词语“安居乐业”进入到词的学习——走近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去感受一份幸福和谐的农家生活。

(1)释词以及词牌名。词牌名是古人用来唱的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2)清平乐是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3)齐读课题。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

【设计意图:课堂从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开始,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和汉语言文字热爱。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期待。】

二、读出词韵,初识村居

(1)读正确、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媪”“亡”“剥”“蓬”正音解释。

(2)读出节奏、韵味

师范读,生跟读→划节奏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朗读,逐层提高要求,让学生对诗文形成整体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看图品文,走进村居

(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释吴音(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战国时期,江西上饶一带、包括浙江、江苏一带都被吴国统治,所以这一带的方言就统称为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2.想象: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_______。

媪对翁说:__________。

3.这是一对怎样的翁媪?指导读。

【设计意图:想象翁媪的对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由诗句联想学过的诗句。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理解“卧”字的妙用。

【设计意图:注意联系已经学过诗句,融会贯通地运用。从“卧”字的妙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对小儿卧剥莲蓬和送莲蓬时动作、语言的描述,再现小儿的天真烂漫,潜移默化地进行关爱身边人的思想教育。】

(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比较:青草与青青草的区别。

2.(放流水声)听到什么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让这老俩口醉的不仅仅是酒。从“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呢?

【设计意图:提供具体的句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入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美丽景色,不仅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到这里的美,也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融朗读指导于其中。】

四、回顾全文、走出村居

1.理解“醉”的含义。

2.配乐齐读。

3.背诵。

【设计意图:对“醉”的理解,如层层剥笋,逐层深入,让学生立体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融指导说话、积累于一体,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将生硬的技巧指导化为无形的情感渗透,让语言随着感情流淌,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和层次性。】

五、拓展背景,放眼村居

1. 简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42岁时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清平乐·村居》就是他被贬之后写的。

2.拓展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辛弃疾的愿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安居乐业)

4.再次齐背《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灵的洗涤,让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同生共长。】

五、作业超市,张扬个性

走进辛弃疾,走进宋词(根据星级提示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任选一题。)

★妙笔生花: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清平乐村居》,再现清新淡雅的画面。

★★诗词宝库:搜集并背诵辛弃疾的其它诗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小小词人:模仿《清平乐·村居》写写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星级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由选择、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机会,体现了教学的弹性。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让课堂习得在课外的活动中实践运用,将情感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清平乐·村居》译文 篇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自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你的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还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还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

生:不幸福,因为他们都在干活。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会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他们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 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先练一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不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生:想)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面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用者心中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本课参加中央教科所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