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主题班会教案6篇
政治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这里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6篇德育渗透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德育渗透教案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通用技术;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64-03
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景的客观描述。通用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教师常借助各种案例辅助教学。教材中提供大量案例,也体现了借助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可能熟悉的内容与经历出发,以便他们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为了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搭建富有意义的学习平台,从教育意义出发,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大量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案例的有效使用,不仅将知识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浅入深地递进式呈现给学生,优化教学、达成目标,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中蕴含的道德责任、文化传承等人文因素,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陶冶、人文精神的塑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通过几年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浓重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技术。
例如,在讲到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的技术需要综合知识一节内容时,正值我国嫦娥1号即将发射之际,于是笔者结合神舟5号的案例,向学生简介了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系列、嫦娥探月计划等案例,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笔者还及时做了网站展示有关我国航天发展史、近期我国的航天计划及我国航天领域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网页内容,实践证明,它产生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案例和形式。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发明和革新”的教学时,笔者精心选用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彩陶技术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案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的自尊心。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中的运用古城墙、三峡大坝和赵州桥结构的欣赏的案例对“探究结构”的内容进行教学也都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案例。
二、有效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的形成,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有决定的意义。这个时期正是人的学生时代,所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通用技术教师不能把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不能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对学生进行自主人格培育的光芒。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肯定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去尊重老师,热爱周围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如果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那么经过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就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厚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染、同化,促使学生坚定信心,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
如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怎样进行设计”的内容教学时,笔者恰当地选择合适有效的内容载体作为教学案例,直接或间接地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在广州繁华的商业街中心设计地下通道,是为了方便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设计时既考虑了普通人群的需要,又考虑了特殊人群的需要;电脑界面越来越人性化,用户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所有任务就可以在系统提示下完成。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再如,产品设计时不能单纯为了谋取利益而损害人类居住的环境,更不能为了私利而制造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已成了人民生命安全中的隐患,是非常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通过这些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确立学生健全人格。
三、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导向,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时刻不忘达到“情感、态度、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呢?在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时,尽量以能使学生形成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为导向。这样在案例分析时,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如在复习“系统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基本特征,接着开始提问学生:班级是一个系统吗?学生回答:当然是。接着要求学生以班级为例,谈谈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讨论。经过学生讨论交流,笔者最后总结,班级是一个系统,而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系统的一个要素,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相互团结、相互促进,那么我们班级这一系统就会发挥出大家所想像不到的功能。班级系统有一个特定的功能,那就是给大家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是每一位学生都的责任与义务。大家都是班级系统的一个要素,一个差生进入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班级后慢慢地也变得爱学习了,这就是环境的适应性。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班集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的集体荣誉、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来危害。如电池可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但任意丢弃的旧电池中所含重金属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又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高效,但是信息技术使用不当,也产生了种种犯罪活动,如复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黄色影像制品、遥控指挥走私、贩毒等。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的责任在于人,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应用这些案例时,教师应结合技术的两面性,教育学生要理性地看待技术,正确、合理地使用技术,想办法克服它的负面影响,减轻它的危害。始终坚持“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技术观,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技术使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但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匮乏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控制,人类的前途就会陷入困境。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在这种危机面前,人类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和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人类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而使学生懂得在应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居心不良。而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
当然,在选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喧宾夺主,千万不能把通用技术课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地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课程目标,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有可能收到德、育双优的教育功效。尽管我们不能期待依靠一门课程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用技术所携带的文化性和道德责任去打动学生心灵,就能达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全,蒋礼文。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分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德育渗透教案 篇2
关键词: 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88-01
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其中德育是摆在素质教育中的首位,由此可知德育的重要性。
一 为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课堂教学是知与情并重的载体,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教育要求下学会知识并且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小学英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文化的感染和德育的培养可以紧密结合,“施德于教”。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二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离不开德育,课堂离不开德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展现自己,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影响教学,要灵活处理,也要保留一定空间制造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既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3.教师要以自身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和实施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教师应及时捕捉、提炼、整理学生身边的德育案例,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优秀的德育案例教育是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中目标过高, 德育教学事例缺少感染力, 学生缺少真实体验的现状, 我们应在生活中多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 构成“德育案例”作为教育学生的典型材料,引导教师围绕德育目标进行教学。各种途径搜集的德育案例既真实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针对意义, 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一个贴近生活、真实丰富的德育案例资源库,为课堂德育教学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5.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
德育渗透教案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专业教学 德育渗透
一、专业教学渗透德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在校学生和企业实习学生德育现状怎么样,笔者从问卷调查、学生就业实习、企业用人规则、专业教学倾向四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问卷调查
问卷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课题组在湖南郴州当地学校和企业就青少年思想状况问题调查,在问到“你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34%的青少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议论”,11%的选择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问卷二:广州日报《娱乐版》描述了一段纨绔学生子弟与父亲的对话: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挣钞票我来花,你不给钱我就骂,谁叫我是儿子你是爸。
问卷三:本学期,我讲授《财务会计》课程时,对学生做了“今后工作时,老板要你做假账怎么办?”的问卷调查,其中只有19%的学生回答:“坚决抵制”;而选择“不知怎么办”的占46%;选“愿意做假账的”占35%。
三组问卷说明了什么?问卷一由政府组织,说明学生缺乏社会责任;问卷二媒体提供,说明学生好吃懒做,好逸恶劳;问卷三专业教师组织,说明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三份问卷由不同的人组织,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担忧。
(二)学生实习就业信息反馈
学生实习就业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要求就业地域非广州、深圳不去,工资待遇少于2000元没得谈,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要好,专业要对口,面试安排要求企业满足自己应聘的时间、地点等等。从实习就业信息反馈的问题,反射出学生在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企业用人规则
现在用人单位招人的规则是:有德有才要重用,有德无才可以用,有才无德不敢用,无德无才不能用。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将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专业教学倾向
目前部分专业教师迫于舆论、考评和学生家长的压力,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证过关率和毕业率,导致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整个在校学生德育体系出现了一定的空白。
综合以上四类现象和现实分析,告诫我们专业教学渗透德育的迫切性和艰巨性。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仅靠政治课班会课能够完成的,这就迫切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专业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中心环节,是德育的主渠道。因为专业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最长,空间最大,拥有教学人员最多,只有把德育落实与每一个专业教师,贯穿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才能达到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思路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有效德育渗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点不成熟想法。
(一)德育渗透要全员化
目前部分教师在处理教书与育人二者关系中,存在“分家论”和“两张皮”的倾向,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教会技能,至于育人那是学生处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只教书不育人。很显然这种倾向不� 所以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每一位专业教师,也都是德育工作者。
(二)德育渗透需全程化
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在某个环节。也就是说,切实将德育渗透在课程开发、教学文件制定、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如通过会计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就要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出纳岗位不仅要具备现金收付、银行结算、票据印章保管、账务处理等能力,还要将诚实信用、保守秘密等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于备课、上课、评价等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三)德育渗透针对性要强
德育渗透针对性要强,强调德育渗透的内容是有用的、有效的,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课程性质特点,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如理想信念要强调社会责任感,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道德纪律要突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四)德育渗透要突出“挖、融”两个字
专业教学渗透德育,首先要突出一个“挖”字,然后体现一个“融”字。“挖”,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因索;“融”,要求会计教师要将所列举的德育因素融于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注意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把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三、会计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和认识
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只有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道德修养教育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巨大的育人合力。笔者从事会计教学十余年,在会计课教学工作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德育融于所任各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一)会计备课环节渗透德育
会计课程设置不仅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制度中还需与人打交道,时时刻刻面临利益的诱惑和道德的冲突,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所以会计教师在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课前备课,既要备知识点,更要备德育点,要将专业知识蕴涵的德育因素渗透在教学方案之中。
(二)会计课堂管理渗透德育
“班主任包班,任课教师包堂”是白云学院一项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制度。从任课教师包堂的内容分析,任课教师包堂制度每项内容都蕴涵着德育因素。如学生胸卡佩带,形式上发挥证明学生身份,便于学校管理的作用,但更深层次是培养学生爱校、爱专业、爱班级,进入社会能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单位,试想一个对单位漠不关心的人,能受到单位的欢迎吗?
(三)会计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时处处隐含着德育内容,就要求会计教师要努力挖掘会计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准会计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知识点把握得越准越深,德育渗透就落实的越好。比如讲授《会计基础》,就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他们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财务会计》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 《成本会计》教学,教育学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开源节流,处处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长期的影响和熏陶学生,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后,他才能根据自己的信念,自觉地选择会计行为,从事会计工作。
(四)会计教学方法渗透德育
在会计课堂教学中,会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有效的渗透德育。如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宿舍或个人为单位,分组设计“郊外一日游”消费方案,模拟策划小企业投资方案。通过项目教学组织和实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等),树立学生科学消费理念和节约意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如在纳税实务教学,采用大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讨论“信用的价值有多大”、如何理解“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野蛮者抗税、精明者避税”?结合现实案例展开大讨论,创造积极的诚信舆论氛围,增强学生对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进一步认识。
(五)会计考核评价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教案 篇4
关键词:德育工作;开放式;德育
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要从让学生成才向先让学生成人的转变,途径上从专门的道德教育到学科渗透的转变,方法上从灌输式向导入式的转变,内容上从注重道德认知到注重道德实践的转变。为了实现以上四个转变,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一、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
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应依据学科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有关德育的教育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渗透。比如,在讲《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介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时,从企业的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成功必备的条件,引申到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校为了推进各学科渗透道德教育,在全校举行有关学科渗透德育内容的教案和课件评比活动。
二、专题活动与各种德育活动渗透相结合
专题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其生命力在于形式活泼。选择适当时机,抓住关键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开展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活动,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针对某期中考试中有一位学生作弊,而他的好朋友将此事告诉了老师,使这位学生受到纪律处分,我们抓住时机,以此为题材,在高一(14)班开展了“诚实与忠诚”这一道德两难的辩论会,通过辩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在各种传统德育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
三、全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从我校道德问卷分析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层次是较高的,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中要抓住主要的薄弱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用主流引导支流,用全体在道德层面上形成的良好氛围弥补个体在道德层次上的残缺面,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佳的效果。比如,我们除了在面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外,还针对有些个体在道德行为上的反复性,建立了学困生帮教档案,采取班主任年段长下段行政政教处递进式的教育方式,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使我们的教育在点和面上都能取得实效。
四、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考核)相结合
系统的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但是要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则需要与专项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考核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实效。比如,我校在校园网络上利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件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认识网络世界,做网络主人”的教育活动,然后结合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举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名活动,并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和遵纪守法档案,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考评记录(见考评表),每月进行小结,学期总结后进行综合评定。
永定一中学生诚信、守法行为考核表
德育渗透教案 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德育渗透;德育元素;功能模块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德育元素,如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健心”“育心”功能的运动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又丰富了德育载体。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
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体现本学科德育优势的鲜明德育特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广泛。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特点的学科,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和健康教育知识,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独立的运动理论、比赛规则和运动技术,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实现特定的德育功能。
2.德育目标明确,德育针对性更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所承载的德育目标也非常清晰和明确。如短跑项目以提高速度为主,中长跑项目以培养耐力为主,篮球项目讲求团队配合,这些项目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不同,各自的德育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针对性更强。
3.德育实施自然,德育效果更@著。体育与健康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德育渗透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心育”体验,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德育,既“健身”,又“育心”,更容易碰触到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德育效果也会更深刻、更持久。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有的以体育知识为载体,有的以运动技术为载体,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施加,有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如球类运动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长跑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跨栏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这些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解析,有利于制订德育渗透教学目标,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实施德育渗透。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施,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教学内容,解析德育元素,制订德育目标。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全面解析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德育目标。
2.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制订德育渗透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按照目标统领教材理念,仔细研究承载德育元素的功能模块或功能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德育化教学设计,将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教学中,并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制订完善的德育渗透方案。
3.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渗透目标。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教学实施,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密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细节,努力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四、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实施难度,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施加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要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既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修养。同时,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体育教学时,要树立德育意识,强化德育使命感,在体育教学时注重德育渗透。
2.开发德育教材,建立德育功能模块。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使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3.严格课堂管理,规范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德育渗透更是如此。严格的课堂管理,规范的教学组织,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德育渗透不等同于德育教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为德育而德育。
德育渗透教案 篇6
一是一些学校和思品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一些学�
二是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当前,在高中以中考分数高低作为录取学生的体制下,不少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纯粹的知识理论课,学习这些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只是被动地抄答案、背答案、甚至陷入题海,不懂得把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加上思品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观臆断,造成学生反感、排斥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现象,为上好理论而上课,而不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解决自身在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因此,有的学生感觉上课乏味,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知死记硬背,不能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理论知识转化不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
可见,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使学生既能从思想品德课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呢?
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单纯为了追求分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观念和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坚持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性、教育性,发挥其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作用。当然。我们的高中招生体制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不然追求分数的观念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促使学生从错误认识转变到正确认识上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不但要从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从而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实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活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封闭”型教学走向“开放”型教学。“封闭”型的教学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忽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放”型教学重视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通过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作用。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觉悟和观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一方面,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讲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现行的教材也有明显的不足。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思品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有位教师在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使学生看到新中国60年来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使学生看到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基本轮廓,并将教材的观点以幻灯形式投影出来。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观点,思想教育性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