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案及反思(优秀12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今天,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1
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往往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期待也能令人耳目 一新。可最终教案被改得是面目全非,上起来依旧是生涩而牵强,原本 溢光流彩的文本语言立时少了灵性,任凭怎样咀嚼可愣是上不出那个味 !说到底,大师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决非我们所谓的“精雕 细琢”。
今后在每一堂课上仔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自我监督—— 进行创造性劳动。当然有一条途径一定非常管用——读书!读书,再读 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每一堂课也会生成高效的课堂。打造高 效课堂,从打造高效设计做起,我心向往之。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2
教学中,我要注重品词品句,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就勾画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山村的特点“群山环抱”“不容易发现”“坐落在山谷里”都体现了小山村的“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走近小山村听到的声音:“鸡鸣、犬吠”走进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层楼、清泉等”有静有动。特别是动词的用法,更是小文的精妙之笔。最后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学生以多读为主,品味词句精妙,学习作者的用词之在习作中育人,在习作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写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尽管教学目标中没有要求学生背诵,但是,我为了帮助孩子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4、5、6自然段。让学生在熟读中,在记忆中,反复揣摩、品味作者的准确用词和细腻的写作手法,以达到能够学以致用。
课堂是灵动的,孩子的心灵是灵动的,教师智慧的语言是开启孩子心智的一把钥匙,我愿自己永远拥有它,开启我的学生们的心灵之门。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有效提高。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3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讲述了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蒿画中的错误,戴蒿虚心接受的事,旨在让学生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在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出现,主要人物是谁?(这样能紧扣课题:画家和牧童);然后抓住人物的对话反复朗读,从而更好地体会,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文本
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著名”一词,让学生认真,细致地朗读,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戴蒿是个著名的画家,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感悟文章。
2、 创造情境,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如教学3、4、5——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大画家戴蒿刚刚为朋友做完一幅〈斗牛图〉,人们都在围观,都在赞叹,假如你也身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
“真漂亮啊!”
“啊!真是太像了!我太佩服了!”
“太棒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叹,我真的很高兴,因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
3、 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先四人小组练习,然后抽生上台表演,经过几次的指导,学生不仅能演得生动、逼真,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读的兴趣。
4、扩展延伸,加深体会
总结全文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发言:
我想对戴蒿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真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另一个同学说:“您真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牧童,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还有的同学说:“小牧童,你真善于观察,你真聪明!”
这样的发言很多,同学们能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正如全国特级教师陈建先说的那样:“得其义,得其言”。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教学内容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此举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想象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的、空洞的、机械呆板的说教,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学生去了解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唱、模仿指挥、对唱、教师示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竞赛、归纳”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3.资源开发与运用
教材提供了一些音响资料和一些的文字说明,仅利用目前课本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够的,还要去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广泛收集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音响音像等资料,挖掘教学资源,并重新进行整合,认真制作教学课件,以便在课上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煮熟”作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演唱或演奏其中部分乐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黄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让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4.教学评价说明
过程性评价。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计,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评价情感目标的达标度。本课教学的知识技能达标度评价,将分课中和课后两个方面进行。课中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设计,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实效,并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后的评价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展开(具体请见教学评价试卷)。
二、教学目标
l.乐于聆听和体验《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
2.通过“展示与交流”“体验与感受”等形式,感受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想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探究其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和感受《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
难点:探究《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具体内涵。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5
现在的学生对农村生活非常陌生。让他们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稀奇百怪。有说拔禾苗的,有说种草的……看来读读这样的诗,让他们认识粮食的来之不易很有必要。在前一首诗《锄禾》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就显得轻松了一些。“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强烈的差异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吸取《锄禾》的不足,谨记课标的阅读要求,为了让学生加深体会,我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细节观察,先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感知,配上我恰到好处的解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我在教学诗之后给学生讲了有关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背景,讲了一些让人心酸的小故事。又补充了悯农的几首诗,对诗的了解也更全面了一些。
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篇6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7
在学区教研活动中,我为学区的教师上了一节低年级的阅读课《我是你的朋友》。在讲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在上课时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总体来说,就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比较差,需要继续加强。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的双基教学抓的比较牢。在本课教学中,我兼顾到了对学生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前,首先进行了生字的复习,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出现的“珍贵”、“垂危”、“惊恐不安”等词语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在理解蛇被人喜欢和被人怕时的心理感受时,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表情去读,设身处地地理解蛇的内心感受;当为人类做出这么多贡献的蛇被人谩骂和捕杀时你想对这些伤害蛇的人说什么?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8
1.引导想象,理解词语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让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2.多元朗读,提高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教学中,我做得不够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应该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9
这首诗上大三那会实习的时候就讲过,可如今要再讲还是纠结了很久,不知从何下手。备课的时候准备了李商隐一生的简述,仕途和爱情。只是想更口语化的讲出来,而不是照ppt内容读。补充了朦胧诗派顾城的诗歌,只是想告诉学生诗歌有时候可以不用刻意的去分析思想意义,而是可以欣赏意象美的,可以着重体会梁启超所说的“美的神秘性”。最后的对于“锦瑟”和“华年”这两个词的解说,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诗歌写作的其中一个小技巧,和对“锦瑟华年”这个词的运用。
但是,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很不如意。最明显的就是时间上很赶,感觉自己在满堂灌,没有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可能也是因为开始本想一节课结束《锦瑟》和《马嵬》两首诗歌的缘故。只是,最终,《马嵬》也只是开了个头。
开始诗句对接的环节,学生很兴奋,都很积极地回答。对李商隐仕途和爱情的介绍,学生也很爱听。但到真正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时候,学生的热情很明显的下降。找了两位学生读,效果都不太好,现在想想自己没有范读也是个过失。最最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对于典故的解读,我基本上是自己讲,而且讲的很快,学生应该都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这也是我很茫然的地方,这首诗的典故到底该怎样讲,我自己一直也没有一个好想法。
我原本是想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喜欢这首诗,然后愿意自己读,也愿意背下来。可最终证明是失败的。到底该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诗中,恋上这首诗呢?哪位高人能给予帮助。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篇10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自主读文感知,
低年级的概括能力差,我出示填空辅助学生感知,其次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在第二句中,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一幅水墨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学生一时对水墨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我通过贯穿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读文,观图,抓住人物语言的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人物品质。
人们在对画家的。画赞不绝口的时候,我突然转折:一个牧童从人群中挤了进来说“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们的表情,让学生猜一猜此时围观人们的想法,对比画家戴嵩的态度,从画家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体会画家戴嵩的谦虚。让学生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画家和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画家和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人物的品质了。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11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
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守住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勤学善思,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敞!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12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地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抓住重点句“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开学习,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了解古今画家,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学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著名画家,才可以进一步感受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却能虚心听取一个小小牧童的意见,虚心之美德让人感动,同时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再次走近戴嵩,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