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18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
五、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像大家阐述我的这堂课:
一、说教材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本文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课文有8个自然段。文章先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真是迷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第七、八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为了让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更集中,更突出,我把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在课前就已经拜托郭老师帮我完成,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第三个目标,具体为:
品味优美句子和经典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助想象和情景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这也是我这节课要完成的重点。
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上我争取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体会感情。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雨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在这一环节顺带介绍作者,也是为了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尽量形成情感铺垫。
(二)、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
(三)、研读摇桂花三个自然段,体会感情
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回忆童年摇花趣事的段落,同时更是情感激荡的几个段落,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在几个句子当中。所以我把这节课重点的突破放在三个句子上: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学生欣赏句子的生动,体会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然后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说出:“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母亲的话语是文章情感积淀的一个句子,但也是本节可学生难以闯关的一个句子。但是在前面感情体验的基础上,这一句的理解,也就是文章难点的突破上,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最后通过一个写话练习检测大家这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反思
骨干教师培训汇报 3
为期一星期的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束了,我们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他们从几个方面讲解了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概要、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等,对我们帮助极大。特别是教育科研定量分析对于我们学习写课题及研究报告有极大的意义。
一、教育统计是教育科研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1、教育统计方法使教育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教育统计是运用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统计的基本思想是从样本的统计性质来推测总体的分布规律。
例:《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研究》
根据浙江省教委1998年教育事业统计,全省共有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282082人,其中高中教师26583人,初中教师98618人,小学教师156881人。
第一步:从282082总体中随机抽取20xx名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样本,其中高中教师200名,初中教师700人,小学教师1100名。
第二步:对20xx名教师的教师素质进行调查、测试,从而获得样本的结果。
第三步:根据样本推测282082总体的情况。
2、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研究结果更为可信。
二、教育统计与教育调查研究
1、如何抽样 抽样的目的是确保所抽取的样本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常用的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法。
分层随机抽样是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部分(即几个层),然后从各部分(即各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
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出来的研究对象,不是以个体作为单位,而是以整群为单位。
2、统计表的组成内容与格式
统计表的组成内容
①标题 是一个表的名称。
②标目 是表内的项目。按标目在表内的位置,可分为横标目和纵标目。
③线条 表有四条基本线条:顶线、底线、隔开纵标目与数字的横线、隔开横标目与数字的纵线。三线表:只有顶线、横线、底线。
④数字 表内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不同调查问卷中统计指标的确定与检验方法的选择
论文式问卷(开放式):人数X2检验
选择式问卷(封闭式):人数X2检验
量表式问卷(封闭式):计分Z检验、t检验
选择答案有二级、三级、五级、七级等
4、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从以下两方面整理调查结果:
第一,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如何。这里用到的统计方法有:统计表、样本的百分比表示。
例1:《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研究》
从教师七方面素质来看教师总体素质:文化素质、师德状况、工作态度、身体素质、条件性知识、教科研能力、进修情况等。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对象调查结果的比较,
用到的'统计方法: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二)性别、年龄、区域与性知识的掌握
1、性别与性知识掌握
2、年龄与性知识掌握
3、生活区域与性知识掌握
为什么要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我们所看到的数据之间的差异只是表明样本之间有这样的差异,样本是这样,并不能直接说明总体之间也有真实的差异。
样本之间差异=抽样误差+真实差异。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目的是检验总体之间是否有真实的差异。因此,所谓显著性差异就是真实的差异。算是符合规定要求。现在从该地区本届毕业生中随
统计上规定:
假如抽取到的样本平均数在(80±抽样误差)范围内,推论该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与80分之间的差异只有抽样误差而没有真实的差异。我们的结论是:总体与80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用P>0.05表示。
假如抽取到的样本平均数在(80±抽样误差)范围以外的,我们就认为该总体与80分之间的差异不仅有抽样误差而且有真实的差异。我们的结论是:总体与80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用P<0.05表示。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科研意识的加强以及科研课题的进行。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第11课《桂花雨》,重点在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情和教学反思这四方面来阐述。
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意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说教法学情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教学反思
“摇花乐”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为后面解决“思乡情”作好铺垫。
“摇花乐”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对于母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生活之乐。对于父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丰收之乐,从父亲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总而言之,摇桂花给我们所展示出的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你读了不得不感动,不能不向往,不得不留恋!多年以后,也难以忘怀。
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那份“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浓浓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反复地让学生去品读“摇桂花”时“我”的那份游戏之乐,体会母亲妙用桂花时的快乐,品读父亲即时口占一绝的丰收之乐。在深入的朗读中渐渐回忆到童年的那份美好,因为在人们心中,总是想把快乐的时光永远留在心间的。也因此,通过“摇桂花”的细细品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母亲总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5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桂花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四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六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基于对教材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节课“鲜”、“谢”等十个生字,会读“拙”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能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2、学法: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下面我将主要讲第二课时的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那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昨天我们学习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么喜欢桂花,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那么到底作者的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那阵阵的桂花雨纷纷落下时又是什么样的呢?好,这一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缤纷的场景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个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朗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并注意几个问题: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句话。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重视以读促理解,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语言文字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_____。
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接着进行仿写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_____)。外地的生活好,还是(_____)。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于是我设计了“说一说你童年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实际的生活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四、说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桂花雨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这样设计板书,既能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能体现出文章的叙事顺序,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6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
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①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②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③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①东西是自己的好;
②月是故乡明。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六、板书:略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桂花雨》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快乐的童年时代和家乡的怀念。
根据本单元选编《桂花雨》这篇课文的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那段话,体会“思乡情”。
4、学习重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朗读体会、启发诱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谈话导入——自主学习展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拓展延伸——作业超市,下面我主要就各个环节设计意图给大家做以说明:
1、谈话导入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喜欢的花,以此导入作者琦君喜爱的桂花。课文开头作者就讲到:小时候,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她,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等,但她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她喜欢的是桂花。四副图片中第一、二张图片是梅花和木兰花,也是因此而有意识安排的。
2、自主学习展示环节设计意图:作者为什么只喜欢桂花呢?课前自主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安排了学生自学。作者喜欢桂花笨笨的样子,喜欢它迷人的香气。自主学习问题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导读提示,交流自己的收获?学生很快能梳理出几个问题:
(1)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课要探究学习的,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当然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如“课题为什么叫桂花雨?”,导读提示中的问题展示完后鼓励学生质疑。课前预习问题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下面展示交流环节随机检测。
3、合作探究环节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已经非常明确。小组长会带领小组成员展开学习,并安排每个成员汇报的内容。
4、展示交流环节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一展示:首先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摇花乐”和“桂花雨”带给作者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表情感受快乐,最后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合作探究二展示:不光作者喜爱桂花,她的母亲也非常的喜欢,她甚至认为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对此学生有两种观点,既然有分歧就让他们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我再让他们明确: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初一辙。从而体会思乡情。
5、达标检测一方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母亲思乡之情的感悟。
6、拓展延伸环节设计意图:那香气迷人的桂花,以及母亲的话又一次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一生漂泊的作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不仅在本课,在她很多作品中都有流露。就如:《烟愁》。
7、作业超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三个作业,选择完成,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课后反思:
本课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作探究二安排了辩论,让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当双方相持不下,期盼得到一个公平的评判时小裁判再解答,老师补充。
作为阅读课文,我觉得以读悟情做的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自身的情感熏陶不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努力。
骨干教师培训汇报 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根据学校安排,上学期末,我在陕西师大参加了为期20天的“美丽园丁”教师业务培训学习,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及专家们的教导向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汇报:
1、备课。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要备好课。备课过程中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下面结合专家的报告和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备课?
首先要进行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知识与本章知识的联系,与学过知识的联系,与将要学习知识的联系,明确本节课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其次就是目标的确定。确定了学生“教师教什么?学生么?”这一定要慎重确定,若教师把握不准,一定要结合参考书或教学大纲,因为它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到底怎样确定目标呢?我们知道,新课标要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这样会导致以下问题:平时会做测试却不会,学生看起来好想会了,但做题过程却含糊不清,过程推理逻辑性很差等诸多问题。这其实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所致。再次确定重难点。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在教学参考书上抄,要结合我们的学生确定重难点。最后明确教法学法。其实这也是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利用那些教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才是非常重要的。要落实好这个环节,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学生是否有此累知识的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肯定会容易一些这就要我们教师分析本节课知识与前面学过的那些知识有联系,或学习方法相同,或学生生活中已经接触到相关知识,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温故知新,或方法类比,或情景创设。让学生通过自学、或结合已有经验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每个环节,怎样提出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设计哪些环节,准备那些教具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来对知识巩固拓展检测。
2、课前互动。课备好了,课前互动也是同样重要。在和学生的活动交流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前面学习过知识的遗忘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也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课前互动让学生放松。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下一节课都快上了,他却仍然沉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情境中。“我明明没睡觉,老师就是冤枉我,这老师就是看不起我给我找茬”、“这个单词我真的记不下,烦死了”、“这个老师真讨厌,今天又骂我了”等等,这样的状态对本节课学习肯定有影响。这就要我们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如让教室里的学生走出教室看看远处,做一些小游戏,或者和学生交流交流,也可以在教室讲讲笑话,让学生笑一笑、放松放松,尽可能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课。
3、课堂教学的导入。合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
(1)温故知新复习导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入对新课的学习,使学生会感觉到今天学习的知识并不陌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这种方法注重只是衔接,一举多得,不仅有利于対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兴趣故事导入。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编制故事,营造情景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3).联系生活情景导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素材,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4).问题前置质疑导入。利用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学习动力,这种导入方式使学生有“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导入的方法很多,如还有类比导入法、演示导入法、讨论导入法等等。导入法的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动力解决问题,在选取导入方法是一定要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生实际,力求效果最大化。
4、小组合作。关于小组合作,在我的教学中迷茫了好几年,怎样的合作最有效?什么时候组织小组合作?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的课堂教学。这次培训听了刘旭亮老师的`讲座,使我感受很深。首先我先说说如何分组。小组合作可分为“同质合作”和“异质合作”。学生的作为可以不固定,在合作教学中,他们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找成绩接近的同学进行讨论,这样同质合作便于教师分层教学,但课堂教学很难调控,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问题是尽可能分层布置,既能使学困生“吃得消”,又能使优等生“吃得饱”。“异质合作”便于教学同步进行,教师如果分工、管理不当就会出现:优等生唱独角戏等现象,不利于学困生发展,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下去会加剧两极分化。用“同质合作”还是“异质合作”要靠教师有效、合理的调控。小组合作要做到“五有”即:有问题、有时间、有过程、有展示、有评价。有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在合作中解决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去合作;有时间就是当问题出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找到讨论点。有过程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展示就是要求学生通小组合作,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展示,这样达到检测督促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有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参与率、汇报结论的正确率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强调,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
5、做个“懒”教师。课堂上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将知识内化。我们平时经常会说,这道题或这个知识点我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做错了,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将解释学生根本没有听或者是听了,由于无法理解没过多久就忘了,这样我们教师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何苦呢?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做一名“懒”教师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讲了也无法接受的坚决不讲,讲了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听懂,尽可能让部分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或者进行个别辅导,知识点、易错点教师要通过典型题精讲。
6、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误。这里的犯错误并不是上课允许学生睡觉、玩手机等,而是知识方面可以犯错误。把这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纠错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达到知识的强化。其实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改正问题的能力,其实也培养了学生应试能力。通过这个纠错活动,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测试)不出错。
学困生板演→中等生纠错→优等生讲解
↓↓↓
允许出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7、数形结合教几何。很多学生讨厌几何学习,有很多性质、定理、判定记不下,遇到证明题就头痛。其实,这也是个事实问题,学生每天需要记忆的知识太多了:语文老师要求背诵文言文,英语老师要求记单词、短语等等,数学性质、定理、判定又很难记忆,有时候记下也用不上或不会用。如果我们数学老师再让背诵性质、定理、判定的话,学生能喜欢我们的数学吗?说句实话,我在教学中,几乎不背这些,通过图形来回顾性质、定理、判定。如学习垂径定理时,我画了一个圆画了一条直径和一条与直径垂直的弦(不是直径)。我把其中的五个条 这样数型结合让学生理解记忆。那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怎样办呢?可以画图证明。
总之,通过本次教师的培训,自己收获颇多,感受颇深,是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会在今后教学中坚持学习,力求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9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
五、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文章的中心。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在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时绝不将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熟读的情况,况且五年级的学生读书也该有一定的速度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快读的好习惯,扩大阅读量。然后在默读浏览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品读课文
1 读题质疑
每个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都是从课题开始的,况且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那样美,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且也很有创意。让学生从课题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并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有的放矢,也有助于给学生以课题设置的熏陶。
2 品读摇花乐
学生从读题质疑解惑开始很自然地就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而且在读得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问题,引领自读自悟的方向。
3 探究桂花的品质
通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母亲为什么这样爱惜桂花?”很自然地去探究桂花的特点以及和乡亲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如果赋予桂花人的品质你会弄什么词语形容它?”来深入的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并搜集学生日常积累的好词,准确应用。唤起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愿望。
4 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这般珍爱桂花,很自然地体会到母亲对桂花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一句从那看出来的?引领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练习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深情厚谊。
(四)积累语言,模仿运用
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此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四)总结收获,扩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此环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总结整篇文章,整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整理新知内化吸收。并趁热打铁,将这种阅读的热情和方法扩展到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去。以阅读扩大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情感沉淀。
(五)布置综合实践性的作业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雪深的创新思维。因此我布置了这个作业要求,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总之我本着自主学,简单教的原则,设计这节课的教学, 比如怎样处理好内容多与时间的关系,怎样处理读的教学,怎样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怎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都没有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请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骨干教师培训汇报 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在这,感谢教育局给了我这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与帮助。下面,我简单谈谈这次培训的体会和收获:
这十天,我认真地聆听了邹寿元、黄牧航、闫德明、邓云洲等多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很多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到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思想火花受到了碰撞、冲击。在培训过程中,几乎每位专家都会提到的就是“多读书,勤写作”。闫德明专家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专家鼓励我们要多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并且在读书时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同时,专家还希望我们享受教学的过程,“做一个幸福的教书人”,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三读”(读书、读人、读事)、“三有”(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除了专家讲座,一线教师赵浩然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地理教学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自制教具,设计实验、活动,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而梁汉强校长的讲座让我对好课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情境妙设、循循善诱、深解教材、方法多样、动态生成尽显教育智慧、独特风格、不断创新”。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往往是费尽苦心,效果甚微。而邓云洲校长的讲座让我明白: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应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的说教,而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把一切的规则要求融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知、去感动,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十天的培训虽然已结束,但我的学习应该不断延续,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进步。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1
【说教材教法】
我通过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主要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场景,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学习只是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引入了课文的作者,琦君的资料: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身在他乡,他却十分思念自己的故乡的桂花,从而引出。作者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部分的教学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而引出桂花香和摇花乐,两个教学板块。
(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教师授课时往往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没随着教师的思路动,而是无意识的想别的事情去了。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过多的分散。这时需要老师当机立断,简洁高效地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减少学生由于过多的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学习效果。)
2.感受桂花香,我主要是采用品味两句重点句子,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和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重点抓住“迷人,浸等”感悟桂花的香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看着课件出示的提示(自读要求),进行自读,自己划句子,品读。(在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降低了注意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恰当的适合,运用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方法,提高注意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为了理解“缠”这个词,我用情境导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到位。
(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动的特点,但是在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注意力下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倦感。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在一些课文的场景中,用表演的方式舒缓学习的高度紧张感。这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提高学习注意力和提高课堂的接受力。)
2.课文的第三小节重点是摇花乐片段的品读,感受摇花乐,通过让生自己找句子,读句子在感悟中读出美。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你是怎么摇的,。同学们边读边表演,使劲的摇,用力的要,摇出了喜悦,摇出了幸福。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分别落到了哪里,肩上手心头上脚上这就叫满头满身,这是我调动了孩子的亲身体验,想象如果你的身上各个部位沐浴着这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你是什么感受,随机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想象作者当时的欢乐情景。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
接着向学生明确,沐浴着桂花雨的缤纷,享受到桂花雨带来的快乐的除了是作者,还有父亲母亲,父亲和母亲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桂花雨的喜爱。我让学生分角色来读母亲和父亲的描写。在母亲描写,抓住母亲的几个动作,“洗近双手,撮“来体会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是爱桂花,珍稀桂花的表现。父亲的描写。重点是体会他的那首,口占一绝。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意蕴。父亲的诗道出了桂花雨不仅摇来了童年的欢乐,还有全家的喜悦,还有全村的丰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在声情并茂的情景中现在网络无所不有,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 )
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单单让生说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这种感情是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改变的。又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母亲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造成了课堂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的展开,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节奏,而且还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沟通,强化学习重难点,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感智慧的目的。陈瑞老师在评价中应用南风效应和罗森塔儿效应来应对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南风效应用就是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会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罗森塔尔效应---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给人以心理暗示,影响别人的表现。)
最后一部分我把琦君在乡愁中的一段话搬到了课堂中,让生好好的品读,感受作者心中的思乡情。升华课文主题。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2
[说教材]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
【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课文生字词,“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桂花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虽然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因此,我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步骤:
(一)抓文本用心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内心融入。
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第二,选好读的重点去读。
我采用范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为什么说母亲却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我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那个句子最能体现桂花香呢?
学生找出: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
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这两句的不同,这些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就更深刻地去理解母亲所说的话了。
2、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先作示范朗读,(需要自己朗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三、在想象中读美
1、课文的第三小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使劲地摇”摇出了什么?。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我先让学生做动作体会“摇”的场景,再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欢乐情景。通过同桌共同享受着欢乐时刻,师生合作说话,来进一步享受“摇花乐”这一快乐时光。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用学生对生活中亲情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四、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桂花的印象。然后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激趣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通过分同桌轮读,评议,保证学生能扫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之后,向学生提出:“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经历智慧碰撞,在不同视角和不同个性的解读中,丰富想象,形成画面,使文中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画面能真正地鲜活起来,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实现立体化。
形成画面之后,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此时再回归整体,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便显得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阶段,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五)、作业
作业布置学生写一写童年的趣事、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习作。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化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 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
(3) 悟: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母亲那句话,我把课文分成: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摇花乐”,以更好的理解母亲的“思香情”。
1、 学习第一部分:桂花香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旁加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出示具体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浸”字。(培养学生抓重点字理解句子的能力)
2、 过渡到下一部分:让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桂花香,更难忘的是“摇花乐”
(1)提出问题:“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我乐”
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作者由着急到快乐的心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缠”,分角色朗读,着急用什么成语表示,快乐用什么成语表示,让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既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又让学生练好遣词用句的基本功)
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3)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3、在此基础上,出示理解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反复读,出示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仅仅指的外地的桂花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指家乡的金桂?读前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母亲对家乡的山水人的深厚的感情。
4、师总结课文。
5、通读全文感受。
整个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母亲的话。
6、布置作业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件自己童年里最难忘的事。(学以致用)
(2)读琦君其他作品《烟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板书设计:
爱 桂花 思故乡
摇桂花 爱故乡
吃故乡 恋故乡
小学语文课文《桂花雨》说课稿 16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让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那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真会思考,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用心地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3、大家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大家刚才提到的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给我还有我的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句话。
5、“这里的桂花”指的是杭州的桂花。在杭州有一处小山山上种的全是桂花树花开的时候香飘十里。这样一处名胜却不及我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下面我们不妨一起走进作者家乡的院子去欣赏那里的桂花。
6、刚才大家读了课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桂花非常香摇桂花很有趣?
二、桂花香
1、没有见到桂花却先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板书:桂花香)
2、学生交流朗读。是啊在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桂花香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朗读指导
引读都说“八月桂花香”虽然现在我们闻不到桂花的香味但老师相信你用心地读这些句子一定会让自己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桂花香。
评价语:这是淡淡的桂花香沁人心脾叫人难忘。这是浓浓的桂花香芳香扑鼻久久不散。
2、体会香味
引入读着读着有没有一个字或一个词深深地吸引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浸”
①学生自由说自己的感受
②什么时候我们会说“浸”字你能用“浸”组个词或说个句子吗沉浸——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了浸润——慢慢地渗入浸泡——长时间地浸着?其实桂花的香味不也是这样的吗
③引读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散人们都沉浸在了花香里。村子被桂花香慢慢地浸润着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桂花的芳香。整个村子都浸泡在桂花香中。人们举手投足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桂花香。
“全年”:
①为什么全年我们都能享受到那份桂花香呢
②引读春天到了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那香萦绕左右久久不散。冬天到了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唇齿留香令人心旷神怡。
3、一年四季我们都能享受到桂花的香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想到此情此景母亲会怎么说呢课件出示母亲_______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仅仅是因为它的花香让我和家人久久难忘吗你觉得更重要的还有什么板书摇花乐。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文中哪些地方就是具体描述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这就是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奇妙的桂花雨想读读这些句子吗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自由读
体会“乐”
1、摇桂花对我来说可是件大事我能不乐吗读读第一句话读出这种乐。
2、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乐啊你能用两个字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乐吗高兴、开心、兴奋?你还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乐吗兴高采烈、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就读出这种兴高采烈这种欣喜若狂吧。
3、你还从哪儿看到了我摇桂花的乐
① “使劲地摇”——那你就使劲地摇一摇开心地读一读吧。
② “满头满身”——瞧桂花落在了你的手上肩上头上脚上喜欢这样的感觉吗那就喜欢地开心地读一读吧。
③ “我喊着”——是啊喊出了我发自内心的快乐谁也来喊一喊。
(4)想象写话深入“乐”
①引读摇桂花给我带来了多大的乐趣啊。
课件出示小诗教师有感情朗读
摇呀摇
摇落了朵朵金黄的桂花
落在了我的手上
落在了我的肩上。
落得我满头满身。
摇呀摇
摇落了滴滴金色的雨点
落进了我的心田
落进了我的梦中。
落进了我快乐的童年。
摇呀摇
我仿佛看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呀摇
我仿佛听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信在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了精彩的画面,那就赶紧拿起笔写下来吧。(学生练笔)
③交流反馈。啊这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啊这声音可真好听。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多么富有诗意啊。桂花在你眼中充满着活力。多么甜美的歌声我也仿佛听见了。
此时作者已经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中也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让我们再一起读感受那份摇花乐。体会父母的乐
此时作者的父母也在场他们也乐了读读父亲即兴写下的小诗说说他们为什么乐了。课件出示诗歌: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学生自由交流丰收看见孩子们乐了?
桂花雨中有我们多少欢乐的笑声有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想起这样的往事母亲会怎么说呢课件出示母亲_______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思乡情
看着这里的桂花母亲想到了家乡的桂花想到了孩子们摇桂花的快乐想到了丰收桂花的喜悦同学们母亲还会想到什么呢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在母亲和桂花之间还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
悉心呵护桂花——桂花让母亲付出了多少心血。
送桂花给邻居——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蕴涵着一份浓浓的邻里情啊他们是多么友好多么和睦。
做桂花糕泡桂花茶——是母亲的劳动让我们一年四季品尝到了桂花的香甜。
是啊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经充实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
骨干教师培训汇报 17
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福建教育学院举办20xx年福建中美合作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活动,也非常感谢晋江进修学校给我的这次学习的机会。为期两周的培训使学校英语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英语语言素养,促进英语教学能力的提升。老师们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本次培训内容围绕ThreeKeys展开。所谓ThreeKeys即comprehension,interaction和thinkingskills。三位授课教师AustinJtodd,kristen和Annie精心设计的课堂给我校英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别致的教具、设置典型的情景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十二天的培训学习紧紧围绕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最新教学理念的诠释,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听说读写教学策略的运用,实用教学技巧的呈现,精彩教学案例的剖析,多样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员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英语教学世界。在聆听中分享教学智慧,在交流中汲取先进实用的教学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创造英语教学的乐趣,感受真实语言教学的魅力。窗外的酷暑炎热,挡不住学员们对外国教育教学方式的学习思考,挡不住全体学员学习新知识的脚步,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通过学习我的感触很深:
一、本次培训的优势和特色
本次培训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学员教师既是学习者更是参与者。培训期间,所有学员教师都要全程参与,或演示、或讨论、或答辩、或团队展示。四位来自美国的教育专家对教学培训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安排,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了参与性,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培训导师指出,教师和学生往往对语言的教与学有一些误区,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英语学习就是语法规则和词汇学习,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或作为未来工作的工具。而事实上,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其特征在于语言总是包含其所在文化的看法理解、哲学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解析语法结构、理解内容的含义,更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包括理解不同的观点、批判性地评价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立的思想并能有效地论证自己的思想)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公共演讲能力、树立自信的能力)、只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熟悉外语教学的特性和影响教学的因素,才能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教师才能由“教书匠”变为“教育者”。参训教师的教学演示是本期研修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比较、研讨和点评,引发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每一场讨论,学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演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评论,把演示课与自身的教学进行对比,对教学的难点进行探讨。通过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演示,老师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英语教学的特性,而这种理解和反思将会更好地促进将来的教学实践。更具特色的是,培训课程结束后,中美双方的老师们举行了英语联欢会,进一步突出了“TolearnEnglishonemustuseEnglish.”的教学理念。中美双方参会人员在欢快的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愉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此次培训给学校英语教师创造外语实践的氛围和环境,让教师参与、实践、提高,在实际体验中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通过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英语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英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英语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英语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英语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英语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的特征是:(1)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4)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任务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活动,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启蒙者。
三、对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英语课以语言对象,强调以任务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个就是知识点。我通过认真学习《英语课标》之后,明确了英语课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知识上,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孩子通过学习英语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好习惯:
(1)、成根据发音规律记单词的习惯。
初中教师教学中要教记忆单词的方法,使每个学生知道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音节的划分,促使学生养成按发音规律记忆单词的习惯。
(2)、上课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大胆提问的习惯。到了中学,有的学生因害羞、怕出错,发言逐渐减少,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学好外语就要脸皮厚一点,不怕出错,积极参与,有问题大胆提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语言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3)、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的习惯。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讨论问题;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中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过度依赖老师。培养他们预习、记笔记、整理的能力可以促使他们学得更积极、更有效。
(4)、每天自觉听、读、背、说英语的习惯。
要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必须强化听读说的习惯。每天至少半小时读背英语,有条件的学生与家长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班级每星期确立一天为英语日,使学生养成自觉说英语的习惯。让我明确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要超越书本,发表独立见解,教师要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过程,要解放学生,为学生创设自由思想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质疑,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还要注意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几位老师的观摩课,在教学总体目标上注意兴趣,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创造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参与实践和创新发展;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注重培养语感和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运用激励机制和多元评价。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给英语教师指明的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我受益匪浅。
四、对本次培训班的认识:
本次培训班在三位外教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努力之下,活动丰富多彩,培训内容充实,效果较好。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组织学员进行教学策略的和方法的研讨,以及学员的微型课听课,然后大家再一起来评课、讨论。培训期间我们分别听取了许多位教师的课。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是用现代教育的思想,站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高度来认真分析教材,从确定教学目标入手,重点研讨如何使用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难点放在选择适应探索活动的教学方法上。整个活动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研究、学会了讨论,特别是研讨气氛异常活跃,好多好的点子,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应运而生,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了提高!这次培训班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学上的一次盛会,对我们每位英语老师的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都是很大的挑战。大家相互探讨、畅所欲言。因此这次培训活动对大家今后的英语教学大有好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个瞬间,一个记忆,一段演示,一段经历……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本次培训难忘的回忆。十二天的体验与学习,让老师们思考着,实践着,收获着。期待所有的学员将所学所思积极实践到一线教学中,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学生们的有效学习做出不懈的努力。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努力把美方老师教给的教育教学理念适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上,使学校的英语教学“更上层楼”!
再次感谢领导安排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将不断努力,决不辜负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信任,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桂花雨》教学反思 18
(1)《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 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2)《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摇桂花”这部分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2、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3、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