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细心的小编演员给大家找到的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正确理解“二力平衡” 篇1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二力平衡条件是分析、解决二力平衡问题的重要依据。同时,理解二力平衡条件这一知识点,对摩擦力、浮力等知识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影响较大。一对平衡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然而在学习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把相互作用力当成是一对平衡力。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帮同学们来正确理解“二力平衡”。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时(如图1所示),书受到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而书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了静止状态,所以,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例1如图2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提示: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运动轨迹),其中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解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力,但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现在,四个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由图可知,只有D图中的黑点距离是相等的且在一条直线上,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D图中的物体可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应选D.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3所示,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绕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1.在线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注:由于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小卡片的拉力,所以小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1)当两边所挂钩码重不等时,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2)当两边所挂钩码重相等时,发现小卡片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当小卡片平衡时,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要在同一条直线上。
3.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小卡片从中间迅速一剪为二,发现两片小卡片都不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综合起来,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例2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解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可知A图中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B图中两个力大小不等;D图中两个力方向不相反,且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C图中两个力四个条件均满足。故应选C.
三、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现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如图5所示,一只足球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图中足球受到的重力G与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F是一对平衡力,而足球受到的支持力F与地面受到的压力F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下面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对照。
点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这是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显著特征。
例3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如图6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N
B.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C.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N推力的作用
D.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甲同学推乙同学的同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同学也推甲同学。所以甲同学推乙同学的力F和乙同学推甲同学的力F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两个作用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故A选项是错误的,当甲用60N的力推乙时,乙也同时用60N的力推甲,所以甲的运动状态也发生改变。并且当甲和乙分离后甲不再对乙施加力的作用。故选项B与C均错误,正确答案应选D.
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二力平衡的概念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如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和漂浮时,其运动状态未变,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当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时,其运动状态改变,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非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从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3.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由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去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体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4如图7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杆子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解析该题初看起来无从下手,因为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直接很难判断,但是只要认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小球此时处于静止状态,小球受到的作用力只有重力和杆子对铁球的力,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正确答案应选C.
例5如图8所示,用F= 6N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A时,物块B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物体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
A.6N,向左B.4N,向右
C.6N,向右D.4N,向左
解析这是一道摩擦力与力的平衡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题,物体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物块A对它的摩擦力的作用,由于物体B静止不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其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水平向左,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的方向应水平向右,其大小应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故正确答案应选B.
要合理地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要分析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来解决另一个力的大小、方向;二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二力是否平衡,再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篇2
关键词:错误;物理;教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15-02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传授科学的知识和讲解正确的方法。然而初中的教学对象是由小学升上来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青少年。学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错误,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生活常识的干扰、知识的负迁移作用、缺乏逻辑思维等等;另外,初中生对错误缺乏分析总结的能力,无法从错误当中提取有利于今后避免出错的学习策略。
事实上,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做出错解,从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角度来说,他失败了。但是,他也是成功的,他取得了进步,因为他参与了物理知识教学活动,获得了亲身体验,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物理问题。
另外,从教学角度来看,错误本身也是一种值得利用的教育资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从"正反应"(如奖励、肯定)方面强化。也可以从"负反应"方面去强化。
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发挥错误的教育功能,提高错误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以错显正、以错攻错、因错施教,从而达到让学生减少出错的目的。
1.以错促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实践表明,公开地展示错解,彻底地暴露错因,让错误作为反面教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对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警惕易犯的错误,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均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1.1利用错误,认清概念。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由于理解不正确或不全面,缩小或扩大了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导致错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突出概念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概念。例如摩擦力的概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1)相互接触;(2)有相互运动或相互运动趋势。学生往往不能把握第二点中的"运动趋势",认为下列题目中只有A有摩擦力,B没有摩擦力。例:
A小明用水平向右的力推动地面上的木箱 B小明用水平向右的力推地面上的木箱,但推不动教师利用学生这个典型错误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并强调B情况下依然存在摩擦力,学生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掌握效果明显较好。
1.2运用对比,杜绝混淆。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学习的内容累计越来越多,这时学生常常发生混乱错误。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通过对比来防止学生混淆。对比,既可以把同一道题的正误答案进行比较,也可以把学生混淆的两个题型进行类比。在正面讲清的基础上,还要从反面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了平衡力的概念后常把其和相互作用力混淆。
例:一个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下面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B杯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
C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D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受到的重力
由于之前所学相互作用力的干扰下,许多同学会下意识的选C。老师在讲评错误时必须重申平衡力的概念: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B、C中两力不在同一物体上,D中两力方向相同。而A中两力都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使茶杯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是平衡力。而C的两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这时,老师可以再次强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最大不同点是受力物体是否相同。
利用错误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明白了错因,同时又知道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既能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又达到了深刻理解解法的目的。
2.以错改错,巧用元认知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监控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1在错误中学会提问。利用错误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策略,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提问,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解进行自我否定。然而,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这种策略,教师在题目评讲时,要针对学生的错因设计问题进行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使用自我提问法训练学生发现错误并找到正确方法,首先要制订一个体现思考程序的流程。我们可以分三类形式来自我提问。第一类提问,属于问题表征类:题目说什么,求什么?第二类提问,属于解题方法类: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题目?用什么方法?第三类提问,属于思维方式类:我进行逆向推理了吗?
例:一个在斜面自由下落的物体,画出它受到的力。
错误画法:如图,许多同学会想当然的画多一个"冲力"F2。
问:我进行逆向推理一下
答:如果说存在一个F2,那么即使没有重力,小球也会往下冲。但现实生活中,自由释放的物体,没有受到重力的话,小球是不会下落的;而且找不到F2存在的理由。F2是谁施加的呢?找不到施力物体。那这个F2就可能是多余的。
类似于上述过程,经过自我提问和回答,多物理生能意识到解题的错误。教师对错解进行自我提问示范,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提问的习惯。当自我提问成为一种稳定的能力时,学生就掌握了初步的元认知监控策略。
2.2在错误中思考。作为初中物理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己有经验,特别是错误的经验。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透过错误思考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想办法让学生体验发现错误的过程,反思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一种液体,它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求该液体的密度。
错解:ρ=m/V
=40g/20cm3
=2g/ cm3
当学生出现上述错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按题目所述的数据分析,让学生发现题目中0体积的时候居然还有质量(容器的质量),学生犯了"忽略隐藏条件"的错误,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认真审题,做图像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教师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之后,他们才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也才能在以后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否定以前的解法,而把正确的解法作正迁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学生的物理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学生的错解不能作为失败的指标,而是作为每个学习过程所伴随的现象。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除了传播科学的物理知识和展示正确的思想认识,还要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生对已有的个性化理解进行重新建构,对"错误"给以新的认识,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收获正确的方法进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李新乡 物理教学论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2]王力邦 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 科学出版社2012年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关键字:中考 初中 物理试题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1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科的最后一题的第二小题是这样的:
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17所示。
根据图17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
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b.用图18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这道题目为我们对力臂的教学引发了思考,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力臂,如何进行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背景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作为物理概念,从认知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则是新学习的概念或规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能够同化的,只有改造或重建原有的认知结构后才能接受和容纳。而“力臂”概念是顺应的认知方式。“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目前从多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看,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样测出几组数据,从而探究得到杆杠平衡的条件。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
二、力臂教学中的两种思路
力臂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探讨的难点,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教学的程序一般可划分为引入、形成、深化和巩固四个阶段。深化和巩固阶段一般都是采用举例、练习的方法,多画几个力臂示意图,多分析几种类型就可以了。大家最纠结的还是引入和形成阶段。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对两种思路有不同的看法:
思路一: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直接告之力臂概念,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优点:开门见山,直接。
缺点:事倍功半。虽然教师讲解透彻,但学生就是反反复复地问你:什么是力臂?什么是力的作用线?画的力臂示意图错误不断。老师不得不对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等相关概念反复讲解。经过多次举例讲解,直到你无奈地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时,80%学生才掌握力臂。另外发现学生对三角板不会用、放,教师只好示范。
原因: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是从字面上机械的记忆、套用。为什么经过大量分析实例和反复画图、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掌握?因为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感知过程,要形成正确概念,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教师直接告之的初衷是为了省时间,殊不知认知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教师想要的快速高效结果,只有所有孩子接受能力非凡才能达到,所以,你不必再为力臂难教而纠结。
思路二:通过实例认识杠杆支点、动力和阻力后,在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时,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非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由此水到渠成得出力臂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缺点:麻烦。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势必麻烦不断,一波三折。
优点:事半功倍。
原因:学生亲自做实验,通过自己的摸索、思考、发现,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了解“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区别,此时告之力臂概念内容是水到渠成。较之第一种思路,更深刻和典型,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同时,对力臂也真正理解了,形成理性认识。
三、 中考物理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启示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创设问题的启发性,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提问不是简单的“是非问”:“对不对”、“哪个对”等,而是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找规律,找结论。要让学生多知道几个“为什么”,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好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效果。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尤其是现在的物理考试中开放性的题目越来越多。教师的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创设问题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信心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设问时应注意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信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寻找失败中成功因素,并给予鼓励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3、全方位、全身心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要从根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还需做到:
(1)、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事实证明,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篇4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加强形象直观的物理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学生实验能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我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带学生到水边看倒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水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我让一个学生将小石子投入水塘中,激起一阵微波,水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水面变得凹凸不平,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二、加强对比性实验的训练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比性实验可促进学生导出物理规律。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另外,运用对比性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还可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等。
解读“二力平衡” 篇5
一、完整理解二力平衡的物理含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平衡。
例1 如图1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A.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选项A、B实心球在空中上升、下降时做曲线运动,选项C实心球做减速运动,只有选项D实心球停在地面上保持静止状态,此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
点评 上面表述中,在“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间用的是“或”字,即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个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既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物体到底保持两种平衡状态中的哪一种,关键取决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悉心体会二力平衡的实验技巧
例2 如图2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2乙所示的实验,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后,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____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解析 (1)两个钩码由于重力通过绳子对小卡片施加了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数量越多,拉力就越大,因此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因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 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以将小卡片一刀剪成两半,使拉力作用在两个小卡片上。
(4)当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若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将木块换成小车,减小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
(5) 从上面分析可知,应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本小题正确选项是A。
三、全面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简而言之,判断两个力是不是一对平衡力,要看两个力是否同时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例3 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 )
A.一定是平衡力 B.可能是平衡力
C.一定不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解析 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当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力的作用线重合,显然方向相同的两个力不可能成为平衡力,所以本题中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等大、反向、共线的两个力不一定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这两个力分别处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为方便同学们辨别,现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分如下:
■
例4 物理课本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解析 选项A中的两个力,不符合“同物”“反向”两个条件;选项D中的两个力,不符合“反向”条件;选项B中的两个力不符合“同物”条件,因此都不属于一对平衡力。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力,同时满足二力平衡时的“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
四、灵活应对二力平衡的变换题型
若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二力为一对平衡力,若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5 一木块受到大小均为12 N的一对平衡力作用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的大小突然同时减小到10 N,则木块( )
A.速度将会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B.按减小后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仍按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停止运动,处于静止
解析 一对平衡力如果它们的大小突然同时减小到10 N,仍保持相等,则仍然是一对平衡力,那么原来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还会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指的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保持原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不变,故本题正确选项是C。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关键词】对比;教学效果;现象;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好对比性实验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了解诸多物理现象的本质,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得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三、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四、运用对比性实验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注水于容器中,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参考文献】
[1]赵立萍。原理性设计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2-53
[2]孙玉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解读二力平衡 篇7
一、二力平衡概念
如果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如静止在桌面的茶杯,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摩擦阻力二力平衡。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选用小卡片做实验,是因为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所以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当两端钩码数量相等时,小卡片静止,即小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当两端钩码数量不等时,小卡片向钩码数量多的一端加速运动,即小卡片不能平衡。这说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小卡片转动,即小卡片不能平衡,这说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解析 实验时,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钩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当两端钩码数量相等时,小卡片平衡。当小卡片平衡时,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能否平衡。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进行的操作是:把小纸片剪成两半。小明选用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由于木块与桌面间有摩擦力的作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而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
三、判断二力平衡
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概括为:同体、共线、等值、反向。“同体”指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指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等值”指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指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判断二力平衡,要从“同体、共线、等值、反向”四个条件作出判断。判断二力平衡时,要特别注意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如静止放在课桌上的物理课本,物理课本对课桌的压力与课桌对物理课本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不是一对平衡力。
例4 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重力
四、二力平衡的应用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一个重为6N的苹果静止放在桌面上,苹果的重力和桌面对苹果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桌面对苹果的支持力为F=G=6N.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并且满足二力平衡时,则可以判定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析 小球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所以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大小为mg.应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