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7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1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又永久的课题。当前,不少人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子,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缺口教学试图从新的视野,对这一课题作点探索。
所谓缺口教学,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学习性质等科学理论,通过设置学习缺口,调动学生的趋好心理和完形行为,促使其在自我补缺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如果详细讲读,势必破坏诗体的美感,压抑学生个性,依据缺口教学中重在强化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的具体性原则,及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设置的跳跃性原则,本文设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思维个性。根据这些,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疏理故事情节,整体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以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为切入口,在篇幅长短的缺口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并有新创新发展。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疏通重要字词
二、导入课题
大家有没有听过屠洪刚演唱的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原文字数为1790字,可改编的歌词却只有100来字,但被现代人�
提问:在对歌词的整体感知中,你读到一个什么故事?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了什么人物的命运?千般怜爱,万种柔情写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相思如何能成灰?心碎的时候,哪些秋声让人格外悲?天若不尽人意中人意是什么意愿?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仅仅是环境渲染吗?哪种离别不伤悲文中有几次离别,两次伤悲情感相同吗?何时何地相会二人以怎样方式最终在一起?
讨论归纳:
⑴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暗示兰芝被遣后一去不返)
⑵千般怜爱,万种柔情(恩爱体贴):
①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③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聊,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④兰芝: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念
⑤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⑶相思成灰: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幻想破灭)
⑷①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②声:隐隐何甸甸(马车声),摧藏马悲哀。(马鸣声)
⑸与哪种离别不伤悲。
①生离:哽咽不能语(焦仲卿),涕落百余行(刘兰芝)隐隐何甸甸(沉重)二情同依依(依恋)
②死别:吾独向黄泉,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长叹空房中,渐见愁煎迫,心知长别离。
⑹天若不尽人意:不久当归还,不久望君来。(以我应他人)
⑺何时何地相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问:在诠释中能否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故事的情节并说出你的感受。
归纳:被遣──离家──逼婚──殉情──合葬
文章分析到此,通过歌词与文章的对比,基本上疏理了故事情节,从整体上再次了感受全文。教学难点为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但是本文的重点即抓住事情本质,深入探究故事思想意义还未完成。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呢?
我还是决定从缺口教学入手。进行缺口教学要确定学习缺口,确定学习缺口有一定的依据,其中有一条便是:意识情绪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意识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所谓潜意识,是指主体精神世界内部在某一特定时刻处于沉睡状态,处于内部注意中心之外,意识阈限之外的全部心理事实。如果在学生容易产生潜意识的知识点上确定学习缺口,可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与融汇贯通的状态。创设情境,特别是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之中,造成这一效应是确定学习缺口的重要情绪依据。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知识往往能入脑。
于是我在分析完情节之后,立即利用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中。
我用沉痛的语调说道:刘焦最终选择了殉情。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提到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目的就是为了告戒后人不要再让这类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刘焦悲剧再次唱响神州大地,那大家就要纠根刨底,看看造成刘觉生离死别的原因是什么?(请两位同学简单表达一下看法)
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总结: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
1、焦母的专横粗暴
2、刘兴的自私势利
3、焦促卿的懦弱与忠贞
4、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5社会环境,封建礼教。意见有很多,哪个才是呢?我们应该看到,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构成要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悲剧的原因呢?
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课文中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课堂气氛很活跃,于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戕害,我质问到:焦仲卿,刘兰芝可不可以不用死亡,而用其它办法或者私奔、抗争到底,派人劝说
学生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没有知识的灌输,可是他们对知识往往能入脑。这就是缺口教学的魅力所在!
课下,因为这一次和谐的课堂,我思考了很多,再次深切感受到,有时不是学生不爱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必须做细致的符合实际的设计,比如缺口教学是很好,但操作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师生的配合,其中,摆正教师的位置,由学习的引导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激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进行缺口教学就必须遵循这么几项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缺口教学重在强化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缺乏生机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二是跳跃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结构和节奏的设计上,缺口教学应纠正按部就班之类程式化的偏向,注重教学的变式,注重学习缺口的设置。三是渗透性原则。在教学方式上,缺口教学反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而主张根据顿悟思维的发展规律,在学习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四是交叉性原则。缺口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和学科以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缺口,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五是调控性原则。缺口教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根据国内教学现状,应采用轻模式而重规律的做法,按照一定的轨迹去操作。我是一名新教师,经验不足,使我的教堂机智不够。因此,我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课堂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3
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 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4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赏析表现手法。
在教学设计时,我计划采用三课时。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重点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中“相”的意义和用法等。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结构之后,赏析诗歌比兴、互文、浪漫主义手法。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探究人物悲剧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上山采蘼芜》,比较此诗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形象以及塑造形象的手法的异同。
第三课时我在学校上了公开课,采用高效课堂导学案模式。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解读探究悲剧形成的原因。课前我发放了导学案,让学生自己课前自主学习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完善,然后每个人物形象分别由两个不同小组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评价、补充。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物的性格,概括出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出文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究思考造成刘兰芝悲剧结局的原因。“无子说、门第说、恋子说”等,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但只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的分析,没有发掘出根本原因。即使学生能够说出封建家长制是悲剧根源的话语,但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毕竟他们缺乏对当时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从对立的人物形象出发认识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后来在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班里大多数同学逐渐都能够明白这一点。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对比《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方法。
这节课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仅仅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重点突出,基本上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占用时间较多,探究悲剧形成原因时,讨论时间有些匆忙,变成了学生自主发言。时间分配不合理是教师作为组织者的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理念,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在课堂实施中做好主导者组织的的角色,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5
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用了四课时,对这一首内容极为丰富的长诗,我采取了讲授法,从开头分析到结尾,基本上是一言堂,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分析。大到整个故事的发展,小到刘兰芝“指如削葱根”的手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听得很过瘾,我自己当时 但上过几天后,我却觉得这种上课方法很笨。
一,我只顾自己过嘴瘾,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法,没有注意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没有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当然这也可能有点儿不现实,因为学生除了图书馆,无处可去,就算能去,也仅是那么一点儿时间。然而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着,比如:刘兰芝和焦母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刘兰芝被休之前精心打扮有什么用意?提前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嚼着,是能嚼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而我上这节课时,只是一味的喂。
三、给学生读的时间不长。诗歌教学,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首长诗,最好分分角色,找几段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对人物把握得准,把握得真。先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课下练一练,这样学生就会熟悉课文。
四、一些与原有评价不同的观点没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是真的吗?焦仲卿在婆媳之间充当了什么角色?刘兰芝跳水之前为什么要脱鞋?这三个问题,如果学生细心的再读课本,进行深入思考,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即:一个颇有心计的刘兰芝,一个屡屡把事情搞坏的仲卿。
通过以上反思,我觉得如果再讲这首长诗,我应作如下调整:
1、课前布置任务,事先找几组学生,分好角色,课前练习,课上诵读。
2、课上抓几处地方重点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要做到有取舍。
3、让学生从诗中找证据,自行研究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让学生围绕“刘兰芝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吗?”展开讨论。还可让学生把焦仲卿和刘兄做一比较,把焦母和刘母做一比较。让学生明白:此诗中的冲突重点是性格冲突。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6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7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该诗叙述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以白描手法刻画的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何在本课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课诗句的理解,从中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通过对主题的理解,了解作品的'社会影响。于是,本课教学围绕这个思想展开。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