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2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xx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xx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xx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xx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xx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xx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xx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xx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3、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

①朗读

②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 ”)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 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完成练习。

2、练习

A、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B、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北宋;大科学家;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深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板书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能者为师

观察思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尝试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设计说明

1.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旧知展开教学。

本设计充分利用“黄豆营养成分”这一情境,对教材内容略做调整,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自然引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新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作比较,体会两种问题的共同特征,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2.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

在对一个数乘百分数的算法的探究中,当学生发现可以将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来计算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这一理念,这既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也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求教师完美地将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思想方法,这些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会用到,数学课的魅力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食物营养含量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师:(手里拿一把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些黄豆大约有多少克?(约250g)

师:你们知道黄豆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师:你们的想法和营养学家检测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营养专家还检测出了有关数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我手中的这些黄豆含有多少克蛋白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手拿黄豆的'情境,结合课件,让学生了解到原来黄豆含有这么多有营养的物质。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应该如何列式?

(1)师: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很多关于黄豆营养含量的问题,你们能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一个求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吗?

(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编写题目: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在250g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2)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并汇报交流。

①你能试着用画图法来理解吗?学生试着画图。

通过画图我们知道,求蛋白质约有多少克,就是求250g的36%是多少。

②学生试着列式:250×36%。

③列式依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道题是求250的36%是多少,所以也要用乘法计算。(36%化成分数是,这道题也可以理解为“求250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计算蛋白质含量,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1)师:你们有办法解决吗?请同学们以250×36%为研究对象,4人一组展开交流,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并将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交流并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计算。

36%==250×36%=250×=90(g)

方法二: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36%=0.36 250×36%=250×0.36=90(g)

(3)方法总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学具:《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教师: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出示符号底板和8、3、5三个数字):服务员说,当他们用这三个数字在门卡上摆出四道力口减算式,才能顺利地拿到门卡进房间。你们愿意来试试吗?

——幼儿思考。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然后结束教学活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9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从总体上看,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反应比较慢的有2个,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你给他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还是不会,继续讲一遍仍然不会。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6.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10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

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

2、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入手来分析文字叙述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依题意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

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哪一步写在前面,哪一步写在后面,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出示下面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已见)

23-15312+30-1520+103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通过谈话引入新课。(如果老师只给你文字叙述,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方法

1、学习例3,出示题目:350减去80与3的积,差是多少?

(1)让学生独立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组织研讨,交流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提出不同想法。

(3)小组汇报,进行总结。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时,其他组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从问题入手分析,最后要求的是差,首先要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所以先算出803。

○2从条件入手分析,350减去的是80与3的。积,所以先算803。

......

教师根据小组间讨论的情况,进行小结。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

教师:如果我们将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3,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弄清方法。观察例题和改编后的题目,小组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三、反馈练习,掌握方法

1、从练习二十一中选两道题目独立完成,并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分析的思路。

2、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解文字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被减数-减数=差被乘数乘数=积

350-803(350-80)3

=350-240=2703

=110=810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12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ang  jian    yi  tuan    dian  tang    wu cai bin fen    ri xin yue yi

(          )  (        )  (          )  (            )   (          )

hao qi    ao xiang   tan qiu   shun xi wan bian   xiang fu xiang cheng

(     )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兴 xing(        )        相 xiang(        )        好 hao(        )

xing(        )           xiang(        )           hao(        )

强 qiang(        )       差  cha (        )        长 zhang(        )

jiang(        )           chai(        )           chang(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在查字典解释所填的字:

日新月(    )                  相(    )相成

无影无(    )                  (    )者为师

不(    )追求                  (    )息万变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                       ,

是                                    。

2、有了问题,可                          。你可以                  ,也可以                      。         他确实能           ,         ,

不管他           ,           ,都可

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3、《大林寺桃花》是       代诗人          (谁)写的,前两句是

,                   。后两句是                   ,

。课文选用了前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

4、学问学问,                  。学与问是               ,只有在

,          ,才能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 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小组自主研究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预设:(1) (个);(2) (个);(3) (个);(4)3个 就是6个 就是 ,再约分得到 (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 个,3个人就是3个 相加。

生2:3个 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

提出质疑: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 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

2.让幼儿比较图形的异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3.有些是相似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

4.有些是相关联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

5.经过反复辨认,幼儿对图形的特征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让幼儿知道物体有名称图形也有名称,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图形的名称告诉他们。

三、引导他们辨认生活中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用画纸剪出不同的大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再用纸剪出不同的小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把同类的小图形贴在相对应的大图形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6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推导计算法则。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哥白尼和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的;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

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结合哥白尼的事例,理解重点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4、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我们经常评论一个人很有“学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和它相类似呢?

4、这些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分小节给咱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大家是否已经可以把课文读的既正确又流利。(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其余同学思考: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借了哪些事?

注意:

不“懈”:懈,松懈,松散。不懈,不松懈,不松散。

钥匙(轻声)芳菲  翱翔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课文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的问题: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在哪几个小节?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3、作者是用哪两个人的事例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有这么重要吗?竟被称为“”金钥匙“铺路石”?)

问到底有没有这么重要呢?让我们走进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事例,你就会知道了。

3、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a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b列举问题

4、指导朗读。

5、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6、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9、“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10、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1、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

a. 朗读  b.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c.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 ”)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进一步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        。                      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19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学与问》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五指山市毛阳中心学校   黄海萍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20

师:同学们,上节课大家跟随秦老师下了一趟西洋。现在该继续咱们友谊的航程了。(出示粘贴有该班学生赠言的小集子——友谊的航程)大家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评】巧妙利用前一位老师的上课内容——《郑和下西洋》和同学们前一节课写给老师的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过度自然,不露丝毫雕琢痕迹!

师(读):黄老师,您是我见过的最幽默的一位老师。今天,能认识您我真高兴!——田传安

师:黄老师,您长得很帅!我想问您一句话:当您看动画片的时候,还顾得上吃饭吗?——柴兆军

师:电视得看,饭也得吃,边吃边看!

(生笑出声来)

师:黄老师,您真英俊潇洒,名字一流,才高八斗,文才出众,我真佩服您!——田健全

师:看来,这位同学把所有的好词都送给我了。说句实在话,我还算不上真英俊潇洒,但勉强够得上个二表人才。

(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笑了)

师:黄老师您好,我的同桌叫李水皮,其实他叫李波。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您猜出来我再写下一句——您的头发好好好好看呀!——郝朋

(教室里一片笑声)

……

师:最让老师感动的是侯然翠和柴维同学的赠言。她们在署名的时候写上了“您的好朋友”。这就像俗话所说的“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就成——(师生齐)好朋友”!

(上课铃响)

【评】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感受是多么高兴。

二、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师(挥手):朋友们好!

生(会意):老朋友好!

师:今天,我� 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

(生欢呼雀跃)

师: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

(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学生挤在一起争看礼物的内容。)

【评】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但在这节课中,老师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从老师问候语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生: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评】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妙!

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评】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师(出示投影):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看能读出点什么?

生:这几句话是说,做学问要勤学、好问!

师:你真不简单!我得把你说的最后几个字记住。

(板书:勤学、好问)

三、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师:咱们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18课《学与问》!(板书课题)

师:请各位朋友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注,看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学,怎样去问?

(学生读文、圈画)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读得非常好!你能不看书把它说出来吗?

生(犹豫了一下):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记住,你简直就是速记大王!

生: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谁听见他说什么了?

(生重复前一名学生的话)

师:看来咱们班不光有速记大王,还有顺风耳啊!

(生笑)

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了问题,可以……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哎呀,李梦朋友读得真美,简直把我们带进了梦——里!

(生会意地笑了)

【评】幽默的点评换来的是高效的学习。

师(故作不解):有了问题,你们该怎么做?

生:有了问题,……。你可以……

师(打断):不对不对!有了问题,你——们该怎么做?

生(会意,齐读):有了问题,……。我(们)可以……道理。

【评】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老师便采取了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四、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师:朋友们,文中说“能者为师”。我呢,最近准备做学问,不知在座的各位朋友,不,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要对我这个学生说。现在,大家就是我的老师了,请大家认真读读书,看看应该怎样教我,看看谁是真正的能者?

(生读书的热情高涨。)

【评】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师:看来各位老师是有备而来,只读了一遍书便胸有成竹了。哪位老师愿意先来教教我这个“大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有个条件,那就是各位老师在教我的时候不能看书。能做到吗?

生(高声齐):能!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师:现在你是老师,想想你应该怎么对我说?

生(思考了一会):你知道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希望你能记住它!

师:谢谢武老师,你的话我一定铭记在心!

生: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

师:原来做学问不光要勤学好问,还要学会观察思考。你说的话太重要了,我得好好地记住它。

(板书:观察思考)

【评】这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我想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

生:我想送你一句话。

师:行!

生: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

师:谢谢你,田老师,你为了教我把古人都请出来了。

【评】看,天上的“云彩”下雨了!

生: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你有了问题,可以……道理。

师:郝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呀!

生: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师:还有吗?

(生摇头)

师:不错,人家说一字值千金,我看你起码也算得上一句千金了。

生:不知你听说过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吗?

师:没有。

生:哥白尼小时侯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师:谢谢你美好的祝愿。这样的好事还是杜老师你先来吧。

生:�

师:我有了问题一定多多向你请教。

生: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师: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听完你的故事,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行吗?

生(迟疑片刻):行,你问吧!

师:刚才田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他妈妈了?

生(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

师: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

生: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师: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生: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你如果学会了学与问,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板书:学习的主人)

【评】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师:哎,对了,前两天各位老师就开始搜集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不知大家搜集得怎样?

(生面面相觑——冷场!)

师:哎呀,看来各位老师平时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正好,我这里有几个小故事和一些名言,还没来得及看,就先请各位老师过目吧,希望能对咱们有所帮助。(边说边散发)

(生读)

【评】明明是学生课前没按照预习要求去做,老师却说成了是学生“公务繁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台阶下。这是把学生当“人”看的教学思想!针对课堂出现的冷场问题,老师很轻松地就化解掉了,再一次说明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多么重要!

师:各位老师还有什么话要送给我的吗?

生(念):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师:有这一个本领就足够了!

生:我想送你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否则到老时一切都晚了。

师:对不起,老师,我把你的名字给忘了。

生:我叫朱宁。

师:对你的谆谆教诲,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朱老师!

生:我也送你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师:对,做学问和搞发明一样,要多问好问才能出成绩。

(生又先后读了有关孙中山、王献之、牛顿、司马光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五、总结

师:刚才各位老师说的可以称得上是金玉良言,使我明白了做学问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突然一生把手高高举了起来)

师:李老师,你有什么事吗?

生:你知道“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做学问正打算研究这句话的意思,暂时还没搞懂。老师,你说说看?

生:既然你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该生讲了一个有关“谦受益,满招损”的故事)

师:我听明白了,李老师教育我做学问不光要做到勤学好问,还要学会谦虚。对你的良苦用心,我表示深深的谢意!(鞠躬)

【评】明明是节外生枝,教师却把它巧妙利用起来了,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六、布置作业

师: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咱们破破例,就让我这个“大学生”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布置一回作业。大家说行吗?

生(齐):行!

【评】同样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次却因为学生已经是“老师”了而显得兴趣盎然。

师出示投影:

作业建议:(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

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下课铃响)

师(挥手):各位小老师——再见!

生:大朋友再见!

【评】此时学生仍然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说明他们已经在内心接纳了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师。

【总评】本节课,我个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以及给学生鞠躬并不意味着教师人格的媚俗与失落,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2

一、导入

板书课题:学    问

你们是怎么理解“学问”?

生1: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教师相机板书:与  学与问

生2:学问就是知识

生3:学问就是博古通今

咱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与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请大家拿出学案。

出示学案要求

二、初读课文

(一)检查读书

指名读第一小节。点评:很流利,开门红。

接着文章写了两个事例。哪两上事例?

生 哥白尼  沈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这两个名字。

指名读第二小节。点评:他和平时比有没有进步?我听出来了。

指名读第三小节。点评:读得很流畅。

指名读第四小节。

过渡: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能明白一些道理,谁来读最后一节。

指名读第五小节。

总评: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读得流畅。

(二)教学生字,初步

指导写懈、翔、翱,指名说容易写错的地方。描一个写一个。

(三)了解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文章中写了哪两个事例?

生回答。

师:把话说全面,不一定要啰嗦。

生:沈括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山寺中的桃花开得迟,妈妈没有予以解答,后来他自己探索出了答案。

师:学与问为什么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指名读同学读学案,弄清学案中的要求。

请同学中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15分钟。

1、汇总《学案》中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答。

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

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题板上。

重点探讨: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每组组长、时间监督员、记录员请举手。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 讨论问题

请七个小组把小黑板贴在大黑板上。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拿出其中一个小组的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都是一种学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个问题:问是得不到精确的答案的,关键要看书。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在求知过程中要把勤学好问把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生1:沈括问了妈妈问题,这是他勤学好问的表现,妈妈没有解答出来,他最后通过观察思考解决了问题,所以要两者结合。

师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要举这两个例子呢?

生1:因为课题就是学与问,这两个例子都是学与问相结合的。

生2: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问问题,最后才成了天学学家。

师:把从文阐述道理的句子划下来。

生1:第1小节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道理的?

引导:可以从句式和关键词理解。

生1:把问比作金钥匙。说明要学习就必须要问,否则就没有办法走进知识的殿堂。

生3:第3小节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生4:第3小节“无论地位高低……”

师问个智慧含量高的:学问贵在学,贵在问,还贵在什么?

生1:实践。

生2:不懈探求的精神。

生3:思考

生4:发现问题

生5:观察

生6:勤奋

生7:写

生8:触类旁通

生9:拼博

生10:坚持

……[m1]

(四)观看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视频

(五)填写表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3

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这是篇说理文章,之前也学过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有哪些?--《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回忆一下,这类文章都有什么特点呢?--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板贴)

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了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一个是--

4、紧随观点,作者还写了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一人),你来读一读。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思考一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金钥匙”“铺路石”来体会问的重要性)说明“问是很--重要

从哪里看出问很重要啊?

②你能告诉大家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问的重要?(比喻)

说理文的语言也是很生动的。★板书:生动

5、作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谁再来读/。(男生一起来读好。)

6、再读这句话你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来说说你的理解。(常常是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通常是这样,但也有不是的情况。也有例外。)

说的真不错。这就是说理文语言的严谨之处。★板书:严谨

7、作者为什么要来说明问的重要呢?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不是。只是平时,我们经常埋头学习,大家平时说的也都是勤奋学习,刻苦学习,都不怎么说问)

8、恩~~“问”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而“问”却常常是--

拿起书,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摆事实

作者观点鲜明,那他又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事例,这两个人是谁?(板书:哥白尼沈括)你们了解他们吗?

(聊聊“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啊。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真是个大学问家。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我听有些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板书:学问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观点一定要说清楚: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大家都同意吗?画箭头

师:那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注意指导理解:哥白尼好问问题,坚持问,问得又多又奇怪,长大后还不断探求也是与不断质疑提问有关系的)

师: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作者写了哥白尼小时候好问问题,坚持问(★板书:好问问题)问题又多又奇怪,进而又与长大后的不懈探求也就是不断质疑提问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

那沈括呢?(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你们同意吗?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我觉得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谁能把你的观点说清楚)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1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2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沈括满意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兴许)妈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沈括又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沈括的事例中,作者选择了他解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开得比较晚“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我们: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观察思考。。哥白尼和沈括一样,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学与问哪个更重要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段话中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师:对了。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和问是分不开的,在学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到新知识。说的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作者还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你看这个比喻同样说明了,学与问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他们同样重要,没有谁轻谁重。

②课文的结尾再次回到学与问,首尾呼应,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学与问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作者选择的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板书:事例典型),且论述严谨有说服力。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问题。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

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要先提出问题,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你看,作者一步步递进,论证是很有层次的。

(★板书:论证有层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同学们,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老师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我终于听懂什么时“能者”了。谢谢你。我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以后一定要谦虚一点,多向大家请教。

好,现在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能者”?

师:我最近不知是天冷还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头有点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问问原因。

生(抢答):医生。

师:前几天,很多去农林大世界秋游的孩子,看见那里的庄稼都不认识,你说他们该问谁呢?

生(抢答):他应该去问庄上的农民伯伯。

师:说得对,我也这么想。

师:小红星期天做作业,遇到一个字不会写,她该请教谁?

生:字典。

师:还可以请教谁?

生:家长,哥哥姐姐,邻居……

师:如果家里科技条件好一点的话,还可以……

生:互联网。

师:说起互联网啊,我看到有的同学玩一些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学,我该请教谁呢?

生:请教……请教这位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问,那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请教的经历呢?大家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姐姐。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老师的。

师:我们说的都是学习方面的,有没有在书本学习之外的生活实践的例子的?

师:没有吗?看来我们不能满足于整天读读书本知识,而要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多在生活中学习哦。

四、拓展延伸,辨析,检查是否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师:同学们,老师备课时看到某语文论坛上一位老师建议《学与问》的课题改为《问的重要性》,说说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观点说说学与问的关系。

(生围绕着学与问的道理说,起到巩固迁移的锻炼,回答略。)

六、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摆出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 )×( )×( )=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6

记得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学与问》同样和“学问”有关。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为此,作者选取了两件典型的事例作为佐证。

其一、要多问。波兰的哥白尼很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满脑子都是为什么?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让哥白尼成为一名科学的痴迷者和探索者最� 他提出的“日心说”是对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的极其有力的批判。哥白尼的结论和《圣经》上的说法完全相反,如果承认日心说,就等于宣布《圣经》传播的是谎言。假如没有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小时候的“为什么”,是不可能产生“日心说”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

接着,作者联系我们自己说体会。“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从数量和速度上展示了现代社会变化的“多”和“快”。已经远超哥白尼的时代。“日心说”也早就被推翻,宇宙的中心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去寻找探索。这些就更需要新时代的少年,从小养成“多问”的好习惯。这里主要讲的是“多问”的重要性。那么问谁呢?作者以为,应该去问“能者”。“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

其二、要善思。不可否认有这样一类孩子,上课他的手举得比谁都高,问的问题比谁都多。可是,当他提完问题后,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解答,或者又急着去寻找另外的问题了。这其实算不上是在“提问”,而更像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为了吸引别人关注的目光。目的不在问题,而是自己。因此,多问还不够,还要善思。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沈括。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文章选取的一个事例很小,但是很能说明问题。沈括面对疑问,去问妈妈,妈妈的解答并没有解决他的疑惑,“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后来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中也告诉读者,“问”还要“思”。这个事例是在第一个事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了阐述。

文章的最后是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学问结合,勤学好问,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观全文,虽然都是说理,但是不感到“枯燥”和“空洞”。为什么?原因在于作者的语言十分的生动,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事例恰当,语言生动,巧用比喻……很好的把道理寓于精彩的故事之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2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哥白尼和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的;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

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结合哥白尼的事例,理解重点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4、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我们经常评论一个人很有“学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和它相类似呢?

4、这些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分小节给咱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大家是否已经可以把课文读的既正确又流利。(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其余同学思考: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借了哪些事?

注意:

不“懈”:懈,松懈,松散。不懈,不松懈,不松散。

钥匙(轻声)芳菲  翱翔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课文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的问题: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在哪几个小节?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3、作者是用哪两个人的事例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有这么重要吗?竟被称为“”金钥匙“铺路石”?)

问到底有没有这么重要呢?让我们走进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事例,你就会知道了。

3、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a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b列举问题

4、指导朗读。

5、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6、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9、“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10、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1、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 ”

a. 朗读  b.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c.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 ”)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进一步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        。                      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