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生物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走进高中生物教学设计【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走进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2

1、进一步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发明。

2、在初步了解仿生学的基础上,感知仿生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发明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同学勇于参与的科学态度,让同学体会到自身也能“搞”科学。

二、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同学感知仿生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蜂巢”结构的性能,归纳仿生学的研究程序。

四、课前准备

模型资料、(2.5kg、5kg、10kg、15kg)铁饼若干个、蜂巢实物一个、鸡蛋一个、“蜂巢板”一块。

电脑、实物投影、静电黑板。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提问:

①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仿生学的了解,你们认为下面几种事物是仿照哪些生物体研制出来的呢?

②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仿生的例子呢?

③同学们说得很好,想一想仿生学是否就是简单模仿生物的科学呢?

④通过了解,你们认为“仿生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2、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是啊!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是要感谢这些生物朋友。但是,不知同学们是否想过,仿生学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也就是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仿生学的呢?

想不想亲自参与一次这样的研究活动呢?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出示“蜂巢”实物)以蜂巢为例,做一次关于仿生学的研究吧!

(二)活动定向

1、提问:

①(将“蜂巢”放在实物投影上)仔细观察蜂巢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

②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2、同学汇报

3、讲解:人们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发明了许多东西,比方:这块蜂巢结构的板子,它是我从一间拆毁了的活动房屋的墙壁上找到的,通过了解我还知道,这种板子不只是活动房屋建筑资料,还是居室里门的重要资料。

4、提问:从“蜂巢”这种结构,怎样发明出“蜂巢板”呢?

5、同学汇报:(通过实验研究)(板书:实验检测)

6、考虑:假如如同学们所说是通过对蜂巢的实验研究所得,这个实验是针对蜂巢的哪种性能实验的?(小组讨论)

7、同学汇报:接受的压力大、防震、轻、节省资料……

8、提问:这个实验怎样进行呢?

9、同学汇报:仿照蜂巢结构制作模型。(板书:蜂巢模型)

(三)活动执行

1、制作蜂巢模型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制作。

2、讲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检测“蜂巢”结构的性能,这节课我们就从“蜂巢”结构的承重问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下面给每组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你们组打算怎样检测。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不同重量的铁饼,检测时假如需要可以取用。(同学讨论实验方案、填写实验步骤、活动分工)

实验报告:研究“蜂巢’结构的承重问题

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第三次实验第四次实验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2.同学汇报活动方案

3、评价活动方案;提出活动要求。

4、同学活动

5、讲解:今天我们是用重量的单位研究力的大小,到了中学以后同学们还会继续学习,用力的研究单位“牛顿”研究力。

6、汇报实验结果,论证“蜂巢板”的合理性。(请个别组展示实验过程)

7、教师小结:

①评价活动情况

②总结同学结论:因为蜂巢结构具有良好的性能,所以应用这种新型的建筑资料不只重量轻,而且节省资料。

③提问:这种优良性能还可以运用到什么地方?

(四)活动总结

1、提问:根据对“蜂巢”结构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仿生学的研究过程呢?

2、同学汇报

3、教师归纳:(板书)

4、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5、同学汇报

6、教师小结:真遗憾我们没能严格地依照研究程序进行研究,这也说明仿生学的研究是需要一定周期的,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我想同学们可能有了更珍贵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初步了解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出示仿生学的标志)这个标志代表仿生学,一个积分符号代表数学、一端连接着一把电烙铁代表电子学、另一端则连接着一把解剖刀代表生物学,可见仿生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认真向我们周围生物朋友们学习吧!美好的生活等着你们去发明!

五、活动延伸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用手用力握鸡蛋,握不碎,这与这种(出示图片)屋顶有什么关系吗?

走进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3

课题:美国南北战争

时间:20__年12月2日执教人:梁鉴亮地点:167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结局。

二、了解和掌握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基本史实。

三、了解和掌握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教学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具:粉笔黑板历史地图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复习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历史事件。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美国的现任总统是谁吗?(__)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美国南北战争

三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四讲授新课:

(一)美国领土的扩张

1、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2、随着领土向西扩张美国发生了“西进运动”。

(二)战争的爆发

1、原因:(1)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的焦点。

(1)直接原因: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经过:(1)爆发:1861年,南方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北方连连失利。

(2)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扭转了战局。

3、胜利: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了葛底斯堡大捷,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4、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b)、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