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
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
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 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习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XX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