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边城》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
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
【能力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
【情感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
【重点、难点】
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检测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
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故事发生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那里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问题思考(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自由发言)
1、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前两篇有何不同?描绘了怎样的湘西风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在于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第四节描写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渲染了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有力铺垫,烘托了人物个性,突出表现:
明净亮丽的边城风光,
安定祥和的边城生活
古老淳朴的边城民风
勤劳勇敢
多情友爱--边城的人性美
淳朴无私
美景与人物心境密切联系:
烘托边城年轻人的勤劳勇敢能干--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大胆开朗、热情大方
在欢快的气氛中烘托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2、作者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湘西风光对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有什么表达作用??翠翠和爷爷是怎样的形象?
翠翠: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腼腆多情、渴望爱情的少女形象。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爱情,喜欢"水上英雄"二老,但少女的羞涩又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对相依为命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沉醉在朦胧的爱情梦幻之中。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老船头--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形象。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人来-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每天都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不收客人多给的钱。
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明白孙女的心情,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他赞赏天保,但不勉强孙女同意;但他又暗中为孙女担心,怕自己不能永远陪伴孙女。
3、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首先,是注意写出人物内心的隐秘。
翠翠对"爷爷死去"的担心,二老的关心,对吹唢呐的向往
祖父对翠翠的终身大事与未来的担忧
【迁移指导】如果你写一个自己欣赏的人物,你怎样刻画他的内心情感与心理活动
四、作业
1、朗读自然环境描写与翠翠梦境中的片段,体会文本语言的质朴清新
2、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难点突破,讨论质疑
1、本文用什么手段表现人性美,找出文本中找出这样的语段并加以欣赏。
环境烘托大佬、二老形象--勤劳勇敢
正面描写刻画大佬、二老形象--多情大方、淳朴无私(语言、行动)
侧面描写二老形象--友爱勇敢、热情善良、多情大方
对话描写突出人物个性--大佬善良多情、二老大方多情、翠翠含蓄多情、爷爷无私疼爱
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翠翠纯洁多情、爷爷深情忧虑
2、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形式"?
沈从文先生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互相关爱和大佬、二老的勤劳勇敢、善良多情,表现一种深情、淳朴、温柔又坚强的人性美,使读者感受到人心的伟大与崇高,同时这种爱心又是通过最普遍的人的心灵表现出来,更显得质朴、真诚,感人至深。
【板书】
以翠翠爱情悲剧为线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依山傍水
风情美山明水秀
喜庆祥和
勤劳勇敢
淳朴无私
人性美相亲相爱
僻远的边城小镇
孤寂的人物心灵
悲剧的社会人生
古老的传统美德
对照
与1939年社会大背景
战乱苦难人性沦丧
主题:苦难深重却不失人性之美
二、拓展思维,迁移运用
1、找几处细节,揣摩小说伏笔、照应的妙处,写一段欣赏性的读书笔记。
2、预习《哦、香雪》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3、吊脚楼:苗乡永远的风景
每当说起作家沈从文,人们不自主地就会想起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想起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
吊脚楼前临街道后临河,小巧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立于沱江之畔。看清流荡漾,载乡土情谊,汇人湖海波涛,缠绵萦绕。吊脚楼多用木材建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临河悬出走廊,下以根根木柱支撑。房子一般有两层,楼上楼下皆铺楼板,走路时发出特有的咚咚声。窗棂也是木制的,雕有双风朝阳、狮子滚球各种花卉等图案,栏杆上亦如此。悬楼通常是八棱形和四方形,底端刻有金爪、腾龙等各种象征物,古朴典雅,美观耐用。根根木柱,块块木板,支撑起了一座座吊脚楼,也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馨的家。
到过凤凰的人都说,苗乡美,美就美在吊脚楼。
清晨,天气微亮,小城还在朦胧之中。沱江上层雾缭绕,吊脚楼也在其中忽隐忽现,偶尔露出房檐翘起的一角或一两根木柱。是那样的静:宛如云霄中的村屋小舍。待第一丝的晨光洒在沱江河上,泛起粼粼波光倒映在吊脚楼的窗棂上,于是,酣睡了一晚的吊脚楼惺惺然张开了眼,在清脆的锅碗瓢盆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白天的吊脚楼当然也是不甘寂寞的。听楼上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用说一定是苗家姑娘们聚在一起正聊得开心,或者又是几声嘹亮的歌声飞出窗外,洒在清脆的沱江河上。但楼下沿
河的青石块边的浣衣女们也"不甘示弱",那咚咚的槌衣声,那哗哗的泼水声,还有愉快的欢声,楼上楼下,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随着悠悠的河水荡漾开去。
假如说白天的吊脚楼是生动的,那么傍晚的吊脚楼则别具另一番风姿,每当夕阳照在窗棂上,独自一人凭栏而望,看着那一座座吊脚楼倒映在清流之中,看着那残阳映红的河面上的点渔舟,微风又温柔地抚在你的胸上,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温情溢于胸间,俨然置于一幅风景画中。
吊脚楼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时观看龙舟赛。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凤凰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而赛龙舟更是必不可少。到了那天,桥上,河边,人山人海,擂鼓
震天,一片欢腾。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铜锣声,呐喊声、吆喝声同时响成一片。人在欢腾,水在叫喊,被挤在身后的人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左看右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后脑勺,不由得唉声叹气,深感遗憾。而此时,站在吊脚楼上的人们也正兴致勃勃地为赛龙舟呐喊助威,只不过他们不用受拥挤之苦,而且更能把赛况看得一清二楚,更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紧张与兴奋的气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时此景,吊脚楼好像与沱江水融为一体,共享着它的快乐与欢腾。
随着时代的变迁,吊脚楼也获得了新的内涵。昔日的木质吊脚楼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已修成了楼阁式样。古式新式交相辉映,更加多姿多彩,成了凤凰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边城》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 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
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 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预习)课上请同学们交流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 边城风俗 / 端午日
第四节 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 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 看迎亲送嫁 / 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
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
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
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
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鉴赏、分析、品味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况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
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
(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从老船夫做事累了到还有人在梦里作宰相中状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从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个字)
(五)祖父的暗示(从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
四、课堂活动
简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业
《边城》教学设计 篇4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的学校了。在我国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的大梦,是浪漫的文化。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的灵性。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的,浪漫的。好,请坐。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的一生,也是在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
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
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的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
生:通过对《边城》的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的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的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的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
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ēn)围,好,请坐。说的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因为“边城”是在古老的湘西,是在几个省的交界处,很靠边的城镇。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
师:属于永远的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的,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的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的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确,这三者可以互动。这里体现的一种几何的美上是我没有想到的。
生:“边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的宁静和淳朴。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想讴歌的,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
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很好。我们人类在匆匆的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的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的追求。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还有更好的么?
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的地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的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的城,一座他希望、理想的城,这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寄托和心愿。
师: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的手势,非常的感人。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怎样的故事。中国的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的小注释,这就是《边城》的情节。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学生读注释)。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师:翠翠有哪些类型的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
生:我找的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这里描写的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
师:体现了她的“娇痴之美”,好,请坐。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痴”是情的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的。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的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而且我觉得与祖父的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
师:非常好的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的情态。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
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的天真之美。
师:翠翠的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
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翠翠处在人生的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边上,的确,她的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的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我们时常说我们的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这是成长的忧郁。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
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的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的纯真和梦幻之美。
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的内心世界,写她的情窦初开的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的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独有的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的?“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的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
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的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的。在自己天真快乐的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
师: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的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的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
生:我看过《边城》的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显示出翠翠特有的灵动之美。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的青涩之美。
师:这位同学的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的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的等,痴痴的等,永远的守候一个无望的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
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的同学了。
师(笑):告诉你的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
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的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的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的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的《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的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的共鸣。你没有正面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但是你的回答同样精彩。好,请坐,我们接着探讨,那么小说的结尾怎么说的呢?“那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含蓄的执着的美。在结尾翠翠的等待含蓄的表现了翠翠所具有的一种执着、坚强、而又充满希望的美。因为我在看《边城》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翠翠一个人坐在渡船里面,在等二佬,电影里的旁白说,二佬可能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二佬永不回来,当时我觉得翠翠会永远等下去,即使二佬不会回来,翠翠也会坚强的活下去,她会成长,逐渐变得成熟,会找到自己的世界,幸福。在他心里会有一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会支撑着翠翠,让她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同时具有一种唯美主义色彩。
师“好,请坐,非常精彩。在中国古代一直弘扬的上是对爱情这种执着的原始的古风,我们有一座的纪念碑,是等待的纪念碑,它矗立在长江岸边,同学们知道吗,那是哪座山峰?那就是神女峰。有人说,中国女性的梦再高,也不会飘过神女峰了,因为她痴痴的等待,最后化成了石头,与山陵做伴,与日月长存,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朵传统的玫瑰。对爱情的一种忠贞,一种执着。
生:虽然我没看过全文,但我觉得翠翠一定会等到的,也许她等不到二佬,但她一定会等到象二佬一样的人。我认为过“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么?”(同学们笑)
师:非常精彩的仿词,原句是雪莱说的“如果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对于翠翠来说,十五岁是她的春天,于是她在等待一个盛夏的果实,很好。(生继续补充:我相信她一定会等到的,同时我也会祝福她的。同学们鼓掌。)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异域之美。(师,我想问一下是哪个“异”,哪个“域”?学生回答)因为那里上是湘西,而我们这里是北方,所以觉得翠翠有一种特别清新、自然的感觉,不同于北方的人的粗犷、豪放。所以觉得她这种小女孩之美是很特别,非常漂亮的。
师:“异域之美”在这里用得其实也是非常漂亮的。那么在“南中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婉约和灵动,再加上那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于是异族的情调就油然而生了。
生:我想说翠翠等傩送,我想即使翠翠等不到傩送,但他们彼此的心都连接在一起,就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那该是多么美,所以不会有任何失望的。
师:“不会有任何失望”,好,其实这就是一种美,虽然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依然是美的。这是美的一种极致。
生:我想接着前面老师说的,最后她能不能等到傩送,我感觉这个结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因为当时大佬为了成全弟弟二佬,他就去闯滩,结果不幸被淹死了,其实在二佬心中,因为二佬和大佬是亲兄弟,二佬在心里觉得非常内疚,觉得非常对不起大佬,因为他俩同时都非常喜欢翠翠,他觉得如果他要和翠翠在一起的话,那他的哥哥怎么办?我感觉首先二佬他非常善良,但是翠翠并不知道二佬是这么想的,我感觉她非常的单纯。
师:我想多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思考了,就是既然我们对《边城》已经探讨了二佬是翠心中的桃源,永远的梦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出这么多的问题,比如大佬的死,或者可以说远走他乡,她爷爷的死亡,白塔的倒塌,为什么在这里一个美的世界当中,他要写这么多的故事,它影响美吗?这是你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你可以想好了再回答,所有同学都要想一个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不如意的东西?
生:我认为最美的最感人的并非是喜剧,而是一种悲剧,从本文《边城》来看,在翠翠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包括她的父亲和她的母亲的爱情,然后还有翠翠对大佬二佬的感情,从翠翠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看,这些都并非是非常如意的,也是一种悲剧吧,所以,在本文看来,这些东西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而是非常深切的体会到翠翠的那种心情,我认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本文体现的那种的境界,用悲剧来衬托出那种唯美的,尽善尽美的那种感觉,让读者读起来,虽然是一种悲剧,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师:好,所以有一个的美学题,叫“美是忧郁的”。
生:我觉得刚才王宇说,他这个结尾是悲剧,我想这是在每个人第一次看的时候肯定觉得是悲剧,刚才我想了想,其实从这种角度也没有那么悲,假如因人而思的话,从翠翠的角度看,因为我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和希望,那么我的心里肯定很快乐,无论这个二佬是否回来,我的心是快乐的,而且,翠翠在想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爷爷跟她的那种感情,还有大佬二佬的感情,我想她也一定是快乐的,她也一定会变得成熟,会更加坚强的生活下去,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也没那么悲。
师:好,忧郁着并快乐着,好,我听懂你的发言了。
生:其实吧我觉得悲剧才是美的。虽然大家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只有悲剧才能给人以印象深刻,让人感觉震撼心灵,那种一个团圆结局的话,大家都是在一起了,我觉得就很普通,没那种唯美的色彩,要如果唯美的话,悲剧才唯美,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俩因为相爱还错过了,最后两人都怀抱着遗憾而死,那种才给人印象深刻,让人永留心中,说他俩的爱情是世间最浪漫的最委美的爱情。
师:所以鲁迅先生说什么是悲剧,是将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我们就当然心动了,产生了美感,所以美同时是一种缺憾,对于美的感受非常好啊
好,哪位同学再说
生::刚才说那些白塔的倒塌,还有大佬二佬的失踪,还有爷爷的死,我感觉沈从文先生这么写更是体现了美中那种不能是一如平坦的美,而是一种曲折的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也是一中美的极致吧
师:好,是吧
生:《边城》的结局让我想到一首歌,让我想到了朴树的《白桦林》,同样是悲剧我觉得翠翠她这样的悲剧演绎的更加委婉含蓄
师:好,委婉含蓄
生:读了《边城》之后,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叫《爱是痛的边缘》,我觉得这个“爱是痛的边缘”用在翠翠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我觉得翠翠有一种含蓄之美,在文章中没有特别表露出来,就是特别隐约的那种,这痛吗,就是他爷爷问他如果爷爷不在了该怎么做,她这时候没有明着说出来,就是表现的非常含蓄。
师:好,很好。
生:老师我喜欢《边城》这篇唯美的文章中加入了象“死亡”之类这样比较哀伤的事情,与他的唯美并不冲突,因为《边城》它是一篇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就不说一帆风顺,如果《边城》写的过于完美的话,就会感觉到脱离的生活,这样的话
师:他是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倾向是吧?
生:对,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不真实,所以说,我觉得如果说加入一些哀伤的,悲伤一点的色彩的话,可能会让委美更加完美。
师:好,有人说啊,说中国人的心态不大成熟,我们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圆的结局,于是我们传统的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那么面对大团圆的结局呢,久而久之我们心态就成熟了,当我们试论悲剧的时候表明我们民族的心态成熟了,也表明同学们不欣赏悲剧美,表明你们的心态正在走向成熟。记得张恨水有个绝笔之作叫做《金粉世家》在电视上热播了,其中有个女主人公叫“冷清秋”有人评价这个人的形象是这样说的,说她有着“翠翠的倔强,黛玉的才情,安娜的勇敢”,“翠翠的倔强”怎么没有一个人说起呢,我想请两位同学读读课文,在88页,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读,女同学当然要读翠翠的话,男同学当然样读爷爷的话,推荐两位同学吧,好吗?谁来?嗯,好,读吧,开始。
生:“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唱三年六个月呢?”
“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
“这不公平吧。”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里是否体现翠翠的倔强呢?唱三年六个月,我就听三年六个月,这是少女固有的矫情与倔强,那么以上啊同学们谈了很多,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谈,好,那么,下面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有人说呢,理性是长空的雁阵,是三峡的帆影,是斑驳陆离的古城墙,是四百年沧桑无语的地坛,我们透过边城美的缤纷的落英,回望理性之美,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恋歌”,“赞歌”,“挽歌”造个句子,这个要求是,要这么说“《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恋歌,是一个什么样的赞歌,又是怎样的挽歌”。谁来说?找到麦克风就站起来,说吧!
生:《边城》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恋歌,是一首铿锵有力,婉转流畅的赞歌,是一首物是人非,一声叹息的挽歌。
师:恩,非常好,她用了三个诗句,我们知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是用三个诗句谈了美的三个境界,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三个诗句来概括《边城》是吧,非常精当,哪位再说?
生:我觉得《边城》是一首为伊消的人憔悴的恋歌,是一首充溢着理性与意志力量的赞歌,是一首用幻想的音符谱写的沉忧隐痛的挽歌
师:沉忧隐痛的挽歌,沉忧隐痛,请同学注意这四个字啊,太有表现力了。
生:《边城》如歌,如清晨百草荷花的花瓣上露水般清清的恋歌,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火红的赞歌,如忧郁的蓝色深海中传来的让人心碎的挽歌
师:好,你对色彩的感受非常棒,有着一种婉约之美啊,文如其人。
生:《边城》是一种“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恋歌,是一首在青年不停的寻里和梦里洋溢着正直与热情的赞歌,是一首由悲情交织的挽歌。
师:啊,说的特别温柔。
生:《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的恋歌,是一首“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赞歌,是一首“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挽歌。
师:太有才了,你们是中文系的吧。好了关于这个仿句先到这,开篇说的这个《边城》名字起的挺好的,但是我们说它并不是的,看同学们这么有文采,我想请同学给课文十三章到十五章的节选另起个名字,但是站起来起完名字你要说啊,我起的名字好,好在哪里?因为沈从文的名字起得太棒了,先想一想……好吧,谁先说?
生:我起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就叫翠翠
师:就叫翠翠,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整部小说以翠翠为主线构成了多层面的人物关系展开情节
师:哦,就叫“翠翠”
生:首先是第一点,然后呢,把题目叫“翠翠”是因为它保留了人与自然生命契合的本质
师:人与自然生命契合的本质,很有一种参禅悟道的感觉,象道家思想
生:其实我这是一种方式,因为它寄托了沈从文对理想主义的渴求,其实,用主人公这个名字来命题,也能更快的切入主题,还有我觉得用“翠翠”起名,这“翠翠”不单是人名,因为我觉得看过《边城》的电影版会发现,他里面的色彩用的非常恰到好处
师:都是什么色调居多呢,主色调
生:一般是绿色,是水翠树翠山翠,最后觉得他们有淳朴的民风,这也造就了翠翠的色彩
师:哦。绿色的民风,翠色的风。真是不错,让你一说,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名字“翠翠“
生:我觉得比他好。我起的是“湘西之歌”
师:湘西之歌
生:因为这个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大佬二佬又是以唱歌来……
师:一决爱情的胜负
生:对,然后又扣住我们刚才造是句子,所以叫“湘西之歌”
师:哦,真是“湘西之歌”也是不错的
生:我也根据这篇文章起一个名字叫做“梦”
师:啊,叫做“梦”
生:我觉得“梦”这个名字非常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在做梦的时候觉得非常舒服,我觉得非常虚幻,里头的东西觉得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一样,就象这篇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一开始也说了,就是说类似一个世外桃源,咱们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我认为……
师:我想,我还是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对课文理解特别到位,所以老师还是要提问的,你说课文的节选写的是真实的吗?还有一个白日梦,你知道哪个章节在写翠翠的白日梦吗?把自己吓哭了,还记着吗?啊,她想着自己去闯滩那章,所以你两个梦为什么可以叫梦呢?更何况翠翠处于多梦的年代呢?你请坐,非常好。
生:老师我另外还有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就是二佬在山上唱歌的时候,翠翠正在爷爷怀里睡觉,那个时候她就说在梦境中听到一首歌,然后去摘花,摘花就不知道碰见谁
师:哦,摘的是花吗?
生:虎耳草
师:恩,虎耳草,摘的要是花就不是翠翠了,就有可能是黛玉了,好,请坐。还有更好的题目吗?
生:我想的可能狭隘一些,我认为沈从文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不是和小时候经历有关啊?
师:啊,当然了,他永远的童年嘛,永远的桃花源
生:所以说,我是从爱情方面想的。
师:嗯,那就对了
生:翠翠就是,他的爱情和翠翠是一样的,想追求还没追求到,所以他写这篇文章来激励后人
师:啊,实际上,沈从文的婚恋也是一部传奇,他追求张兆和几乎和难送追求翠翠差不多,要给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他给张兆和写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情书,是这样的,以后同学们可以看看他婚恋的传奇。
生:这可以用咱们现在十多岁小朋友的恋情为那个……
师:十多岁小朋友的恋情?这修饰语太多了
生:那中青涩的恋情
师:青涩的恋情,恩,青涩的味比苦涩的味还要大一些,同学们语感太强了,但是我刚才听到了一种声音,好,咱们以后再交流吧好不好?
(投影: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
师:同学们,青山绿水,明月清风,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那至情至信的原始的古风,那粗犷的牧歌,那白话的史诗,是沈从文永远的精神升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岁月风烟,转瞬即逝,当我们阅尽世事,历经风霜,我们会蓦然回首,那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人生是短暂的,艺术则长存,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