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战争教案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战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 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知道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模式:问题启发式、自主探索式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吸毒有何危害。
【师生活动】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六页,看一下PPT上展示的罂粟花图片,这种妖艳美丽的花朵与***有怎样的关系呢?什么是***?吸食***有怎样的危害呢?请在阅读卡里找到答案。
学生:(阅读之后给出答案)***是一种毒品,吸食可上瘾,致命。使吸食者倾家荡产,败坏社会风气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图片和读材料中认识***,有意识地提取有效信息。这样的导入比较适合八年级的学生,使他们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到图片上,然后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师生活动】我:吸毒者一般都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失去劳动能力,因而毒品在全世界都是被严禁滥用的,只能取少量作为医疗用途。而正是这样一种危险致命的毒品,却在十九世纪初期被英国商人大量地走私倾销到中国。
【教学内容】了解英国走私***的原因,以及***流入造成的危害。 【师生活动】我: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二页最左侧的快蟹号的资料,想想它为什么叫做快蟹?英国人用这样先进的船只来向中国大量走私***是为了什么呢?结合课本第二页的正文第一段,来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快蟹能逃逸能抵抗,好像螃蟹。英国人走私***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打开中国大门。 【师生活动】我:是的,之前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英国商人并没有赚到钱,因为中国农民自给自足,不接受他们的产品,所以他们想到了***这种罪恶却暴利的毒品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同学们看第三页的图表,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学生: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我:如此大量的***流入中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页到第三页的内容来总结一下。
学生:一是白银外流,二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三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由于军队也吸食***,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是民风日下。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教学内容】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 【师生活动】我: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有这么多的***进入中国,腐蚀着当时的中国社会,于是朝廷中出现了两种主张,一部分大臣认为,不用过于紧张,慢慢禁毒就可以了,而另外一部分则认为禁烟刻不容缓。那么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大臣,你们会建议皇帝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学生:立即禁烟。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社会问题,真正体会当时爱国人士的忧心,假如答案出现说不必立即禁烟,要进一步询问学生这样回答是出于怎样的思考,同时根据情况给予肯定,因为历史上确实有朝臣有着同样的建议。而最终皇帝决定听从林则徐建议立即禁烟,也是因为林则徐奏章中说出了皇帝最在乎的统治大权的问题,财政。所以很容易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立即禁烟是当时中国不可选择的自救道路。
【师生活动】我:同学们的想法与大臣林则徐不谋而合,他当时就上书给道光帝说到,如果不尽早禁烟,清朝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能当军饷的白银了。这一下就让道光皇帝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奔赴广州查禁***。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三页剩下的文字资料,回答我的问题,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呢? 学生:缉拿烟贩,收缴***,虎门销烟。 我:之前让同学们自己学习了虎门销烟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他所知道的虎门销烟。(学生讲完之后根据时间来决定是否播放视频,以及给学生讲解销烟与烧烟的区别) 我:那么老师接下来就要提出问题了,请同学们一起回答,虎门销烟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学内容】了解***战争的时间,结局以及影响
【师生活动】我: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入英国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入侵中国,用武力手段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挑衅活动,并最终升级为战争。我们看看第四页这两艘兵船,左边是中国兵船,右边是英国兵船,哪一个更先进?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从船上的大炮上看出来。
我:英国在海上的实力远超过当时的中国,中国显然是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了,但是我们看一下第五页左边的战争形势图,有没有同学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英国军队同样的路线进攻了两次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页的正文部分,来告诉我答案吧。 学生:因为前期林则徐在海上有积极防御,后来被撤职查办,南方海域才彻底失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同时,学会在图片细节中收获不同的历史信息,带着信息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来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让他们明白历史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知识是非常有趣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是值得去深入了解探究的。
【师生活动】我:战争的结局,当然是中国战败,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条约使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转变,从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呢?我给大家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解释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失去了部分主权,一部分自主,失去的部分主权由殖民国家行使。在经济上呢,半殖民地半封建指的是当时中国既保留着当时自己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同时还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了列强殖民经济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带着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疑问,来解析一下南京条约,同学们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答出四条内容。 我:首先,我们看到,香港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土,在条约中被割让给了英国,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主权以及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香港岛变成了殖民地,归英国管理,这就是我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再看赔款一条,这一条虽然不关乎主权,但是金额巨大的赔款并不是从皇帝的腰包里出,而是从国库里拿钱,国库的钱来自于当时农民上交的税收,所以赔款无疑会加重劳动人民的负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了英国殖民者倾销货物的地区,冲击了自然经济,在经济上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路,同时也让他们的侵略势力突破了海上防线,渐渐向沿海地区渗透。最后一条,则是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的关税始终处在英国人的监视之下。所以***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才将***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不对?
学生: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设计意图】这一提问如果学生可以直接给出答案,说明前面的解读应该基本已经被了解,如果学生有懵懂的感觉,就继续回到南京条约的解读中,让学生发现,***在条约中几乎没有被提到,赔款也不是主要项目,结合香港的地理位置,以及通商口岸的位置,让学生明白,通商才是英国人的最终目的,然后回答这一问题,自然而然便可以得出答案。
【师生活动】我:最后,我们一起来回忆今天学过的内容,复习过后有一道思考题,大家下节课来一起回答。
本课结束。
初中***战争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能说出英国向中国走私***的概况和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能归纳出英国向中国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原因。
3、能正确复述出***战争的主要经过、关天培的抗英事迹。
4、能准确说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危害的分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6、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7.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愿意向他学习。 8.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课前在实验室里找到的两朵花的标本,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学生观察、回忆、回答是大烟花。 教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可能说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光碟”里或者师大地里看到的。 教师问学生谁能说说它能做什么用的?
学生思考回答经过加工可以制成药材,这种药材叫***。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什么药用价值吗?
学生可能回答少量服用可以减轻身体疲劳;能治腹泄;能使人精神振奋。„„ 对同学们的表现教师给与充分肯定,然后指出***是一种强调的麻醉剂,中国原来确实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但***含有大量的***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谁能谈谈***都有什么毒副作用?
学生可能回答大量吸食对人的身体特别有害。它能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无精打采;***很贵,使那些吸毒的人都倾家荡产;有的人为了吸毒,甚至是杀人抢劫。„„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同学们能把***的危害说得这么透。是的,***确实是一种毒品。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就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那么,***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痛苦回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内容--***战争。
(点评:本部分导入,教师注意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受到什么思想教育?„„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整理如下:
1、英国向中国走私***及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能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原因。 3.能被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愿意向他学习。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一目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为了便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教师播放一段音像资料,同时用幻灯打出以下两个问题: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请说明理由。
2、***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看完录像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师生、生生互动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结论:英国向中国输出***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急需开辟国外市场,尤其看好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清朝中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为英国侵略中国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英国用贸易的手段未达目的之后,就开始偷运***。在***贸易中尝到了甜头。从教材英国向中国输入***的激增表中可以看出,到1838年已达到40200箱,获利白银519万两。***的输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第二个问题归纳出***的危害有三方面: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点评:这部分体现了教师将教学目标问题化,通过探究性问题涉及,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提出***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 学生可能说禁烟;把***贩子杀死;严惩吸食的人等等办法。
接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学生从材料中得知林则徐的上书打动了道光皇帝,于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教师然后 提出“林则徐到广州后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结果怎样?”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独立归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个体有了想法后,又迅速组织同桌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经过全班的交流,进一步归纳出林则徐禁烟的五项措施:①缉拿烟贩;②整顿海防;③派人翻译外国书报;④停止中英贸易、封锁商馆;⑤虎门销烟。)
教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学生讲完故事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能不能破坏环境?你们是怎么看的?”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让学生读虎门销烟的过程被一位美国传教士记录下来的资料。再看一段音像资料,师生共同感受一下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
教师提出通过上段史料的阅读和观看音像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们谈各自的感受。
(点评:这部分反映了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目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战争时有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经过学生的辩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点评:本部分设计是想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在***战争示意图上找到英军入侵路线。
2、归纳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产生见解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探讨问题。 教师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图讲解***战争的两个阶段。 小组派代表阐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提出讨论题:中国为什么在***战争中失败? 学生思考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点评:本部分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让学生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自己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同桌交流意见,再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看书、回顾所学内容,然后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点评:这部分设计反映了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结果,同时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战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远离毒品,奋发自强;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创设情境:
近年来,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同学们了解毒品的危害吗?请谈一下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同学们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毒品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战争)
提出质疑,由此导入新课: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吗?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本节课就来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新课教学: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思考: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走私,概况。
(3)林则徐虎门销烟: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那些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战争
(1)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的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影响:请同学们总结分析其中危害(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小结巩固:
重点强调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战争》教案 篇4
一、概说:
***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 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 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 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 、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战争
***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叙述英国的***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 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战争》教学设计 篇5
必修1第10课 ***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战争的侵略性、***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第二次***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
① 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 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②***战争的影响
③1856-1860年第二次***战争
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
②第二次***战争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 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1839年的虎门销烟达到高潮。
②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补充)
③ 爱国军民在***战争中的抵抗。
一、***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思考:有人认为:***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战后的中国: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之礼。)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1)人民自发抗英:1841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
陈连升(土家族)、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蒙古族)、陈化成、海龄(满族)
(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板书]
二、第二次***战争
1. 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影响和后果上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见,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战争的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规定:除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战争中所开放的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次***战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1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影响:
(1)第二次***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
(1)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与第一次***战争不同,第二次***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官员开始关注“洋务”,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构?
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交往中的反映。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
联系必修(2)第10课《***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必修(3)第22课《西学东渐》,想一想: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兴起以“自强”“求富”为出发点的洋务运动。
小结:***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历史曾无数次的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文明的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的曙光。
【课堂检测】1.***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 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
4、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第一次***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第二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割占中国领土
7.第二次***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答案:1-5:dcaba 6-8:bbb
板书设计:
一、***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危害:割地、 开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战后的中国: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二、第二次***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4.影响:
教学反思:
初中***战争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的原因,认识***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两次***战争的经过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学难点】
***战争爆发的背景,如何理解***战争后的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大家在初中都学过吧?中国近代史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以前初中没有学过吗?***战争(标志着)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这一百多年都属于中国近代史。那中国近代史又分为2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分界线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旧和新呢?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领导阶级的不同。我们说五四运动后,什么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面开始本课内容的学习。
放出四幅图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战争的学习。 图片中中战火喧嚣的场面,反映的就是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战争。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很想知道: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 虎门销烟 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中国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学生回答】……
看图表
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
***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而英国的胃口也大。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实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两者矛盾纠结,战争必然爆发。
得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二、 虎门销烟
***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破鞋”,没有人要。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却是“香饽饽”“畅销品牌”! 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813——1831年中英贸易的图表反映)。
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数量激增)那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在看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回来我一个简单的问题。
(1)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那自然而然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英国走私***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困难,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内容。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而那时候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以为是天朝上国。
过渡:面对大量***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于是任命主张严禁***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东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这就是虎门销烟运动。
三、 ***战争 过渡:不法英商非法***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 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战争”,对此有何 看法?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战争爆发的原因上来看。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 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经过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战争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争的过程略) 地图动态显示 ***战争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扩大战争——1842年战争结束 结果
1842年,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翻PPT,清政府除了《南京条约》之外,还与哪些国家签订条约? 把书发到52页,看历史纵横
先讲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再讲补充条约。
看到这里,我想问,***战争的失败可以避免么?来看***战争的原因。 影响
***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概括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840年***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战火再燃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为什么?结果?影响?比较。
中英***战争 教案 篇7
教学重点:***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
中英***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栏冈大捷
2.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黑水党
3.吴淞之战(陈化成)
4.镇江之战(海龄)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四、***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首先,教师可以进行复习提问: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目的是什么?开辟中国市场,推销英国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就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掠夺中国?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步骤:
商品→特殊商品(***)→炮舰
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中英***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这场战争为什么叫“***战争”?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提示学生注意***战争开始的标志:以侵略军封锁珠江口挑衅为标志,中英***战争正式开始。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教师应该强调当时道光帝的惊恐动摇;突出在谈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门抗敌殉国的关天培正反两个人物,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冲击。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清逆将军”奕山秉承道光帝“进剿”以显“国威”的使命,但这是一个污蔑“粤民皆汉奸”;提出广东“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主张的昏官。这样做的恶果,摧残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军侵略。在妄图侥幸一战成功失败后,奕山最终“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栏冈大捷
可以请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内容,然后请学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旗帜武器”图。“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另外特别指出帮助英军脱出重围的人是奕山。对此时奕山的行径,可以引用当时的爱国思想家魏源的诗作加以评价,“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魏源《寰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的怪圈,尽管有的官员并没有丧失攘夷之志。
2.厦门、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和宁波黑水党
这是***战争中英军第二次进攻定海。教师应突出定海三总兵的英勇事迹和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的抗敌斗争。
3.吴淞之战(陈化成)
吴淞守将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以死报国恩的事迹,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狼狈脱逃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通过比较给学生以冲突。
4.镇江之战(海龄)
首先,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抗敌,可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此外,还必须声讨英国殖民者犯下的战争罪行:攻陷镇江后,大肆烧杀劫掠。镇江出现“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妇女尸体满道上”的悲惨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可以思考:为什么爱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请同学们来谈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该题难度大,在组织讨论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概括结论;二要视学生水平和课堂时间引导讨论深度。第一种讨论,可从琦善、奕山、牛鉴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得出这是导致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第二种讨论,可从琦善等人行径、清军装备及作战情况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军队战斗力弱等;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战争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吗?结合第5课***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得出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衰落,尽管局部地区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战争中组织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抵抗。第三种讨论,如果学生在分析时谈到英国军事装备先进;又是蓄谋侵略,教师可从内因外因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因而无法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有的较量中取胜。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国的“第一个国耻日”。教师可以提问:英国侵略者通过条约获得了哪些侵略权益?清政府是怎样丧权辱国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的主要内容并一一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注意结合外交知识分析其破坏中国主权的类型。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探讨为什么美国政府专使顾盛得意洋洋的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却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四、***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门户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敞开了。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变化的转折点是***战争,此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建议教师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得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