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优秀15篇】

发布时间: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

教师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读童话、编童话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3、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的意识

教学重点

激发编写愿望,围绕习作要求编写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编一编童话故事,当一回童话作家。

二、写法点拨,具体指导。

(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1、大家看,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他们吧。

2、默读出示习作要求。

思考:从习作要求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

1)你选的是哪三位呢?

2)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3)你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呢?。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板书童话四要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1)为了把童话编得更精彩,你还有什么秘诀要告诉大家呢?

5、师小结:

编故事时,为了把故事编得条理清楚,我们除了要想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有几个小动物,在干什么事情之外,注意,还要按照事情发生的一定顺序把事情说清楚,最好能说明一个道理哦(板:道理);最后,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思路去具体编,看谁编的故事别人最喜欢听。

三、创编故事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议习作。

1、佳作展示,师生共评。

2、修改童话。

五、作业:

1、继续编写童话故事。

2、把童话故事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编写童话故事

时间

神奇地点有趣人物

想想事件

道理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教学设计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父母、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2、家庭成员看电视时意见统一吗?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3、教师准备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 flash 动画。

4、教师准备看电视时不同场面的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情况,谈谈看电视的情况。

2、播放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场面,你能猜出他们正在看什么节目吗?

(尊重学生看法,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发现明明家看电视中的“奇妙”所在: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揭开他们家看电视中的“奇妙”之处,朗读课文,找到答案。

(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找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带出的词语,反复读。

(生在书中找词语)

4、学生汇报词语,师在屏幕上呈现词语。

三、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生字、生词的方式

教学法: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迷的方法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地方或场合见到过这些字。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例如:

学生汇报“精”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边板书边讲解。

3、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要求:

⑴ 书写姿势要端正。

⑵ 要按笔顺写。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奇妙?

全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围绕“奇妙”一词展开,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

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

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⑴ 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

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

⑵ 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

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

⑶ 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

引导学生说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⑷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五小节。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

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出示反映谦让、礼貌、孝顺等主题的小诗:

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同时受到好的品行的熏陶。

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目标:

1、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估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增强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师生一起说说复习单元的的内容: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估算乘法。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并逐一展示,最后全体评议。

(1)先出示口算乘法算式,分小组指名回报,全体评议。

(2)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3)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4)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5)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6)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7)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估算乘法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三、测评训练

1、列竖式计算

24×5=? 123×3=? 412×6=? 324×5=? 138×6=

108×6= 204×5=? 150×6= 300×3= 235×3=

39×5≈ 302×8≈ 599×6≈ 71×9≈? 108×4≈

2、解决问题

(1)小红每天上学骑7分钟自行车,他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红家和学校距离多少米?

(2)老师把全班分成9组做实验,每组5人。后来有改成每组9人,这样可以分成几组?

教学设计方案 4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教师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2、萌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知识准备:

幼儿已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叫声、动作。

物质准备:

《开心农场》音乐、可投放食物模型的动物盒子、食物模型、配对图、头饰。

活动过程;

一、欣赏《开心农场》音乐,想想音乐里有哪些小动物?

二、讨论;你听见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幼儿模仿。

三、讲述开心农场的小动物来到我们班,同时出示画有羊、鸡、兔、狗、猫的操作盒讨论:这些小动物爱吃什么?

四、依次喂小动物食物模型,如用骨头、虫子、鱼喂小鸡,正确时,教师模仿动物声音;;叽叽叽,我喜欢吃虫子。幼儿轮流操作后,知道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五、游戏《连一连》每人一张连线图,把图上的动物和喜欢的食物连起来,巩固幼儿认知。

六、演一演幼儿戴动物头饰,听《开心农场》音乐,表演羊鸡兔等的动作声音。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从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引导他们获得有关经验。

开始部分听音乐,即引出活动内容,又发展了倾听能力。实用美观的操作盒,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实验的机会。

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连一连的环节,记录了探究结果,帮助幼儿丰富了经验,建立了食物之间的联系。

演一演的环节,首尾呼应,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教师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的人物为法布尔——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而且题目也明确了这篇文章所要记叙的事件即观察昆虫。通过题目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抓住主要事件的描述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篇文章共分四个自然段,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等。

3、培养学生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法布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段——螳螂捕食蝗虫。 听了这个片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段。

2、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3、你是通过什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4、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出示课题《法布尔观察昆虫》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看拼音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看汉字读课文,要求:不会字看拼音,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后学生进行评议,评议重点是生字字音是否读准。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至内容。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法布尔是怎样观察昆虫的几件事?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至内容。

1、指名说课文写了法布尔是怎样观察昆虫的几件事?

2、轻读2、3自然段,思考法布尔是怎样观察昆虫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3、小组内分句读课文,出示小黑板

4、用“有还有”说一句话。

5、朗读展示:点名读课文,检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6、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深入品读。

7、辩析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8、齐读最后一自然而然段,理解“坚持不懈”的意思。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深入理解法布尔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的原因。

四、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交流

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 8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懂得要爱护庄稼,遇到困难的事能动脑筋,想办法

2、能看图理解图意,发挥想象。

3、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5幅图连起来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意,能在看单幅图说话的基础上把5幅图连起来。

难点:看图想象有难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同学们,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聪明的孩子。

2、出示5幅图。

同学们看,图上的这个小朋友叫小华。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学习看图,说说小华想了个什么办法保护庄稼的故事。

二、整体观察图意。

1、一共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有什么?

2、连起来看图想想这5幅图在家小华看见了什么?

3、要求学生简单说图意。

三、逐幅观察图意,质疑引发想象,练说意义。

第一幅图。

(1)看图,说说“什么时候?谁在哪里看见什么?

小华在路边的麦地里看羊妈妈和一只小羊在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小结。

看第二幅图。

(1)看图,小华怎么样了?

(2)想象,小华为什么仰面倒在路上,他做了什么?

(3)练说:要求学生把话说具体。

(他赶紧跑过去拉住羊绳,想把羊妈妈拉出麦地,可是怎么拉也拉不动。小华再一使劲,羊没有拉出来,自己跌了个仰面朝天。)

第3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在路边干什么?

(2)想象小华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3)四人小组讨论:观察小华的神态、动作,再看看羊妈妈和小羊的神态,动作,想一想,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4)指名说,要求用上适当的动词。

(5)同桌互说。

第4幅图。

(1)仔细看图,小华怎么做,小华的办法行吗?

(小花跑进麦地,抱起小羊,羊妈妈看见小羊被抢走了,连忙赶出麦地。)

(2)同桌互说。

看第5幅图。

(1)两只羊终于走出了麦地,可又会回来吃麦苗呀,怎么办呢?后来,小华又想了个什么办法使羊不再到麦地里去吃麦苗?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小华在路边打了个木桩,八羊拴在木桩上。他又去割了一篮青草,让它们吃。)

四、连句成段。

1、把5幅图连起来回想一下,确定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逐幅图连说。先说每幅图,再回头说第一幅图,第2幅图(以此类推)

(1)自由说。

(2)同桌说。

五、指名讲完整的故事,评议(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

六、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华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教师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马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四篇文言文分别为:《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订鬼》《马说》,五首古诗词分别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本单元的诗文都是中国古代名家的名篇。教材入选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经典,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基本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我基本上可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1、 朗读课文,读准停顿及重音,读出语气,并熟读成诵。

2、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能够说出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作者的愤懑之情。文章提示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弊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三年一班共有学生60人,人数比较多,男女各半。整体而言,班级明显不够活跃。但分析问题条理全面的大有人在,文言朗读节奏感比较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教学《马说》时,可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大部分学生,上课时一般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纪律性较强,组织课堂较为轻松。

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再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要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自主解决,只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可不过份深入。

此外,因为《马说》创作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教学需要通过补充课外有关的史实资料、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马说》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微妙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利用早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班级几位参加过朗诵比赛的同学。

2、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3、让学生自行安排课外时间背诵全文。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教师教学设计 12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培训,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新鲜和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职责不仅仅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探索和领会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追求知识的信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养成乐于求知、勤于求知的习惯,成为更有用的人才。下面我就此次培训,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体会。首先就教师角度来说,应该做到两点。

一、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被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却没有认清教学的真正目的;认为教学活动只是课堂内的事情,讲好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其实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师一定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做好全面完善的教案设计,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步伐,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例如我们应该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平静”模式,而是模拟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现实环境,给学生制造或愉悦、或愤怒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下学习并感受教材想要表达的中心含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动学生兴趣,运用情感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数有所作为的人从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情感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无论在课上课下或是校内校外亲切和蔼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消除拘束感和恐惧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此一来,将会使课堂氛围变得融洽,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授学生以渔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词、词语解释全部抄到书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罚。经过三周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

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

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

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

总而言之,教学关乎的教与学两个问题: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教学设计万能 1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习法布尔认真观察和探索的精神

3、学习用关联词说句子。知道用词准确有利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二、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过程结论

听说准备不是……而是……

无论……总……放飞、两只、十七只

三、感悟课文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以下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1、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3、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四、通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把自己品味词语的所得再放回到课文中,朗读全文,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新的启发。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后

1、可以查阅资料,多方面了解蜜蜂的知识。

2、续编故事。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组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训练项目是用词准确。

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本课想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方面着手。想以多读多说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读有了一定成效后,再写字上的时间就太仓促了,练习写字的环节只能放到课下来进行。在第二课时里,学生发散思维后说得多了,但是读得不够,本来设计读是想在了解内容的读上有所提高,但是发现自己还是顾此失彼,第二课时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一定的深度。在设计课时可能还有点明白,一到了课堂上就又犯糊涂了。品味词语时,从课文里走出来,回不去了,我说自己就像一只迷路的蜜蜂。最后好不容易回去了,(最后的自读全文)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形式,因为通过再读,学生的发现很少。在品评词语的时候,老师有“牵”的痕迹,在走教案的路子,没有真切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情。虽然在设计课的时候努力去做到关注学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感受,但在实际操作“找句子”这一环节时,应该总结出写作方法,结果又有绕进课文内容的嫌疑。自己的语言很匮乏,一问一答的课堂呈现形式单调无xxxx。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从中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自己预想得还不够多,操作层面上仍需不断努力,使自己有进步。

数学教学设计 15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