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优秀的课件(优秀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课件编写工作,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课件吗?
空城计课件资料 1
空城计课件资料
空城计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2]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而“郭冲三事”并未说明诸葛亮是在街亭之战时用的空城计,以司马懿在街亭之战时的所在地来否定“郭冲三事”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另外,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空城计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侦察”的质疑成立,那历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计岂不是都无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冲三事”的真实性。
空城计优秀课件 2
空城计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教学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师: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师: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好奇,迫不急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3.师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势进行检查。
4.、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喜欢听。
5.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6.以小组为单位,先组词,后写句,更换语境,巩固识字。(小组内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组的词多,看谁造的句多,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选出每组的好词好句进行全班交流)。
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识字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品读,体味,理解深思
1.师:生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课文的内容我们也都了解了。下面,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摘“智慧星”
师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那组回答正确就得到智慧星。
如:(1)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2)“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
(3)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5.深悟领会,投入体味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分角色表演,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表现你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每小组推荐一名,可参考老师的提示)
板书:表情——
神态、动作——
情感——
(小组评完后,全班评选,加入学生评价)
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的更具体,理解的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孩子的年龄小,知识还很贫乏,还需老师的点——拨——拓,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同时学生在朗读上,感情也会更充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浓,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记忆深刻,不知不觉中达到会复述。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加入自己的识字经验及想象来记字。
2.书写指导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结构,怎样写漂亮,再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汉字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写中再去创造美。
五、拓展延伸
1.每人准备一个三国演义的小故事。
2.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3.记录一些三国中的成语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空城计》课件 3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课文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朗读课文,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
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课文中写到了诸葛亮的语言、动作,请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在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的一个人。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这里“尽皆失色”是对众官的神态描写,表达效果是反衬诸葛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而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这里 “笑容可掬”是指孔明在大兵压境的时候,故作镇定、轻松的表现。
空城计优秀的课件 4
空城计优秀的课件
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是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同学们是否阅读学习了呢?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空城计》的课件 5
关于《空城计》的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有关常识和《三国演义》。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骗曹操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运粮草木牛流马,定南方七擒孟获这个人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历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国演义》,见识他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之《空城计》
二、走进小说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白话小说,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走进《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东汉至西晋约100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2、诸葛亮介绍:字孔明,外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国的丞相。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下山助蜀国一臂力。孔明出山之后, 助刘备打了许多胜战仗。论才智,他无人可比。曾多次以智将敌军打退∶如空城计,草船借 箭,火烧新野 等,确实是一名难得的贤士。
3、司马懿介绍: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才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一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四、了解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掌权。
五、检查预习效果
1、注音
司马懿yì 旌旗jīng 城铺pù
妄行出入wàng 擅动shàn 鹤氅chǎng
纶巾guān 焚烧fén 笑容可掬jū
麈尾zhǔ 远遁dùn 言迄qì
2、解释词语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
分拨:分派。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骇然:惊恐的样子。
言讫:说完。
六、观看影片并复述故事
1、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2、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中计人的反应——施空城计的结果。
3、空城计》故事简要
(1)话说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2)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着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3)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地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4)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七、理清小说情节
课文的情节围绕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划分出来吗?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提炼词语,概括段意。
步骤:
(1)精读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司马懿兵临西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
兵临西城-----兵临城下
2、总结方法,概括大意。
提炼概括法:
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层层意。
第二部分:临危施计(2)
第三部分:司马中计(3、4)
第四部分:孔明释计(5、6)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请用四个字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读第1段,思考:
1、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施“空城计”的?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在这种危急时刻,众官的表现又怎样?写众官的表现有何作用?
作用:对比衬托孔明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二)读第2段,思考:
1、哪些语句再次表明魏军来势汹汹?
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孔明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表现了孔明的什么?
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表现了孔明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三)同桌讨论,想一想,议一议
1、找出并朗读文中描写诸葛亮“三笑”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笑容可掬(3):故作轻松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5):如释重负(侥幸)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拍手大笑(6) :自豪、嘲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2、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为老谋深算的魏之名将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的心理、行为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司马懿:谨慎却多疑,对诸葛亮的了解并不全面,不能灵活变通,并刚愎自用,不听他人意见。
3、�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司马懿:老谋深算,生性多疑,骄傲自负,不知变通
三、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写诸葛亮面对强敌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 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灵活变通的才能。
四、拓展延伸
比一比,谁找的歇后语多!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五、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拨已定( )
(2)孔明乃披鹤氅(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
(4)众官无不骇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_的开篇词。
4、《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空城计》课件 6
三国演义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一、联想与思考
为什么对于新闻中“现代空城计”,始终都没有一个人敢进去呢?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你知道吗?
填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温酒斩华雄( )威震长坂坡( )
借东风( )过五关,斩六将(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白帝城托孤( )
课文分析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诸葛亮如何施用“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不攻进城去?
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导读思考:
分析课文人物性格刻画的特点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小说不仅可以勾勒人物的轮廓,还可以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
诸葛亮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演义》中,他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身上有许多政治家的美德,而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足智多谋。在小说中,诸葛亮战争生涯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方面的司马懿。司马懿老奸巨滑,连诸葛亮也看出他深有谋略,不过,比起诸葛亮来,他还是略逊一筹。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条件,事先作出周密的策略,而且在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这一点,在课文《空城计》中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形近字
拨( )拨款 氅( )鹤氅
拔( )提拔 麾( )麾下
掬( )憨态可掬 遂( )遂愿
鞠( )鞠躬 隧( )隧道
麈( )麈尾 遁( )逃遁
鏖( )鏖战 循( )循环
文学欣赏—歇后语
1、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2、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3、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4、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5、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改写要求:
1、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线索,保持完整的情节;
2、尽量体现原文夸张、讽刺的语言风格;
3、不超过400字。
空城计课件内容 7
空城计课件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关于手法
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4品析活动
①孔明的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②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③那司马懿是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④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轻松 侥幸 自豪
故做姿态 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课件 免费 8
空城计课件 免费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蜂拥 隐匿(nì)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hài)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司马懿了如指掌、知彼知己)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明确:(对诸葛亮不够了解、刚愎自用)
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4、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13空城计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了写人的一些方法。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 。
《空城计》课件资料 9
《空城计》课件资料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团队的假象,迷惑敌军。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 ) 城铺( ) 鹤氅 ( ) 纶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讫(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 隐匿 纶巾 骇然 远遁 分拨
泪如泉涌 稳妥 伦理 言简意赅 遵循 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叫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三国演义空城计课件 10
三国演义空城计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关于手法
课文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拍手大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4品析活动
①孔明的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②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③那司马懿是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④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空城计教学课件 11
空城计教学课件
《空城计》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 学生讨论
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拓展阅读:《空城计》课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教学课件 12
空城计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研读新课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引导学生阅读P85单元说明):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你能举出一两个能表现其特点的故事吗?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木牛流马计等)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问题?请出示新课出探记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准字音:司马懿、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抚掌、骇然、隐匿、遁逃、言讫、犒赏)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分组谈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第1自然段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第2自然段
(三)高潮 司马中计――第3、4自然段
(四)结局 孔明释计――第5、6自然段
(四)小结:小说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今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即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五)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
2、完成“一课一练”
第二课时
三、承上启下,引出新课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环境):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军情紧急对比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正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板书)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板书)
故做轻松 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小说中司马的其他表现,思考讨论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板书)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2、“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空城计罗贯中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空城计:出奇不意
空城计复习课件 13
空城计复习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二、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解题】 1.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三、检查预习
1.学生自主诵读
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正音释义
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3.学生讨论,明确预习2、3题答案。
(1)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2)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四、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明确: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五、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明确: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六、作业
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
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从中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4
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三、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四、学生讨论拓展: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
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3 空城计
6
“空城计”吗?
2. 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总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学习空城计课件 14
学习空城计课件
学习空城计课件,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开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写孔明摆下空城之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