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1

教材浅析: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寡、忐、忑、魁”4个会认字和“溅、帐、帘、忐、忑、魁”6个会写字;掌握“溅起、帐子、眼帘、忐忑不安、魁梧、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认识穷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能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国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他们每天只能                填饱肚子,吃的是            ,菜只有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            身体,冒着                          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                 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3.教师小结、导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两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4.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5.“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钟声还在继续响。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和危险出海打鱼,深夜还回上不了家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妻子桑娜担心着丈夫的安全,期待丈夫平安归来的焦虑心情。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⑴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⑵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忐忑不安)

①理解“忐忑不安”: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②读第一个句子。讨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⑶教师小结、过渡:虽然桑娜本能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但她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一家的生活处境。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是多么忐忑不安。

①指名读第二个句子,说说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时心里所产生的各种想法,中间用好几个省略号连接。

②学生各自再用心读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这层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表示桑娜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

③理解词语:自作自受。

“自作”在文中指擅自做主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自受”在文中指让丈夫揍我一顿。

④从桑娜的忐忑不安到最后下定决心,你对桑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⑷教师小结、过渡:为了挽救西蒙的两个孩子,做好挨揍准备的桑娜又开始犯愁着该怎么对丈夫说这件事情。

①朗读第三个句子。

②体会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桑娜陷入了沉思之中。)

2.教师小结。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作为桑娜丈夫的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渔夫回来后与桑娜的那一段对话吧。

3.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

⑵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⑶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第一次沉默是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

第二次沉默是他们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无辜的幼儿而感到难过与沉重。

⑷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个段落来体会呢?

⑸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⑹“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这里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品质。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因此,平静而欣喜地吐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动作“在这里啦”的“在”字是语句的重音所在,它饱含着桑娜“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心情和“你不用催了,我已经这样做了”这样的潜台词。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2.想象: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3.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四、作业设计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如果不用“穷人”做题目,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说出自己的理由。

板书设计:

桑娜     等待渔夫      缝补破帆          勤劳   善良

穷人                    探望西蒙      抱回孩子          富有同情心

渔夫     侥幸归来       收养孩子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2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三、说学法: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内容,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l)●(dquo;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六、说特色: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下面就结合语文课《穷人》的教学片断,谈谈在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一、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描写桑娜心里的这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后讨论)

生1:我觉得读出桑娜这时心神不安,很紧张、害怕,因为桑娜这时抱回两个孩子后,心里一直害怕有丈夫回来后会责怪自己,会骂自己。

(指名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桑娜担心、后悔的语气,因为桑娜这时心里想丈夫会埋怨她自己都五个孩子了,生活够苦得了,再加上两个,今后的生活怎么过呢?

(指名该生朗读)

师:大家对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和评价吗?

生3:我觉得前一位同学读得好,能让人感觉到桑娜心里的紧张、害怕,但读时的表情表现的不够好。

生4:我觉得这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都能读出桑娜此时既紧张又害怕,既担心又后悔的心情,让我感觉到仿佛她就是桑娜。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站在桑娜的角度上来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感情十分丰富,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生5朗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6:我觉得他在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时能注意到省略号的停顿读出桑娜的担心、害怕,但读得太快了一点,应该慢一点,让人感觉到她在反复思考。

生7:我觉得他在读“……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时能读出桑娜自己问自己的疑问语气,并感到后悔。另外,对前一位同学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桑娜这时紧张、着急,心里的想法是接二连三的,要读得快一点才行。

生8:我想如果我们在读这几句话时能够配上动作会表现得更有感情。

师:请刚才读的同学自己谈谈,听了大家的意见,想不想给自己提提意见呢?

生5:谢谢大家的鼓励和很好的意见,我可以再试试吗?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同学们还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生9:我觉得在读“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句时还要读得强有力,体现出桑娜要收留两个孩子的坚定决心。

生10:我觉得在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一句时语气要慢、要轻,要边读边想:丈夫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师:那就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读一读这一部分吧。

二、感悟趣谈

感悟之一:朗读的情感性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穷人》教学片断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是以怎样的语气朗读的。学生朗读时有了自己自由的天空,表现丰富多彩,结合当时的情形——自己家中有五个孩子,生活已经十分困难了,又抱回两个孩子,感受到桑娜的心神不安,“害怕、担心、紧张、后悔、坚定”等心情交织于心,学生不仅是感受到桑娜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当然,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排斥朗读技巧,相反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但朗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情感体验。

感悟之二:朗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没有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没有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上去感受。

《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4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拟定两课时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安排自主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贫困。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则安排为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重点语句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四、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再安排练笔,仿照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写法续写故事。

五、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步、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

第三步、感情朗读对话,体会渔夫品格。

第四步、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穷人》故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5

《穷人》练习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生动而又细腻地写出桑娜当时那种_______的心情。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桑娜的内心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这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

答案: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怕丈夫揍她,其次是怕生活过不去,“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她不知道这样做她的丈夫会不会同意。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她的善良驱使着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这句话生动而又细腻地写出桑娜当时那种不知所措的心情。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桑娜的内心是矛盾、左右为难的。文中“忐忑不安”这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教学案例及分析 篇6

一、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l.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 平静

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与其……不如……尽管……还是……

5.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6.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4.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

1.船上的帆还没张起来。

2.请把这张喜报发下去。

3.上课时不要东张西望。

4.昨天,百货大楼开张了。

5.元宵节的夜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四、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

2.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

3.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五、阅读答题。

(一)一条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条面包。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说说为什么格琳琴的到了奖励?

二)何为贫穷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1、文中的“儿子”为什么认为自己家贫穷?

2、读了《穷人》、《一条小面包》和《何为贫穷》这三个故事后,说说你对贫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