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片段赏析
在这个故事中多次的出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我想,这句话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青年编造谎言的那匹假马,第二种是青年想要少年更快的看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饿坏了那匹马》。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的实际教学做一个解说:
一、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该单元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人物的美好心灵,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人间真情。《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再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层层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两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上述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借助拼音或是工具书等方法,认识“瞥见、嗫嚅、枯蔫、拽、攥、尴尬”等字词的音、形、义。
2.研读课文,继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地感激之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这一属性。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人物言语、神态和心理来感受和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地感激之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教学难点为:继续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 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所以我借助提示中问题、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
(1)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2)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神态和心理的句子,把握主人公的主要品质。
(3)通过质疑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本文的标题这句话反复出现的含义,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联系上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4)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
(二)学法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了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住。”的确,好的开始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将课前的谈话与文本做了有机的结合,将生活的美与文本的美联系在一起,意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文章,文章可以展现美。
(结合课堂教学和设计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可以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读前问题引导,读后导”这三步,引导学生要求去读通、读准、读懂文本,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样扫除阅读文本的障碍,所以这里我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让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及时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这样也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过程见设计)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
在设计这个环节,我的切入点是:课文三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句子,进行三次品读课文,进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1.研读残疾青年。
(1)第一次重点抓住残疾青年第一次叮嘱我的话展开讨论,并且能联系上下文学习,明白青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发现我的处境,进而想方设法帮助我,又不想让我知道的精神品质。
(2)第二次品读是抓住青年吩咐他妹妹的话,通过抓残疾青年的言行、神态描写中关键性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美好品质。
(3)第三次品读我的说的话,目的也是进一步体会文中残疾青年为了不让我知道真相那份努力。
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良苦用心以及乐于助人,进而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更重要的事让学生明白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研读“我”的感激
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我让学生借助问题的指引:“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进行文本的对话,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透过文字背后,读懂我此时的内心世界。
当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理是无比的震惊的,进而是无比的感动。我主要让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和标点来体会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结合教学设计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文写到“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就此搁笔,仿佛意犹未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既进一步感受到我的感激之情,又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当然,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可以展示文章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关于《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后记:以前,没有多少机会或说是自己以前没有珍惜机会,到外面去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个学期,学校要申报第七届教改之星候选人,学校教科主任通知了学校很多老师。可是结果是,许多的人借故说是不符合要求等等之类的理由拒不申报。主任找到我说是非报不可,要是我都不报,学校就没人了。我想,我也是同一个科室的,现在学校如此,那就勉为其难吧。于是报名参加了,今年九月份我从申报的五六十人里筛选出来,参加了市里的比赛,虽然最后结果不如所愿,但我想这是一种经历。上面是我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