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二、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教具准备
有关泉水的资料
五、预习提纲
1、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
2、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珍珠泉”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
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
(出示句子:
①“开始,水泡……消失了!”。
②“水泡闪亮……珍珠啊!”
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2)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珍珠泉水绿、探、清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习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珍珠泉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为家乡有此泉而自豪。
(四)、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的位置,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景物,以及潭底冒出的泡泡。
(五)、布置作业:
1、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摘抄背诵。
2、看看自己的家乡有没有这佯美好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并从中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默读第2自然段。
1、想想: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这几句话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讨论上述问题。
这一段共5句话。第1-3句具体介绍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第4句写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一段是围绕第5句话写的。
3、重点理解句子(用投影仪展示)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学生研究这个句子,质疑。如:
①“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
②“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
③“创举”是什么意思?
④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认真读课文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4、这一段突出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雄伟、坚固)
5、总结学法:抓住重点词句读懂一段话。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齐读第三自然段。
1、运用抓重点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找一找:这一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写的?这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从全文看,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这一过渡句中,知道这一段是讲赵州桥的美观;从一段话来看,是概括句;从句子关系分析,是递进关系的句子。)
2、出示“不但。.。而且。.。“练习说话。
3、用“﹏﹏“划出写赵州桥美观的句子。(重点理解”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描写龙的不同姿态来说明图案的精美。)
(1)比较下列句子,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①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②在学生充分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是用过渡句连接起来的。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作的。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写作时,学生会用通顺连贯的话,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习作所包含的内容,产生对习作的兴趣,激起习作的欲望。
难点:要求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写好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稿纸、小镜子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用镜子里美美地欣赏了自己,找出自己的一处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一、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做竞猜游戏,猜猜老师描述的是谁?(课件逐句出示)
1、出示一段文字描述。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好,难度升级,继续挑战。)
2、猜另一段文字描述。
写是班上的谁呢?(学生可能猜不对)
(继续猜起来,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
二、欣赏例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2、边看边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伍建设的外貌的?
3、提示学生写人物外貌时不要面面俱到。
4、出示"第一招"——抓特点 写外貌
5、说说写人物外貌时一般按什么顺序。
6、写人物时,除了抓住外貌方面的特点,还可以写什么?
7、出示第二招。(图片出示,抓性格、爱好……的特点)
8、师引导学生交流:我想请谁来当写作模特,谁愿意?快瞪大双眼仔细瞧瞧,她(他)的哪些部位最具特色?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兴趣爱好。
三、迁移运用,尝试写片断。
1、学生习作,轻音乐起。
2、讲评作文。
3、试着修改下自己的作文。
四、写作方法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读读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组内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
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五、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
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帮助选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1、小组交流:
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
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⑴事情发生的时间。
⑵事情发生的地点。
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⑷事情的起因。
⑸事情的经过。
⑹事情的结果
三、教师指导写好人物形象
1、抓特征,一定要抓好肖像描写:
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但是仅有外表描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写人物外貌时要体现出人物神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要学会画眼睛,学会抓住描写对象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刻画,这样,这个对象就能栩栩如在眼前。
2、抓语言,一定要抓好对话描写:
语言要个性化,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腔。
3、抓事例,一定要抓好细节描写。
四、学生动笔写习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二、教学目标
1、“落、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
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hung)野 口笛(dí) 罚(fá)站 放假(jià) 衣裳(shng)
教师相机点拨:
“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
(2)去拼音读一读。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
(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假:jijià真假()暑假()假()发假()日
(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
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交流解疑。
(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5、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一说。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______在天上轰响,__________落下的时候,__________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______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______。他们的家在______。(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示范“舞”“扬”“臂”。
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学生运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6自然段。
(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2、6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预设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
预设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
(引导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
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聪明的古代儿童?(引导学生走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儿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儿童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3、谈话导入: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课──司马光(板书)。
二、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5、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6、自由练习朗读。(文言文和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四、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4、教师小结,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解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5、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6、带着理解朗读课文。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7、交流学习古文方法:看解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五、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全班背诵。
七、拓展阅读。
徐孺子赏月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解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翻译】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让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慢慢地说:“不是这样的。比如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一定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