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教案(优秀28篇)

发布时间: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3.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准备: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

课时:1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生命 生命》教学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浏览、复读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记住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构�

3.理解“气急败坏”、“饶恕”、“惩罚”、“驱寒取暖”等新词,积累“忍受、遭受、承受”、“决不会-更不会”、既不能——也不能尽管-就是“等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难点: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自由的、放声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读出一幅一幅的画面来。

二、读着这一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这一幅一幅感人的画面,你的心有没有被打动。仔细读读课文6、7、8三个段落。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能把这“最严厉的惩罚”一点一点地说清楚了,你就停下来。(提醒:把能够反映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的句子用浪线画下来。)

1.谁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

2.这些句子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3.哪些词语让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更加真切?

(有四个层次,特别要体会3、4两个层次。a“锁”;b“啄”;c“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d、“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许多年”。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联想,具体说说这“最严厉的惩罚”。)

4.面对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态度?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读;理解“屈服”、“决不屈服”、“尽管――就是”,“如此”。

师生轮读“最严厉的惩罚”和“宙斯的态度”。

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吗?面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你有什么想法?

三、普罗米修斯决不屈服的态度,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感受到。

1.课文第5段

2.课文第一节“冒着生命危险————”。

四、互文阅读

1.(补充情节资料1)假如你是一位演员,你会如何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2.(补充情节资料2)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要求演员如何来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3.读课文最后一段。假如你是一位编剧,你会让普罗米修斯怎样对大力神说?

小结:(看板书)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火种,在宙斯最严厉的惩罚面前,决不屈服,当火神劝他归还火种的时候,他表示决不——————,当他的好朋友河神要去向宙斯求情的时候,他还是——————,即是宙斯的心腹前来劝他的时候,他仍然是决不————。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现在人们习惯叫他“取火英雄”。

五、在咱们中国的神话中,也有一位取火英雄,他的名字叫“燧人氏”。比较读读,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的东西在里面?

1.学生练习

2.交流:都是讲取火的事;都是讲取火艰难的事;都是讲人们怀念取火英雄的事。

3.为什么人们都如此怀念取火的英雄,而且5000多年来,一直传颂?(宜联系课文1、2段,理解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光明,火让人类远离了悲惨和黑暗)。

4.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六、总结: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几个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课前准备: 2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略处理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雷达发明的理论来源。

2、理解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设计思路】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得好:“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靠我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但阅读活动中的“读”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读,读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读”,要抓住一个“读”字。以“读”为经,以“练”为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1、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软件。

2、收集关于雷达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激趣,揭示课题(略处理§1、2)。

1、师: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指名说)。

2、过渡:

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 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处理§1、2,启发学生质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学习课文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奠定了基础。课始动,学生的主动注意动起来了,感觉器官也动起来了。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学习§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 课件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 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 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 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 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 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 (课件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设计意图〗由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读是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地读。老师要采用科学的艺术,在读中点拨和引导,为学生启“悟”,以实现学生的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利,读中有问,把读的意义拓展开来,把读的环节由低到高,铺排开来,使“读”步步深入,走得更 “扎实”!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4)

1、师过渡:

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4:

⑴ 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 请生上台板书。

⑶ 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4第一、第二句话:

⑴ 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 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

(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

⑴ 引读第三句话。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⑵ 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4:

〖设计意图〗角色转移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与教材对话的位置,转为“事中人”,将活泼好动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转移角色进入课文,促进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对学生读中的语言训练。以“读”为经,以“练”为纬,让学生先了解有哪些准备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让学生整理成一段话,使其“言之有序”,“读中发现”。读是有层次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其主动发现。有人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开启学生的心门,让其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主动发现。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

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二、三次试验结果。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 指名读。

⑵ 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 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 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 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并凭借教材,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

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⑴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⑵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自选作业,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完成作业,这也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板书设计】

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板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轨迹、教师教学的思路!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 4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板书:雷达。

3.板书,齐读课题。那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字词学习。

(一)易错词语 强化正音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蝙蝠 漆黑 启示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证明 揭开 障碍物

(二)认识多音字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系着 塞上 荧光屏

(三)写字指导“绳、蝇”

1、字源识字,了解字义

2、观察易错字,分析字形

3、总结书写规律:“绳”和“蝇”是左右结构,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右下部位是“电”,竖弯钩要出头。

4、师范写生字。口诀:左窄右宽要明显,口字小小电要宽。

5、学生练写。

“三星”评价(正确、整洁、美观)对学生刚才书写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整改。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细读文本。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为了解决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简单评价。

(2)文中提到的“一红一绿的两盏灯”的作用是什么?(资料解释)

(3)为何先看到灯光再听到隆隆声?(光速和音速的知识)

(4)课文题目既然是蝙蝠和雷达,那为什么开篇描写飞机夜航?(原来是为下边的疑问做铺垫)

3、作者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的,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既然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都能在夜里飞行)

师: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飞行技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师:蝙蝠的飞行技巧这么好,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否疑问句,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启示”的内容,而是表述从观察蝙蝠的行为中如何提出假设性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5、学习4——7自然段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实验。请大家默读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师: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呀。(板书:解决问题)

师:那么,文章在写的时候,为什么只是详细介绍了第一次实验过程,没有具体些后两次实验?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结合,避免重复啰嗦。

师: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语句)

6、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如何给飞机导航的。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六、总结升华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

七、拓展阅读。

阅读《有趣的仿生学》,思考:

1、读了本文,你知道哪些东西的发明是由动物得来的启示吗?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5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科学短文。它既没有《穷人》一课的细腻情感,也没有《草原》一课的无限风光。如何利用课文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变成内容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愿意应聘记者的同学站起来,请到左边来。愿意应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学起立,请到右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学生分成记者和科研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二、自学交流,促进主动发展

⒈个人自学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就这件事记者要设计问题采访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要准确地条理地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先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老师愿当好你们的参谋,随叫随到,开始吧!

这样,自学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准备过程中,经历了阅读——思考——文字提炼的过程,完成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⒉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组交流时气氛很热烈,有的小组整理问题的类型,有的小组比较哪个问法更恰当,有的小组配合画图,有的小组整合语言,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探究。教师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学生创新、争论创设了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

⒊交流探究

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全班展开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招待会上,“记者”问题泼辣,“科学家”回答风趣。学生的理解、表达、情感、价值观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学片断:

记者:蝙蝠是怎么探路的?科学家做了……

师:(打断学生提问)咱们问一个答一个,好吗?

科学家:我来回答,老师,我用画图的方法解答行吗?

师:可以呀!请上台。

科学家:(王睿一)(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

科学家:(丁宁)我画的图比他简洁明了。

师:好,上来画画。

科学家:

嘴         障

蝙蝠            碍

耳朵        物

科学家:(李东昌)王睿一表达得不具体,应该是蝙蝠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蝙蝠的耳朵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

记者: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能谈谈吗?

科学家:雷达是依照蝙蝠发明的。

师:别的组有不同意见吗?不能光说蝙蝠,也不能光说雷达,应该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这里有一组练习,请同学们连线。

装雷达的夜航飞机      蝙蝠的嘴

雷达的天线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夜间飞行的蝙蝠

荧光屏           蝙蝠的耳朵

师:(走到没举过手的刘洋跟前,摸摸他的头)你来试试?

刘洋:装雷达的夜航飞机相当于夜间飞行的蝙蝠。

师:答的很好嘛,要相信自己。

科学家:(代斌急着举手)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师:很好,这样就把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表达清楚了。

……

记者:既然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长的眼睛有什么用呢?

科学家:起装饰作用。

科学家:我觉得可能是退化了。

科学家:是退化了,我从书上看过资料,蝙蝠过去是在白天活动的,用眼睛探路,但常常受到侵犯,它就改成夜间活动,慢慢的眼睛就退化了。

师:你爱读书,知识丰富,同学们一定要向郭宇学习。关于蝙蝠眼睛的问题,我们下去再继续探索。

(教师顺便拿起郭宇桌子上的一本百科全书)欢迎同学们读读这本书。

……

三、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 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晴朗的夜空里会有什么呢 (播放课件)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一)解决科学家的三次试验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3—6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试验证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填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汇报交流

(l)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 结果怎样 证明了什么 (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结合课件演示)

(二)解决蝙蝠探路的秘密

1.学生齐读第7段,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研读:反复,终于

a为了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付出艰辛的代价,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b指名答。

c从"反复,终于"你感受到什么

d轮读这句话。

(三)解决二者联系

自由读第八自然段,画一画雷达工作示意图。

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比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

完成课后练习。

讲评。

为什么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飞行 (课件演示)

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1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2生生交流。

3师生交流。(播放课件实例)

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 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8

[案例]

(一).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师:通过你的预习和上节课的初读,你对蝙蝠和雷达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从网上知道了蝙蝠是哺乳类动物,睡觉倒挂,夜间飞行捕捉飞蛾等,是益兽。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了雷达通常在军事、航海、气象等方面广泛应用。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那我们在课后把有关蝙蝠雷达的资料分别整理在一起,再把有关蝙蝠和雷达关系的资料整理到一起,像我们平时那样记到整理笔记上,行吗?

师:那书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读了这两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 研究讨论、 交流感悟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再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先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小组通过讨论研究第三自然段知道了科学家先看到了蝙蝠飞行和别的动物不一样。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而且在夜里飞行的很灵巧。

生:我们小组用朗读的方法。

生:科学家看到蝙蝠飞行很灵巧,就想知道他靠什么飞行。于是通过做试验想知道它的眼睛是不是很敏锐。

生:我们小组用的是列提纲的方法。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不靠眼睛,靠耳

3.封嘴                      朵和嘴

生:我们小组用表格的方法:

次数 做法 结果 说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  靠嘴

师:你对“配合”一词的理解,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体现了配合?

生:我用手弹钢琴,左右手互相就是一种配合

生:我们大扫除,有的同学擦地,有的扫地,有的擦门,有的倒水,我们一起把教室扫干净,这也是一种配合。)

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的配合,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其实还不止这些:比如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以配合做一些事情,使我们的世界变的更美好!

那书中指的是-----和-----的配合。

(三).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师:从古至今,很多人从生活中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一些东西,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仿生学的知识。来,通过老师给你的提示想想,看谁能说出来。

人们从(  )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

【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它给学习方式、师生地位都带来很大的变化:师生是朋友,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大胆质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1. 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课文。应根据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对教材取舍,改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深入研究。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没有一味地从头讲到尾,而是从关键入手,改变课文的顺序,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独立研究的兴趣。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学生收集整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自己找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

2. 研究讨论,交流感悟。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立足体现“自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以研究讨论、交流感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教师适时的点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的地位。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提高,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了个性。

3.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开放的同时,教师要把触角伸向课前和课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布置学生说说查找的有关资料,学生带着课前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投入课堂,知识面广了,课堂教学也充满生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学习完课文后,更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语文。就如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后,出示最后一道练习,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而且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创造,将来势必成为有用的人才。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9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蝙蝠与雷达》说课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这篇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所以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以课文为载体,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方式,体味科学的魅力,感受作家语言的精确;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科普文章的兴趣,扩宽视野。 二、教学背景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结构层次清晰,虽然没有华美的词句,但是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现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又是什么呢?根据本课的需要,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研。通过四年的学习,本班学生能够通过工具书、查找资料,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篇文章,学生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根据对学生提问的整理,发现学生通过初读,学生能够读懂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但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对于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认识不到位。通过对问题的整理,可以看出,除了对于文章难点内容的不理解外,在对文字的品读上,尤其是对于科学小品文语言文字特点的感悟上,存在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策略方面,采取了让学生自读、批注、根据提示填空、在交流中整理,训练学生去有目的的读课文,领会语言的准确,初步掌握学习科学小品文的方法,并能够初步体会此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本课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围绕着“突出教材特点”、“体会语言文字”的两个原则。本课按照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了这样的任务:1、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以及对学情的分析,第二课时主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2、通过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科普文章的遣词造句的准确性。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通过对比品读,体会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联系上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图 发现问题,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蝙蝠飞行的特点。       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用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总结升华,激趣拓展 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解决问题,理解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意义 得到启示,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四、说过程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以“请同学介绍一下《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开始本课。从整体入手,通过回顾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在整体回顾后,通过“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这一大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二、品读文本,深入体会(一)发现问题,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蝙蝠飞行的特点。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对学生课前的调研,请学生找到描写“蝙蝠的飞行特点的段落,并找到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下来。”,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即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的默读、画批,学生会对蝙蝠飞行的特点进行概括,此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学生会找到“灵巧地”这个词语,教师因势利导问:“极细的”、“灵巧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对比阅读、讨论的形式,找到异同,在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会很快地体会到这两个词语的修饰作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在充分体会后,教师总结:作者就是用这样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科普文章的特点。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二)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朗读后,自然引出科学家的疑问:难道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让学生用疑问的语气读科学家的问题。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把孩子的兴趣点引入文本,达到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感受研究过程的严谨质疑后,顺势导入下一环节:既然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不如让我们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默读课文,根据表格提示,在文中作出画批。表格中的“试验方式”和“实验结果”两方面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信息,得到答案;试验结论学生无法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教师顺学而导,指导学生找出试验结论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可能出现几种情况1、直接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到“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在这句话中,“靠的不是眼睛”可以直� 如果学生直接把“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填写在第二次试验结论的位置,则追问:在第二次试验时,科学家就已经得出这个结论了吗?使学生意识到三次试验得到了三个结论,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学生也可能没有直接找到第六自然段,而是直接将文章中描写试验现象的句子“铃铛一个也没响”、“铃铛响个不停。”作为结论,此时教师引导: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看铃铛响与不响吗?再读一读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科学家到底在研究什么。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这样,通过表格填写的设计,充分地理解了试验的方式、结果与三次得到的结论,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整合,自然引出结论试验的最终结论。 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朗读后,请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语,谈谈体会。学生会抓住“配合”这个词语谈体会,此处可能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从配合的词义进行分析,配合就是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这里使用配合,说明了蝙蝠的耳朵和嘴是一起工作。2、学生也可能会选择从去词法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去掉,则变成了只有耳朵或者只有嘴就可以探路,和试验的最终结果就不一样了。加上配合才能说明嘴和耳朵是一起工作的。在对比中进行理解。又一次感受到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对“配合”一词的理解,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性,促进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得到启示,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设问“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起来的?” 自然引导到下一环节: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家是通过仅仅三次的试验,就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吗”引导学生再一次对比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抓住“反复”、“终于”,通过阐述观点、朗读句子的形式,使学生再一次充分地感受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性。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难点,我此处设计一个填写练习,使学生通过补充图画的方式,经历由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图画,再由图画回归文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一一对应,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难点。通过教师提问“科学家是如何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一发现运用于发明雷达的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并尝试完成图表。预设1:部分学生可以用简单的图画画出蝙蝠飞行示意图与雷达的工作原理图。这种情况下,让先画出来的同学说说自己图画的意思,并重点说明从文章中的哪句话得到的信息,通过表述,使得其他学生明确提取信息的方法。预设2:学生自己画图的情况不理想,虽能找到相应的语段,但不能将信息进行整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出表格式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并填写图表的过程中,找到整合信息的方法。出示: 填写后: 在完成填写练习后,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关之处。通过反复的表达,将表格内容充分理解,并且能够使用自己的、比较严谨的语言概括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填空练习的形式:“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使学生从表性认识过渡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总结升华,激趣拓展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3、同学们,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给我们启发,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长大后去创�  三、总结升华,激趣拓展1、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预设:①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②只要用心观察与探究,你就会发现大自然中许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3、同学们,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给我们启发,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长大后去创�   板书设计: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                 电波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五、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学生回答试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来评价学生是否能读懂三次试验的过程。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通过朗读,来评价学生是否体会到科普文章用词的准确性。3、通过学生看图、完成填空,来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六、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科学类文章讲读课文,为了突破以往将此课上得没有语文味儿的情况,这节课我主要从“抓住主线,理清文章脉络;品味词句,感受语言魅力”入手,力求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有所突破。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科普文章的行文特点。科普类的文章一般具有科学严谨性,为了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除了让学生体会三次试验的过程外,我关注到了这些词语“反复”、“终于”、“配合”,采取去词法、重点词突破法,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发深度思考,使他感受到这些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让学生体会到用词的准确以及科学的严谨。2、抓住主线,理清文章脉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线索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直接从第三自然段切入课文,让学生在自读、提取信息、对比朗读中发现问题,自然地引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通过根据表格提示默读课文,口头填写表格的形式,使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反复研究过程,从而发明雷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最后回顾全文的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理解此类文章的一般行文线索,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力争使所有的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一些关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技巧。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五、教学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师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

课文分析: 11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12

1.读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bǔ zhuō         bì   kāi          mǐn   ruì

(         )      (         )     (         )       (          )

wén   zi        línɡ  dānɡ      zhànɡ  ài          jiē   kāi

(         )      (          )    (         )       (          )

2.形近字组词。

绳(    )      揭(     )      莹(     )      幅(     )

蝇(    )      竭(     )      荧(     )      蝠(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灵巧——        敏锐——       漆黑——       清朗——

4.改正错别字。

科学家摸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壮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爱物就反谢回来,出示在萤光屏上。架驶员从雷达的萤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爱物。

5. 阅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    )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写出近义词。

灵巧——              敏锐——            避开——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3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蝙蝠和雷达(生齐读课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想不想看看蝙蝠和雷达是怎样的?

2、分别出示图片,问:关于它们你知道些什么?(激励:你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你真是爱读书的孩子!)

过渡: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大家把书翻到42页,快速浏览全文,在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联系的语句下面画上横线,完成后举手示意。

2、抽生汇报

3、生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一处。(这是一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过渡:还有能说明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吗?

出示第二处。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把这两处的意思说清楚吗? 过渡: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三、学习第三段

课文哪段讲了这一内容呢?那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吧!这次读老师有要求:默读第三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想想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边读边标记。

1、生自读。

2、抽生汇报。

3、指导朗读。 认识关联词“即使 „„也„„”这是一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可是、然而、却”。

4、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呢?

(1)生练读

(2)汇报读

过渡:读到这儿,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了疑问:师引读: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 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生接读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课文4——6段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请大家自由读4——6段,完成这个表格。

四、学习4——6段

品读4—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出示课件)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蝙蝠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不响 和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与嘴有关

1、出示要求:先自读4——6段,口头填表。再跟同桌交流、然后填表。

2、抽学生汇报,老师归纳填写。只填重点词

3、让我们再回到文本中读一读,亲自感受一下这三次实验吧。齐读4、5段。 师引读: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

5、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老师这儿有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看看细心的你会发现什么?)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1)师提问:这两个句子哪句好?为什么?你跟别人配合过吗?什么叫“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汇报句子

1、快速默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

2、抽生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完善示意图。

3、你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1)抽生试说。

(2)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3)全班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4、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

(1) 抽学生汇报。

(2)生练读。看谁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

(3)抽生汇报。

(4) 男女生赛读。

5、蝙蝠的本领真了不起,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夸夸它。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6、小结学法。

自由读文,勾画重点句子―→交流―→归纳板书―→看板书复述内容―→朗读体会。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六、学习第八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同桌交流。

3、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并复述。(抽生上台画)

4、看板书复述雷达探路的原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你有什么发现呢?你们真棒,真是会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几道题读一读吧。

5、出示课后练习三,生齐读。

七、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某种器官的构造、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叫仿生学。

1、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还有很多,你能不能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向别人介绍你收集到的资料呢?

2、抽生汇报。

3、想象。

A、(现在,有一个跟你们一般大的小朋友有了一个很好的点子,你想不想知道?课件出示: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B、怎么样,他的想法很棒吧!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好的点子,那我们也来说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C、想说的孩子别着急,要不这样,咱们把自己的好点子写下来,待会儿跟同学分享,好吗?你也可以简单写写你想发明的东西的用处哦!

(1)、生自由写。

(2)、汇报。

推荐课外书籍:

《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在这本书里,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4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达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下面我们进一步读课文,了解这些实验。

三、品读4~5自然段感知

1、学生自读,老师出示小黑板。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没响

不是眼睛

第二次

蒙眼响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响与嘴有关

2、要求分学习小组讨论填写。

3、抽学生说,老师填写。

4、巩固这部分内容,抽读,比赛读。

5、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6、谁能代替蝙蝠跟科学家说说心理话。

(学生表演蝙蝠自述:⑴准备了蝙蝠的头饰。⑵两位学生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内容简介是:先介绍自己(蝙蝠)的来历,及还有别名叫“燕老鼠”的来历。然后介绍自己被科学家发现了秘密,“我”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出示小黑板上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个句子那句好?为什么?

8、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

(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读,自己在笔记本上画出蝙蝠飞行示意图。

2、学生自画,老师巡回指导。

3、抽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评比)

4、老师也画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图与你们比一比。

5、请同学们对照示意图练习说话训练。

过渡语: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更加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用在飞机上,根据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五、细细品读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前面蝙蝠飞行示意图,自己能独立画出雷达为飞机导航的示意图吗?

3、试一试,画在笔记本上。

4、画好后,抽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5、师生共同来肯定评一评。

6、同桌互相交流,根据示意图说说雷达是怎样在夜间为飞机导航的?

7、出示制作的卡片,填空用图形表示。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六、扩展练习

过渡句: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2、师生共同评价,谁的资料好,语言又流畅。

七、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难点: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一、揭题:

1、出示蝙蝠图,你们认识它吗?叫叫它的名字。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师根据提示板书)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达。板书。你们了解雷达吗?

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介绍雷达的,谁来读一读?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蝙蝠和雷达》,齐读。此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4、这两个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怎么会有联系呢?今天让我们研读《蝙蝠和雷达》,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生字会读好,还得会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个醒。

出示选词填空,“敏捷“敏锐”说说两个词的区别,并给敏锐找近义词。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

指名读,此时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问题?

预设:蝙蝠有什么本领呢?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启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三、研读文本:

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领。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蝙蝠的本领?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从“无论”“即使……也”等词感受到。)

(3)用“无论……即使……也……”说一句话。

(4)蝙蝠的确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语气读一读。

2、这蝙蝠可真够神的,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出示句子)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齐读

3、事实是不是如我们所猜想的这样呢?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个秘密,进行了多次试验。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读读四五六自然段,试完成实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

况 第一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第二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第三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试验结论

4、汇报第一次:

(1)试验条件: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指名读,让听者眼前能产生一幅幅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指名读。

(2)结果如何呢?指名汇报。

结果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谁来读一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5、汇报第二、三次。

(1)知道与眼睛无关后,科学家又进行了两次试验。谁来汇报第2次?

(2)指名读结果的句子。(评:我听出了,此时蝙蝠是在乱飞啊!真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3)由此得知,蝙蝠夜里飞行不撞墙与——有关?

(4)汇报第3次。

6、出示总表。仔细品味作者对这3次试验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分别用了“蒙上”、“塞上”“封住”)这3个词位置能不能互换呢?作者用词是如此准确,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由这3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此时,你脑子里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让我们带着头脑中的这些问题,继续走进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6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17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说明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自读自悟,探究合作,图文再现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第一课时课文内容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回忆。在开始时,我故意叫3名学习困难生来回答,再叫学习好的概括的说这样既能把差学生单一的,一知半解的问题,让好学生概括出来,这样逐层深入既能使差生找到差距迎头赶上,不仅起到了检测作用,而且使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都有了提高。

二。、出示自主阅读提纲

1、根据提纲(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当提问了2个同学,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试着提示:看看哪句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飞机或雷达,这样的引导方法,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找准确。接着让生自读自悟。

2、自主阅读提纲(2)比较容易解决,学生自读后就能一清二楚,只是学生汇报时不能说具体完整,把话语组织好,说完整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我采用了自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自学提纲(2)。

3、解决自主阅读(3)时,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直白的示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

4、解决自主阅读提纲(4)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自读,然后自己仿照刚才蝙蝠的示意图画出雷达的示意图。再读7、8段感悟交流。教师要起好引路作用。

三、整体感悟

将刚才所学的一些零敲碎打的知识整体化,紧扣文章题目,让学生填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内容对照表,这样是使学生刚才所学的东西系统化,整体化,其实这个环节就是帮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既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细致的把握了,自然而然的就步入了拓展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用“之所以…是因为…”把蝙蝠和飞机说成一句精练的话。把“不是…而是…”插入6段考考学生会不会穿插训练。用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8段,这些拓展环节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考察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再一个拓展就是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学生知识通过教辅资料说出,即使学了学生也不能够正确的表述,只好教师帮助内化增长知识。学生了解了是什么文体后,必须让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一文体的特点,所以这一步的拓展也是很必要的。

五、质疑

质疑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学生没有教师也就不必无中生有了。

六、课堂创造性练习

此环节以蝙蝠自述的口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原文内容填空加深课文的掌握。因为语文教学堂堂离不开训练提升。

七、小结

总之,抓住重点运用现代化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的的技能,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作业布置: 18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教学目标 19

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20

一、探究准备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二、探究过程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生: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生:我知道吸血蝙蝠。

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生: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生: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生: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生: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

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探究体悟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生: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生: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生:密密麻麻

师: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个意思?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

生: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

生: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生: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

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生:配合。

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四、探究发展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4、小结:对! 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5、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6、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7、指名贴卡片。

8、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9、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 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 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10、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11、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

五、探究作业

1 、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2 、查阅有关仿生学的知识,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1、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六、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把眼睛蒙上

没碰着一个绳子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耳朵塞住

到处乱撞

第三次

把嘴蒙上

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平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 2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2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阅读课文。

2、 了解飞机如何在夜间安全飞行可以从蝙蝠身上获得灵感。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索。

第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 帮助学生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关键词,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介绍会话。

你从上一课中学到了什么?

(2)团队合作解密科学家的实验

过渡:是的!蝙蝠是如此强大!蝙蝠真正依靠什么来找到它的路?让我们一起学习4、5、6个自然段。

1、 分组阅读4、5、6段。

2、 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小组自主、合作、询问讨论完成)

3、报告和交换。

第一个实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它证明了什么?(一段连贯的文字)

(2)科学家如何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

(3)根据表格给出完整的段落,并解释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个实验的。(结合课件演示)

老师: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盛: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的结合。

老师稍微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发现少了什么?你能把它处理掉吗?为什么?

老师:“同心协力”强调的是分工合作,这是不可缺少的。

(3)学习第七自然段解决蝙蝠寻路的秘密

中介语:现在,我们知道蝙蝠用它们的嘴和耳朵来探索道路。他们如何合作?现在让我们把第七段和这个问题一起读。

1、 一起读第7段。

2、 现在你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了吧?哪个学生将谈论它。

3、问题,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写:

学生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蝙蝠是如何探索飞行的。展示课文片段并口头填空。

在蝙蝠中,当它们发出蝙蝠时,它们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向。

4、 哦,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用它们的嘴和耳朵来配合和接收超声波。科学家们容易解开这个秘密吗?哪句话让你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名字的答案。你的回答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B比较的句子:

科学家们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经过反复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C你对“最后的重复”有什么感觉?

5、 让我们一起来读,用语言来读出科学家的艰辛。

(4)学习第八自然段,解决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转变:科学家发现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并模仿它。他们在飞机上放了什么?(雷达)那么,雷达是如何工作的,它与蝙蝠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学习第八自然段。

1、 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课件展示自学技巧)默读课文自然段落第八段时,用“”标出重点句子。2. 在黑板上模仿蝙蝠的路线图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并口头说明雷达的工作原理。

2、 他是正确的吗?雷达是如何工作的?

3、比较两幅草图,我们可以得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幅草图,并播放一个脱口秀节目,看看你是否能找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课件展示:

雷达天线像蝙蝠()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雷达的屏幕就像蝙蝠。

老师:学生们真聪明!学生们似乎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当你在这里学习的时候,你想说什么?谈论你的收获还是提出问题?

(5)总结与升华,激励与拓展

1、 你从文本蝙蝠和雷达中学到了什么?

2、 学生们受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来解决飞机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这是一门现代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小发明的灵感来自动物。你收好了吗?介绍一下你对仿生学的了解。“人们从()中获得灵感,发明()。”就……的句型而言。

生1:灵感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24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的主要内容。(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提出自己深入学习后仍不懂得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自学重点段,解决问题。(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 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

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同学读4——5自然段时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画简图、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 2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已经找到了答案,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3)画出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画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26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

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用填表法,填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出示蝙蝠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了解多少。出示雷达的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吗?说说你对它的认识。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现代探测仪器,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用一个“和”字连起来,请读读----《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科普小短文,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文,扫除字词障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3学生开火车领读。

4问:有不理解的词吗?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三,精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找出来并画上直线。

2,学生汇报。(出示: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指名读,齐读,想想通过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出示:蝙蝠身上的哪些特点让人们受到了启发? 生边读边找到有关段落,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你最佩服蝙蝠的什么?指名说。文中用了一个关联词是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即使。。。也)用它说句话。

4,齐读最后一句:(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个什么句?你能给改成陈述句吗?

5,对于蝙蝠神奇的飞行本领,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的?出示表格 (学生填写三次的实验及结果)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6,齐读实验结论,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7,默读课文,想想: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多媒体演示蝙蝠的飞行原理。

那雷达的工作原理又是如何呢?生回答后,多媒体演示。

8,现在你知道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了吗?那和飞机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四,我知道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

五,我来显身手

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人们根据(   )发明了(     )   .

六,总结

送你一句话:

同学们,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给我们启发,也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长大后去创�

《蝙蝠和雷达》教案 27

教学要求

1.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在自学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张练习卷(填空1.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什么?

(1)要抓住主要内容。

(2)语言要简练。

2.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出示小黑板。“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3.学生根据方法,讨论如何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过程:第一段中的第1 自然段讲了一架飞机在安全夜航。第2 自然段就这个现象提出问题。段意可概括为,由飞机夜航的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段中讲了先提出蝙蝠在夜里为什么会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讲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最后揭示了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这么多内容,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2,选择正确的第二段段意。第三段只有一个自然段。讲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安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还着重讲了雷达的工作原理。这两点中最主要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把这个作为段意就可以了。)

五、分段练习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六、个人利用工具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

七、全班交流

(一)提出难懂词语。

(二)大家进行解答。

八、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九、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初步阅读课文,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并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知道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

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找三名同学读书。大家思考:文章开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课文哪段具体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变序教学,先学首尾段

(一)默读首尾段,了解写作特点。

(二)提问: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理解词语:漆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

3.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理解词语:“摹仿、启示、障碍”。

(板书:天线、荧光屏、电波、反射、障碍物)

4.先提出问题,最后解答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三)请两名同学分别读首尾段。)过渡: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学习第二段

(一)个人小声阅读第二段。思考: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边读边划。

(二)提问:

1.蝙蝠夜间飞行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蝙蝠不但能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无论怎么飞,也不会同任何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的避开,通过“即使也”这个词看出来的。)

2.从这些特点中反映出什么?(蝙蝠夜间飞行,就如同在白天飞行一样动作灵巧,反映敏锐。)

3.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科学家为了揭示这个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么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个人默读4、5 自然段。

2.找单人读4、5 自然段。

大家思考:

(1)课文对哪次试验作了比较详细介绍?

(2)对试验做了哪些介绍?

(四)学生议论发言,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答案:课文把第一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

(五)请同学当一回“科学家”,将三次试验填写在表格中进行汇报。实验目的次数方法结果证明

(六)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过渡: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七)单人读第6 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划、划出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语。

1.提问。

2.理解词语“反复研究”、“终于”。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1)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不辞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2)结论是来之不易的。)

3.让同学画画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草图。

4.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反射)

过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一)同座位的同学议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试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2.做填空练习。

3.对照投影或板书说说雷达和蝙蝠的对应关系。

(二)讨论发言。从这一事例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由议论。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六、请三名同学读全文

七、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学习任务: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能够掌握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运用。

二、温习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接力朗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一)学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课后词语。

(二)用生字词的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四、学生个人分析和记忆字形,懂得意思

(一)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

(二)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练习扩词,丰富词汇。

五、集体学习

(一)要强调字音的生字有:

“即”是第二声“j0”,不要读成第四声“j@”。

“塞”是平舌音,要读准。

“竖、钟、超、障”是翘舌音,要读清楚。

(二)要强调字形的生字有:

“即”字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荧”字下边是“火”,不要写成“虫”或“玉”。

“配”的左半部不要少写一横。

教学步骤:

(三)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字音易读错,然后,说说要注意什么。再找一找哪些字形易写错,怎么记住它们。

(四)区别形近字,组词练习。

坚( )荧( )配( )摹( )塞( )

竖( )萤( )醒( )幕( )赛( )

(五)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字义或词义,大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议论解答。如: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障碍——阻挡、限制。本课指超声波遇到影响、限制的东西就反射回来。

六、造句指导

(一)弄懂“反复、证明”的意思

“反复”在本课中是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的意思。

“证明”在本课当作动词用。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

(二)教师造范句进行引导。

反复——经过反复练习,小红终于把《小青蛙》这支曲子弹会了。

证明——看见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天上飘来一片乌云,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的是对的。

(三)学生练习造句。

注意用这两个词造句时,要把事讲清楚,不能太笼统、太含糊。

七、练笔

(一)带领学生做一个《吹球》的小实验。

(二)说说实验过程。

(三)按照课文中介绍试验的方法,把这个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八、作业

(一)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28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分成以下三大部分:

首先,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主要是检查学生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习课文的情况,通过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能否读准字音,通过对蝙蝠和雷达的资料以及在填空练习中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感知课文。

其次,深入学习,突破难点。阅读教学必� 本文主要以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为主,很少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反复读文读段读句,让他们每读一次都能有所收获,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的学习习惯。

在“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环节中,我请学生默读第3小节,并试着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说蝙蝠夜间飞行时的特点。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找出关键词的方法在语言环境中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

在“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性”环节中,自由读4.5小节后,我要求学生填写试验情况纪录表,然后根据所填表格内容推断出三次实验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通过媒体演示试验的经过,让学生直观感知后清晰的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科学家借助三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此外,我重视引导品词品句,通过“横七竖八、几个钟头、一个也没响”等词语加深对科学研究的印象,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其中,对于部分重点词语,我帮助并指点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去理解。如:第4、5节中“灵巧、横七竖八”等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第6、7节中的“超声波、障碍物”等词可借助直观的图象理解,从而也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默读6.7小节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借助媒体演示和填空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语言训练更是让学生在重组课内外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小结,科学家摹仿蝙蝠用嘴巴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信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飞行员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安全飞行。第6.7节是本文重难点,教师借助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两者之间内在关系。

在教学最后的拓展部分,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想想相应的图片之间是否有联系,随后让学生用“人们从_________中得到启示,发明(创建)了________。”不但了解了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训练。

教学反思:

1. 巧设练习,梳理关系。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

3.借助媒体,化解难点。

教学中我在课文引入,三次试验过程,蝙蝠和飞机的飞行影像、示意图演示和知识拓展等环节中,均恰当的穿插运用了媒体资源,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下进一步理解了教材中讲述的现象和知识,逐一化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点拨方法,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查找工具书、找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教学中,我帮助并指点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词句,对于“摹仿、证明”等词语并不要求学生能精确的说出意思,只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意会词语,节省出了学习时间。

3.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面广,在语文课上乐说善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习说话,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如在教学最后的拓展部分,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想想相应的图片之间是否有联系,随后让学生用“人们从_________中得到启示,发明(创建)了________。”不但了解了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发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规范训练,让学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