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4篇

发布时间: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篇1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江西上饶地区教研室  郑初春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是难得的熔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为一体的好教材。由于本文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江老师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成功地运用了“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一、抓整体,导思路

在教学中,江老师统揽全局,紧扣“事物”和“情感”两条线。通过讲时代情景、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课文。从释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设问,理解“别”、“爱”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两条线。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思考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再通过分析段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和主要内容(送别——景物——联想),领悟作者抒发的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充分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学原则,显示了教者的艺术所在。

二、巧设疑,导学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且看江老师在教学过程 中是如何设疑,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

(一)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中心而设问。(船驶向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

1.句式比较。(挂小黑板“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比较),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学习和掌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色彩比较。(灰、白色,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

3.句子文法比较。通过课文中三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的开头、段的结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明白作者抒的是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三、抒情感,导朗读

江老师将朗读训练有机渗透在讲读过程中,使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紧紧抓住情感线路,进行朗读指导。层层递进,教给方法,明确目标。或初知课文(初读全文,带着思考题默读);或理解课文内容(语气指导,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祖国的亲切之情,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或体会感情(重点指导三个句子的朗读。第一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第二句读出依恋、深切之情,第三句读出激昂、热烈地爱国之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三者(教者、作者、学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导路求真”法,能帮助学生依据思路发展线索,掌握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教学效果大,有利于阅读、作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篇2

教学过程 :

(简介背景,初读课文)

一、审题,揭示主线

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

〔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

二、分段,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

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

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

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

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

〔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

三、讲读,牵情入境

第一段:离别情

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

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

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

生:(齐)太感动了。

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

生:(齐)他太感动了。

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

生:(齐)说不出。

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学生朗读)

〔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

第二段:爱国情

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

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

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

第三段:奋斗情

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

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

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

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

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

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

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

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

〔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真抒离别情。

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

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

(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

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附:板书,(浓缩全文)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篇3

佚名

教学过程 :

(简介背景,初读课文)

一、审题,揭示主线

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

〔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

二、分段,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问题1给文章分段。

2.我们还能找到别的分段依据吗?(冷场)

师:(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离岸,船向前驶,船……

师: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从内容看呢?

生:第一段写亲友的送别,第二段写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写作者的联想。

〔习题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学环节就是“遵路识斯真”〕

三、讲读,牵情入境

第一段:离别情

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看到亲友送别的情景,听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想到自己要远离祖国。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动“说不出”?

生:作者没有说话,只流泪。

师:作者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为他……

生:(齐)太感动了。

师:作者不但泪满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镜面上,甚至使镜面都模糊了,也是因为……

生:(齐)他太感动了。

师:正因为他太感动了,所以……

生:(齐)说不出。

师:这种离别故土、离别亲人的感情是语言不能表达的。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我”的这种惜别之情。(学生朗读)

〔抠住一句话,披文入情〕

第二段:爱国情

1.比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所激起的愤慨之情。

2.黄土、青草、小岛、海水、浪涛何处不有,何处不见,为什么在作者眼中这样亲切?

3.通过灰、白和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比较,读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层〕

第三段:奋斗情

1.船驶向了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船驶向大海,作者仍然靠在船舷上,凝视着祖国的海岸线,小岛越来越小了,渐渐地看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是海风掀起的巨浪。

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离中国而去。

师:既然不忍,为什么要离开呢?

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

师:那么,他是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责是罪人!(生纷纷摇头)

生: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课文说他出国是为了求经验,求武器。也就是要寻求马列主义真理。

生:从“暂别”、“终将”这些词可以看出他离开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来战斗、工作的。

师:所以说他出国是为了救国。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从两个“更勇猛”,从“驱逐”到“毁灭”的语气由轻到重,体会作者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提示用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语调朗读,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感。)

〔顺着情感线索,字词句一线串通,文路学路合二为一,作者读者心灵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2.比较三个句子文法上的差异,从中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开头。真抒离别情。

第二句;做段的结句,单独成行。对祖国前途的关心,对壮丽山河的依恋使爱国之情升华了。

第三句:全文归结,增加感叹号。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高潮。

(齐声朗读三个句子,指导第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第二句要读得亲切深情,第三句要读得坚决、激昂)

3.结束语:为了建造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文眼,贯穿全篇,作者那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附:板书,(浓缩全文)◆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篇4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消灭--毁灭宣言--誓言

(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缓慢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d.亲切舒缓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完成作业本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1.训练朗练,交流背诵方法。

2.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悬盈暂驱毁誓润罪倚

2.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地点见闻感情

码头水面宽鞭炮声

(船离岸)亲友挥手再见声(惜)别

(叙事)

出港友色白色军舰(痛)别

(船离港)黄土青草眷恋

(写景)小岛海水

入海不忍

内疚

(船离祖国)更不忍希望(暂别)

誓言

(直接抒情)全心爱国

②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地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逐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的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3)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①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②交流背诵方法:

分层逐句背诵,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3.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任选一题作业。

①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②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篇二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觉悟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中国面奋斗献身的决心。

2 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 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

1 揭题导入 ,简介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 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

比较组词:

倚依 模摸 贡供

(2)完成作业 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

1 复习回顾。

2 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3)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出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是“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 驱逐 消灭 毁灭 宣言 誓言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自由――个别读――齐读。

3 巩固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七题。

(2)完成作业 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 训练朗读,交流背诵方法。

3 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教学进程:

1 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2 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②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爱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2)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 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交流背诵方法: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4 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

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对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的掌握是关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的自己离国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条理清楚,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对于当下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在教学本课的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作者与及作者写此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调把握得就很好。

这一篇课文呈现着两篇线索,一条是明线,郑振铎告别祖国,告别亲人的线索,另一条则是暗线,郑振铎对祖国的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的情感线索,随着告别亲人,船离开海岸,作者的爱国情怀也随着越来越浓烈地呈现了出来,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课文中的三个相同的句子“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课堂上我引领着同学们去字里行间(“渐渐”“渐渐”“暂别、誓言”等等)感受作者的情怀惜别——仇恨——留恋和赞美(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即第第二次 “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出国的目的以及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升华凝聚为第三次“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通过让孩子们对字词的咀嚼品味,感觉效果显著,学生很快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