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活见鬼》教案设计优秀10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1

在本次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学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活见鬼》。本单元主题是:破除迷信。本单元共有两篇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组成。四篇课文力求用不同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儿童,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思想,不信迷信,健康地成长。针对此要求以及本学段学生实际,我展开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设想与自己的一点浅见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学习、期待共同提高。

《活见鬼》一课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两个人钻到同一把伞下走,互不说话,虽互疑为鬼,走到桥上时,一个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两人都认为遇到鬼了,天亮后,两人互相看看大笑起来。在那个信鬼神的年代,人们怀疑有鬼是很正常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 “ 鬼 ” 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活见鬼》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因此, 我 贯穿在课堂 教学 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这样 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本节课教学,我从四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的。

1 、初读,读通。

我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课文;然后再范读、领读;接着自由练读; 指名读; 最后配乐齐读。 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 、再读,读懂。

我先让学生畅谈读文言文的感受。这样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采用师生对话来促进学习。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有关的工具书以及我课前准备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划线句子,指导学生采用先读句子,再说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然后指名说全文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3 、 回顾课文,领悟中心。

在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大意后,领悟短文的中心,受到反对迷信和热爱科学的教育。

4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 “ 韵律美 ” ,以期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效果。而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等,这才是根本之所在。

第二,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学中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 。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和讽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难得的 “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 的好教材。所以在课末设计问题: 1 、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 2 、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入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 “ 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 ” 这一教学本文的情感目标水到渠成。

前些日子,我们召开全体教师会,学校邀请我们语文组谢老师和翁老师针对我校青年语文老师在评优课中所展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我深深被两位资深语文老师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同时也被她们精彩纷呈的评析和精辟的语言折服。我们附小有许多这样的骨干力量,在她们的帮助和指导下,附小的语文教学工作肯定会一路攀升。不过,作为执教中的一个普通老师,我有一点疑惑想和大家商榷。

谢老师认为我执教《活见鬼》一文结束语中“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句话有失偏颇。谢老师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迷信会消失,因而“破除迷信”不应是永恒的主题。另外,也不能把迷信与宗教混为一谈。

可我则认为结束语中“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句话有道理。

科学 与迷信本来就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 迷信就是盲目的信仰崇拜。科学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与迷信,是相距遥远的两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迷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迷信却又借科学的美名,行伪科学、反科学之实。再者,科学本就是从迷信中成长起来的。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说: “ 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 —— 巫术和迷信的丛林 —— 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知识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 ” 。科学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与迷信是绝对对立的,又是相对对立的。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我们人类自身,我们未曾探知的现象太多了,我们能贸然推断,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依然存在,迷信就消失了吗?

宗教不是迷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宗教作为意识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对社会的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宗教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存在,不同的宗教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惯、法律意识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我始终认为宗教不是迷信。我在授课中,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宗教的字眼,原因是本课内容与宗教扯不上任何关系。因此,不存在混淆概念一说。

以上是我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也恳请谢老师海涵我的拙见。

五年级语文组:金旋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2

听陈老师的课,热情的微笑、节奏鲜明的语言所深深吸引,在老师认真细致指导学生读书、思考的同时,我们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用心。本节课中几处教学设计更让人印象深刻。

1、想象人物的心理,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课文中“夜归者”的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久之,不语”的时候他会怎么想,当他怀疑对方是鬼,而用脚去小心试探对方的时候,却没有碰到,这让他更加害怕了,这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对人物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就会较好的读出这种由“疑为鬼”到“愈益恐”的心理变化。

2、通过表演,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亟奔入其门”的“亟”字、“踉跄”和“号呼”这三个地方是学生读不出味道之处,而这几个疑难之处却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轻而易举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二人此时此刻的心情,看到这二人惊慌失措的样子,听到他们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在表演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这一篇文言文,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通过回忆以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活学生已积淀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让学生明白互助交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新世纪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两个人钻到同一把伞下走,互不说话,虽互疑为鬼,走到桥上时,一个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两人都认为遇到鬼了,天亮后,两人互相看看大笑起来。在那个信鬼神的年代,人们怀疑有鬼是很正常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活见鬼》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上学期学生接触过文言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

(1)

把课文读通。

(2)

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

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

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向自己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了故事后的体会。

(点评:这次作业通过“背诵”“讲述”“采访”将积累语言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4

短暂的四十分钟似乎让孩子们意犹未尽,就在这四十分钟的生命历程中,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徜徉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我们共同品味古汉语之美,共同探寻阅读古汉语之法,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着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就这样读着、品着、演着、议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古汉语文字是那么富有魅力,而我们也更加热爱和亲近我们的母语。

一、专题研讨背景:

1、新课程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变革在赋予它时代特点同时,也增加了古诗文的文化含量,旨在让学生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母语的热爱。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在中高段都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北师大版的更多,涉入时间更早一些(四年级就开始接触)这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教材中所没有的。探索小学段文言文的教法对于教者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尝试。

2、本学期初,我们在五年级学生开展的书香伴我行活动中,号召全年级师生共读一本书——《三国演义》之原著,我们还在早读课中带学生读、背《论语》,应该说我们已经在给学生营造着阅读古汉语文学和文字的氛围,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对离我们的现代生活遥远的古汉语的兴趣以及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增强阅读古汉语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是需要老师通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去引导和渗透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五下《语文教师教学建议》中对全套教材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始终坚持的观念是:

(1)重在积累。

(2)注重朗读、诵读、吟咏,而不是传授文学史知识,也不是分析古诗文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3)注重整体感受,不搞一对一的直译(教材没有注解)。

因此,我确立的阅读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现故事情境,诵读体验。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   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由此确立三步教学环节,即一、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二、古今对照、读懂文意;三、情境再现、诵读体验。

三、落实过程及效果

1、在第一环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中,我让学生在读准字音做到落实有效、扎实,尤其是多音字,怎样选择正确的读音,以具体的例子教会了学生“据义定音”法,在带领学生观察“撩、踉跄、愕”的字形、感知字义的时候,采用对比、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汉语的造字艺术之讲究、语言之凝练美。在教师的范读中,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汉语的抑扬顿挫之韵味美,这造字美、语言美、语感美就这样慢慢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这美还体现在课件的幻灯片背景中,选用古典图案做背景,有意识地将文字选用华文新魏字体用竖排排列,甚至连教师的服饰都与今天授课的内容基调相吻合。包括在课前“教师找书”这一有意识情境创设后,用半文言与学生交际:“真是蹊跷,吾今早入室,分明记得将其置于讲台,现却不翼而飞,猜猜我现在最想脱口而出的是一句什么话?”引出课题《活见鬼》。这一切的一切都旨在营造一种学习古文的氛围。古汉语之美就这样朦朦胧胧笼罩在孩子们的脑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就足够了

2、在第二环节“古今对照、读懂文意”中,我本着只要学生能在译文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文言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采用同桌合作互动学习,一人读古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着读,通过提问“见到鬼了吗?鬼究竟是谁?说了两个‘鬼’的什么事?这几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便知学生已初步读懂了文意。

3、“情境再现、诵读体验”是第三个教学环节,也是重点教学环节。会读和读好、读出韵味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呢?显然,只停留在初读懂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带着学生好好体验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个性化的感受后才能把古汉语读得更美。这是一则文言文笑话,因此在教师有目的地情境创设下,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收效甚佳。而活动的形式一是场景表演,一则是言语交际。精彩回放如下两个片断:

①情景表演:生读“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读到“挤之桥下而趋”,边读边想,如果把这几句表演出来,你会怎么演?读完后,请两名学生即兴表演,其他学生对照古文的意思观察表演者表演的是否符合文意,最后师生、生生相互评价后再带着体会诵读。以读促演,以演促悟,以悟促读的“四动”学习方式达成了其有效性。

②言语交际:在学生表演、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夜归者,与学生进行对话,如在读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一句后指一对同桌问:“持伞者,你为何以为你旁边的同行者是鬼?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待学生根据文意谈出个性化理解后,再带着情感去读,学生读出了当事者害怕、恐惧的心情,读出了韵味。

4、需要探讨之处:

①在亲进古典文学的阅读活动中,我原想孩子们有了诵读《论语》,阅读《三国》基础,语感应该多少有了一些,所以在深入范读后,并没有把现成的停顿和重音等符号标识在文中以帮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在学生没有弄懂文意的基础上硬塞给学生,学生只知要如此读,而不知为何要如此读,没有实际意义,二是想通过学生在读懂古文之意后,他们自然能做出恰当的停顿。这点在三班学生身上体现较明显。可能本班孩子还是差异较大,所以学生朗读的抑扬顿挫之感不觉明显。

②在指导学生诵读“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时,学生能在表演后体会出当事者的心情,但在朗读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缺少了从文字中体会心情再指导朗读的环节,因此读得效果就没有出来。

曾记得: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那么它就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老师们,我们教育孩子要爱国,但爱国不是简单的一个爱国主义口号,我倡议:热爱我们的祖国就带着我们的孩子从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开始,从学会欣赏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灿烂的经典文化开始吧。今天的小学文言文教法也只是初探和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来探索和研究这个专题。

附教学设计:

《活见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现故事情境,诵读体验。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   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课: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这句常见的甚至让我们感到不太高雅的口头禅最早来源于何处呢?

简介“活见鬼”的出处。

这则笑话究竟好笑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拿到这篇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带领学生回忆初读要求。

2、生按要求自读古文。

3、抽查接力读,正音。重点讲解多音字的读音和“据义定音”法。

4、动作和表情演示“踉跄、愕然”二词,理解词义。

5、观察字形,感受古人造字艺术之美。

6、理解词义,感受古汉语语言之精练美。

7、师范读古文,学生感受古汉语之语感美。

三、古今对照,读懂文意(课件4)

1、同桌合作练习,一句句对应着读。读懂文意后再讨论一下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鬼”究竟是什么?哪两个人?汇报什么事。

四、情境再现、诵读体验

1、两个“鬼”是如何碰到的?

齐读1、2句,用自己的话或译文中的话说说意思。

2、“鬼”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几句中?划出来。

3、指名读第一处——“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谁疑谁为鬼也?师生对话,体会心情,体验诵读。

4、心里头是这样的恐慌,他又做了什么呢?接着读文言文(“以足撩之…挤之桥下而趋”)

①持伞者刚才做了什么?  ②表演理解,再现情境、体会心情。相机评价  ③体验诵读。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自己的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为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两个人互相怀疑对方是鬼,闹出了笑话。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活见鬼》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上学期学生接触过文言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2、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2、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2、教师制作教学课件。3、带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激活沉淀,确定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同学们,在有些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地恐惧着一种东西,那就是?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可是,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信神信鬼却是很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鬼的故事。(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两遍。

从字面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活人见到鬼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朝的冯梦龙。这篇课文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学们从小学点文言文对更好地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家有兴趣吗?

2、提出学习目标,教师归纳。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回顾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是有方法的。还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文言文吗?我们是采用了什么读书方法的?

学生发言后。老师结合大家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大家总结了学习文言文六字法,不知大家喜欢不喜欢?(打出课件)大家齐读——

(1)读:反复朗读,正确断句。强调:古代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多读几遍便能更加通顺。

(2)明:理解词语,揣摩句意。

①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解词语的意思。自己翻译后,再与原文译文对比。

②借助课文译文理解内容。

(3)讲:连接句意,复述故事。

(4)思:深入探究,领悟道理。

(5)联:联系实际,谈论感受。

(6)诵:熟读成诵。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1、自学提示。

那就让聪明的我们运用刚才总结的“读、明、讲、思、联、诵”的学习方法,对照刚才制定的学习目标,先独立学习。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时先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再不懂的,等一下可以提出来全班讨论。

任务已经明确,那就行动吧!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导学释疑

1、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刚才,同学们经过了专心的自学,有付出就有收获!谁能带读一下这些生字。出示“趋”、“炊”、“沾”、“踉”、“跄”、“愕”。

学生带读。

分组抽读。

这六个生字,除了“趋”以外,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左窄右宽。特别是“愕”字,右边要比占到左边的位置来。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大方。“趋”字要注意里边的写法。

(2)抽读。生字会读了,课文是否会读呢?指名一位学生读,读完评价。(打出课件)

(3)范读。(打出课件)画停顿。

(4)个别读。

(5)全班读。

2、指导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1)理解句子的意思。

会读还不够,还要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谁来说说,自己你懂得哪句的意思?采用哪种方法?

(2)用自己的话把全文的意思讲一讲。

①看课文讲。一句一句会讲了,谁能边看文言文边合起来讲一讲?(学生讲)

②复述。谁能不看课文来讲一讲了?(学生讲)

③与译文比较。齐读译文。把自己的译文与课本中的译文比一比,谁的比较好。

3、指导学生探究明理

课文的内容会讲了,但老师还是有一个疑问,不知谁能帮助老师?(打出课件)

(1)为什么“疑为鬼也”?

①原因:夜黑、偶遇、久之不语。

②指导朗读:“有赴饮夜归者……疑为鬼也”。

(2)为什么“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①原因:以足撩之,偶不相遇,便肯定遇上鬼了。

②指导朗读:“以足撩之……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3)为什么“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①原因:赴宴夜归,投伞通行——互疑为鬼,挤之下水——再次见面,恍然大悟:疑心太重,闹出笑话。

②这笑声里含有什么意思?(笑自己疑心太重,疑神疑鬼,这世界里哪有鬼啊;笑自己闹出笑话;笑声中含有对迷信的讥讽。)

③指导朗读:“值炊糕者早起……不觉大笑”。

四、拓展延伸,扎实训练

谢谢你们帮助老师解决了疑难问题。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经常提些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习的收获才会大!这篇课文你们学懂了吗?老师也有几道题目想考考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一)你能行吗?(打出课件)

练习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谈一谈。(打出课件)

练习2、你能用“活见鬼”说一句话吗?

练习3、熟读成诵。

(二)课外作业

练习4、拓展阅读——文言文《鹬蚌相争》《矛与盾》

练习5、向自己周围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后的体会。

附:板书设计

活见鬼  (文言文)

疑为鬼也——夜黑、偶遇、不语

挤之桥下——撩之不遇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愕然、大笑——恍然大悟

附:《活见鬼》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

1、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定标——自学——导学——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在第一个环节“激活沉淀,定标导向”,通过回顾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学习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在理解课题后,师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导向。第二个环节“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运用已经总结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学习。有问题先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讨论;实在不懂的,等一下提出来,全班讨论。第三个环节“汇报交流,导学释疑”,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检查指导学生的读通读顺、理解文句、探究明理等方面的问题,抓住重点进行点拨、指导,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扎实训练”,安排了总结体会,说话训练等内容,深化了寓意,扎实了学生的基础。

2、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 ”,我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按照总结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3、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重视生字教学,让学生带读生字,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点。到位地指导朗读:先自读,画节奏、确定重音,然后范读,学生对照,再个别读、齐读;指导时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抓住重点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还安排了复述课文活动,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训练富有层次性,复述故事时,第一个学生可以看书,参照注释,第二、三个学生就要求其复述,要求逐步提高,富有挑战性。

4、重视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如引导学生读懂“笑”字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这笑声中有笑自己傻,为什么没有多加考究就断定对方是鬼;笑自己闹出笑话,疑心太重,疑神疑鬼,这世界哪有鬼啊;这笑声中有对封建迷信的讥讽。再如,对“活见鬼”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活见鬼”说一句话等。

5、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疑为鬼也”、为什么要“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等三个问题的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二、努力方向

本节课教学,虽然取得较大的成功,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应该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

2、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可以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

(1)把课文读通。(2)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向自己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了故事后的体会。

(点评:这次作业通过“背诵”“讲述”“采访”将积累语言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活见鬼》是教材“破除迷信”单元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内容浅显、借小喻大、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而笑。因为人教课标版教材在此前没有出现过文言课文,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可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一起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想象,实现多元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由于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学生接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三、设计理念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质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文言文接触较少,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课的设计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做到了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四、教学目标

1.会写“炊、趋、沾、踉、跄、愕”6个生字,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之处,对照读懂文言文。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含义,得到不迷信鬼神,不疑神疑鬼的启示。

4.练习诵读文言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体会文题。

1、直接揭示课题,指导书写“鬼”字。课件1出示课题

2、体会题目的字面意思。创设语境:“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倘若生活当中有人真的以为自已见到鬼的话一定会吓得哆哆嗦嗦地喊出这几个字。明明东西就放在桌上,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一定会非常吃惊地脱口而出。刚刚还艳阳高照,正要去郊游了,转眼间就大雨倾盆。此时你会失望地说上一句)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这篇文言文,名字就是──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预习过了,在自学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些字不认识,难读,读不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读通读顺

(1)指名初读(谁来为大家读读文章),正音,读正确。

真好,但大家有没有听出一点点小问题。(倾听是一种本领)

能不能自己出声读读带这些文言语句(用课件2出示。学生自由出声练读,然后指名读,齐读)

课件3出示“踉跄”。学习“踉跄”。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词的意思跟什么有关。怎样走路才能称得上“踉跄”呢?在生字条边写上三遍。

课件4、5出示撩与亟的字音与字义。结合字义正音:撩,亟。

再次齐读带生字的句子。课件6出示

自由出声读课文,要求读流利。课件7出示文言全文,然后讲同学展示读,要求读流利。读得非常流畅,但同学们有没听出其中的小问题?

(三)文白对照,读懂课文

1.指导方法,引导自学。

课件8出示:关键词的注释。学生默读,结合大屏幕上有注释和课文下面的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文意。(3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书上的译文,了解文章大意。

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可以吗?

3.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对读,挑两人接着往下对读。同桌合作对读。课件9、10、11分三个画面出示文言与译文对照的内容。

4、思考:通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总结过渡:没错,文言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这简洁、凝练的文字吧!

(四)深入研读,读出滋味。

1、语速放慢些,试试看。一名同学个别读

2.我想问问:读这个故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笑?能不能用线画起来。

学生默读批注: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学生汇报。

(1).品味:“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课件

12出示: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文,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文,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谁有好办法读出可笑呢?

关注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指名读文。

读读译文找感觉。课件13出示译文。再指名读。课件14出示: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谁?是什么样?进门可能说什么呢?(板书:撑伞者。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是谁?又是什么样儿呢?进门可能喊什么?板书:投伞者

想象画面:第二个闯入者的样子。

引读:他们都吓破胆了,我们就把这种感觉带入文中,读一读。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教师范读,

引读:就在这个早晨,做糕者不知招谁惹谁了,目睹了这样的画面。让学生个别读。

引读: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2).品味:“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过渡:他们两人是很可笑是吧,为什么会这么好笑呢?文中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气?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漆黑的,下着雨的夜晚,能听到的只是哗哗的雨声,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课件15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学生个别读。

引导学生想象: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撑伞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引导学生想象: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师:怎么办呀,还是先下手为强吧!于是,撑伞者──(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好一个赴饮者呀,居然把鬼挤下了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引读:听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赴饮者的害怕,一起来──(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师:好奇怪呀,二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想象: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师:你的想象力令我钦佩,我们不妨合作一下,我来叙述故事,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赴饮夜归者和投伞下者的心里所想。

(课件16出示: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赴饮夜归者想──学生甲;久之,不语,投伞下者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心想──学生甲;被对方以足撩之,虽偶不相值,但心想──学生乙;赴饮夜归者牙关一咬,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心想──;在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投伞下者心想──)引导想象。

引读: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恐惧,把那种恐惧带进去,(课件17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读出来,指名读,声音轻些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惊心动魄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课件18出示: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前一晚的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齐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3)品味“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就这样见面的两人,课件19出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他们笑什么?

(五)深化主题,布置作业。

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读给在座的老师听?用文言文来讲,行吗?齐读全文。出示全文

文章确实有趣,究竟是谁把这么有趣的文言文带给我们的呢?(冯梦龙),他除了带给我们笑声,还令我们明白了什么?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呢?老师也想作出一点补充:出示课件20

师:回家后,大家找时间把这几本书读一读。也可以把这则笑话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们听,因为正是有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读课题)

五、板书设计

活见鬼

撑伞人<------------------>躲雨人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板书“鬼”字,请学生看认。“鬼”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下面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个可怕的脑袋。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中称:“鬼,人之所归为鬼。”

2、你们相信世界上有鬼吗?(不信。)但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活见鬼》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个信鬼的年代。板书课题《活见鬼》。这是明代冯梦龙写的一篇文言文。

3、简介作者。(借助学生预习所查资料指名介绍。)

冯梦龙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二、初读,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都通顺。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先检查字音朗读,及时纠正。再查读文情况。)

3、老师范读课文。

4、老师领读。

5、同桌练读,互相指正把课文读好。

6、指名读。

7、配乐齐读。

三、再读,读懂课文。

1、学生畅谈读文言文的感受。

2、师生对话。

(1)师读生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①读译文来理解古文。②读古文看译文的解释。

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④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

3、老师出示注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通过课件出示下列注释。)

注释:

炊:烧火做饭。

趋:快走。

沾:浸湿。

踉跄:走路不稳。

愕然:目瞪口呆。形容吃惊的样子。

4、小组交流。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划线句子,指导学生采用先读句子,再说句子意思的方法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和难句子。

(1)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2)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四、回顾课文,领悟中心。

1、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天气怎样?(大雨)

2、人物是谁?(撑伞人和躲雨人)板书:撑伞人、躲雨人

3、撑伞人在什么状态下?(赴宴回家)他为什么怀疑躲雨人是鬼?(那人不说话、用脚没碰着)为何撒腿就跑?体会怕鬼追得恐惧心情。自读此段,指名读出恐惧心情来。

4、这个浑身湿淋淋的人是谁?

5、有趣的现象,两人都说了什么相同的话?板书:(有鬼)

6、这两个人见面后表情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7、“愕然”什么意思?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原来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为什么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学生先说,老师再总结这两个人误以为对方是鬼的原因。师总结:“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想象一下,他们笑什么?

8、大作家冯梦龙写这篇文章只是给我们讲一个笑话吗?他还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相机板书:疑神疑鬼、闹出笑话、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9、老师总结: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欠发达的产物。如今,科技飞速发展,迷信却依旧存在。生活中有人将迷信与科学技术嫁接到一起,变戏法去骗人,这无疑是对科学技术的莫大讽刺!学科学,用科学的我们,能上当吗?(不)是啊,不管是遥远的古代还是文明的现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都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五、总结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1、学好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把文章读好。那就是读出品位。注意读好停顿,语速稍慢,品位我国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达到熟读成诵。再一次配乐齐读课文。

2、指名试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3、查找文言版故事《自相矛盾》,采用今天的学法尝试着把它读懂。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撑伞人<------------------>躲雨人

疑神疑鬼、闹出笑话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活见鬼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感受与现代文的不同,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现代文、字典理解文章内容,读懂课文讲述的故事;练习复述,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他?

3、情感与态度: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要疑神疑鬼的,要反对迷信、相信科学;

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文意思,并领悟文中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猜个字谜(课件1:?鬼?字),你为什么猜它是一个?鬼?字呢?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带有这个字,(课件2出示,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害怕、恐怖??)。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体现你此时的心情,你会打上?(!)能读出这个味吗?

3、其实今天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活见鬼?在生活中也随时使用(刚刚明明放在桌上的钢笔一转身就不见了,你一定会惊讶地说出—— 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收拾好东西正要出门去玩,转眼却下起大雨,你会失望地说上一句—— )

4、 这三个字就出自于这篇文言文,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早在四百多年的明代,人们特别信神信鬼,面对人们的迷信、腐朽的思想,有一个叫冯梦龙的人决定用自己的文章来为当时腐朽的人们?疗腐?。

5、简介作者(课件34展示)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代表作有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一个故事如何治疗古人的腐朽思想,打开课文,让我们走进《活见鬼》

二、初读疏通,整体感知。

1、预习中你遇到哪些困难?(字音、字义、读不通??)

2、读通读顺

(1)谁来为大家读读课文(指名初读),(真好,但是大家有没有听出一点点小问题,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正音,读正确。

(2)大家能不能大声读读这些文言句子(课件5,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课件6出示?踉跄?: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什么有关?怎样走路才算是?踉跄?呢?生字条旁写三遍。

课件7、8出示撩与亟字字音和字义,正音。

再次齐读带生字的句子,读流利。课件9

课件10出示全文,学生展示读,要求流利。全班齐读。

3、文白对读,读懂课文

(1)指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2读译文来理解古文。 ○

3边读古文边看译文的解释。○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2)结合课文下的译文,同桌合作弄懂文意。

师范读、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检查;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挑两人接着往下对读(课件11、12、13出示文言文和译文对照内容)

(4)思考:从文白对读你有什么发现?(总结过渡:对,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那就让我一起有滋有味地来读读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吧!)

三、深入研读,读出滋味。

1、语速放慢些,试试看。一名学生个别读(课件14)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2、读了这个故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好笑?用直线画出来。

课件15出示:?值炊糕者晨起???

那谁能读出可笑呢?指名读,学生评价。他读出可笑了吗?那谁能读出这种味道?指名读你,学生评价,那有什么好方法读出可笑呢?(抓关键词:亟、奔入、踉跄、号呼?)指名再读,读读译文再指名读。

请大家想象画面:第一个闯入者是谁?(板书:撑伞者)是什么样的?进门可能说什么? 最搞笑的还不是第一个,第二个闯入者他又是谁?(板书:投伞者)想象一下他是什么样子的?进门可能喊什么?

《活见鬼》教案设计 篇10

《活见鬼》教学反思

《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讲了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贵的年代,发生了一个故事: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是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个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与到了鬼。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是淋淋的也跑了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个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感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教这篇文言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意思。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全文读通顺,接着,让学生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初步了解每一句话中难理解的词的意思,理解了重点词语后,我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2、原文与译文对比,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初步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这篇短文的意思。翻译完后,再对照着下面的译文,看看自己的翻译有哪些好的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感受古今语言的不同及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

3、领悟中心。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见鬼》教学反思

双流县东升迎春小学  彭林娟

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写在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信鬼的年代,发生的一个故事。以猜的方式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谈话兴趣。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注意关注学情,让学生教会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多音字教学和难字教学。通过师生合作,努力挖掘文言文的精髓,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注重对文言文的诵读,感受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读出古文的味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在情景创设方面做的不到位,可以放一些音乐,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读一句古文读一句对应的译文的形式放到前面部分更好。

薄弱环节再预设:

让学生在学习是能够入情如景,体会课文意思。在老师示范朗读是可同时放一段合适的音乐。之后学生再次朗读是也放一放这段音乐。同时,从语言方面进行创设。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从而,让学生想像,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街道上空无一人,突然有人跑进你的伞下,而且跟你不说话。最后请学生读相应的语句,来营造一个怕鬼的夜晚。

周三课堂教学反思《活见鬼》

今天上午的五六节课学习了《活见鬼》。两节课感觉比昨天的那两节还要好,教师和学生的状态都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两节课精彩连连,掌声不断。孩子们上得很高兴,老师讲得也很轻松。一直到下课,孩子们的小眼睛还瞪得大大的,满脸洋溢着热情。具体说,较为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迷信“权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现有资源进行了重新的结构与整合,课堂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许多创新之处,而且实践证明了是成功的。

(二)教具。增添了新鲜的元素。不再是一味使用课件,而是采用了写毛笔字张贴在黑板上的方法。不仅孩子们能看得清楚,同时还觉得很新鲜,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三)导入。导入新颖。开头与收尾能够做到前后呼应。

(四)教学环节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各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能够根据孩子们的思路灵活调整而又能做到不着痕迹。

(五)教师引导性语言较为到位,能够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指向,有效地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注重方法的引导。这两节课实际上是潜伏着两条线。一条是对课文本身内容的学习理解,另一条则四种学习方法贯穿其中。而且在设计时,无论是教学语言上,还是具体环节设置上都有意识地做到让这两条线“齐头并进”,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所以学完之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也不仅仅是学习方法,而是感觉两条线紧紧缠绕在一起,萦于心间。(小想法:论语文课堂上的方法讲授与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存在问题:

第一课时前面花的时间略多了,到后面让孩子们抓重点词理解古文意思时,显得有点仓促。以后还是要多注意一下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所占比重问题。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逗大家一乐吗?当孩子们谈论完,老师总结之后,应该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板书,但当时遗漏了。

一点进步:

老师心里一定要有底,这样说话才会有底气。一旦老师说话匆忙慌乱,那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课堂感觉。所以一定要让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势场,将孩子的注意力吸纳到这个场中来。(小想法:论优秀课堂势场的形成:衣着、语言、动作、环节设置、互励机制、教具;)在语言与动作这两方面,在昨天的课上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了,今天在自己讲话的时候,我有意识地会自己倾听,甚至有点自我欣赏的味道了。这或许是进步的一个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