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汇编23篇

发布时间: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精选23篇)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

今年暑假,我们被”下放”到花名楼的宁乡县,体验一把乡村生活。期间就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进行调查。我主要采取上门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医保的现况,因此基本上都是从农民伯伯的角度去认识,所以内容和观点上有些许片面。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发现农村医疗保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农民对待疾病的态度让人担心,大多数农民对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而实际上这些是一些大病的前兆,若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严重,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农民伯伯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忍,在病情上一点也不例外。而实际上如果他们及时检查,只要早期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那么有许多灾难是可以避免。但是农村的医疗情况让人担忧,有时连基本的治疗。

另外农村医院的格局继续改变,农村不像城市有很多医院,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一家综合性医院。一次造成一家独大的情况。就像垄断资本主义一样,再加上如今城市医院的医疗价格以及药品价格就已经很高了,那农村医院的就更不用说了------农民伯伯棵没那么多钱。若不倒没办法的程度估计也没什么人来看病了,最后深受其害的还是那些种地人。

然后是钱的问题,农村医疗保障的经费主要是由政府支出,但资金一直吃紧。导致医疗保障发展缓慢得不到完善。

第四是可以说是历史问题,也可以说是封建毒瘤对人思想的影响。农民不太信任政府,虽说现在是社会主义义社会,但从行政角度从某种程度上沿袭20__多年的官主义,比如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好处,但这些钱很可能成为基层政府又一项乱收费,最后落入干部的腰包。因政府以前的一些政策,已经让农民有了类似的经历。从而政府发生了信用危机。农民们很难去响应政府的医为疗保障政策。

一个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对于拥有70%农村人口的中国来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完善制度之中,政府应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解决机构、人员、经费、技术不足等问题,增加经费投入。加快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建设进程,不仅要让特别困难的农民能够得到重点保障,还要研究扩大农民受益面,体现医疗保障的普惠性。说虽这么说,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对于政府问题上,我们除了期待,抱怨或许还有些许愤怒还会有些什么------中国可没有感恩节。时间将说明一切。

而我们中学生则应该在了解现状接受教育的同时起到宣传的作用。像向农民讲解政府的政策,开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知道医保给他们所带来的益处,从而促使他们接受并办理医保,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话似乎还是比那些政府官员的容易让人相信一些;另外对于行政部门,我们要加强监督,督促政府完成他们工作;最后,加强宣传力度,让整个社会动员起来,为农民进一份力------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对付的是另一个问题。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2

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以后,腾冲县委、政府,及时于20xx年10月23日,召开了腾冲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会议全面传达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原县长王彩春作了题为《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主题报告。新一界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体制、产业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叶、烤烟、晾晒烟、干果、香料、药材、香菇、雪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个方面分13个专题开展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立足于研究解决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普遍性的问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与这项工作的责任人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

一、一九九八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九九八以来,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县根据腾冲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30249万元,增长36.6%;实现农业总产值96473万元;比97年增21685万元,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长39.7%。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5.3:14.6:20.1,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xx年,粮经比例为69:31,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2733万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总产1900万公斤,增800万公斤,增长72.7%;林业社会产总值实现4亿元,增109.27 %;烤烟产业实现产值6460万元,税收1160万元,烟农收入5300万元;茶叶总产329万公斤、产值3455万元、茶农收入2419万元,分别增55.2%、150.8%、105%。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和热区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xx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9万吨,加大了大棚菜、无公害菜和野菜的

开发力度;干(水)果总面积达到4.14万亩,比97年增195.7%,新植银杏10万亩,培植了北部地区乌梨、白花木瓜等水果产业,扩大南部地区桔子和晚柑种植面积,积极探索柯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术;香料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为主的香料种植格局;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

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到20xx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3.2万吨,比97年增长67.2%;奶产量71吨,增208.7%,畜牧业产值实现1.42亿元(90不变价),增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比97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达到2565吨,扩大了稻田养鱼养殖面积。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全县共有粮油加厂(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专业大户有17户,开发出一批食用油系列产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红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实业、云腾快餐、太极果脯、清凉山茶业、高黎贡山生态茶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如寸师傅干腌菜、绮罗腌腊制品等。

五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20xx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饵丝专用米3万亩,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杂交包谷面积14万亩;建成无公害茶叶2.7万亩。

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境外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腾冲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县经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高稳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坡耕旱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县虽已形成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牵头,乡镇农科站和畜牧兽医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同时据调查我县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3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 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调查也发现,留守女童人际交往状况较好,来自同学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这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五)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在闲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比非留守男童高3.2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儿童中,在网上玩游戏(64.9%)、讲脏话(41.8%)、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个百分点。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课外小组,分别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个百分点;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男童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个百分点;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六)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1.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1.5%,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仅比初二低0.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20.7%,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9.9%的四年级儿童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5.6%,低于五年级。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四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的负面体验较多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四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还小,对父母依恋感强。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学习辅导。

3.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年级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较差,这与他们年龄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关,四年级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52.1%)、认为同学喜欢自己(68.7%)、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8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非留守儿童低6.4、3.6和1.8个百分点,可见,父母外出对其社交技能和行为影响较大。

调查也发现,四年级留守儿童会更积极地寻求老师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以缓解父母外出后的焦虑感。从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看,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但四年级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老师和父亲。在问到“谁监督或帮助你学习?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时,四年级留守儿童都把老师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级非留守儿童则把老师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体中,有17.2%的四年级儿童参与很多的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级非留守儿童(14.8%)。

(七)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1.初二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儿童每天看电视1小时以上,较初二非留守儿童高2.6个百分点;有38.3%的初二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较四年级留守儿童高13.1个百分点。

2.初二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较高

初二留守儿童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完成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儿童2.3—14.4个百分点。

3.初二留守儿童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初二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儿童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儿童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被称为初二现象。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4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人口

l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农业

l 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非农产业

l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l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 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村庄一般以聚居为主,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挨在一起,房子都是以前的那种形式,没有趋向于现代的小洋房、左邻右舍处得都很熟,很有感情,不像城市里面的住宅小区,大家彼此也不是很熟悉。有的住了好多年,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最有意思的是,村民们几乎家家都会开垦一小块菜地,种些时令蔬菜,等到成熟时互相赠送些,这样又加深了村民间的感情。

二、贫困群体

1、目前/就业生活的困难

没有固定的住房,或是房子太旧,收入不稳定,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生计问题。家里没有劳动力,老人年龄大,健康问题严重,孩子要念书,开支很大,而他们却没有特殊的生存技能,只能靠打工勉强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2、困难的成因

家庭发生变故,或是因为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又加上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又加上孩子多,学费啊等开支较大。或是家里劳动力不够。

3、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低保补贴

调查后的感受:

我们大概的问了一下,了解到由于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所以基本学历都相对较低,所以面临着残酷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只有选择打工,经营店面这些最普通,最简单的工作。其实他们所做的都是处于下层的.工作,收益较低,但当经济发生波动,金融危机发生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所以我觉得应该对村民进行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的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这样在找工作时也会比较简单。同时对村办企业进行整改,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扩大其规模,这样就可以实现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工作的想法。

对待贫困户,光靠那些补贴远远不够,那样只能解决他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要想永久性的帮助他们,就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生计问题。

看到老师上课给我们看的城市农村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数据对比,再听到村民的话,让我们想到现在国家存在的贫困问题还挺多的,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我们觉得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从基层抓起,一步步改变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观念,就像华西村的发展是一样的,只有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意识跟着改变了,才更易于日后的生产与发展。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5

一、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一向重视农村的发展,重视农民问题。党的第__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农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包括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都使农村金融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力度加强为小额信贷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的广阔的市场。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从1994年开始试验,20__年全面实行并推广小额信贷。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一直被国家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扶贫以及农民创收渠道的扩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额信贷不仅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同样可以支持农村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户个体业主经营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利率偏低,缺乏良好的风险评估方法,贷款种类单一,额度小,期限短以及资金供需矛盾大等。这些都阻碍着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流转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和个体业主未能按约还贷,给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很大的困难。

1、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贷款本身从借款人方面就潜在着“信用风险”,一个人诚信度的高低与其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的,而道德标准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不能对其准确的实行量化,所以信贷员要准确的把握成千上万农户的诚信度就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其次,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产业的投入以及消费性贷款,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个体业主及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竞争无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2、主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人力有限,有的网点甚至主任兼信贷员,要对辖区内成百上千农户做详尽了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年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一些信贷员就不得不求助于村、组干部,甚至是不太了解辖内农户的内勤人员。由于村、组干部及内勤人员的参与,个人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凭空猜想等情形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核定带来了不准确性。此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本身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存在“一评定终身”、“一定永益”的现象,动态管理、时时监测缺位,信用评定手段、方式也不尽科学。

(2)、贷款审查存在漏洞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其发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在办理贷款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而临柜人员对其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无法加以严格的考查的,这就造成有些农户乱报贷款用途,而贷款后转借他人,形成顶名贷款;另一些借款人贷款根本没用于其正常的家庭生产、生活等,而是用于个人的不正常消费支出(比如赌博等),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最终形成贷款风险。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但“重发放,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已在大部分信贷员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方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所以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限,这就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监管。另一方面,一些信贷员有“重企业,轻农户”的思想意识,认为贷后管理只适应于大额贷款,对小额农贷不适用。有的信贷员甚至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万余元。再加上有些农户贷款后外出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多年不归,下落不明,这是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一大重要原因。

(4)、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低,人为形成信贷风险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到最后放款都是人为操作,加之有些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假冒贷款,有的甚至给客户出主意化整为零,一户多证或一户多贷,形成实质上的“垒大户”,最终诱发贷款风险。

(二)贷款困难问题: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一些农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2)、自借他用,私借公用借款多,债务难以落实,影响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

(3)、担保抵押跟不上贷款需求,造成贷款困难。

(4)、贷款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评估登记费用过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

(二)、纠正认识偏差,防止短期行为。

(三)、加强贷款管理,落实好“三查”制度。

(四)、动员广大群众,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五)、简化手续,减少评估登记费用,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六)、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这是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七)、建立健全信贷机制。

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丁聚英镇最偏远、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严重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人口稀少,人均收入较低。20__年,村里贫困户数量为54.5%,现在已经下降到45.6%。全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0.8亩左右。

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患病老人和留守老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耕、小规模家庭农业和农民工,主要从事农民工约500人,占总劳动力的60%以上。20__年,贫困人口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10.6%,占养殖业收入的5.4%,占劳动收入的71%,占其他收入的13%。

二、贫困的主要原因

(1)交通和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丁聚英镇比较偏僻的行政村,距离镇中心较远,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区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工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偏低。

(2)缺乏产业支持和集体经济薄弱造成的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经常住在村里的小部分村民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部分从事种植养殖,但平均土地不到0.8亩,90%都是荒山,需要更多的经营投入,但产出较少,几乎没有收入;有的家庭养一只猪,几只鸡,几只羊,但由于交通和信息条件,大多自给自足,无法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由于前几年村部成立,村集体欠下近百万外债,难以自保,更谈不上供养村民。

(3)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和重返贫困

这个村子的农民经济状况很差。如果他们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作物减产、水产养殖瘟疫、家庭成员突然残疾或死亡或其他自然灾害,他们可能会造成贫困或重新陷入贫困。在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名村民因病或灾而致贫,这类贫困户约占全村的20%。

(4)劳动力不足,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造成贫困的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体弱多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成员,他们不仅不会为家庭的收入做出贡献,还会增加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难以摆脱贫困。如果有长期患病或重大疾病的患者,

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赚取收入,医疗费用还很高,有的甚至负债累累。对于这个村的贫困农民来说,生病后往往是小病缠身,大病则耽误。对于那些无法再承受或拖延的疾病,治疗费用已经成为这些农民的沉重负担。这些贫困户被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疾病压垮,没有精力和信心脱贫。

(5)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几年前义务教育不免费的时候,这个村很多穷人因为上学距离远,家庭贫困等原因辍学,因为辍学而成为新一代的穷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仅是贫困的结果,也是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差,贫困人口文盲率超过20%,

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远低于全镇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的发展缺乏规划、技术和管理能力;外出工作只能做一些建筑、采煤等体力工作。,这是一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差距很大。

(6)贫困户主观扶贫意识差,没有导致贫困的危机感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他们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各部门、各行各业踊跃向贫困户捐款,部分贫困户思想依赖重。甚至有少数人认为,要为他们捐钱捐物,国家要扶持。

三、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促进生态移民的迁移。

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名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办法是农民和村民共同建设自己的项目,国家统筹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优惠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财政支持和享受政策的家庭数量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建设进展滞后。

建议整合多部门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杨家庙子、孙家院、徐家院、白义安、钟灵5个院落高标准建成,全村310名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根线穿五颗珠”的新农村局面,既解决了农民的住房问题,又把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区,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加大银河路改造力度

银和路是xx村到集镇的唯一通道,长约15公里,窄、弯、不平,路况较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3万次“村村通”活动,对同村路进行了改造,搭建了错车平台,增设了标志,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按照山区二级公路标准,改建银和路,打通丁白路(丁聚营-白杨坪),改造宽3.5米的同村路,促进村内太渡湖、杨家庙子、白义安、李佳原、庐山、黄龙峡等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脱贫

(3)促进旅游业发展

Xx村地广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本轮精准扶贫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卡建议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全绿覆盖,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优美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渠、沟谷等平坦地区或斜坡上形成了种苗、花卉、中草药、杂果等种植产业:“春花夏荫、秋果冬绿”实现整体景观、景观生态、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渡湖、杨家庙子、白义安、李佳原、会稽山、会稽山大峡谷等景点的旅游资源,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民致富增加另一个渠道。

(4)强化贫困户的“输血”和“造血”功能

"扶贫的关键是帮助人民”。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工作就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救助措施,明确责任人、任务、标准、措施、时间节点,做到识别病脉、开好处方、抓好药,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两个具有实用技能的劳动者,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地农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养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推进收入“四对”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一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的融资和办理困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清障碍。

(5)加大扶贫保护力度

在xx村的众多贫困户中,有一类既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致富途径的穷人。他们无法靠自己脱贫,比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如何对这类对象进行准确的扶贫,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扶贫保障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民生政策,为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筹集资金,帮助其购买社保,让贫困户有医疗保障,有养老保障意识。负担沉重的贫困家庭,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疗疾病、养老,可以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措施

(一)以高效利用禽畜粪便资源为纽带的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

1、以“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和“猪沼菜”为主的庭院生态模式

沂源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山地果园“猪沼果”和庭院“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猪沼菜”生态模式生态模式。在山地果园重点推广了“猪沼果”生态模式,创建了“猪沼果”生态能源示范区,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一座风力扬水机。以户为单元,以山地果园和庭院为依托,建设沼气池、猪圈及厕所,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现已建成“猪沼果”模式6000多个。

2、猪-沼-电生态模式

3、畜-沼-粮生态模式

高青县唐坊镇农户以粮食和秸秆喂猪、牛和鸡,而猪、牛和鸡粪进入沼气池发酵后变成肥料用来种粮,而产生的沼气用于取暖、照明,沼渣可作饲料添加剂,沼液又可喷施农田作物,防病虫,形成多元化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畜—沼—粮”这一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民家庭生活方式,通过改厨、改厕、改圈,使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达到了农民增收、净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唐坊镇已有36个村普及了这一模式。

(二)以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模式

淄川区胶王路沿线有关乡镇玉米秸秆还田、青贮或固化等技术。

三、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种植业产量较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种植业生产效益较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化肥农药浪费现象较重;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2、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资金,覆盖面小。根据立地条件及经济负担能力,目前沼气项目的覆盖面仍然偏小,高青县是山区县,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一池三改”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项目资金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和农业节能工作的更好开展,沼气用户仅占可发展规模的1/4,许多积极性高的村和户因受经济能力所限无法铺工建设,建设户用沼气并配套太阳能的户更是寥寥无几。

3、产业化经营滞后,后续服务跟不上。目前,沼气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农村沼气正处在兴起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从建设→使用→管理→后续服务的产业链条,而且农村能源产品市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无疑加大了建设成本。影响了沼气产业发展。受服务经费缺乏、运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农村沼气的后续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沼气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发展。

4、种植业分散与规模化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业经营模式与日趋规模化的养殖业环节联系不畅,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家一户的作物秸秆集中起来,为规模化养殖提供饲草饲料困难较大,原因如下:

一是秸秆密度较轻,储运难度大。

二是秸秆价格较低,不能引发农民的销售积极性。

三是秸秆收获时,也是三秋大忙时,农民无暇销售作物秸秆。

四是秸秆收获季节性强,受贮存条件的限制,规模化养殖场不能贮存足够的秸秆。

五是养殖废弃物未能充分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效益,造成了污染环境。

四、建议

1、抓政策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导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农业范畴,种、养、加相结合,统筹规划。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详尽和可行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2、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培养典型,建立集“种、养、加为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区,创品牌,为群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引好路,踩好点,助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台阶。沼能、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是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抓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标准及高起点建设,抓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各级政府应加强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集中培训主要是组织各乡镇技术人员学习相关理论,总结交流经验,分散培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边施工、边讲解、手把手的传教。通过选派村技术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建设质量的督促与检查来保证使用安全和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4、加强农村能源用产品的科研及市场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积极探索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投入力度,构建促进秸秆和农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5、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分阶段、分层次、分产业带”建设的规划原则。

一是分阶段建设的原则。可考虑将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动员与组织阶段、规划实施阶段和完善深化三个发展阶段来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二是分层次建设的原则。由于各地区地貌复杂,丘陵、平原并存,农业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因此各区域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等,可考虑在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层面上建设循环农业。按照此原则,能够探索出最能够发挥各地区域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分产业带建设的原则。建设循环农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把各不同地区的循环农业推向健康轨道。

6、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根本原因。在稳定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健全流转市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赋予农民土地的物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7、加强农业专业化组织服务体系的建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分”的功能增强,“统”的功能弱化,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保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的前提下,重点在提高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组织形式,加强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协作与联合,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和带动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发展,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镇事业站所、基层供销社等领办合作组织,创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统一提供农资供应、融资担保、标准化技术服务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人才激励、社会保障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8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__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6.4%,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习水平和心智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习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习。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习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习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习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平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平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9

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石,社区党建工作是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党委换届后,社区党委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务实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以 网格化 服务管理为平台,切实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居民自治,不断提升社区党建的党员和居民参与度。现将开展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情况

1、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党委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制、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建协调分会工作制度、社区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工作制度、社区党组织学习制度、社区三会一课工作制度、社区在职党员活动登记和反馈工作制度、社区党员评优表彰激励机制、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使社区党建工作,党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党委每月15日分支部举办社区党员教育培训活动,每次活动立足社区实际,立足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挖潜力、强动力、重实践,努力增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身建设,在活动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安排,扎实推进社区党员和党组织建设。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上推出新举措,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社区发展思路工作部署,重大决策执行等事先征求党员意见建议,增强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2、发挥党员在推动社区、非公企业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 两委 班子换届后,社区党委组织召开了 两委 班子联席会议,在会议上,社区党委明确提出了要把心思集中在 想干事 上,把本领体现在 会干事 上,把目标锁定在 干成事 上,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在荣誉面前要退一步,在困难面前要上一步,在利益面前要让一步;思想上要讲境界,工作上要讲服务,关键时刻讲奉献,并制定了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工作人员守责。

社区党委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创办了社区 健康加油站 ,健康加油站 下设调解组、心健服务组、活动策划组及评估组,发动社区力量,定期和家属沟通,开展老年人的心健服务。同时,举办棋牌、唱歌等社区娱乐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 帮帮团 助老志愿者服务队,筛选特困、高龄、空巢、有需求紧迫的30位老年人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安排社区党员志愿者为之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和服务需求。同时按照不同需求组织各年龄段老年人活动,提倡老年人互帮互助,以 外出结伴、在家结对 形式,降低老年人独处风险。

社区党委以 六心 活动为服务载体,通过组织动员、宣传教育,引导启发等形式,使广大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六心 活动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政策安民心。社区党委、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法律法规,惠民政策进行宣传和咨询活动。二是转变作风亲民心。社区党委、居委会深入辖区单位、居民群众中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及时改进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法。社区党委、居委会提出了以 四零服务 暖民心,以 六小政务 改作风。 四零服务 就是 服务群众零距离、社区管理零推诿、为民办事零积压、信访稳定零投诉 ; 六小政务 就是 从小处想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困难抓起、从 小纠纷 排起,从 小隐患 整起,从 小节 改起。 使居民群众 进门办事顺畅、出门心情舒畅 ,增强社区干部的亲和力。三是文体活动聚民心。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四是廉政建设赢民心。在社区不断深化廉政教育活动,及时将社区的党务、居务、政务向社区党员和居民公开。五是解难帮困暖民心。社区党委、居委会有针对性的面向社区各类群体,力求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六是办好实事顺民心。社区党委、居委会组织全体社区党员、社区干部认真学习、带头实践,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下功夫。

3、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完善对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社区党委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理顺管理关系,发挥优势,实现社区和辖区单位共驻共建。与审美造型西花市店、东城第二消防支队花市中队、西花市翰皇擦鞋店、新景社区卫生服务站、普仁医院等单位多次开展了便民、利民、惠民、文化等多种活动,为社区党员、居民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如组织审美造型西花市店美容美发学雷锋小组每月义务为社区老年人理发;组织东城第二消防支队花市中队与社区3户纯老年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进行走访、慰问;组织新景社区卫生服务站、普仁医院、同仁堂崇文门药店开展健康大课堂、义诊等活动,即调动了辖区单位的积极性,增强了辖区单位共建意识,同时又切实解决了社区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社区党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社区党委对社区党员开展 三知三心 服务。即对社区党员做到 知思想、知去向、知现状 。及时开展组织活动,使党员思想 安心 ;及时解决各类难题,使党员生活 顺心 ;及时发挥党员作用,使党员工作 真心 。真正形成社区党委和社区党员一起共商社区事务、共抓社区服务、共育社区文化、共管社区稳定、共创精神文明的生动局面。

4、在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养,科学合理发展党员,疏通党员队伍出口,确保党员队伍纯洁性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xx年社区党委换届以来,社区党委为两名社区预备党员进行了转正大会,有2名同志经提名、考察为入党积极分子,有4名同志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社区党委定期与6名同志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沟通、交流,了解她们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处,6名同志每季度能够按时向社区党委递交思想汇报,能够及时与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汇报思想认识,社区党委定期召开会议,评议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现实情况表现和思想认知情况,确保社区党员的合理发展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5、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效

社区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不断壮大社区党建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参与作用。一是建立民情收集制度。通过社区支部书记日常服务,了解居民需求,广泛听取党员意见,收集合理化建议,做到党员需求有答复,党员建议有反馈,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发展。二是坚持党员议事制度。通过党员议事制度,每月召开党员议事会,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困难,得到了社区党员的广泛认可。

二、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

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党委20xx年换届后,社区党委根据党员居住情况划分为3个网格党支部,现有社区党员176人,其中女性党员81人,占党员总数的46%;男性党员95人,占党员总数的54%。其中65岁以上党员169人,占党员总数的 96%,35岁以下党员4人,占党员总数的0.2%,80岁以上党员19人,占党员总数的10.8%。

社区党员中离退休党员占到了社区党员比例的96%,绝大多数社区党员因为年纪大,身体健康状况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能够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党员人数只占到全体社区党员的56%左右。有的党员认为退休了思想就可以不提高了,甚至有的党员的觉悟还没有普通群众高。为此社区党委提出了以 知民情、解民困、化民怨、保民安、聚民心 为本届社区党委的工作目标,号召社区全体党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心社区建设,关心身边的人;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倡导社会公德,带头参与社区建设,每个党员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加强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党建是社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建承载着社区创建工作的重任。希望在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协助社区党委把社区服务做深做细,让社区困难党员、群众限度地得到帮扶。

西花市南里西区社区是回迁社区,社区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区党员、群众希望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但因为形成原因复杂,希望街道工委能够给予大力的指导、协助,支持社区党委的协调,共同把问题一步步的给予解决。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0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能够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能够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以前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此刻,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潜力来提高产量,而是超多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此刻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就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用心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2、用心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这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贴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1

调查地点:

调查目的: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__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__年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2

摘要:

20__年7月,我们迎来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利用好暑假,也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土木工程系利用了短学期组织了实践活动,我们土木0801第二小分队的活动名为“农村住房调查”,意在让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对农村住房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未来专业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切身的体验。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丽水市,本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经济发展相对于浙江省的其他市要有所靠后,但是丽水是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的天然大氧吧,是个修身养息的好去处。

此次调查,是我单独进行的,观察了丽水市莲都区近郊的黄泥敦村,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该村的大体住房状况以及环境、生活状况。

关键词:

实践农村住房环境卫生生活条件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专业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今年,土木系领导组织安排我们土木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农村住房调查的暑期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农村住房有所了解,对未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紧密结合土木专业的同时,更让同学们对农村建筑,建设新农村等有所关注。通过对农民进行问卷调查,锻炼了同学们的交流能力,又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农村、群众的了解。

一、农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郊的火车站附近。据该村村民介绍,进入90年代后,交通便利多了,近郊的农村随着市区的发展也渐渐的发展起来,村民许多都去了市区打工赚钱,农产品的销量也逐渐好起来,一些村民将祖先那留传下的土房子拆除,建起来新房。先富带动后富,一些发家致富的村民调动了其他村民,开始种植越来越多的水果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工作。村里的人们渐渐都富裕了,土房子越来越少,取代它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而今,绝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舒适的房子,但是还是有很少一部分村民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

二、房屋状况

走进村落,首先观察到房屋分布非常整齐,主干道两边各分部房屋,户与户之间的前后间隔大约为5~7米。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是三层楼的,很少看见有两层的住户。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一般农村一户人家都是4口人,有的孩子多的也有5、6个人住一户的。

据了解,该村大部分房屋是建于大约20年前的,由于那时候物价并不是很高,所以200㎡以上的房屋造价也不过是17000元到20000元之间,一些装修材料好的也就20000多。那时建成的房屋都是经过设计的,有的村民说设

计过的房子住起来安心且舒服,的确如此,有几户人家连顶层漏水都罕见。70%的住户的住房是全屋装修的,他们住房的外墙大多数用的是瓷砖,但是也有少数是马赛克和瓷砖同时使用,还有及少数是用砖。另外30%的住户外墙并没有经过特殊的装修,只是用水泥。

大部分的住户卫生间和室内地板均用瓷砖,根据他们所说的,瓷砖清洁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价格也不是很高,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住户用的是水泥地。过去,他们在修建的过程中,房屋楼板材料均用预制板,且房屋层高大多数用户都设计为3.2m,每家每户都拥有两个或者三个厕所,方便家庭成员的使用。

三、农村居住的环境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这是走进黄泥敦村的第一印象,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村民处理垃圾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20__年以来,该村进行垃圾集中处理,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倒在垃圾桶里。但那时很多人不习惯用垃圾桶,他们习惯于将垃圾倾倒在自留地或是河边,有的村民甚至把垃圾扫到路上。为此,该村按照热爱家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创业致富、家邻和睦、生态绿化、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卫生整洁十项要求,修改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将村民中存在的陋习搬上广播进行曝光,让村民在收听中提高文明意识,改变村民的思想,渐渐地,垃圾桶里满起来了。垃圾桶越来越满,带来的是村庄变得干净而整洁了。以前的黄泥敦,被形容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村民卫生意识极差,垃圾到处扔,污水随地流,村庄环境极为恶劣。而今,黄泥敦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道路两边整齐有序,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眼下,“干净整洁”已成为黄泥敦村民心目中衡量家庭文明的标准之一。

四、关于新农村建设

据新华社国家环保总局20__年10月26日发布《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提出我国将在20__年初步解决并改善农村环境问题。

《行动计划》说,我国将在20__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新增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我市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促进房产业的持续发展。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廉租房建设,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各个部门,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原有的方针政策,总结经验、纠正不足,除此之外,我想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方面,一定要继续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努力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在医疗方面,相关部门应多组织村民,居民体检,开展传染病的宣传防治工作;

3.在收入方面,需要为百姓提供多方面的收入渠道,特别是需要扩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4.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坚持实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空间”,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重视、强化这项工作。

5.在住房方面,要尽快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使危房住户尽快新搬入新建住宅。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抓紧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体系。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都市快报》、丽水信息港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3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18万人,农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12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0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社会群体,

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全面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妇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苍山、平邑、临沭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采取抽样的方式,对300名5--17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5名,学龄儿童295名。他们当中男性留守儿童165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55%,女性留守儿童135人,占45%。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51.7%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295名学龄留守儿童中,47人学习成绩优秀,占15.9%;106人学习良好,占35.9%;129人学习成绩一般,占43.7%;10人学习成绩较差、3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辍学,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面哪些想法”问题中,38.5%的留守儿童选择“想早点长大独立”,36%的留守儿童“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儿童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思想,4%的留守儿童“想离家出走”,且多为男孩。以上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了解情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总数的59.7%。49.5%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33%的认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有29.5%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关心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

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建议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根据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

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

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4

调查地点:

山西省代县乡村

调查目的:

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

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

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

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20日---20xx年12月27日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 。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__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__年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__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__大、__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去年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

本次暑假社会调查我调查的是我的农村老家,一个北方的乡村,下面分类介绍一下在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

(一)农业:“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们这个村地处北方平原地区,降水适中,因此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薯类等,这里的耕地是旱地,是一年两耕。

(二)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义务教育比重大。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在我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村更是如此,这里的村民普遍还是比较重视教育问题的,随着农村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更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山东省的孩子大多都至少上到高中的学历,我调查的农户中大部分人都说孩子上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学业。同时,这里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硬件、软件不断完善。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多数的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农村,这一个思想观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从小形成的走出农村,告别农民的思想观念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严重背离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的目标,很少有人选择在掌握好知识后为农村作贡献,甚至在学习知识选择上避开农村避开农业。不仅在农村教育上产生了障碍,而且深层次的对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三)经济:有人说:“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村社、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单是知识分子倡导的社会改良和实验,不单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也不单是政府的一相情愿,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也有人说:“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经验告诉我们,既要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量转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退化的严重后果,哪些大量输出劳务的村落显现的凋敝现象足够我们警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迫在眉睫。”

(四)医疗:医疗对民众特别是经济不宽裕的农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以前不少农民存有“小病不想看,大病不住院”的想法。但自从有了医疗合作制度后,我村农民只需交10几元钱就可以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报销好多钱,基本上每个村民都对此政策大加赞赏。

20__年,政府投资支持五大重点领域新农村建设摆在首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程等.可以说我们村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这里将来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成果。

建设新农村要首先理解农村贫困的根源有了对农村贫困根源的知识,才能发现和尊重农村事务的规律。了解了这种规律,才可能恰当地处理国家援助与村民“自助”的关系,村民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的关系,以及农村眼下的迫切需求与历史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民贫穷,从根本上讲,不是因为国家政权的“下沉”,不是因为基层政权的,不是因为“权利”被剥夺,不是因为农民税费负担过重,不是因为城市的剥削,更不是因为农村缺少“基础设施”。中国农民贫穷,有五大根本原因。

1、制造的产品已取代养殖和种植的产品,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农业已成为“产业”。占人口10%以下的农户,用机器耕作辽阔的耕地,方能获得城市普通人家的收入。

2、中国农村人口过多。农村人均耕地少,构成“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一半农产品不进入市场,而是供农民自己消费。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是我们时代最落后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工业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拒绝自种自食,养牛的也得买牛奶喝,对鲜奶进行卫生消毒和包装的是专业工厂。因为引进了土豆、玉米、白薯,清朝的农村人从一亿上升到四亿,自由小农经济的成功达到了顶峰。今天,中国在册的农村人口高达九亿,包括将近五亿农业劳动力。尽管农业技术在飞速进步,耕地总量却是固定的,因此,农业领域的劳动积极性空前下降。

3、组织社区合作非常艰难。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以出工不出力、“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组织。中国农民家庭的经济独立和人身自由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

4、市场机制摧毁不肯合作的小农。小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变动不居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所以,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农村与城市的鸿沟急剧扩大。市场经济是事实,是农村衰落的原因,而不是挽救农村的手段。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5、衰落的农村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在市场条件下农村经济的衰败,以及中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

了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溃败。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溃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城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甚至堕落到求助传统迷信。文化垮了,就更加一无所有,就使农村人更难组织起来,更难应付时代的挑战。中国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

总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农民阶级必能克服种种困难,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6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我们急需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三义寨、柳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通许、尉氏县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赵口引黄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对贾鲁河、涡河等流经市内的主要河道进行了清淤治理。据统计,全市共有机电井8.5万眼,井灌面积可达43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8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2%。旱涝保收面积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9.3%。

2、耕地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沃土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先进适用土壤肥料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质,粮食总产和单产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以来,市属五县相继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累计投入补贴资金890万元,完成了2万多个土样的采集与测试,落实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0个,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0.02%,推广配方施肥面积689万亩次。通过项目实施,市县两级土肥队伍得到了加强,技术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县都建有土肥测试中心,都能独立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3、农畜产品质检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两级(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三层(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检体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级检测机构1个,县级监测中心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站4个。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被农业部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被省中心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同时,市级蔬菜、果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已经启动。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年承检能力可达到畜产品1000个指标、兽药和饲料产品1000批次以上,畜产品、兽药、饲料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可检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农机具867台,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6000多台,农机总动力达616万千瓦。在农业机械拥有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70%。全年完成机耕面积542万亩,机收面积426万亩,其中联合收割面积423.79万亩,完成机脱小麦占全市麦播总面积的96%以上。

5、农村社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了农村“水、气、路、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3.2万座,全市农村沼气池已达8万多座;实施“村村通”和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和电网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

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个农业信息网站,32个信息服务平台,5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628个村能够上网查找信息,约占全市行政村数的70%,电信、网络已成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7

按照我局周五调研日工作总体安排及主要课题分解要求,我们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等方式,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工作进展

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58个乡镇、482个行政村。全市人口281万,其中农村人口13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9%。由于县域经济条件限制和历史欠账,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较差、环境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市多年来坚持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生态,见到明显成效,让胡路区、杜蒙县成为省级生态县(区),4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383个乡镇村被命名为市级以上生态村。

(一)建立机制,强化基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心为县区,为此,我们重点实行了“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四级管理。在全市58个乡镇设置了环保助理,380多个行政村配置了环保监督员,实现了市、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的四级管理机制,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二是强化能力培训。专门编制了有关农村环保工作的讲义,组织县区、乡镇和行政村环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基层环保队伍的知识储备。三是强化载体带动。通过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实践,基层环保队伍的能力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强化目标考核。全面实施生态县(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高标准、严要求,农村环境监管有效加强。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了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重点在规划设计上狠下功夫。首先,是纳入总体规划。把生态示范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中都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第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年度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第三,是科学谋划项目。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建立我市“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库,入库项目61个,并对入库项目进行了初步设计。

(三)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十二五”以来,环保、林业、畜牧、水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取得较好效果。自然生态有效保护。累计造林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禁牧草原1034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原(场)60万亩,草原“三化”比率降到29%;大同西大海湿地、林甸东兴草甸草原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累计完成泥草房(危)房改造5。7万户,14万农村人口受益;绿化村屯746个,村屯绿化达标率76%;实施畜禽三进三退工程,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小区)538个,16.2万畜禽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大力开展秸秆禁烧环境监管,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推广测土配方500万亩,有效控制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600万亩,获得“三品”标识490个。功能设施有效增强。我市四个县在全省率先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场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实现了“两厂(场)市域全覆盖;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建设3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7处,22.08万农民喝上放心水;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向农村延伸,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

(四)突出重点,连片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整治,重点在村屯。一方面,争取项目推动整治。国家和省从20xx年开始,针对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截至目前,我市列入中央和省计划项目16个,总投资2374.93万元,其中,中央投入797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村民自筹877.93万元,整治村庄16个,受益人口5.8653万人。另一方面,借助减排促进整治。两年来,全市列入全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农村畜禽减排项目共160个,去年完成项目76个,减排化学需氧量4415.62吨、氨氮174.94吨;今年,由于洪水影响,我市计划项目84个,到年底可完成项目77个,将进一步为全市污染减排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照先进地区经验,结合调研情况,我们深深地感到,尽管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对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照国家和省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基层环境管理水平低。在农村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上,我国很多地区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山西省阳城县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向农村延伸,全县18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持证上岗环保监督员,在山西省率先实现了环境监管县、乡、村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在乡镇层面,实现了“五有一专一保障一开展”。“五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专”,就是乡镇配备了1至2名专职环保监督员;“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得到了保障;“一开展”就是有效开展工作。在行政村层面,实现了“六有一保障一发挥”。“六有”,就是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一保障”,就是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一发挥”,就是能够发挥作用。我市虽然在乡镇、行政村环保队伍的建设和能力提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短期内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保障,且环保工作人员多为兼职、非专职,素质偏低、流动性大,水平提升难度很大,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

二是农村环保激励机制弱。为了加快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我国一些地区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相继出台了“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村改善环境的积极性。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考核办法中规定,对于国家级生态县、区创建,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县、区政府3万元,通过环保部验收命名的奖励县市、区政府10万元;对于生态乡镇创建,完成环境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奖励乡镇政府1万元,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3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奖励乡镇政府5万元;对于生态村创建,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的奖励行政村1万元,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命名奖励行政村5万元。同时,为鼓励对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探索和创新,对生态示范创建中在环境改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推广、示范、借鉴意义的生态工程予以褒奖,奖励最高金额为10万元。由于我市没有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乡镇和行政村的创建热情不高,创建质量得不到到保证,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治污项目建设推进难。20xx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相继制定了“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加强“十二五”资金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实行“以奖促治”,对达到生态建设示范区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同时,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国家政策,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由于历史欠账和县域经济紧张,我市虽然在四县分别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乡镇和行政村的生活污染治理还没有全面展开,生活污水管网尚未铺设到位、生活垃圾存贮和收运体系尚不健全,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还存在差距。按照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的要求,到20xx年,全市具备条件的小城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6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困难很多,压力巨大,迫切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市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建立迫在眉睫。

四是生态示范创建差距大。省政府将我市、杜蒙县、肇源县列为全省生态创建试点,对我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厚望,对照生态市考核标准,特别是国标中规定的“三个80%”,我市达标难度很大,目前我市9个县区,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区,58个乡镇仅有4个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482个行政村中国家级生态村还是空白,此外,在具体指标上,我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还远远达不到国标要求,要想在“十三五”期末实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尚需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创建步伐。

三、对策措施

“十二五”已经走过三分之二时间,即将进入冲刺之年、收关之年,形式严峻、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巩固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加快生态市建设进程做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上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

1、超前规划研究,力争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新突破。在系统总结评估“十二五”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一是现实基础专题研究,系统全面掌握我市农村环保基本情况;二是制约瓶颈专题研究,调查分析制约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影响因子,确定需要整治的重点环节;三是治污技术专题研究,调查论证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和生态修复的先进技术;四是引导政策专题研究,探讨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金吸纳等有利于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政策;五是目标任务专题研究,确定我市“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六是管理机制专题研究,研究制定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2、深化监督管理,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重点是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做好项目。对于已经入库并有希望获得支持的项目,抓紧可研和方案设计,落实项目前期。二是争好项目。对于没有入库,但却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项目,组织县区积极向上争取,争取列入计划,获得支持。三是建好项目。对于已经列入计划获得支持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证进度、保证质量、保证达标。四是管好项目。对于建成投产项目,要加强治污设施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运行;对于在建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施督察督办,规范建设、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建成运行后达到设计目标。

3、搞好协调推进,力争在综合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环保联合行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努力修复自然生态。通过植树造林,综合整治土地沙化、盐渍化,治理水土流失;通过草原修复,促进草原改良、草原植被恢复;通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控制面源污染。推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强化“三区”管理、推进“三区”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测土配方,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三是改善居住环境。继续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垃圾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村屯绿化、道路绿化,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

4、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模式,加快基层环保队伍建设。一是纳入目标管理。将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列入年度生态县(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做到有场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制度、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保障,在乡镇政府设置环保办公室并配备1至2名环保管理员;在行政村设置一名环保监督员。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实行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持证上岗制度,20xx年上半年完成58个乡镇环保管理员的岗位培训,下半年完成482个行政村环保监督员的岗位培训,合格的分别核发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上岗证。三是实施工作考核。环保管理员和环保监督员由县(区)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由市环保部门制定工作考核办法,县(区)环保部门具体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8

安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安远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脐橙、生猪、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纸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加快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近期,我们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

一、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安远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保障,努力推动安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

二、安远县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发展上缺乏优惠、扶持政策。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安远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于实际需要,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没有真正的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如今我县现行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致使全县农口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涉农部门之间工作沟通少,农业信息不流畅,导致部门之间在工作上难以统筹协调。

一是现行的农口系统技术指导人员出现了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的现象,技术服务指导跟不上现今的农业发展,致使农技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全县各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乡镇中心工作,无心也无力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二是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不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满足于现状,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不多,农技服务水平不高;

三是全县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度较低,发挥效益不够,政府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够,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种养大户的支持不够,使企业、合作社、种养农户在发展、扩大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不明显,带动性不强。据了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管理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农业产业项目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深加工企业少,经济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较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投入资金有限、经营范围小、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扶持政策较少且滞后等方面抑制了发展。全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没有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不到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发销售的状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不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销售体系。

(四)农业投资渠道不宽,本级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近年来,安远县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市级农业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投入未达到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在农业项目建设的投入上渠道不宽,对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也没有很好的统筹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科技转化,转变增长方式,合力推进效益农业。

一是要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科技带头作用,致力于改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抓好大面积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赣州市十大农业技术、简易贮藏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增强科技入户能力。

三是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各涉农部门应加强与上海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

四是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服务指导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现行分散的各乡镇农技推广资源整合,建立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同时要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使他们走出传统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局限,掌握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技术,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吸收农业学院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提升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素质。

(二)依托销售网络,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大力构建品牌农业。

一是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的销售网络,打响三百山脐橙知名度。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促进农业与加工业的整合。通过招商引资或引导地方能人开办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副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延长农副产品销售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创新农业管理和农技服务体制,加大农业发展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紧紧抓住安远县面临的各种发展机遇,结合实际,尽快对全县农口单位进行整合,强化农口系统的统筹和协调,同时要利用我县在果业、生猪等方面的优势,成立农业特色园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要整合上级农业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规模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发展资金与现代农业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支农资金用好用活,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安远县传统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办法,要从政策上支持农村土地向大户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农业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发挥农业资金效益。

三是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进行集约化和产业经营。

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上。

五是要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积极支持安圣达公司、天华现代公司、双孢胎有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扩规上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农业产业项目的组织、策划、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

(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19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近几年来,我镇在抓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狠抓了以乡镇建筑、乡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改善为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科学分类、摸清底数、突出重点、明确方向的要求,以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集中整治环境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采取多方面联合进行调查。

二、基本情况

曹川镇位于平陆县最东部,距县城50公里,全镇20个行政建制村。(20xx年新建一个移民“新村”,暂无土地,人口归原属)175个居民组,210个自然庄,21000口人,辖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矿藏为主。依托资源优势,矿产工业较为发达,形成了闻名全县的曹河工业区,有虞东电力、安瑞煤业、东宝刚玉、磊鑫耐火材料等企业20余家。全镇地形北高南低,区域最高海拔890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光照充足,典型的黄土坡地,经济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盛产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兼有棉花、谷类、薯类等作物。特产有烟叶、板栗、天然木耳、蜂蜜等。其中烟叶在国内市场享有“小云烟”之称。

近年来曹川镇城镇建设发展迅猛,特别是被平陆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一城三镇”建设重点以来,以扶贫移民搬迁为契机,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集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集市贸易相当繁荣,已发展成为平陆东部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三、分类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针对我镇农村按照需要移民搬迁的村、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的村等进行初步分类,摸清底数。入村调查情况如下:

1、对于环境整治工作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村,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的 刘岭村、下涧村、庙崖村、太寨村4个村,这些村总户数为1334户,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60%以上的有 4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75 %;公共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有 4 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75 %;在有较好生态环境的村中自然景观较好的有 4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75%;居住条件好的有3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32%;绿化面积超过本村总面积25%的村有3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32%;有完善的公共活动及综合服务设施的村有 4个村,占全县建制村1.75%;1000人以上有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的村有 2个占全县建制村0.88% 。

2、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村有寺头村,本村是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本村有关帝庙文化节,占全县建制村0.44%。

3、镇政府所在村为曹川村,有便民销售网点、合理的产业布局、政府公共服务综合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银行网点、有一所敬老院,占全县建制村0.44%。

4、对于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有新川、下坪、东沟、前窑、新堡、坡头6个村,总户数2116户,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村有6个村,占全县建制村2.63 %,配备保洁人员的村2个,占全县建制村0.88%;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有1个村,占全县建制村0.44 %。

5、对不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有任岭、曹家、崖头、上坪、马坪、陡泉、垣坪7个村,总户数有 2301户。有规划但还未解决饮水安全的村有7个村,占全县建制村3.07%,因各种原因返困的村有6个村;其中部分村还因电、路问题需要改善;这7个村农村危房改造的户数有1093户,已危房改造户有263 户;其中只有曹家、马坪有幼儿园;7个村都没有小学;无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的除曹家外都有。

6、针对人居环境,需要移民搬迁的村是曹河村,总户数476户,9 个自然庄;本村是地质灾害治理因自然因素引发搬迁的村,其中搬迁户44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为92.4%,占全县建制村比例0.44%。

曹川镇500人以上的自然村有20个,占全县建制村比例8.77%;除了太寨、下坪、东沟、前窑、坡头、曹河外14个村没有规划编制村,占全县建制村比例6.14%;村街巷硬化未完成的村为曹川、寺头、新川、任岭、刘岭、陡泉、垣坪7个村外其余都完成;20xx年前电业部门应亮化未完成亮化的村有14个,占全县建制村比例6.14%;其他应亮化未亮化的自然村16个,占全县建制村比例为7.01%。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经济实力薄弱,对许多改变农村面貌和生态建设的项目无力承建,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二是当前的农民素质觉悟、环保意识还不是十分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待于提高。

三是有的自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没有财政补助,按原计划实施比较困难。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项目的倾斜,给于政策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彻底改善。

五、发展规划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 “十二五”期间,曹川镇站在战略高度,以更加敏锐的政治头脑、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加激昂的发展激情,科学谋划曹川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

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镇逐步实现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态城镇目标,立足镇村实际,着眼长远规划,突出环境综合整治,抓主要环节,破解重点难题,主攻农村“五清、十建、两化”,实现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到20xx年,严格农村生活源污染,着眼乡土气息,对村、田园、水源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建设村落整洁、环境卫生、生态优良、生活便利的示范村。严格农村生活源污染,着眼乡土气息,对村屯、田园、水源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建设村落整洁、环境卫生、生态优良、生活便利的示范村。到20xx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化程度加快。村民饮用水合格率95%,垃圾无害处理率80%,畜禽粪便有效处理及综合利用80%。把曹川镇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示范村镇。

六、具体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真正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把握好各个环节,加强检查,从严把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加大对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环保意识。

三是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建设宜居乡镇。按照规划建设,曹川城镇建设总需资金315万元,涉及道路交通、排水、集镇亮化、绿化、休闲广场及垃圾填埋场等。

1、集镇街道建设。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按照“二纵三横一循环,城镇交通网络全覆盖”的建设目标,投资资金80万元铺设街道2.5公里;

2、排水设施及管道建设。按照“因势利导,沿路铺设”的工作思路,总资金120万元采取底部混凝土夯实,两侧及顶部砖建成拱形的建设标准,并配套井盖等,铺设排水管道20__米;

3、集镇绿化及休闲广场。总投资60万元对集镇主街道两旁进行绿化,栽植国槐、黄杨、紫叶李等观赏性苗木约3000余株;规划建设占地10亩的休闲广场1个,配套健身器材、喷泉等设施,栽植大叶黄杨、女贞、红叶李及花草等;

4、亮化工程。实施街道亮化工程,投资35万元安装路灯100盏。

5、垃圾填埋场。投资20万元建设规模2t/d的垃圾填埋场1座。

四是进一步加大监督,巩固提高整治成果。继续加大对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坚决制止违章建设,杜绝先清理后破坏、边清理边破坏等现象,将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巩固提高整治成果。

五是进一步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三包”和保洁员责任制。制止乱倒、乱放、乱扔、乱堆等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逐步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20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清镇市乌托邦镇天堂村地处乌托邦镇。村委会驻坪寨。距清镇市区37千米,距乌托邦镇政府3千米。东与顺桥接壤,东南与永新毗邻,南与河金相邻,西南接乐安。辖坪寨、岩脚、七里半、下枫香堤、上枫香堤、中寨、竹林寨、青山、大坡脚9个村民组。行政编码:辖区总人口3070人。总人口中,男性1335人,占43%;女性1735人,占57%;14岁以下870人,占28%;15~64岁1890人,占61.5%;65岁以上310人,占1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60人,占80%;布依族610人、占20%。20xx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7.3‰。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2千米,总面积11.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平方千米,占90%;水域2.3平方千米,占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41人。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镇25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3053人,其中:男性1911人,女性11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4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9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6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20xx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42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镇村公路1条,约15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4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坪寨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5%;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性党员16人,女性党员15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苦山组的镇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9个小组仅有3个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550元,在乌托邦镇乃至全清镇市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镇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4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镇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21

xx村地处xx县西部,距xx乡政府7公里,属丘陵山区,辖7个自然村,864人,218户,23名党员。设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可用耕地约3000亩,以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及豆薯类为主。村内近几年先后施建机井两眼,蓄水池三处,用于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人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改造中低产田800余亩,完成了村主街道水泥硬化建设。

一、发展目标及思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共同不懈努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全村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经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经济发展

1、转变村民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己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村委会、村支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村民提供比较丰富农村公共物品,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

2、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一村一品”带动全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条件适宜的村民组推广以“小米”为主导,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多种产业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土地流转,用以大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小米、蔬菜。采取“村民自筹、上级争取”的方式,同时按照“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质品种,组建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事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3、对在外务工的村民,要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大兴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按照“减少农民,增长技术,致富农民”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评选优秀在外务工人员活动,按照优秀务工人员的传帮带模式,力争达到“一人富裕,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方面。

1、村庄建设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通过对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娱活动和业余生活,使村民更能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两委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万元将屯绛干渠两岸改造并建成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村级文体综合活动广场。新建房实行统一规划,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道路规划。

竭力完成自然村与人行便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域内通达性要求。

3.群众饮水工程。

人畜饮水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采用集体筹资,个人投工的方式继续把各个自然村的饮水完全解决,为今后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22

我市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确定的蔬菜主产区之一,设施农业又是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之一。近期,我带领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就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设施农业具有节水、聚能、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易被广大农民接受,适应现

阶段我市农村发展实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丰富我市淡季农产品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气候资源是国家农业区划中的优势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基本特点是日照长,年均日照达2936个小时,无霜期171天,气温日较差大,≥10℃积温为3100—3500℃,因此气温和热量状况适合农作物生长,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为主,排灌体系健全,沟渠路配套,耕作土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碍因子少,土壤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蔬菜生长。

近年来,自治区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区发展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作为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区域,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发展原则,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截止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0.3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3万亩、大小拱棚10.74万亩。建成了利通区金积镇,青铜峡市叶升镇、大坝镇、小坝镇、瞿靖镇,盐池县城西滩,红寺堡开发区乌沙塘等7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在设施农业栽培中广泛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项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基本实现了全年生产,均衡供应。目前,全市以辣椒、番茄、黄瓜、茄子、西瓜为主导的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65万吨,90%以上的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有58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花卉、园艺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蔬菜、花卉、园艺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必将大大改善农业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种植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花卉种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近期调查表明,我市单茬西红柿亩销售收入10756元,纯收益4931元。单茬辣椒亩销售收入6876元,收益1631元。两茬蔬菜平均亩销售收入11714.5元,亩纯收益3773.6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五)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六)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川山区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在“名、优、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扩规模、抓市场、促产业”的思路,加快建设速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千辛万苦抓项目,千家万户搞培训,千方百计解民忧,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加大投入,用好资金,强化服务,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成为我市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推动是关键。市委、政府和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工作,把设施农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年初就将设施农业的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区)、各部门,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块,加强督查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各乡镇具体抓落实。农牧部门在年初就提出了日光温室建设方案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及时与供电、水务、交通等部门沟通、合作,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列入自治区年度计划,并派驻技术人员蹲点把关。财政部门及时筹措建设补助资金,先期拔付540万元,用于启动建设。商务部门及时协调,保证建棚高峰期的柴油供应。

(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以公司引领、大户参与带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市委、政府因势利导,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十大产业基地”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十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对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在政策扶持上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继续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广泛发动公司、企业、个体老板,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除享受xx市补助政策外,从建棚选址、道路、打井、架电、协调贷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有40多家公司、大户投资参与日光温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乡村干部、党员、科技人员带头建设日光温室,率先垂范,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三是调动本地群众发展设施农业。今年,通过政策驱动,能人带动,全市70%以上的温棚由本地农民自己建设、经营,比去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三)统一品种规划布局,大力发展集约化生产。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村一品”,对日光温室茬口布局、主栽品种作出统一安排,积极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嫁接、反光幕、电动卷帘机、暖风炉等新技术,按照设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和种植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生产,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组织销售,改变了过去品种多、乱、杂、统一销售困难的局面。今年,我市日光温室品种以西红柿、辣椒为主,面积占80%以上。

(四)坚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寻求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因势利导,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社会力量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市、县(市、区)财政扶持力度。对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500亩以上的园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造基础设施,并视规模和财力给予每棚2500—8000元不等的补助;

二是整合捆绑项目,形成共建合力。各县(市、区)普遍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支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捆绑,整合资金,统一用于基地建设;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寻求信贷支持。最终市区由市财政担保,国有土地抵押,争取到自治区农发行设施农业贷款5000万元。其它县(市、区)也争取到了金融部门对设施农业建设的信贷资金,为设施农业稳步推进创造了条件。

(五)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农户的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今年以来,组织实施了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川区的技术优势,派驻技术人员到山区蹲点开展技术示范、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培养山区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多次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观摩会,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一栋使用面积0.8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各级部门关心建设和种植,而忽视销售。

三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农户在温棚中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四是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农民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布局,按照市场要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

一是发挥优势,调整优化设施农业生产布局。川区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主,以外销为主。山区鼓励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较好的农户先期发展设施农业,再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逐步推进。

二是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依托市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以番茄为主打产品,大中棚、小拱棚蔬菜生产以番茄、辣椒、黄瓜、西瓜为主打产品。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设施栽培。在利通区、青铜峡等生产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品销路稳定的地区,以日光温室蔬菜、园艺为主,提高建设标准,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在盐同红等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选择发展成本低、投入少的大中棚、小拱棚设施栽培形式,实行梯次发展,逐步提高设施标准。

(二)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加强设施的标准化建设,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温室外覆盖、内覆盖与遮阳网揭放的机械化操作水平。

二是强化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人员结构,保证推广经费,增强服务能力。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特点,研究成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组织形式。

三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阴阳棚日光温室、热风炉、嫁接、生物防治、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改变传统单一的蔬菜种植模式,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

四是加强品牌培育。依据自然地理和品种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种,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地方品牌。

五是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与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农民对设施蔬菜、果树栽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带动农民应用各项新技术,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做到棚棚都有“明白人”。

六是发挥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市在制定和实施设施农业发展规划中,加快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园区内农户组成生产、销售合作组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和销售。

(三)建立健全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针对我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导品种和产品,加快制定无公害和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加工、包装、运销标准,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标准加大认证和监督管理,实现设施农产品生产、检测、运销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加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实行定点定期检测、监控,加强对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韭菜等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监管,突出抓好集中产地的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监控。引导支持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市社区设立无公害瓜果、蔬菜专营区和连锁店,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三是加强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并建立销售台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四)加强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按照“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的原则,搞好规划布局,建设产地批发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扶持壮大果菜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创建品牌、新产品研发等,促其做大做强。重视对流通企业的扶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一批瓜果、蔬菜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以生产、销售为纽带,以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为龙头,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挥其信息交流、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的优势和作用。鼓励支持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与农民签订订单,帮助农民搞活流通。

四是努力扩大蔬菜、瓜果出口。依托出口骨干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建设蔬菜、瓜果出口生产基地,开拓蔬菜、瓜果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五)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提供贷款贴息补助。主要对龙头企业、中介流通组织、运销大户从事农产品运销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对与农民签订保价订单,集中种植同一个品种达500亩以上的,给予以奖代补。

二是鼓励建立农产品销售与信息采集中心。设施农业面积大的市县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与信息采集中心,负责提供当地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信息,采集后向在全市发布。

三是扶持运销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冷藏库建设、冷藏运输车、产地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投资建设预冷库、购买冷藏车,政府给予贷款贴息。

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设施农业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积极倡导建立设施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设施农业保险业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保险补贴,降低生产者的种植风险及市场风险,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

五是对成效突出的县(市、区)进行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表彰奖励先进县,对发展设施农业速度快、市场营销好、农民增收显著市县,给予以奖代补。六是建立高效、通畅的“绿色通道”。严格执行交通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交公路发〔20xx〕20号)和自治区关于建立“绿色通道”的有关通知要求,对整车运输包括瓜果、蔬菜在内的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不滞留、不卸载、不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事后妥善处理。对合法装载运输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路桥费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七是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在维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本着“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统建分管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2024年农村调查报告 篇23

一、上半年xx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运行情况:

(一)农牧渔业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彰显政策调整成效。由于去年以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相续出台,加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种植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据统计:今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2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万亩,比20xx年增加8万亩,增长7.5%。在粮食面积中水稻播种面积为53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增长6%;玉米播种面积为15.9万亩,比上年减少1.8万亩,减少10%;大豆播种面积为46.1万亩,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种植14万亩,占旱田面积的21%,其中亚麻播种面积8610亩,万寿菊播种面积为6000亩,烤烟生产面积1485亩,中药材栽培面积2万亩,其它经济作物 10.4万亩,饲料饲草面积70000亩。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经生产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二是畜牧业生产增势不减、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截止 5月末统计,全县黄牛饲养量50475头,生猪饲养量98975头,山绵羊饲养量36266只,家禽饲养量113.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 %、 %、 %、 %;肉类总产量2500吨,蛋类总产量1562吨。全县完成养鱼放养水面26000亩,驯化养鱼水面3500亩,引进名特优品种200万尾。

(二)抢农时、战低温,春耕生产在及其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县春耕生产是在气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等自然条件严重不利情况下开展的,起步与历年比较晚,但由于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大下基层,靠前指挥,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春耕生产虽然起车晚,但育苗播种、插秧等工作基本都抓住了腰窝。水稻育苗4月8日启动,中旬进入高潮,4月末结束。水稻插秧5月10日开始,5月末基本结束。万寿菊、烤烟育苗工作从4月中旬开始,4月25日结束。大田播种5月1日开始,5月23日完成,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目标。

(三)科技兴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是结合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对以水稻新基质育苗为主的八项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全县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0场次,印发资料2.5万份,培训人数达7万人次。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按照农业部提出的《 年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公开招聘50名技术指导员,在9个乡镇、100个水稻主产村,培训1000个水稻生产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今年全县推广水稻新基质育苗面积达14800亩,涉及农户378户。全县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4处 1157亩,规划展示222个品种,为农业实施生产标准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较大、带动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在册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2850人,会员和社员发展到1万人以上,共带动种、养、加等行业20多个项目的发展,预计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年创产值可达5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促进农民增收XX万元。今年,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2.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带动农户1.2万户;优质亚麻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500户;中药材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800户;万寿菊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500户;落实农作物生产订单5万亩以上;养蜂订单2.5万箱;食用菌订单200万袋。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趋于合理化,双方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展顺利,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县有农村劳动力73750人,现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245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其中县内转移15869人,县外省内转移5749人,省外国内转移4108人,国外转移6724人(韩国3723人、日本2534人、其他国家和地区467 人)。截止5月末,全县新转移劳动力达到1590人,仅延寿外派基地向日本输出劳务人员117人,实现劳务经济819万元,预计全年基地输出人员300以上,实现收入2100万元。通过组织全县各乡镇领导干部算帐对比等引导工作,劳动力转移工作正在成为县、乡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民工培训、市场信息、对接服务等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轨。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加快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进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共争取国家、省、市水利工程建设到位资金255 万元,中和灌区配套工程和先锋水库建设工程通过省水利厅论证评审,近期开始启动;新城灌区配套工程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90万元;投资70万元抢修华炉和火星拦河坝;投资17万元解决关门山灌区渠道供水问题;投资10万元打人饮井4眼,清洗人饮井12眼;投资60万元进行水保工程修复工作;整修蚂蚁河堤防,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堤防护岸林完好率达到90%以上,汛前检查和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二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共完成造林70570亩,占市下达计划55000亩的128%。其中完成退耕还林10000亩,两荒造林13070亩,封山造林40000亩,分别完成计划的100%、261%、 100%;完成薪炭林建设7500亩;完成道路绿化80公里,绿化村屯10个;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占计划的109%;完成育苗2100亩。同时加大了护林防火工作力度,确保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春耕期间全县完成机械化整地80万亩,其中大型机械整地34万亩,小型机械整地46万亩,机械播种62.5万亩,农机作业率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七)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整村推进项目启动早、进展快。今年是我县第二批实施整村推进的第二年,确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个村、79个自然屯,立项批准97个项目,共争取扶贫资金942.3万元。全年完成打人畜饮水井3眼,抗旱补水井6眼,修改河道一项,自来水入户项目14项33个自然屯;建农机服务队18个,购买机车54台(套),建农机车库18个720平方米;新建村屯4级砂石路2条3.1公里,维修村屯4级砂石路13条39.85公里;新建钢混盖板桥5座;有线电视入户16个村4350户;维修学校教室2个;已建项目配套工程18个。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结束,6月份全面实施。全省扶贫开发现场推进会将于7月份在我县召开。通过争取,今年3月1日国家扶贫办正式批准我县继嘉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为扶贫龙头企业,现正在为该企业申请专项扶贫贷款资金 1000万元,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八)粮食销售和企业改革进展有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截止5月末,全县库存销售陈粮19981吨,占销售总任务18186吨的104.32%,提前三个月完成省、市下达的陈粮销售任务,企业实现减亏103万元。签订秋粮收购合同面积为1400亩,优质水稻600吨。目前粮食系统1441人并轨工作全面结束,企业人员缩减到264人,共筹措资金2372.34万元,保证了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并轨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县销售食盐累计613吨,上缴税金8万元,查处无碘私盐2.6吨,进一步规范盐业市场管理,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盐。

新形势:

(一)政策环境优越。中央在保持原有“一免两补”政策的基础上,在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及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促增收提供最佳机遇期,主题更突出,重点更明确。

(二)农民从事各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去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村各业生产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加,发展农业的`内动力增强,信贷部门的投贷力度也明显加大。截止5月30日统计,全县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2.2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其中信用联社投放农业贷款1.6亿元,同比增投4000万元,增幅33%,农民自筹5000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增幅25%,这是历年来所没有的现象。

(三)农业生产标准明显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新增水稻育苗大棚300栋,本田育苗减少,育苗标准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高。

(四)去冬今春雪雨大,土壤墒情好。全县各大小塘坝和水库蓄水量充足,全县23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近8000万立方米,塘坝蓄水量1320万立方米,有利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田渴水的问题。

(五)农业生产物资充足。今年农业机械购买力增强,保有量加大,农民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向上争取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农机更新资金35万元,全县农户购买大型机械积极性空前高涨。

(六)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职能转换、化解乡村债务、解决中央政策与基层实际工作间的矛盾(一免两补、土地纠纷)以及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将成为县、乡、村所面临的近一个时期内无法回避、很难解决、必须解决的工作重点。

(七)乡镇干部及涉农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一方面抽调212名机关干部组成促农工作队,重点为贫困户解决了生产资金,保证了贫困户种上地、种好地。另一方面在乡村干部及涉农干部中开展争当“五员”活动(即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化解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引领农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监督员),全面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本领,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新问题:

(一)受“一免两补”政策和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初步形成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亚麻、万寿菊及其它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减少),加上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基地规模小、产品深加工优势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春耕生产气候条件不利。前期气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近期有连续发生冻害、雹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后期再遇早霜,可能要造成全县粮食减产、农民增收下降。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由于我县农田水利设施一直是超负荷运行,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配套,跑、冒、漏严重,蓄水能力差,今年旱改水又面积大,所以,抗春早、保春灌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难点问题。

(四)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根据市场调查,今年二铵每吨同期上涨25%,尿素上涨19%,复合肥上涨 35%,农膜上涨50%;柴油每升同期上涨19%。由此造成水稻亩增加成本31.9元,全县39万亩水稻增加生产成本1244.1万元;玉米亩增加成本 13.7元,15万亩玉米增加成本205.5万元;大豆亩增加成本16.1元,38万亩大豆增加生产成本611.8万元。以上三大作物总增加生产成本 20xx.4万元,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加上去年农资上涨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基本上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人均增加的265 元收入。

(五)农村土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乡镇政府领导最感头疼的事就是因土地纠纷上访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是17号文件执行难度大,按17号文件规定,户在人不在农户给予补地,使地源少的村屯很难补到土地,有地源的村屯补地也将引起更大范围的上访,此规定也与哈市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相悖。二是乡村干部对一些问题底数不清、调查了解不够、解决问题没有根本办法,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矛盾纠纷中,存在权属不明、合同不清等遗留问题,如解决不好,达不倒自己意愿便采取极端办法解决,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截止目前,全县涉及土地纠纷案件916起,涉及2925人次。其中农委接待180起,780人次;信访办270 起,1269人次;司法局240起,650人次;法院226起,226人次。

(六)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困难。一方面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五保户、孤儿、伤残人员抚养每村1万元)。修路、修桥、植树造林、村级小学维护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另一方面 农村“一事一议”(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如国家不出台相应政策,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近一个时期内将处于瘫痪状态。

(七)乡村两级债务沉重,财力难支撑。多年来,由于受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乡村道路和一些达标工程的公益事业等因素,使乡村留下了大量的债务。目前,我县9个乡镇负债3291万元,乡均负债366万元。106个村负债7100万元,村均负债67万元。乡村两级共负债10391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693元。加上实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一免两补”政策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许多乡村负债较重,债务的清偿越发艰难,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展望20xx年,随着全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20xx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因此,20xx年xx县县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通过近几年来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的累计效应更加显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农村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农产品价格在20xx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整体平稳的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和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下,农村经济总量呈稳定壮大的态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受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家有关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影响,明年全县粮食面积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预计20xx年粮食总产量仍能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能有效地保证粮食安全。

由于结构调整、产业化龙头的带动,20xx年以亚麻、万寿菊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比20xx年有大幅度增长。以肉牛为支柱产品的畜牧养殖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二)农村经济总量将继续壮大

20xx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将更好于20xx年,在前几年结构调整积蓄力量的基础上,20xx年将呈现一、二、三产业联动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产业总量的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的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将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幅。

(三)农村市场持续繁荣,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略降

20xx年,农村市场仍将保持繁荣局面。一是农产品市场,在结构调整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壮大的带动下,农产品供应市场仍将稳定增加,特别是 “菜蓝子”市场在绿色环保安全食品增长的有效带动下呈活跃态势。二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在农民收入增幅加快的有利条件下,农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加之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20xx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幅。

在20xx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惯性作用下,20xx年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整体上扬。

(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经过几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xx年全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这为20xx年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预计20xx年全县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达到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