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14篇】

发布时间: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通用14篇)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按照学校要求,遵从课程标准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在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协作配合下顺利的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班级,有47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在上期教学中,学生整体成绩不错。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习氛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及措施

在本期的思品教学中,针对上面的情况,我决定首先在班上选好小组长。利用班干部来管理好小组长,小组长又管理其他成员。要求当天上的内容当天必须完成作业,并能够背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有13课,我准备每周上一课,一课用一个课时上,其它几周用做开展实践活动和复习。

我希望通过本期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所表现,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2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羊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羊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活动。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培养与训练,他们大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生活在幸福和谐的年代,在某些方面显得不珍惜劳动成果,斤斤计较,唯我独尊。本期我们将以学会合作、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等为教育重点,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其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感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全册教学分析与要求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学会合作》,意在使儿童了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明白一个集体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有力量。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对手也是朋友。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人,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本单元下设三个活动主题,4个活动内容。

第二单元《祖国,我为你自豪》,让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发展与腾飞,激发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奋发努力。本单元下设五个活动主题,9个活动内容。

第三单元《放飞和平鸽》,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从小立志、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的思想情感,懂得只有世界和平,各国人民合作,国家才能得到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懂得维护世界和平既是我们的心愿,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的愿望。本单元下设三个活动主题,5个活动内容。

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懂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同时,进一步增强绿色意识,增强作为地球人的使命感。

本单元下设四个活动主题,9个活动内容。

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断地成长,学会感激,用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世界。认识自己,发现自我,充满自信,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本单元下设三个活动主题,6个活动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合作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性中美好的品质,体验在与同伴合作、竞争中独特的乐趣,感受对手也是朋友的道理,萌发感谢对手的情感。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身边人民生活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从而立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

3、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体会和平最美好,战争会给人类带来苦难,尊敬和欣赏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们。

4、让学生从小懂得地球给人类的恩泽,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5、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用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世界,懂得通往未来的路会是曲折不平、充满坎坷的,只有百折不挠、勇于攀登,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六年级品德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旨在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以少年们感兴趣和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一起走进社会生活,逐步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引领他们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上下册教材各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系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建议

1、恰当运用对话教学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2、组织多样活动形式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3、合理使用媒体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5、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隔海相望》一课,可穿插最近中国台湾岛内的局势;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可穿插最近地震、泥石流的发生对人类的危害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

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6、积极实施发展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二、教学建议:

1、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2、教学手段媒体化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活动多样化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5、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

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

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18人,学生思想纯洁,学习态度好,上进心都很强,爱学习、爱劳动,是个优秀的班集体。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单元,即学会合作、祖国,我为你自豪、放飞和平鸽、只有一个地球、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题文: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作用相对灵活。

情景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措施

1、注重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外收集相关的资料。

3、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对知识和生活的体验。

4、充分发掘课本资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4、5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上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家乡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家乡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以认识家乡,了解不同家乡的风土民情作为基本事实,把认识家乡的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家乡的风土民情、家乡的故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和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家乡,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家乡。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观察我们的家乡过去的游戏真有趣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79页的留白是让学生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含课时分配)

单元 主题 课题 四土地养育我们(14)(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5)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1、萝卜的故事2、从种植到收获3、妞妞的困惑1 1 2 1(二)在希望的田野上(4)1、从传统到现代2、劳动者的创造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1 1 2(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1、农业孕育着文明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3、活动课:学做豆腐1 1 3五穿越时空的生活(12)(一)、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4)1、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2、信的旅行3、绿衣使者2 1 1(二)、路在脚下延伸(3)1、路,越走越远2、四通八达的交通3、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1 1 1(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5)1、怎样看电视2、荧屏前后3、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4、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1 1 2 1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12)+(机动)(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5)1、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2、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3、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4、珍爱生命遵守规则1 1 1 2(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4)1、无情的火灾2、防患于未然3、当火灾发生时1 2 1(三)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1、学会安全自护2、感受健康的生活3、创建文明的环境1 1 1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9

教学理念: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教学建议:

一、运用对话教学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是现代教学的艺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教师应具有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能迅速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梳理,正确引导并添加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教学中,教材只是个精选的例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目的。

二、教学手段媒体化教学手段是师生双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速度和学习的效率。课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运用图片、图表、地图、报刊、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具体指导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课前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查阅书刊、报纸,可以去请教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线索和答案。课后可以对当堂没有理解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落实。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立竿见影的,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本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就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如与社会公益活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也只有当他们感觉到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原来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有益于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学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时,可结合当时发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事发展同步。除上所述,还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六、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要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这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这种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这种评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各种压力有好处,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0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半年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三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二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三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文化。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三、教学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少数学生不重视思品课的现象。一是每节课前,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重点是带教材的情况。二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给予加分奖励,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参考。

2、认真备课,上出新意。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可能主要因为听多了空洞的说教。因此上出新意很重要。为此,要做到,一是多收集材料,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二是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及时小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给予奖励。对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一定及时给予奖励。一是口头表现,二是奖励加分。

4、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结合课文实际,开展学生乐意参加的实践活动

四、研究要点:

1、第一单元 从小学创造

教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创造的重要性,勇于尝试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

②通过质疑—探究—解疑—发展的模式,感悟到创造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让自己的异想天开打开创造之门;创造人人能做,但并非个个都能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学生体会到在创造的道路上需要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失败中逐渐走向成功。

重难点:

①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但不盲目好奇。

②帮助学生懂得在创造中会遇到失败,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③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教学措施: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第二单元 从田野到车间

教学目标:

①了解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

②了解几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找找这些用品背后的劳动者。

③了解科学技术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正在走向现代化。

重难点: 探究农业、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措施: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3、第三单元 走向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①从学生身边出发,感受通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乐趣,探究通讯的变迁的历史。

②帮助学生在体验现代化通信的好处的同时,了解网络规则,有效利用现代信息。

重难点:感受信息与人们生存的关系,激发学生去体验、探索,有效利用现代信息。

教学措施:讲述邮政的历史,介绍现代邮政的发展。

4、第四单元 人类文明的历史

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代文明,大致知道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以及古代的文明。

②初步了解几位科学伟人及其科学成就。

③初步了解一些中外名著及艺术杰作,知道一些艺术特色及艺术价值。

重难点:

①感受科技的无穷力量,体会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和科技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关系。

②较广泛地了解文明遗产的状况,知道如何保护文明遗产。教学措施:围绕人类文明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导形式从古代文明、古代的科学成就、古代的文学艺术、文明遗产等方面感受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知道追求文明进步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继承和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责任感。

5、第五单元 我们去环游旅行

教学目标:

① 初步了解地球的地理概况,知道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②使学生知道欧洲的几个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③使学生对欧洲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有初步的了解。

重难点:宏观整体角度,了解地球上的国家、人口、种族、民族、语言的概况;了解美洲、非洲、欧洲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1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永恒的愿望》第二单元为《地球真美丽》、第三单元为《成长记录册》。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三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学生分析

该班的整体素质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学目标: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并因此感到自豪。

2、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我们应该支持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被迫进行的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歌颂为正义二战的人们。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的友爱之情。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进度安排:

1---5周

第一单元

永恒的主题

6---10周

第二单元

地球真美丽

11---16周

第三单元

成长记录册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3

一、课程总目标。

1、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和生活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学期课程总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间的关系,体验合作的快乐。

2、让学生了解祖国新时代的新面貌,树立为祖国自豪、为祖国骄傲的情感。

3、培养孩子们的和平意识,号召他们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学习,了解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5、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鼓励他们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的.六年级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较认真,求知欲较强,对世界充满好奇,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但也有个别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不良习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四、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分析。

1、综合性。本册教材共设五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五、教学措施。

1、 积极转变观念。

(1)、要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4)、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注意整体把握。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尽可能地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

六、减负提质措施。

1、为了让孩子们轻松而又愉快的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2、不布置呆板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读报、上网查资料、做社会小调查等,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七、潜能生转化措施。

针对部分潜能生,本学期需对他们注以更多的爱心和关心,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另外我将多注意这些孩子接触外界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

八、评价措施。

本学期将采取平时评分制和期末考核制相结合,而不是靠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重在平时的学习情况及完成作业、处理问题的情况。再结合家长及同学们的评价情况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评价。

九、 环境教育。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一些爱绿护绿活动和环保小调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

十、 教学安排。

周次 课题

第一、二、三周 第一单元

第四——八周 第二单元

第九——十一周 第三单元

第十二——十五周 第四单元

第十六——十八周 第五单元

第十九周 复习

第二十周 考试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14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你我同行》,意在使儿童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与人交往,如何相处一些常识。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13周至第15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