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精选范文(合集3篇)

发布时间:

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精选范文(精选3篇)

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精选范文 篇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把握提升组织力的路径。

组织力是现代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概念,关乎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对于政党来说,没有组织力,就没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一直高度重视党组织的组织力问题,强调党组织要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放手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为了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依靠自身组织优势和组织资源动员、引导人民群众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等的能力,它是领导力、动员力、凝聚力等的综合反映。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什么时候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党的决策部署就贯彻落实得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的表现。因此,我们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深刻认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动员、宣传、组织群众不走心,联系群众程式化、走过场,方法老套简单,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一些工作在基层难以落细、落小、落实。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基层党组织对自身的政治功能认识不清,导致组织力不强。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突出政治功能。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久而久之就会缺乏组织力。其次,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的建设,自身软弱涣散,导致组织力不强。个别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随意化、娱乐化、庸俗化,自身缺乏强大的战斗力,在工作中自然难以有效组织群众。最后,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新形势下组织群众的能力,导致组织力不强。面对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动员、宣传、组织群众方面缺乏有效手段,难以把群众组织起来。

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就难以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当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在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进一步彰显、政治功能进一步突出,为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动员好、宣传好、组织好群众。二要坚决整治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彻底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组织功能,动员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五

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并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不仅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特点,并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坚定从容的改革自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步入新时代,诸多矛盾叠加,各类风险集聚,举措出台面临“两难”甚至“多难”,面对“要不要改”、“往哪里改”、“怎么去改”等重大问题,一时莫衷一是,议论纷纷。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恢弘视野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度自信,高举改革大旗,从容掌舵领航。从“两个关键一招”到“两个不能否定”,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了对党的历史的认知,统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统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到“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号召全党上下,“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从处理好“五大关系”到坚持“三个不能变”,深刻洞察改革历史,高度驾驭改革规律,从容应对复杂局面,坚定了立场、标定了方向、确定了原则,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全面系统的战略擘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改革关联度、融合度越来越高,单兵突进、零打碎敲难成气候,“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融入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到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的基本确立,各领域改革同向发力,各项改革任务相互协调、改革进程前后衔接、改革成果彼此配套。从强化顶层设计到上下良性互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步入新时代,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让改革朝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进行到底的责任担当。强调,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先易后难。步入新时代,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基本完成,面临的都是日益复杂的矛盾问题、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日益凸显的体制机制弊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因此,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把解决突出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必须先立后破加强制度建设,“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保证改革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进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运筹帷幄的改革艺术。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看不清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就容易轻率、盲动,不仅欲速不达,还会给事业造成损失。因此,要坚持科学决策,讲究改革艺术,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既要打“阵地战”,注重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又要打“游击战”,发挥各类试点的探路、测压、试验功能,建立改革的“前哨站”、“侦察岗”,点面结合推动改革。既要打“攻坚战”,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又要打“运动战”,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办一件事成一件事。既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做到雷厉风行、锲而不舍;又要深刻领会“蹄疾而步稳”的精髓要义,精准把握“火候”、“分寸”,积极开展“小创新”、“微改革”,把“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统筹起来,知行合一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强调,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影响改革的许多思想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没有触及利益、刀刃向内的决心,改革就会“打折”、“变形”,难以“全面”、“深入”。因此,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的姿态,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勇当改革先锋。同时,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办落实机制。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作风建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放眼世界的远大目光。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人民始终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步入新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独善其身的改革,而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更加关注时代主题、历史潮流和人类福祉的改革。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精选范文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日益强起来。中国制度为什么能强起来?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学习吸收能力和自我变革能力,能够在学习吸收、自我变革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制度之所以能强起来,首先得益于它具有强大的学习吸收能力。中国制度根植于我国历史和现实,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它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人类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制度的有益因素。纵观中国制度走向强起来的历程,其中许多重要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是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种学习吸收绝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这样,中国制度既广泛吸收各国制度的优点和长处,又牢牢立足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因而能够适应中国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应当说,正是因为具备极强的学习吸收能力,中国制度才得以逐步强起来,才能在经济上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在政治上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稳步构建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变革能力,是其能强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将改革与制度的关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革不断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的强大自我变革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刻认识、高度自觉和执着坚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证明,改革让中国制度大踏步赶上时代,让中国制度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充满生机活力;改革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改革赋予中国制度以根本动力,使其在自我变革中不断发展完善。概言之,是改革确保中国制度与客观实际相适应,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有力保障。40年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中国制度不断自我变革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巩固和发挥的历史。事实证明,根据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已成为中国制度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由弱变强的制度优势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制度正在走向强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中国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对我国依靠制度优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满自信,又要清醒认识到目前一些制度机制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问题和挑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须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业结构需要加快调整升级,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也是我们改革的动力。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中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中国制度就会越来越强,人民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中国制度何以强起来思想宣传精选范文 篇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制度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优势。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

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一制度优势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贯彻到制度设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应当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也彰显中国制度的本质属性和鲜明优势。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是中国制度的又一显著优势。作为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正如所指出的,“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的制度优势,要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人民民主的真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还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办好大事关系发展全局;大事办不好,绝大多数小事就无从谈起,就什么事都办不成。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把大事办好,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证我国办成许多其他国家办不成的大事。我国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有力证明了这一点。据世界银行测算,20xx—20xx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新时代,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将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和平解决领土、领海分歧和国际争端。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制度不仅有效维护了本国独立自主和稳定发展,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还应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将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在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汲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