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想要提升语文水平,多做题是错不了的,那么关于八年级语文知识点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社戏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 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不识好歹:成语,是好是坏都分不出来。
2.回延安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pàn上: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3.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蓬勃:繁荣,旺盛。这里作动词。
捶: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烧灼zhuó:动词。烧,烫。灼,火烧、火烫。
渺远:遥远。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4.灯笼
神shén龛kān:旧时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阁子。
皎jiǎo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凑còu巧:正好赶上。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讼。
斡wò旋xuán:调停,调解。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怅chàng惘wǎ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可悯mǐn:令人怜悯。
(二)字词记忆
1.社戏
归省guī xǐng 行辈háng bèi 惮dàn用 撺掇cuānduo
凫水fú shuǐ 棹zhào着小船
2.回延安
糜méi子
3.安塞腰鼓
狂舞kuáng wǔ 闪射shǎnshè
火烈huǒ liè 飞溅fēijiàn 亢奋kàngfèn 晦暗huìàn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 羁绊jībàn 冗杂rǒngzá 蓦然mòrán
搏击bó jī 烧灼shāozhuó 奔突bēntū 翻飞fānfēi
4.灯笼
神龛shén kān 凑còu巧 人情世故 争讼sòng 斡旋wòxuán 静穆mù 怅惘chàngwǎng 点缀 不甚了然 可悯mǐn
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5.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róng化:春天来了,温度上升,冰和雪都融化了。比喻万物重新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场面。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载zài途:载,满。形容气候恶劣。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延迟:推迟到较后的时间。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次第:依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xī:海水的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天衣无缝fèng: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褶zhě皱zhòu: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精致紧密。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jié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7.大雁归来
喧闹:喧哗热闹。
集会:集合在一起开会。
寂寥:寂静;空旷。
沼泽地: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情趣:情调趣味。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
狩shòu猎:打猎。
凋diāo零:草木凋谢零落。
滑翔: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8.时间的脚印
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
砂轮:天然砂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
平卧:脸朝上,背朝下躺着,平躺。
鹅卵石:指的是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形成的粒径为60~200mm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大于200mm者称漂石。
法子:办法,方法。
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
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二)字词记忆
5.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méng fā 次第cì dì 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yù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载途zàitú 周而复始zhōuér fù shǐ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潮汐cháo xī 遗骸yí hái 褶皱zhě zhòu 携xié带 追溯sù
7.大雁归来
缄默jiān mò 窥视kuī shì 狩猎shòu liè 顾忌gù jì 凋零diāo líng
滑翔huá xiáng 目空一切mù kōng yī qiè
8.时间的脚印
山麓lù 帷幕wéi mù 烘烤hōng kǎo 低洼dī wā 浑浊hún zhuó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 腐蚀fǔ shí 磨损mó sǔn 沉积chénjī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初:开始。②才:仅仅、只。③通:通过。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敞亮。开朗,开阔明亮。⑤旷:宽阔。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③阡陌交通,
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②属:类。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其中:那里面。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④着(zhuó):穿着。⑤悉:全,都。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④具答之。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①乃:于是,就。②大:很,非常。③从来:从……地方来。④具:详细。⑤要(yāo):同“邀”,邀请。⑥设:准备,设置。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①咸(xián):全,都。②问讯:询问,打探消息。③云:说。④先世:祖先。⑤妻子:妻子儿女。⑥邑人:同乡的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①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复:再,又。③焉:于之,从这里。④间隔:隔绝、不通音讯。⑤乃:竟然,居然。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④辞去。
①具言:详细地说。②叹惋:感叹。③延:邀请。④辞去:辞别离开。
此中人①语云:“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不足:不值得,不必。③为:向,对。④道:说。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①既:已经。②得:找到。③扶:沿着、顺着。④向:先前的。⑤志:做记号。⑥及:到。⑦诣(yì):拜访。⑧如此:像这样(的事情)。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①即:立即。②遣:派遣。③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④遂:终于。⑤复:再。⑥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未⑤果,⑥寻病终。后遂无⑦问津者。
①高尚:品德优异。②士:对男子的美称。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规:打算,计划。⑤果:实现。⑥寻:随即,不久。⑦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
①从:自,由。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③篁(huáng)竹:竹林。④闻:听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鸣,发出声响。②乐(lè):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代水声。③伐:砍伐。④取:这里指开辟。⑤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
①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为,作为。②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③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以,而。④为坻(chí):成为水中高地。⑤为屿(yǔ):成为小岛。
①为嵁,为岩。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为嵁(kān):成为不平的岩石。②青树:青葱的树木。③翠蔓:翠绿的藤蔓。④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②皆:全,都。③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澈,穿透。布,照映。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①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②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逝,离开。③往来:来来往往。④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⑤乐:逗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其源。
①西南:向西南。②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④势:形势,形状。⑤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交错。⑥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坐潭上,①四面竹树②环合,③寂寥无人,④凄神寒骨,
①四面:四周。②环合:环绕合抱。③寂寥(liáo):寂静寥落,静悄悄的。④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①悄怆幽邃。②以③其境过④清,不可⑤久居,
①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幽邃,幽静深远。②以:因为。③其境:这里的环境。④清:凄清。⑤久居: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①乃记②之而③去。
①乃:于是,就。②之:指代游小石潭这件事。③去:离开。
①同②游③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④隶
①同:共同,一起。②游:游玩。③者:……的人。④隶(lì):追随、跟随。
①而②从者,崔氏二③小生,④曰恕己,曰奉壹。
①而:表修饰。②从:动词,跟随。③小生:年轻人。④曰:名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露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呆呆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那氛围)令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
(三)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_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核舟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明有①奇巧人曰王叔远,能②以③径寸之木,④为宫室、器皿、人物,
①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妙精巧。奇,奇妙。②以:用。③径寸:直径一寸。④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鸟兽、木石,①罔不②因③势④象⑤形,各具⑥情⑦态。⑧尝⑨贻余核舟一,
①罔(wǎng):无。②因:顺着、就着。③势:(原来的)形状。④象:模拟。⑤形:形象。⑥情:神情。⑦态:姿态。⑧尝:曾经。⑨贻:赠。
①盖大苏②泛赤壁③云。
①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②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③云:句末语气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①有②奇,高③可二黍④许。中⑤轩敞⑥者为舱,
①有(yòu):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余数。②奇(jī):零数、余数。③可:大约。④许:上下。⑤轩敞:高、宽敞。⑥者:……的地方。
①箬篷②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③启窗而观,④雕栏⑤相望焉。闭⑥之,
①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词作状语)。②覆:覆盖。③启:开。④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⑤相望:(左右)相对。⑥之:代“窗”。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①落石出”,左刻“清风②徐来,水波不③兴”,④石青⑤糁⑥之。
①落:水位下降。②徐:慢慢地。③兴:起。④石青:用石青(名词作状语)。⑤糁:用颜料等涂上。⑥之:代“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①峨冠②而多③髯者④为东坡,佛印⑤居右,
①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②而:表并列。③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④为:是(判断动词)。⑤居:处。
鲁直居左。苏、黄①共阅一②手卷。东坡右手③执④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①共:一起,同时。②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③执:拿。④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鲁直左手执①卷末,右手指卷,②如有所语。东坡③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①卷末:指手卷的左端。②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③现:露出。
各①微侧,②其两膝③相比④者,各⑤隐卷底衣褶中。佛印⑥绝⑦类弥勒,
①微侧:略微侧转(身子)。②其:代“苏、黄”。③相比:互相靠近。比,靠近。④者:……的地方。⑤隐:隐藏。⑥绝:极,特别。⑦类:像。
①袒胸露乳,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③不属。
①袒:裸露。②矫(jiǎo)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昂,仰。③不属(shǔ):不相类似。属,类。
①卧右膝,②诎右臂③支船,而竖④其左膝,左臂挂念珠⑤倚之——珠可⑥历历数也。
①卧:卧倒。②诎(qū):同“屈”,弯曲。③支:支撑。④其:代“佛印”。⑤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①卧一②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③椎髻仰面,
①卧:摆着。②楫(jí):船桨。③椎(zhuī)髻(jì)仰面:束成椎形发髻,仰着脸。
左手倚一①衡木,右手②攀右趾,③若④啸呼状。居左者右手⑤执蒲葵扇,
①衡:同“横”。②攀(bān):扳。③若……状:像……的样子。④啸呼:大声喊叫。⑤执:拿。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①其人②视端容寂,③若听茶声然。
①其:那。②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正。容,神色。③若……然:好像……的样子。然,……的样子。
①其②船背稍夷,则题名③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①其:代“核舟”。②船背稍夷(yí):船的顶部较平。背,指船顶部。夷,平。③其:代“船背”。④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①细若蚊足,②钩画③了了,④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⑤丹。
①细:(笔画)细微。②钩画:一钩一画(名词)。③了了:清楚明白。④其:代“字”。⑤丹:朱红。
①通计一舟,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①通:总。②为:雕刻。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①并篆文,②为字共三十③有四。④而计⑤其长
①并:连词,和。②为:雕刻。③有(yòu):通假字,同“又”。④而:但。⑤其:代“核舟”。
①曾不盈寸。②盖③简桃核④修狭者为之。嘻,⑤技亦⑥灵怪矣哉!
①曾(zē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②盖:原来。③简:挑选。④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修,长。⑤技:技艺。⑥灵怪:神奇。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个个具备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8.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2.《诗经》二首
关 雎
关关,在河之。淑女,君子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可分为三章。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 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的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缥缈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bēi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wū蔑miè:诋毁和破坏名誉。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低级、恶劣。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蛮mán横hè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yǔ:交给重任,使命等。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鉴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警戒。鉴,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他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可乘chéng之机:表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
无名小卒zú: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忧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纯chún粹cuì: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阐chǎn述shù:阐明陈述。
萦yíng绕:萦回环绕。
绚丽:耀眼而华丽。
歧qí途tú:比喻错误的道路、不同的途径。
束shù缚fù:捆绑,指约束限制。
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
沉chén甸diàn甸:物因重量过重而下坠的样子。
坟fén茔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肤浅: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祈qí求qiú:指恳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字词记忆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bēi liè wú chǐ 恐怖kǒngbù 诬蔑wūmiè 屠杀túshā
悲愤bēi fèn 毁灭huǐmiè 卑鄙bēibǐ 蛮横mánhèng 赋予fùyǔ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肇zhào 诺nuò 测量liáng 数量liàng
埋mái没 埋má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抉择jué zé 核hé心 堕duò落 丰硕shuò 轮廓kuò 不懈xiè
凸版tū bǎn 疙瘩gē da 开辟pì 时髦máo 淘汰táo tài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崩溃bēng kuì 纯粹chún cuì 阐述chǎnshù 萦yíng绕 歧途qítú 束缚shù fù 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 坟茔fén yíng 祈求qí qiú
第五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7.壶口瀑布
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án: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lí黑:形容黑。
气势磅páng礴bó: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尊容: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气喘chuǎn吁xū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虔qián诚chéng: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诅zǔ咒zhòu: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蜷quán卧wò:意思是蜷缩卧倒。
熠yì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褶zhě皱zhòu: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19.登勃朗峰
翌yì日:次日。
络luò绎yì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lín辚:象声词,指雷鸣声、车行声。
巉chán峻jùn:险峻陡峭。
拾shè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俯fǔ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á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ní裳chá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yí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
驿yì道:我国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置驿站。
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矗chù立:高耸直立。
目眩xuàn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二)字词记忆
17.壶口瀑布
推推搡搡tuī tuī sǎng sǎng 驰骋chí chěng 雾霭wùǎi 潺潺chánchán 汩汩gǔ gǔ 怒不可遏è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lí黑 棱léng角 豁huò然 懈怠xiè dài 敦dūn实 演绎yì
气势磅páng礴bó 气喘吁吁qìchuǎn xū xū 接踵zhǒng而至
琼qióng瑶yáo仙境 熠yì熠烁烁
19.登勃朗峰
翌yì日 络luò绎yì不绝 辚辚línlín 巉峻chánjùn 拾shè级
俯fǔ瞰kàn 穹顶qióngdǐng 皑皑áiái 轻歌曼舞qīnggē màn wǔ
蔓延màn yán 浮躁fú zào 颠簸diān bǒ 沟壑gōu hè 旷野kuàng yě 打嗝gé 霓裳羽衣nícháng yǔ yī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qīng yíng 喧哗 驿yì道 翡翠fěi cuì 眺望tiào wàng
催cuī动 五彩斑bān斓lán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ì):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
01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02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03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04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0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07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0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9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1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3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38分)
选择题1—6题。(1 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氛围(fēn) 脊梁(jǐ) 污__ (suì) 扣人心弦(xián)
B.迸溅(bèng) 嶙峋(lín) 潜行(qiǎn) 恹恹欲睡(yān)
C.香醇(chún) 跻身(jī) 飞窜(cuàn) 争妍斗艳(yán)
D.相称(chèn) 模样(mú) 聆听(línɡ) 卷帙浩繁(yì)
2. 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春天来了,天气 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②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__ ,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③大自然用“死”的物质 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 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A.逐步 置之不理 创造 制造 B.逐渐 置之度外 制造 创造
C.逐步 置之度外 制造 创造 D.逐渐 置之不理 创造 制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从新城区到老城区,沿街庄重典雅的建筑,精致中透着秀气的园林,温文尔雅、朴实守礼的市民使外地游客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只有校长有时还能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C. 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 有些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到了基层,下车伊始就发议论,提意见。
4.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为了防止地球环境不恶化,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B.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到改革开放。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①其中包括他们的肤色、相貌、身材、线条、姿态、气质、风度等许多方面。
②这样的美,才是广大女性更加向往、追求和渴望的。
③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结实、精干、肌肉强健,富有区别于男子的特有的曲线美。
④越来越多的人们现在都倾向于认为:现代女性的人体美,绝不是苗条、柔软、纤细。
⑤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美的典型,已不再是一个或一种人,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
⑥既不失女性的柔媚,又足以承担生活竞争的压力,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④⑥②①③ C.⑤①④③⑥② D.②⑤①③④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中“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的感情线索。
B.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作者左拉,英国作家。莫泊桑,法国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成名作《最后一课》。
C.《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小说,我们从鲁迅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笼罩下的炎凉世态和深受其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形象。
7.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当下,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童年,有的花高áng的学费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有的甚至早早将孩子送到国外,不知不觉中shū远了与孩子的关系。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生命的经验,错过了平日的陪伴,也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种“错过”是我们一生中无法mí补的遗hàn。
8.默写。(每空1分,共 9分)
9.名著阅读(5分)
(1)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 “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 “山东呼保义”一书 “河北玉麒麟”。
这段话中的“山东呼保义”和“河北玉麒麟”分别是《水浒传》中梁山哪两位首领的称谓?(2分)
(2)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这段话出自《水浒传》中哪一个情节?请简要介绍“胖大和尚”的性格特点。(1分+2分)
10.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6分)
每一所学校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而校刊就是充分展示学校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校刊应该像一份艺术品一样精致而且有内涵,能让人好好珍藏。我们的校刊是一方展示青春和个性的舞台,一扇中学生心灵和生活的窗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广阔天地。
(1)如果下期校刊要设一个以“叶”为主题的美文专栏,作为主编的你准备为这一栏目拟一个怎样有特色的名称?(2分)
(2)在该栏目的卷首语中,需要引用两句课外积累的有关“叶”的古诗句,请你默写。(2分)
、
(3)叶的许多现象发人深思,让人浮想联翩。请你选择一种叶子,仿照示例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2分)
示例:深秋的枫叶,酡红如醉,似团团燃烧的火焰,凝聚着激情,升腾着自信,满怀豪情去渲染生命的绚丽画卷。
二、阅读理解(49分)
(1)甲诗首联中“ ” “ ”和乙诗首联中“ ”
“ ”透露出遭贬谪的愤慨之情(4分)
(2)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空有一腔热血而遭贬谪,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但又有不同,请具体写出两首诗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2分)
(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题。(14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不敢稍逾约
(3)门人弟子填其室 (4)卿今当涂掌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6.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三)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4分)
学会拒绝
①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②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时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拒绝,让他得到了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④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 会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触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拒绝失望的心理。诗仙李白官场失意后并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调整情绪。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地让自己脱离了许多仕途失意者无法脱离的苦海。
⑤然而,世上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了诱惑,坠入了深渊。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拒绝。
⑥清代大贪官和珅便是一例。和珅一生贪赃枉法,家中累积的财富不可胜数。正因为他对钱财来者不拒,换来了他人生的悲哀——嘉庆赐死,家产查抄,他一生费尽心机,换来的不过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则是后世的唾弃。他不是愚昧之人,却做了让自己身败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钱财的诱惑面前,他没有学会拒绝。
⑦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 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⑧学会拒绝吧!让我们给自己的航程点亮明灯,带上我们快乐的心情,还有明天的希望,顺利远航。
17.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8.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珅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 (4分)
19.“陶渊明拒绝了官位俸禄”、“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你对此有何评价?(4分)
20.作为学生你觉得我们应该拒绝什么?请举一例,并说说理由。(4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5分)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①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触,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是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者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 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__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交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 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 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21.作者在“今世的回眸”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请根据文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眺望高山, →凝望绿色,祷告生命的繁衍兴旺→注视人群,
。
22.第②节描写了“山所表达的精神”。请你说说“山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①从 可以看出“山”的 ;
②从 可以看出“山”的 ;
③从 可以看出“山”的 。
23.第③节和第④节各有一处加点词语,他们分别喻指什么?(2分)
密集的闪电:
最初的运算:
24.第⑥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三、作文(60分+3分)
25.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凡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后的数小时之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如果处于人生的黑夜,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光,看似微弱,但他拯救的,却是整个人生啊!
请以“给自己一缕 的‘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如“自信”“希望”“对生活微笑”……使题目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友情提醒书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