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

学习历史可以明确自己实现怎样的人生目标,因为如果你不读历史,那么你可以参照的资料就非常的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霸总结历史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结历史学习方法【篇1】

一、如何阅读教材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

原因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辨证思维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二、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有人不是说"历史不就是靠死记硬背吗?",有一点道理,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不记忆基础知识可是大失误。怎麽记呢?试试下面的方法:

1、机械记忆,就是死记硬背了,但是学死,不是死学,用死知识回答活问题。

2、理解记忆,对内容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明显。记忆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3、直观记忆,可以利用图、表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记忆。

4、反复记忆,可不要忘光了再来。

三、如何理解历史概念:历史学科就是由历史概念建立起的体系。怎麽掌握呢?分析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外延和内涵。

历史概念一般分为:历史人物类、历史事件类、历史现象类、历史著作类、历史结论类、理性型概念等。

例如历史事件类中的"文艺复兴",外延是时间、地点、代表人物、主要成果;内涵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复封建斗争。

四、如何探究历史结论:从历史史实说明为什麽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自己的理性思考,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例如"铁血宰相"俾斯麦,书中列举了他的哪些活动,来表明他是一个铁碗人物,从他的时代属性来理解个人评价。

五、何总结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有横向,也有纵向。总结横向特征就是由史到论,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出事物发展的本质趋势。例如综合17、18世纪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既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时期。

纵向特征可以用建立专题和纵向梳理知识线索的方法进行。

六、如何梳理历史线索:也就是分类构建历史专题线索。比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

七、如何培养概括、比较和评价能力

1、概括:任何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都是由各层次的"概括和举例"构成的。概括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结论;举例是对概括的充分论证。我们所说的史论结合就是概括与举例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结合。

2、比较:有同学在思考比较类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有一个化难为易的方法,就是确定要比较的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比如说改革类,都包括改革的原因,领导阶级、内容、结果、性质和影响等要素,根据构成要素自己设定比较项目。

3、评价:基本方法是:找准时间和空间范围,使被评对象定格,归位;抓住被评对象相应的典型的历史事实;重视被评对象的属性,阶级的、社会的、时代的等。

八、如何培养材料解析能力:要充分运用课本中选取的材料,培养自己的答题技巧;注重老师平时对这类题目所进行的训练,归纳总结方法和思维操作。

九、如何培养识图和用图能力

1、地图:运用地图的方法就是把获取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分析。

2、插图:明确观察目标,把观察到的历史信息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结历史学习方法【篇2】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总结历史学习方法【篇3】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记忆要不断的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或放学后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采用群体的记忆方法。在课余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还有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便于梳理知识点。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当然,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的学习。

总结历史学习方法【篇4】

在会考复习中,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每个内容的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关于考什么内容、《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科纲要》(以下简称考纲)已作了非常明确的说明、高中会考是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在正常情况下都可达到合格水平、考纲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和内容以及目标、要求,并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识记、理解、应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识记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文物、文献等等,把纲要列出的知识要点,记得越多,会考中小题的失分就会减少、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正确简述或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它主要用于应试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应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对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初步分析、归纳、综合,以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

例会考题: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点?又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分别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此类问答题就包含着对理解和应用的要求、考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去熟悉考纲,明确复习要求、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要他们化较多的精力,达到较高的程度;而对于要求较低的内容,则只需化较少的精力,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历史学习方法【篇5】

有史必有时间,历史时间是串连历史知识的网络。掌握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题,兹就高中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述。

一。中国古代史教材叙述历史时间的阶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会阶段的时间,都使用“距今__万年”、“距今__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从夏朝建立到“国人一”这一阶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__世纪”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__年”的说法,因这时的中国历史尚无确切纪年。(3)从“周召共和”到西汉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__年”的说法。因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书写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务必在年代数据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从“公元8年王莽称帝”开始,以后的历史时间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样,而是直书年代数据。如唐朝建立于618年。王莽称帝虽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岭,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公元后的时间。(5)西汉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的一个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二。记忆历史时间的策略性

首先,应把历史时间放到教材上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时间与史实相即。最好不要抛开教材的章节内容,而孤立地机械背诵书后所附的《历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难记,所记的知识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却。其次,历史时间应在学习过程中分散记忆,随时记忆,循序渐进,而不宜堆垒于后集中背诵。此外,还需探求方法、诀窍。

三。历史时间的计算与对换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历史时间,计算时间差直接用“减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国运动(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个月,故谓“坚持战斗14年”。如果月差小于半年,则舍去不提。如“一”(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称“十年内乱”。(2)如果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则以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减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过后就是公元后1年,中间无“公元0年”的时界。(3)民国纪元与公元纪年的时间对换。若将民国年对换为公元年,则是“1911年+民国年”;若将公元年对换为民国年,则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减,因1912年已经是民国元年了。(4)切莫将距今约4000多年的黄帝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建立误解为相距近20__年。因公元前后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纪、年代及阶段的划分

(1)世纪。一般是100年为一个世纪,只有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后1世纪分别为99年。因无“公元0年”,因此,从公元1年到99年为1世纪,而公元100年则为2世纪的开始。(2)年代。一般是10年为一个年代。如:1870—1879年为19世纪70年代。但每个世纪的最初20年,不称“__年代”而称“__世纪初”,如1905年同盟会建立,可说“建立于20世纪初”,不能说“建立于20世纪10年代”。(3)一个世纪内的阶段划分。一种是二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亦称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种是三分法,即把一个世纪分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纪为例;1800—1829年为早期;1830—1869年为中期;1870—1899年为晚期。(4)两个世纪之交的特殊称谓。一般把上一世纪的最后20年到下个世纪的最初20年称为“__世纪末__世纪初”。由于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于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20世纪的最初10年,故习惯上把1890—1909年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五。中国历史教材涉及的几种纪年法

(1)公元纪年。教材上的历史时间,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2)干支纪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说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说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纪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贞观元年、康熙年间等。中国以年号纪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但中学历史教材上出现的第一个用年号纪年的时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国纪元。1912年孙中山宣布“以中华民国纪元”。(5)以黄帝纪元。1911年湖北军政府成立时,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1911年是黄帝纪元4609年。

上述各条,都是高中生掌握历史时间应注意的问题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历史时间,还需科学地使用《历史大事年表》,还需探究记忆的方法,更需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